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凌煙閣論史

    1368年八月,明軍在徐達率領下,攻佔了大都。此時原來元朝的一些官員在北方和東北方盤踞不降,並且伺機南下。在北部和東北部許多少數民族部落也仍然效忠他們。在這種情況下,為鞏固統治,消滅割據勢力,大明採用了兩手,除了打之外,也開始招撫。

    明太祖朱元璋派人去東北原來元朝的遼陽行省進行招撫。還算順利,大明在東北先建立了遼東都司,為明朝在東北地區進行統治奠定了基礎。

    永樂初年,大明基本上消滅了 黑龍江西部地區的蒙古殘元勢力,在這裡設立了兀良哈三衛,又招撫了黑龍江東部地區的女真等族,在黑龍江流域設定了100多個衛,管轄當地女真各族。當時,兀良哈三衛隸屬於大寧都司,而黑龍江下游的100多個衛又相屬不同,因此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機構來統轄這些衛所,否則將會嚴重影響大明對這 一地區的管理和在這一地區的統治。

    由此,奴兒干都司應運而生。永樂七年(1409年)設定了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是大明前期設置於東北一帶的地方軍政機構,是一個以招撫為主要職能的機構。

    奴兒干都司經營管理情況

    奴兒干都司建立後,大明將隸屬於大寧都司的兀良哈三衛劃歸奴兒干都司統轄。

    奴兒干都司的治所就設在奴兒干。奴兒干又稱耦兒幹、弩而哥、納爾幹,清代人稱其為尼噌罕(滿語為國畫之意)。它位於黑龍江下游、恨古河(今亨袞河)口距黑龍江口約300餘里的特林地方。這裡懸崖壁立、風景秀美、形勢險要,曾是元朝時的東征元帥府。永樂九年(1411年),欽差內官亦矢哈和奴兒干都指揮同知康旺等率領官兵1000餘人,不畏艱難、跋涉萬里,乘25艘大船到達特林,在這裡建立了奴兒干都司。

    從上表可以看出,內官亦失哈五去奴兒干地區的時間,多在成祖朱棣北征前後,這就是為了安撫東北各羈縻衛所的部落勢力,孤立漠北蒙古勢力。

    奴兒干都司建立後,大明常年在這裡派官駐軍,其官員是每兩年相沿換領新軍,士兵每兩年一換。 奴兒干都司駐軍多時達3000人,最少也不少於500人,輪番戍守。為了更好地經略奴兒干都司,大明還在今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建立船廠,派官領軍制造大船,並在奴兒干都司的轄區內修建了許多驛路,設定驛站,以保證奴兒干都司與京師及各地的聯絡。

    亦失哈等還先後在奴兒干地方建造了永寧寺,留下了 《敕修奴兒干永寧寺碑記》(永樂十一年,1413 年)和《重建永寧寺記》 (宣德八年,1433年),記載了奴兒干都司的建置等概況。永寧寺雙碑現存於俄羅斯伯力博物館。

    奴兒干都司機構設定與管轄區域

    奴兒干都司是大明在東北地區帶有軍事性質的最高行政機構,隸屬於明朝兵部。都司是相當於省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設都指揮使1人,都指揮同知2人,都指揮僉事2人,其屬官有經歷司經歷等官。

    奴兒干都司官員官俸較低,但有較高禮遇,往來京師居有“會同館”,接待宴請由“充祿寺”備辦,朝貢迴歸時還能得到明廷優厚的回賜,出行有驛站接送。

    明廷對奴兒干都司官員實行“世官”制,即世襲制。雖然明制規定“流官不襲”,但明朝對奴兒干都司一級官員規定可以世襲,“凡都司並流官,或得世官”。對都司屬下各衛所官員則皆為“世官”。大概是因為那裡太苦了吧。

    奴兒干都司建立後,因地域遼闊,其所轄的衛所機構也不斷增多。

    奴兒干都司下轄的衛所設在西起斡難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與圖們江流域,以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

    奴兒干都司所轄地區人民與大明朝廷的關係

    奴兒干都司境內的各族部民,必須承擔納貢、從徵和戍守的義務。按照大明規定,奴兒干都司所轄部民必須定期進京朝貢。黑龍江等地女真族每年進京朝貢1次,每次朝貢名額1000人;兀良哈三衛的蒙古族每年進京朝貢2次,每次朝貢名額300人;對於黑龍江下游極偏遠之地的野人女真等部族,可以不拘時日次數,任其自便進京朝貢。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朝貢的,必須補貢,否則要受到懲罰。

