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正一品貴妃
-
2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今天我們來看武則天最欣賞最重要的丞相狄仁傑的官場沉浮錄。
狄仁傑,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根據史料記載,狄仁傑由明經科中第,從此踏上仕途。狄仁傑是個人,一個普通人,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但是他卻擁有六大亮點,書寫了非一般的人生之路。
第一個亮點:膽識過人。有事例為證。狄仁傑還是很小的時候,有一天,狄家發生了一起殺人案,一個門人被殺了,縣吏跑來破案,全家人都接受詢問去了,唯獨小小的狄仁傑坐在書房讀書。縣吏見狀很生氣:“小孩子,你為什麼不動彈?”狄仁傑回答:“黃卷之中,聖賢備在,猶不能接對,何暇偶俗吏,而見責耶!”書本之中,我正想和聖賢對話,這還忙不完呢,我哪裡有空跟你們這些俗人說話!擱著一般的小孩子,看熱鬧還來不及呢,哪能坐得住。縣吏相當於警察,警察來質問,他還如此對答如流,一點也不怵,很酷。這就是狄仁傑的性格——有膽識、有主見,沉穩、冷靜,同時又執拗、倜儻不羈。
第二個亮點:品德高尚。有事例為證:按照唐代規定,明經科上來的人,根據考試成績,授予不同品級的官職。狄仁傑被派到汴州擔任判佐,是個從七品下的官。汴州就是今河南開封。當時這一帶屬於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方,此時的狄仁傑初生牛犢不怕虎,放開手腳,鐵腕治州。不過很快他就遭受了仕途上第一個打擊——有人向上級誣告他,這讓他經歷了不大不小的一番折騰。此事由時任河南道黜陟使的閻立本來處理。唐代前期為了監察地方官,經常派遣官員擔任黜陟使,不定期巡察各地,懲處違法官員。閻立本把這個事審查了一番,得出了結論——狄仁傑不但不是個壞官,而且是個大大的好官。於是,狄仁傑非但沒有受到處分,反倒升官了,因禍得福。
第三個亮點:仁慈孝義。有事例為證:還是年輕時的狄仁傑就很孝順,有一次去幷州當官,登上太行山,看到南邊有一朵白雲,於是潸然淚下:“吾親所居,在此雲下。”我的尊親就住在這朵白雲下面啊!於是悲泣,站了許久,一直等雲朵遠去才重新上路。這種大孝子在唐代很受人器重的。
第四個亮點:鐵面無私。有事例為證。上元二年(675年),他被調到了長安擔任大理寺丞。由法曹到大理寺丞,都是司法官員,他獲得此職,一定是因為在法曹任上的傑出表現。可見歷史上狄仁傑善於斷案的美譽不是浪得虛名。當了大理寺丞後不久,狄仁傑就創造了一年斷案1.78萬起的紀錄。這意味著一年不休息的話,平均每天要斷案49起。審理卷宗不是看小說,我敢擔保多數人看小說的速度都沒這麼快。並且還沒有一人喊冤,一時間,狄仁傑成為世人推崇的神探。
第五個亮點:愛民如子。有事例為證。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狄仁傑任豫州刺史。當時,越王李貞在豫州起兵反抗武則天失敗,六七百人受到株連,五千餘人沒入官籍。司刑使逼狄仁傑行刑,狄仁傑認為判決有誤,請求延緩行刑,然後秘奏武則天道:“我本想正大光明地上奏,但似乎有謀逆的人說清之嫌;但是如果我明白什麼是對的又不說的話,恐怕違背了陛下您憐憫天下百姓之心。這些人做出謀逆之事並非他們自願,希望您憐憫他們的不得已。”武則天就下旨赦免了她們的死罪,改為發配到豐州。囚犯們被押至寧州時,寧州父老到郊外迎接,並道:“是我們的狄使君救了你們的命吧?”是囚犯們相互攙扶著到百姓為狄仁傑立的石碑旁哭成一片,齋戒三日,這才離開寧州。囚犯們到豐州後,又為狄仁傑立碑,以頌恩德。
