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歪的週末

    其實戰國時期,第一個變法的並不是秦國的商鞅,而是魏國的李悝。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悝在魏國頗受魏文侯的重視。所以在魏文侯打算增強國力的時候,便任用李悝為相國,開展變法事業。

    所謂變法,也就是除舊革新,把過去的糟粕摒棄掉,把新的更適應時代的東西實行下去,這就是變法。李悝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變法之中總是蘊含著法家思想。

    他主張依法治國,法令非常嚴苛,這也一度使得魏國上下聲討,好在魏文侯幫他頂住了壓力。此外,他特別注重農業發展,因為當時的諸侯國是以農業為根本,只有農業發展壯大了,那國力才能增強。

    魏文侯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於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曏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資治通鑑》

    所以李悝鼓勵當地的農民努力耕種,增加糧食產量,穩定糧食的價格,在豐收年景以平價購買百姓手裡的糧食,到了災荒年份,老百姓沒飯吃了,國家再以平價出售糧食。這只是李悝的口號,我就不信當時魏國的百姓會有餘糧,古代哪朝哪代的百姓會有餘糧呢?嘿嘿。

    在政治方面,李悝也是敢作敢當。他廢除了貴族世襲制的特權,但凡沒有功勞的,兒子就再也不能繼承父親的官位和俸祿。但是對於普通人出身,對國家有功勞的,則可以入朝為官。這下子可是犯了大忌,貴族們紛紛討伐,但是魏文侯比較強悍,沒有人敢跟他鬥。

    這些變法的內容,對商鞅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商鞅在秦國實施的變法,其實跟李悝變法的內容是幾乎相同的,並沒有什麼創新點。但是變法重要的不是思想,而是實施。道理大家都懂,可是能堅持實施的人,卻寥寥無幾,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成功的人佔據少數的原因。

    如果說魏文侯是休養生息,那麼魏武侯就是惹是生非的主。魏文侯把國家治理得蒸蒸日上,經濟繁榮,百姓富足,隨後便交給了魏武侯。

    魏武侯的一生就可以用一個武字來形容,因為他太喜歡打仗了。透過變法使得國家強盛了,魏武侯便有點不安分了。他覺得自己的地盤太小,所以他打算各種侵略。

    想要打仗,必須要有好將領,魏武侯還是比較明智的,他任用名將吳起作為統帥,同時發起了對鄭國和秦國的兩面作戰,兩面都取得了巨大勝利。

    在那個時期叫起這個名字的人都比較牛,比如吳起和白起,都是春秋戰國時期非常出色的將領。吳起為魏武侯訓練出了一批能征善戰計程車兵,被稱之為魏武卒,也是那個時候軍隊力量最強盛的代表。

    本著不服就乾的態度,魏武侯開始了自己南征北戰的一生。兩年以後,他聯合南韓和趙國三晉聯軍,出兵楚國大梁,一路殺向楚國腹地。楚悼王連連求饒,可是魏武侯就是不肯走,順勢攻佔了河南地區的大部分楚國疆土,這也為後世魏惠王遷都大梁做好了準備。

    要不是南韓遭到了秦國的進攻,三晉聯軍極有可能就把楚國給滅了,到時候天下的紛爭可就是另外一種形勢了,可能魏國會成為一統天下的那個國家。

    又過了兩年,秦國主動犯境,魏武侯親自出馬慰問士卒,在吳起的帶領下,魏武卒們勢如破竹,殺得秦軍丟盔棄甲,河西五百多里的土地,都落到了魏武侯的手裡。

    從此魏國成為了天下諸侯中,軍備力量最強大一個。很可惜的是,魏武侯再是雄才大略,也抵擋不住奸人的反間計。他的不信任迫使吳起離開魏國,不過魏武卒此刻已經相當強大,魏國的軍事力量並未受到重創。

  • 2 # FengScharnhorst

    感謝提問,首先是有一定的影響,但個人認為不是主要影響。由於鄙人專業法學,我從法學角度進行分析李悝變法。

    古之變法成與敗———在於君主

    無論是商鞅變法,李悝變法都因為君主的擁護使得變法的意識實施下去。試問王安石變法,慶曆新政為何失敗?其直接原因不是因君主的動搖,就是君主換人。

    (魏文侯,奠定魏國稱霸的第一人)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北滅中山國(今河北西部平山、靈壽一帶)。西取秦西河(今黃河與洛水間)之地,遂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家。

    魏國在其政治改革上,重用吳起,公孫痤等人,使得魏國政治清明,同時獎勵耕戰,也是吳起提出的。

    同時魏國兵制大變,文侯時期啟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對魏國初期的強盛發揮了重要作用。閒時耕地,戰時成伍。魏武卒戰力盛極一時,佔秦河西之地。

    同時也修改法治,重用李悝,李悝透過法律,將魏國的治安、農業等各方面做了詳細的規定。

    (孔子弟子子夏)