    奴兒干都司境內的各族部民所進的貢物,主要是當地的土特產,如馬匹、貂皮等各種珍貴毛皮和海東青等方物。大明每次都給朝貢者以豐厚的賞賜,其價值往往超過貢物的價值。 此外,奴兒干都司所轄部民還必須聽從政府徵調,聞令即從,不得違期。他們也直接承擔了保衛邊疆的義務。

    奴兒干都司的撤銷

    奴兒干都司是明朝在招撫過程中設立的一個名為都司的機構。所以明廷內部對於它的存廢一直爭論不絕,宣德十年(1435)初,明廷決定撤回奴兒干都司諸官員,並停止其活動。雖然奴兒干都司停止活動,但它名義上所轄衛所並沒有中斷同明朝的朝貢關係。在明王朝衰弱之後,奴兒干都司所轄衛所各部落仍在明王朝的統治之下。

    萬曆《大明會典》中有相關記述,“奴兒干都司,衛三百八十四,所二十四,站七,地面七,寨一。”這讓人以為奴兒干都司作為一個軍政機構直到萬曆年間還存在,實際上奴兒干都司在這時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了。

    (完)

  • 2 # 失落的歷史

    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簡稱"奴兒干都司")是中國明代政府設置於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里江)、松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軍政機構。洪武年間,黑龍江下游奴兒干地區的元代故臣多歸降明政府。永樂九年(1411),正式開設奴兒干都司,為明政府管轄黑龍江口、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治所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的奴兒干(今特林),下距黑龍江口約200千米。轄區東至海,東北包有庫頁島,西至斡難河(鄂嫩河),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

  • 3 # 沒事閒拉呱

    奴兒干都司管轄範圍西起鄂嫩河,東至庫頁島,北達外興安嶺,南瀕日本海和圖們江上游,包括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流域至庫頁島的廣大地區。大致包括了現在的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東北部分及以西俄羅斯區域性、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及以北。轄區內廣置衛、所,作為都司所屬的地方軍政建制。在奴兒干都司建立前後,1403—1409年(明永樂元年至七年),陸續在松花江、嫩江、鄂嫩河、精奇里江、亨滾河和烏蘇里江流域設立130餘衛,到萬曆年間(1573—1620年),奴兒干都司轄區內增加到衛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稱384衛。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女真逐漸取代了明朝對黑龍江地區的統治。

  • 4 # 夏目歷史君

    最近《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特別的火熱,而在《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中,出現了一個眾人都不太瞭解的詞彙叫“奴兒干都司”。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以為這和當年的雲南土司非常的相似,不過後來發現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那麼《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中所說的奴兒干都司是做什麼的呢?奴兒干都司又在哪個地方的呢?在明朝歷史上,這個地方又是以什麼樣的形式一種作為存在呢?

    明成祖朱棣在坐穩皇位之後,將靖難遺孤的3萬多人全部發配在了奴兒干都司。

    奴兒干都司在明成祖時期其實就是作為明朝統治黑龍江,吉林,俄羅斯以及蒙古部分割槽域的一個軍事行政機構。

    那麼明成祖為什麼要將靖難遺孤發配到奴兒干都司呢?

    當時明朝雖然說從形式上統治了東北地區,但是由於此地特別的嚴寒農業發展的相對落後,所以此地的民族主要是以遊牧民族為主。

    而擅長農耕的漢人自然不喜歡這種生活狀態,所以當年在東北地區的漢人數量非常之少。

    明成祖朱棣為了填充東北的邊疆地區,也就透過各種理由往東北地區進行移民,可是無論明朝怎麼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後來明成祖直接將國都遷到了北京,其中這一步舉措就是為了將國家中心向北移,加強對於北部的統治。

    因為歷代中原王朝的滅亡,大多都是來自於北蠻的入侵,所以明成祖做到天子守國門,同時也是為了向北遷移民眾。

    奴兒干都司的行政狀態是什麼呢?