第六個亮點:不畏權貴。有事例為證。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李貞之亂時,部下將士自恃功勞,大肆勒索,狄仁傑一概不予聽從。張光輔怒道:“你這州官是要怠慢元帥嗎?”狄仁傑說:“禍亂河南的只是一個李貞而已。現在一個李貞死了,而千萬個李貞又生了。”張光輔不解其意,狄仁傑道:“您率領三十萬軍隊平定叛亂,但是不能約束士兵,縱容他們的暴行,那些無辜百姓死亡慘重,不忍目睹,這不是一個越王死了而千萬個越王又生了嗎?況且,那些遭脅迫跟隨越王的人,他們勢必不願堅守,等到朝廷軍隊突然攻來之後,放棄城池歸順朝廷的不可勝數,那些歸順的人順著繩子從城牆上滑下,城池四周踏出一條條的小路,你為什麼縱容那些貪求戰功的人,去追殺這些準備歸順投降的人呢?只恐怕冤聲沸騰直衝九霄雲天!我如能請來尚方斬馬劍,就殺了你這罪人,到時我再向朝廷請罪,即使我死了,我的功德也將永遠銘記在百姓的心中。”張光輔無言以對,但是卻懷恨在心,回朝後便彈劾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後出任洛州司馬。
武則天歎服,對狄仁傑更為讚賞。狄仁傑一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行為都以大局為重,而他的肚量大也被廣泛傳頌,以至於後人經常說他是“宰相肚裡能撐船”。
-
3 # 剛子聊歷史
近些年來受影視劇的影響,狄仁傑可以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提到他,人們首先想到是他高超的推理能力,電視劇《神探狄仁傑》更是將他塑造成中國版的福爾摩斯。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究竟是怎樣的人?他確實是個神探嗎?拋開影視劇塑造的傳神形象,我們一起來探索下真實的狄仁傑。
狄仁傑從小就胸懷大志,與眾不同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時期宰相,傑出政治家。歷任幷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遷寧州刺史、檢校工部侍郎、江南巡撫使、尚書右丞、豫復二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皆以不畏權貴、造福生民著稱。久視元年(700年),授中書令,卒於任上,追贈右僕射、司空公、太師、梁國公,諡號文惠,配享唐中宗廟廷,葬於洛陽縣北邙山南原。
從童年時代起,狄仁傑身上就有一種特立獨行、不畏權貴的勇氣。有一次,他家的門人被害,縣衙裡的官吏來調查案情,府裡的人都忙不迭地接受問話,唯獨狄仁傑拿著一本書坐在那兒一動不動。縣吏一看這小子孤傲不羈,心裡很不痛快,就上去命他接受問話。狄仁傑把書扔一邊,沒好氣地說:“我跟書中的聖賢對話都唯恐不及,哪有空理你們這些俗人”
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不僅是個神探而且是個體恤百姓的錚臣!高宗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狄仁傑擔任大理丞,一年之中辦理的案件涉及17000多人,而且沒有一個冤枉的。因此他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的斷案如神的大法官,而這也奠定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狄仁傑之所以能夠青史留名,被後人千古傳頌。除了智謀過人、斷案如神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對民間疾苦的關懷和對下層百姓的體恤。在武周前期那種視人命如草芥的年代裡,他是少數幾個真正能夠堅守律法原則、體恤百姓的官員之一。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狄仁傑隨宰相張光輔討伐越王李貞的叛亂,平叛以後,朝廷令狄仁傑就任豫州刺史。張光輔進入豫州後,大肆屠殺降眾,並逼迫狄仁傑以府庫財物犒賞三軍,遭狄仁傑嚴詞拒絕。張光輔又株連無辜百姓,冒功請賞,狄仁傑對張光輔的行為極為憤慨。曾當面頂撞張光輔:“你放縱邀功之人,屠殺降卒株連百姓,若有尚方斬馬劍,定取你項上頭顱!”