    同時,魏文侯本人,溫良恭儉,實為仁君。曾有與山中獵人約等典故,有拜孔子的弟子子夏為師,給國君做老師是儒的最高榮譽,即所謂的帝王師。子夏是第一個享有這個榮譽的大儒,甚至孔子在生前也沒有享受過如此尊高的榮譽。子夏被魏文侯的誠意感動了,決定親自到西河坐鎮。於是,西河學派便由此誕生。後來秦國熟知的將領名仕大部分都來自西河學派,例如公孫衍、張儀等人,甚至給秦國變法的商鞅也深受西河學派的影響。把儒的地位提到了從來未有的高度,達到了收取士人心的政治目的,是後世帝王尊儒籠絡知識階級的開始。

    李悝變法的作用———補益魏國

    都知道李悝變法,寫了一本中國第一部法典《法經》,商鞅曾攜法經入秦。,後來又在法經的基礎上修訂了秦國著名的法律——秦律。可見法經的歷史地位,同時,李悝的變法也濃縮在這部著名的法律著作之中。

    《法經》公開的成文法典,分為六部,分別是盜法、賊法、囚法(也可以說成網法)捕法、雜法和具法。其中將盜竊,抓捕,以及用刑器具單獨成法。可見法經也主張重刑主義。

    最後再雜法中將淫禁、絞禁、城禁、嬉禁、徒禁、金禁寫入法律中。

    可見李悝給魏國帶來最大貢獻是行為規範。當然他也為相時,也做了很多惠民政策。

    總結

    戰國初期,為何魏國會強大?戰國中後期為何秦國會崛起?很多人會說,強大是因為有“法”,這也是法家在戰國中獨寵的原因。

    當然,如果照此理論,那麼誰先變法,誰先使用法家理論,誰就能最後統一六國。但是魏國並沒有向如此推理所說的那樣統一六國,然而,魏國在經歷桂陵,馬陵之戰後,就再也經不起什麼大風波。有人說魏國成於士人,亡於士人。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過秦論》中曾說過,“奮六世之餘烈”可見秦國的統一併非一朝一夕,而是千秋萬代,各個君主追求同一個目標,完成了統一的大業。

  • 3 # 封侯歷史

    從公元前413年開始,魏國便不斷對秦國發起戰爭。魏軍兵鋒所指,秦軍無不望風而逃。魏軍趁勢追擊,不僅佔據了秦國西邊的大片之地,而且,逼得秦國只能退守洛水。

    魏國以強盛的國力軍力,奪取了整個河西高原與秦川東部,將秦國壓縮得只剩下關中中西部與隴西商於等地。自此,魏國迅速成為實力最強的新興大國,對天下諸侯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力。

    魏國強壓秦國一頭後,又在公元前404年派遣大將攻打齊國,齊國雖然奮力抵抗,但是,仍然沒能守住己國的長城。秦國、齊國在諸侯國中,向來以強悍著稱,誰知都敗於魏國之手。其他諸侯國驚訝之餘,在與魏國的外交中,無不小心謹慎,禮讓三分。研究學者經過仔細分析,認為:魏國之所以能在戰國初期揚名立萬,主要有這幾點原因:1地理位置優越:中原地區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物產豐富,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魏國地處中原,僅憑源源不斷的糧食一項便可與他國一較長短。

    二、兵器鋒利:戰國時期,軍隊打仗的時候逐漸開始使用鐵器。而當時,天下的冶金中心就在韓魏一帶。憑藉精湛的冶金水平,魏國率先開始用鐵質兵器來代替青銅兵器。

    據史書記載,魏軍作戰時,很多兵士都身披重型鎧甲,手持鋒利的鐵劍,揹著碩大的鐵弓。他們的弓箭,可以拉到十二擔,並配有五十枝利箭。

    給將士配備如此精良的武器,是其他國家很難達到的。如此一來,魏軍在交戰之前便平添了很多戰鬥力。

    三、果斷變法:很多人都知道秦國在變法之後走向了富強,但實際上,戰國中第一個變法的諸侯國確是魏國。當時,魏國的君主魏文侯果斷採用李俚和西門豹的主張,力排眾議地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

    :

  • 4 # 歷史知道點

    魏國地處中原腹地,繼承了晉國的主體部分,立國之初就有了較好的基礎。其開國之君魏文侯,又是極度的重視和招攬人才,禮賢下士,史載“魏君賢人是禮”。魏華人才輩出,離不開魏國君主對人才的重視,這種對人才的重視,使得魏國在戰國初期就率先完成了改革。

    改革後的魏國,廢除了原有貴族的世卿世祿制,提倡“食有勞而祿有功”的政策,為士人在魏為官打開了大門,使得那些出身寒微的人可以在魏為官,這又招引了一批士人來到魏國,極大的提高了魏國官員的政治水平。同時原有舊貴族失勢後流落民間,這些流落民間的貴族,接受過貴族教育,在社會地位下降後,利用已有的知識或文化為人辦事或講經授徒,這種情況為平民百姓提供了接觸學術的機會。民間的一些百姓在這樣的政治文化影響下,不少又投身於治學求官的道路,構成了魏華人才輩出的良性迴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可以讓自己每天保持頭腦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