    當年明朝的軍隊將元朝統治者趕回北荒之後,在東北地區還有一些少數的遊民部落。不過這些遊民部落與明朝的軍隊相比自然不在一個等級,所以明朝軍隊輕輕鬆鬆也就震懾住了這些部落。

    由於此地漢人稀少,根本不方便在此建立一個有效的統治管轄。對於習慣了農耕文明的漢人來說,此地屬於極其荒漠地區,自然不想遷移到此處。

    由於此地相對荒蕪,對於明朝稅收來說起不了多大的意義,若是加強管理的話只會增加國家軍事和行政上的消耗。

    所以當年明朝的管理政策就是讓此地的人民類似自制的形式進行自我管理。後來明朝中央對此地的放權越來越多,以至於後來以女真人為主的後金崛起,並且滅了明朝。

    總結

    綜合來說奴兒干都司曾經隸屬於明朝的管轄,當年明成祖朱棣活著的時候,明朝確實能夠對此地形成一定的有效管轄。

    不過此地的自治力量很雄厚,有很多原始部落都保留著自己的軍隊,只不過他們打上了明朝的標籤,自稱為明朝的子民。由於這些遊民部落前期表現良好,所以導致明朝慢慢的放鬆了對於此地的管轄。

    尤其是在明宣宗時期對東北地區進行了一定的戰略收縮,導致了此地的遊牧民族逐漸發展壯大,為後來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一定的伏筆。

    通俗的來講奴兒干都司在明朝的時候,應該算是一種特別行政區的存在。

  • 5 # 歐洲軍武通訊

    在影視劇《大明風華》中,朱棣奪取皇位之後,將三萬多的靖難遺孤發配到了奴兒干都司,孫若微和徐濱為了拯救這些人,特別是徐濱,為了這三萬靖難遺孤,他在大義和小情小愛中做出抉擇的樣子,也觀眾十分的動容。奴兒干都司以前就是大明的屬地,只不過,因為那裡的漢人比較少,所以在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奴兒干都司不斷髮生動亂,局勢逐漸惡化。

    《大明風華》中的奴兒干都司,其實就是明朝在中國東北地區設立的軍政機構。永樂九年,朱棣在黑龍江下游設定了奴兒干都指揮使司。明朝奴兒干都司的管轄範圍:包括現在的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的東北部,以及俄羅斯一笑部分地區。

    因為東北天氣寒冷,所以在這裡生活很多是遊牧民族,漢人在這裡根本不適應。明朝初期,為了加強東北地區的穩定,朱元璋和朱棣曾多次將漢族百姓遷徙東北。但是,東北地區氣候條件惡劣,所以漢人來到這裡根本無法適應。

    到了後來仍然以少數民族為主,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管制只能是“以夷制夷”,在這裡所有的官員,也都是由少數民族擔任。所以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管控非常有限,明朝中後期,大明的統治者對東北地區已經失去了管控,到了明朝中後期,所有才有了後來以努爾哈赤為代表的女真的崛起,然後這些遊牧民族一步步壯大,最後滅掉了大明。

    遼東雖然被納入了大明的管轄區域,但是,由於當地的遊牧民族佔了95%左右,所以大明政府才實行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大明政府不僅沒有遼東設立管理民政的各級官府,而且當地的官員也是由少數民族擔任,且實行軍管制度,這也為明朝中後期遼東局勢的惡化埋下了禍根。

    綜上所述,明朝雖然曾經將奴兒干都司納入了管制,但實際控制力非常弱,再加上後來明宣宗的戰略收縮政策,導致明朝中後期,政府對遼東地區完全失去了掌控,這給努爾哈赤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機會。

  • 6 # 杭州老聃

    大約在黑龍江,烏蘇里江附近。明早期東北少數民族投降明朝,明在此實行朝貢體系,而其治所大概是吉林省舒蘭市,待考證。

  • 7 # 海學390

    首先,奴兒干在哪裡?狹義的奴兒干衛地點在現在的黑龍江江口,古稱廟街,現在是俄羅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而明朝權威的統治中心後來也設立在這裡,就是奴兒干都司,治所位於黑龍江下游東岸靠近入海口的奴兒干城。

    明朝永樂帝朱棣在奴兒干衛建立了實權的行政機關。是比衛所更高一等級的都司,這就是奴兒干都司

    永樂九年(1411年),奴兒干都司正式開始行政管轄權。

    明朝在奴兒干城有駐軍,士兵每兩年一換。鼎盛時駐軍多時達3000人,奴兒干城就是明朝在遼東之外的東北地區的勢力中心。

  • 8 # 歷史瑣事愛好者

    ,努爾幹都指揮使(簡稱努爾幹都司)是中國明代政府設置於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里江),松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軍政機構。是明政府管轄黑龍江口、,烏蘇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政機構。

  • 9 # 澹奕

    之前熱播的《大明風華》中,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位以後,將大量建文帝時代的臣子遺孤都流放到了關外的“奴兒干都司”做苦役。剛看到這段的時候,就覺得很熟悉,後來發現劇中這段跟清朝所謂的“流放寧古塔”簡直驚人的雷同。