萬歲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契丹叛軍攻陷冀州,河北震動。朝廷命狄仁傑出任魏州刺史,抵禦契丹南下。狄仁傑到任後,發現前任把城外的百姓都拘押回城,讓他們修築防禦工事。狄仁傑很不以為然,當即把百姓放回,對前任說:“叛軍還很遠,沒必要弄得人心惶惶”
結束語武則天一生接觸過無數官員,也曾經為了政治目的屢屢任用小人,但是她打心眼裡瞧不起這些人。而對於像狄仁傑這種德才兼備的能臣,武則天卻能發自內心的尊重。
出於對狄仁傑的尊重,武則天常稱呼他為“國老”而不稱其名,甚至當狄仁傑因重大問題而屢屢與她廷爭時,武則天也總能“曲意從之”。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深秋,狄仁傑與世長辭,享年71歲。驚聞狄仁傑去世的噩耗時,武則天忍不住溘然淚下悲痛不止,過了好長時間喃喃自語地說:“朝堂空了”。
狄仁傑是歷史上身前身後都能得到極高評價的大臣,他的一生 ,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他不光經受住了武皇的考驗,對武則天的弊政也多有匡扶,為武週日後還政於李唐做出了巨大貢獻,可謂是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之一。
-
4 # 愛正義貓的笑笑
狄仁傑出生於幷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是個地道的山西人,父親在朝廷當官,在加上自己出生在貞觀四年,是唐朝最鼎盛的年代,所以狄仁傑的童年是相當幸福的。而狄仁傑自己又十分努力讀書,26歲的時候考中了舉人出任了汴州的判官。
後來狄仁傑結識了當時的“欽差大臣”閻立本,閻立本看狄仁傑做事認真,為人正直,於是便推薦他做了幷州都督府法曹。
升了官的狄仁傑更是認真工作,勤勤懇懇為民服務了二十多年,後來他乾脆做上了大理寺的職位,這時候的狄仁傑已經五十多歲了,但是依然每天奔波於自己的官位上。
當時狄仁傑一上任的時候大理寺那邊就已經積壓了許多陳案,不到一年就把案子都清理了,當時涉案人員多達17000多人,是個大數目,但是如此龐大的人數里卻沒有一個喊冤的人,可見狄仁傑辦案的秉公態度。
正因他做事認真剛正不阿的態度得到了許多老百姓的讚賞和愛戴,久而久之,大家因為對於他的喜愛也就杜撰出了他的許多事蹟來,加上後人的完善與改編,也就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電視劇和電影裡的那樣。
-
5 # 知無為而有益
隨著《神斷狄仁傑》熱播,梁冠華扮演的狄仁傑這一形象深入人心,尤其那句"元芳,你怎麼看?"更是成為經典.狄仁傑這個名字紅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那麼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狄仁傑(630~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時期政治家。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傑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傑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
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可以這樣說狄仁傑堪稱古代讀書人的楷模,是一個無法超越的人,歷代都給與了他很高的評價比如宋代范仲淹就曾這樣評價他,"天地閉合,誰將重新開天闢地,日月失去光輝,誰讓他重新光芒萬丈?大廈將要傾倒,誰來支撐起它?國家神器將墜,誰重新將他舉起?能當此任者,只有偉大的梁國公啊(狄仁傑封梁國公)……"
任人唯賢,頗有祁奚之風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武則天曾命幾位宰相各自舉薦一人為尚書郎,狄仁傑便推薦自己的兒子狄光嗣。狄光嗣因此被拜為地官員外郎,且非常稱職。武則天讚道:"您可以和內舉不避親的祁奚相比了。"
狄仁傑早年被貶官時,路經汴州患病,想留住半天治病,結果被開封縣令霍獻可勒強行趕走。狄仁傑貶謫彭澤時,霍獻可已為御史,又當庭叩首苦諫,極力請求誅殺狄仁傑。後來,狄仁傑回朝復相,卻舉薦霍獻可為御史中丞。
大人物有時也迷糊
狄仁傑在拜相多次排擠婁師德,使得婁師德最終被放為外任。但婁師德曾推薦狄仁傑為宰相。狄仁傑對此絲毫不知,武則天問狄仁傑道:"婁師德賢明嗎?"狄仁傑道:"他擔任將領謹慎守職,但是否賢明,我就不知道了。"武則天又問:"婁師德知人嗎?"狄仁傑道:"臣曾與他同朝為官,從沒聽說過他知人。"武則天拿出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的奏章,道:"我用你為宰相,就是婁師德舉薦的,看來他確實知人啊。"狄仁傑大慚,嘆道:"婁公盛德,我被他寬容相待卻不知道,我不及他太遠了!"
