-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歷史老電影
讓黛玉去賈府,其實是林如海對於女兒的良苦用心。
在紅樓夢中,黛玉入賈府是因為母親去世,但是因為外祖母的疼惜,所以她沒有守孝便去了賈府。但等到林如海去世的時候,表哥賈璉送她回去,按理說這一次她是應該要守孝的,可是黛玉還是沒有守孝,或者說,黛玉沒有在家裡守孝。
古代以孝治天下,黛玉兩次不守喪,其實都有林如海深深的用意在其中。
林如海可不是寒門貴子,而是妥妥的貴族家庭,按照權勢來說,他家的權勢絲毫不低於賈府。
根據作者的表述,三代襲爵,四代因為聖上疼惜又特許再襲爵一次。等到林如海的時候,自己科舉中了探花,最後安排的官職則是去江南一代管鹽商。
這個肥缺,非皇帝最親近的人不可。所以,林如海的家世也好,才華也罷,對比賈府一點都不遜色。而相比較來說,賈府是前朝恩賜,而林如海則是當今聖上的寵臣,這方面,可能林如海的地位還要高一些。
這種大家族的人,對於禮教絕對特別尊崇。哪怕表裡不一,明面上都要過得去。可是黛玉不守喪,怎麼說都有些違背禮教的。可是因為年紀小,外祖母疼惜,倒也不會有人說閒話。只是,黛玉在母親死後不願意去外祖母家,林如海還苦勸一番。
他家就只有這樣一個姑娘,曾經還有個弟弟,可惜沒有長大就死了。所以,黛玉在家裡被當成男孩子養。母親去世以後,父親也沒有續絃的打算,所以對於這唯一的血脈,林如海必然要好好打算。
這一次,他勸黛玉去賈府,真的是為她著想,希望日後她能夠有個靠山。而等到自己去世,書中雖然沒有明說,想必林如海一定留下過隻字片語,苦勸過黛玉跟著賈璉回去。
黛玉是孝順的,如果不是父親苦勸,她是不會去外祖家。同樣,父親去世,哪怕她孤苦無依,如果不是有父親之命,她應該也是不會去的。但林如海讓她去賈府,除了為她著想,更多的,還是為了她未來的籌謀。
先不說黛玉的病,單單一個未出閣的女子坐擁萬貫家產就能讓無數人不懷好意。自己家的姑娘性子,林如海肯定知道。雖然身體不好,但做事為人都有分寸,同樣對於理財也有自己的見解。從後面黛玉同寶玉盤算賈府的出支便可以知道,她不是什麼都不懂的大小姐,反而很精明。
明清時期,如果家裡沒有男孩,那麼家產就會被同宗的兄弟拿走,最多最多給黛玉留下個嫁妝。
賈府雖然已經開始衰敗,但絕對不可能去貪一個女孩子的嫁妝。
所以,黛玉跟著賈璉回去,家產一併帶走,日後至少衣食無憂,也有豐厚的嫁妝。雖然賈璉會貪汙一些,但比起被人全部拿走,總要好很多。而且賈母還活著,也絕對不會讓人真的把黛玉的嫁妝錢給拿走。
-
3 # 君箋雅侃紅樓
賈雨村竟然有兩次護送林黛玉進京的經歷。一次是林黛玉進京,賈雨村作為老師護送林黛玉進京。一次是林黛玉奔喪後賈雨村竟然又一次隨林黛玉一起進京,這兩次進京都有賈雨村陪伴,不能不說暗含深意。
林黛玉第一次進京,賈家來的三等僕婦和一干家人,林如海只派了一老一小兩個丫頭婆子跟隨林黛玉進京。主要託付賈雨村代為照顧。有讀者覺得奇怪,為何林如海會信任託付賈雨村。這裡邊有幾個當時不是問題,現在人卻有點費解的原因。簡單聊聊。
第一,賈雨村是林黛玉老師。古人對老師的身份特別重視。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的重要性不啻父母。所以古人對待老師的尊敬和信任是毋庸置疑的。
賈雨村作為林黛玉的老師,一兩年的時間,足夠林如海瞭解賈雨村的為人。這種瞭解不需要深層次的。只需要知道賈雨村不會對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起異心的信任就足夠了。
第二,賈雨村和林如海讀書人互相信任。古代讀書人是一群難得保留最後一絲天真之人。很難說他們之間的信任從何而來。儘管每個人善惡不一,可信重然諾是讀書人普遍的價值取向:布衣相與,尚有沒身不負然諾之信。
林如海和賈雨村同為進士出身,可謂知根知底,相互之間就算各有秘密,但託付一個女兒護送之誼是絕對有的。林如海甚至不需要過多考慮安全問題,就以賈雨村同為讀書人,同為進士出身,就可託付身家而不會有過多猶豫,更何況,賈雨村還有不得不盡心盡力護送的理由。