忠孝難兩全,白雲孤飛
狄仁傑在外地做官時,父母遠在河陽(治今河南孟縣)老家。他經常登上太行山,回首南望,見一片白雲在飄飛,對左右的人說:"我的雙親就住在那片白雲下面。"他佇立悵望良久,直到白雲散去方才離開。 後世遂用"白雲親舍"、"白雲孤飛"等作為客居他鄉,思念父母之辭。
狄公確實是我輩學習的榜樣。
-
6 # 立殘陽
真實的狄仁傑首先家世顯赫,是一個出生世家之人。
父親狄知遜,幷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唐朝政治家、宰相狄仁傑的父親,曾任夔州長史。而他的祖上也大多是為官之人。他並不是一個平民的子弟。
歷史上的狄仁傑,如果你僅僅把它認為是那個探案高手那就錯了。事實上,歷史上的狄仁傑官至宰相,探案僅僅是他的才能之一,
狄仁傑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洛州司馬等職。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後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並且狄仁傑,在武則天時期,是武則天的支持者。深得武則天的信任。同時也是堅持李氏天下而非武氏天下。實際上是支援武則天的兒子繼任皇位。
狄仁傑也是一名作家,狄仁傑著有文集十卷,《家範》一卷。此外,《全唐詩》、《全唐文》等文集還收錄有他的詩詞、奏疏、文告等作品。狄仁傑死後被立廟祭祀。就在同唐朝歷史上,乃至是中國古代的史上也是少見的。可想而知,他是一個十分有才的人。
但是狄仁傑本身不會教育兒子,雖然被立廟祭祀,但是因為他的兒子是一個典型的紈絝子弟,騷擾黎明百姓,調戲良家婦女。給老百姓活生生的把他老爹狄仁傑的廟都給砸了。
這就是真實的狄仁傑,怎麼樣我說的
-
7 # 曉彬001
狄仁傑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及第,後得河南道黜置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幷州都督府法曹,後升任大理寺丞。他在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無一人冤訴。686年,狄仁傑被外放寧州刺史,深受百姓愛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彈劾了大批州縣官吏。但當他到達寧州境內後,卻不斷聽到當地百姓稱頌他,因而向朝廷推薦狄仁傑。不久,被徵拜為冬官侍郎。688年,狄仁傑充任江南巡撫使。同年九月,出任豫州刺史。當時,越王李貞在豫州起兵反抗武則天,宰相張光輔率軍平叛,但卻縱容部將大肆勒索。狄仁傑怒斥張光輔,稱其罪甚於李貞。張光輔懷恨在心,回朝便報復狄仁傑,狄仁傑因此被貶為復州刺史。691年,狄仁傑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並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692年,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狄仁傑被逮捕下獄,後經申訴,被免去死罪,貶為彭澤縣令。696年,契丹攻陷冀州。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魏州刺史,契丹聽聞狄仁傑被起復,不戰而退。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698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突厥殺盡俘虜,退回漠北。狄仁傑率軍追擊,但未能追上。當時,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脅從,在突厥退軍後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逃亡。狄仁傑奏明皇帝,赦免河北百姓,使他們回鄉生產。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是年九月,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朝廷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諡號文惠!