第三,賈雨村必須將林黛玉安全完好的護送到賈家。林如海之所以放心賈雨村,除了對讀書人,對老師信任,最主要是賈雨村不得不盡心盡力。林如海為了酬謝賈雨村,託付賈政代為保薦賈雨村復出為官,這是他對賈雨村絕對信任的保障。林如海自己不保薦,卻託賈政代為保薦,就是暗示賈雨村,必須將林黛玉完好安全法送到賈家,才會得到一張重新仕途的邀請函。林黛玉有一點問題,賈雨村都將失去這次機會。如此,不怕賈雨村不盡心盡力。畢竟,護送一個孩子安全,並不是難事。
林如海讓賈雨村護送林黛玉進京一點不奇怪。奇怪的是林黛玉二次進京竟然還是與賈雨村同行。曹雪芹雖然隱寫了這一段,只不過一筆帶過。可不寫也沒所謂,寫了顯然大有深意。賈雨村第一次遇到林黛玉不過一個小女孩,只有幾歲,可第二次再見,林黛玉已經出落的亭亭玉立。十二三歲也算豆蔻青春,試想作為林黛玉的老師,看到自己這個聰明的弟子出落得如此風姿,以賈雨村豺狼一般心性之人,雖然自己不可能對弟子有異心,但若林黛玉可以作為賈雨村仕途進階的踏腳石,我相信賈雨村一定不會放棄。
賈雨村那副對聯:“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似乎影射這一句。所謂“玉在櫝中求善價”肯定說的是林黛玉,脂硯齋也證實了這一點。那麼林黛玉有什麼待價而沽的?無疑可以佐證林黛玉被賈雨村作為籌碼而利用的事實。
林黛玉八十回後有沒有被強權求親這事見仁見智,我認為有非常大可能。無論林黛玉判詞,賈雨村與林黛玉的關係,包括“玉在櫝中求善價”都可能暗示賈雨村甚至賈家最後為了自身利益出賣了林黛玉。而這也是林黛玉最後淚盡而死,寶黛愛情無疾而終,賈寶玉對家族徹底失望離家遠走。這一切都與賈雨村密切相關,不能不說這事無風不起浪,有很大依據!
-
4 # 番茄爆米花
林如海願意把林黛玉送到賈府,完全是出於父愛,一方面黛玉身邊沒有兄弟姐妹陪伴,怕她孤獨,賈府姐妹眾多,一起生活可以排遣黛玉思母的憂慮,畢竟封建社會女兒長大後和父親也不能過分親近。另外,林如海對賈府是完全信任的,放心把寶貝女兒交給賈府,因為他從黛玉母親賈敏身上可以瞭解到賈府對待女兒們的重視的態度和貴族的教養方式,我覺得這一點是更重要的。
-
5 # 想象一陣風
父母之愛子女 則為之計深遠
林黛玉的母親賈敏是榮國府賈老夫人的掌上明珠,父親林如海是世襲列侯的恩蔭,聖上欽點的探花,淮揚巡鹽御史。可以說林黛玉也是書香門第之家,高門富貴之後。那為何小小年紀就被千里迢迢送到姥姥舅舅家,寄人於籬下了呢?原因不外乎下面三點:
一.林黛玉母親早死孤苦伶仃。俗話說的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母親賈敏一死,林黛玉上無哥哥姐姐,下無弟弟妹妹,連個作伴親人的都沒有。她本身就有些性格孤僻,林如海擔心林黛玉早晚會憋出什麼好歹來;再加上林如海屋裡還有三五房妾室,爭風吃醋的小黛玉恐怕也容易遭受池魚之殃。林如海也知道自己宦海沉浮禍福不定,早早送到賈母膝下撫養加深祖孫感情,將來也是“背靠大樹好乘涼”。
二.賈母和林如海二人心思不謀而合。《紅樓夢》書中有寫:“天緣湊巧,因賤荊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無人依傍,前已遣了男女船隻來接“。賈老夫人思戀死去的女兒,牽掛幼小的外孫女,早就已經安排了林黛玉進榮國府的一應行程。想必賈母在書信之中已經言明瞭接林黛玉進府的意圖。這也恰恰正是林如海為林黛玉所考慮的。丈母孃和女婿二人的心思不謀而合。
三.林黛玉七竅玲瓏心明白父親和外祖母的良苦用心。《紅樓夢》書中有寫:”那女學生原不忍離親而去,無奈他外祖母必欲其往,且兼如海說:‘汝父年已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扶持。今去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正好減我內顧之憂,如何不去?’林黛玉小小年紀卻是善解人意冰雪聰明。明白父親和外祖母的良苦用心,只能與父親依依而別。
《戰國策》名篇《觸龍說趙太后》中有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高門富貴也罷,平頭百姓也好,都還是慈禧老太太的一句話”可憐天下父母心“呀!
-
6 # 歐陽子說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去賈府,是在其母親去世之後。至於為何要去賈府原因有三:
一、賈母疼愛女兒賈敏,她死後,賈母將這份愛轉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賈敏是賈母唯一的女兒,而且從書本來看,賈敏未嫁時,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大家閨秀,對父母體貼孝順,深得賈母喜愛。所以賈母非常疼愛這個唯一的女兒。賈敏死後,賈母將這種疼愛轉移到了林黛玉身上。賈母因想著林黛玉喪母可憐,所以才想著把林黛玉接來一起生活。
二、林黛玉並無兄弟姐妹,喪母后無人陪伴照顧,所以林如海同意送女兒去賈府。林如海有幾房妻妾,可奈何命中無子,只有嫡妻賈敏為他生了個女兒林黛玉。妻子死後,女兒無人照顧陪伴,將女兒送去賈府,可以和一眾姐妹兄弟學習翫耍,正好有個照應,所以,林如海雖也不捨女兒遠走,但為了女兒好,也願意將她送去賈府。何況黛玉在家,總會觸景生情,因為母親過世而每每悲傷痛苦,為了不讓女兒哭壞身子,他也自然願意了。
三、林如海一心在官場仕途,也無心照顧女兒。從書中來看,探花出身的林如海應該是一個規矩嚴苛的官員,一門心思都在官場仕途上。所以也沒有時間照顧女兒。將女兒將去賈府,有眾多親戚照顧看管,也算放心。
更何況,賈母強烈要求要見林黛玉,林如海自然願意送女兒去賈府了。
不過,需要特別申明的是,林黛玉首次去賈府,並不是打算要長住賈府的,只是過來走一遭,有點“省親”的意味。可是不久後,林如海去世,林黛玉回家奔喪。而林黛玉有無兄弟可承父親官爵,林家至此敗落。林黛玉只能再回賈府,並長期居住賈府,真正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
回覆列表
林如海把林黛玉讓賈母撫養原因
林黛玉的母親賈敏去世,林如海只有這一個女兒,而且又不打算續絃,按照常理父女正該相依為命,但林如海竟然把黛玉送到賈府,而且他是想一勞永逸地把黛玉託付給賈母的。林如海有權有勢有學問,完全可以給女兒提供優厚的成長教育,但他卻沒有承擔做父親的責任,這裡有什麼原因呢?
失去愛女賈敏,賈母悲痛之下,想見唯一的外孫女,接來住一段時間,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一般住一段時間就該回家呀。比如從小失去雙親的史湘雲也常到賈府來,每次都是住一段就回家的。但是,黛玉來後,就一直住在賈府了。這是為什麼呢?按照書中的情形推測,不管林如海後來如何,黛玉都在賈府成長,直到出嫁。這種安排,是不是有點違背常理呢?黛玉自從進了賈府,到林如海去世,中間不知道過了多久,這期間林如海沒有來看過她。
從林如海的角度上,黛玉走後,膝下荒涼,難道心裡不難過嗎?即使有幾房姬妾,怎能代替骨肉至親呢?從黛玉的角度,外婆舅舅再好,也不能代替父母,怎見得在父親身邊長大不更好呢?
有人可能說,林如海拗不過賈母。這也說不過去,賈母思念外孫女,不見得就非得接來長住,黛玉總是林家的女兒,住了一段時間,只要林如海要黛玉回家,賈母總不能強留。
看紅樓夢第三回:如海道:“天緣湊巧,因賤荊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無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隻來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
第十二回:誰知這年冬底,林如海的書信寄來,卻為身染重疾,寫書特來接林黛玉回去於是.......賈母定要賈璉送他去,仍叫帶回來。
第十四回:昭兒道:“二爺打發回來的。林姑老爺是九月初三日巳時沒的的”.......鳳姐向寶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們家住長了”
一開始黛玉喪母,外祖母念及幼年黛玉“無人依傍教育”,遣人要來接去的,可見賈府風俗,多認為幼兒(尤其是女孩子兒)的教育,還是以母親或家裡其他有責任感、有才德女性為重,林如海雖然壯年,畢竟公務在身、家事分擾,又系男性,對黛玉的教育可能做不到那麼專心、甚至專業,所以外祖母認為要接去,和家裡的一眾女孩兒進行養育呵護並且進行系統教育。大家族教育孩子,不在於“誰有錢”,而是在哪裡受教育更規範。
林如海病重時,黛玉要回楊州,賈母讓賈蓮“仍叫帶回來”,應是黛玉在賈府那時也才十歲左右,仍到及併之年,仍是需要在賈府這個更好的環境中繼續成長和受教育,另外,也是對黛玉的疼愛感情上的不捨,因此“仍叫帶回來”。
第十四回鳳姐點出:“你林妹妹可在咱們家住長了”。可見,原先也沒有安排和意料林妹妹在賈府“住長了”的,應是到將到及併之齡,仍是要送回楊州父親身邊,在林家到發嫁之歲,由父親嫁出去的。現在是父親也去世了,可見黛玉在賈府真的是要長住了,住到出嫁為止了。這裡有情節上的為了安排寶、黛的青梅竹馬的少年歲月,也還算是符合人情事理的。
湘雲小時候住賈府,後來回了史家,應是除了情節上這樣安排黛、釵、湘女子在賈府的時間更錯落有致外,從人情上來說,湘雲和賈母的血緣關係也沒有黛玉近,而且她自己血緣更親的叔叔家在同城,當日可往返,沒有在賈府“住長了”也是說得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