-
8 # 白玉湯1975
狄仁傑(630~700),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屬山西)人。狄仁傑生於官僚世家,祖父狄孝緒曾任尚書左丞。他從小就受到了嚴格的教育,透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後,出任汴州判佐,被人誣告下獄。
這時候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負責審理這個案子。
閻立本不僅弄清了事情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才,對皇上推存說:“狄仁傑乃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望陛下重用之。”狄仁傑因此做了幷州都督府法曹。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
武則天掌權後,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
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株連的有數千人,狄仁傑深知這些人多數是被迫的,就上疏說“這些人造反並非出自本心,希望減輕他們的刑罰。”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死罪為流放,安撫了民心,穩定了豫州的局勢。
平定越王李貞叛亂的是張光輔,他的將士仗著戰功,大行勒索之事。狄仁傑不但沒有聽之任之,反而怒斥張光輔所為。張光輔便懷恨在心,還朝後攻擊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縣西南)刺史。
後來狄仁傑入朝當了宰相,一日武則天召見他,告訴他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們是誰嗎?”狄仁傑說:“如果您認為臣有過失,臣當改正,現在陛下知道臣並無過錯,是臣的幸運。臣如果不知道說我壞話的人,還能和他做朋友,如果知道就不一定了,所以臣並想知道。”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坦蕩豁達,更加賞識他。
在武則天當政的時候,狄仁傑被她尊為“國老”,武則天對他很是尊重。
狄仁傑一生活躍於高宗和武則天的政治舞臺上,用他的智謀和勇氣輔佐皇帝治理天下。
回覆列表
電視劇裡被神化的狄仁傑
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關於狄仁傑的題材都不少見,不過並不是對歷史上的狄仁傑進行還原,而是更多地講述他料事如神的斷案手法,清晰的邏輯,一眼看出犯案兇手,倒像是在看《名偵探柯南》似的。
被神化的人物雖然沒有影視作品當中這麼厲害,但也是根據他的歷史事蹟改編而來的。年輕時的狄仁傑剛升任為大理寺寺丞時,一年內判決大量積壓案件,涉嫌人員眾多,卻無人喊冤。
正直清廉的好官在歷史上也不少,但能做到像狄仁傑這樣家喻戶曉,人人歌頌的又有幾個呢?
名氣如此大必定是有他獨特的方面。
敢於向武則天進諫而直言不諱就是他獨特的方面,當直言不諱遇上了正直清廉後,才能做到有能力為百姓謀福利。
就如越王李貞之亂後,為了殺雞儆猴,武則天定罪於五千餘人,一旦刑罰執行,場面就像大屠殺一般,狄仁傑便從中求情,勸說過後武則天便下詔改死罪為流放。
武則天晚年想要耗費大量人資物資鑄造一座浮屠佛,狄仁傑向武則天進言時認真分析當時的局勢,講明利弊,從而讓武則天放棄這項大工程。
像這樣直接將事物剖析後勸諫從而為百姓謀福利,是狄仁傑的智,這種智也是其他冒犯皇帝而受罪的清廉人士所缺少的。
私人恩怨與國事分得清小時候看《小故事大道理》裡面講述的: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這話便是出自狄仁傑。
當武則天要他舉薦一人為尚書郎時,他推薦了自己的兒子,當然他兒子擔任後也是非常地稱職;
當武則天要他舉薦一人為御史中丞時,他推薦了曾極力請求誅殺他的霍獻,因為霍獻確實有能力擔任。
公正清廉和敢於直諫,再加上公私分明,確實讓他有坐在這個位置的資格。大家都覺得狄仁傑很幸運,遇到了肯聽他分析的武則天。
但我覺得,幸運的人是武則天,狄仁傑就像是武則天在下棋的時候,時時刻刻提醒著她,哪步走錯了,哪步不利於局面,從而點醒她,更好地管理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