    然而,這段實際上完完全全就是亂編的,且不論朱棣到底有沒有流放“三萬靖難遺孤”,就是這流放的地點,明朝通常“流刑”的地點都是在嶺南海南與西南地區,而並不是什麼奴兒干都司。不過,奴兒干都司的轄域倒是與清代寧古塔重疊,而且更加廣闊。明朝時尤其是朱棣登基後,設立南北兩京、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又在西北設立七衛,而在東北設立的,則就是著名的“奴兒干都司”。簡單來說,明朝時所謂的奴兒干都司就是當時在東北所設立的一個集軍與行政的管理機構。

    其實早在明太祖擊潰元朝以後,曾經臣服於元朝的遼東諸部紛紛投誠明朝,明成祖永樂七年正式在關外設立“奴兒干都司”,在整個黑龍江、松花江流域與遼東半島,設立大量衛所,而當時的奴兒干都司的治所奴兒干城,就位於黑龍江河口處。奴兒干都司是當時東北地方最高等級的軍事與行政上的最高級別建制,直接受明王朝朝廷約束管轄。奴兒干都司的管轄範圍,雖說沒有元代的遼陽行省那麼巨大,但也小不到哪裡去,山海關之外,額爾古納河以東,幾乎整個黑龍江流域直到海邊,包括庫頁島在內全部屬於奴兒干都司的管轄範圍。明朝時常派遣欽差前往奴兒干都司巡視,封賞恩賜當地的流官與諸部族長,而當地各部也有眾多貢品進奉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稱奴兒干地區為“鎖鑰之地”,明朝在奴兒干地區興建造船廠,通過鬆花江水系由遼東向該地運送糧食,並且設立眾多的水陸驛站。不過只一點,明朝在東北所設立的奴兒干都司更類似於歷朝歷代在邊域施行的羈縻制度,管理相當鬆散,當地的大多數官吏也都是土著部族世襲擔任,這也是後來明朝在東北一敗塗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奴兒干地區歷代都是北方部族的群居之地,當地的漢人數量相對來說非常少,為了鞏固在奴兒干的管理,明朝從洪武年間開始就不斷向當地遷移人口。不過奴兒干地區常年苦寒,即便是條件稍微好一些的遼東一帶都很少有內地的漢民願意前往,所以直到後來明朝移民實邊的策略也沒能成功。所以實際上,在明朝奴兒干都司地區是個鞭長莫及的地方,而明朝也不會把人往這兒流放,因為難以管理。

    隨著宣宗登基,明朝經過連年征戰加上鄭和下西洋等等,元氣損耗不小,所以開始進行全方位的收縮。宣宗時期,明朝裁撤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而奴兒干都司也開始萎縮,內遷到了遼東一帶,整個松花江與黑龍江流域的明朝力量已經開始名存實亡。明朝的奴兒干都司一直持續到明中晚期,可隨著女真的不斷崛起與明朝本身的衰落,奴兒干都司最終也只能走向徹底消亡。

  • 10 # 大黃扯點歷史

    奴兒干都司是明朝前期設置於東北地區的地方軍政合一的機構,管轄黑龍江口、烏蘇里江流域等廣大東北地區。明初統治者對東北地區的經營十分重視。先後設立遼東都司及奴兒干都司進行管轄。這是明朝重視東北地區的表現。但對於奴兒干都司的設定及它同所轄衛所之間的關係,歷來眾說紛紜。奴兒干都司的設立是明朝政府在東北實行管轄的象徵,雖然它所轄的諸多衛所有時不必經過它而同明朝進行朝貢,但奴兒干都司在建立初期有維繫東北諸衛所的意義。所以對於奴兒干都司的設定背景及必要性的探討仍有意義的。另外,奴兒干都司的設定也是明朝已在東北地區設定了大量衛所以後,需要一個大型機構整合,以便更好地統治邊疆地區。

    歷史背景

    明朝肇建,為使國家一統,太祖朱元璋派遣軍隊攻打定西與應昌的元朝殘餘勢力,從此西北與北部的邊境得到安定。此後明朝積極經營東北地區。洪武四年(1371)二月,明朝在故元遼陽行省地區設定遼東衛指揮使司。洪武四年(1371)七月,遼東衛改建為定遼都衛指揮使司。洪武八年(1375)十月,定遼都衛名稱變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遼東都司的設定及下轄一些衛所的建立,使明朝的統治版圖繼續北擴。統治基礎也漸漸穩定。遼東都司雖然建立,但元朝割據勢力在東北地區仍有存在。對於割據勢力的盤踞和邊疆各民族,明朝分別採用征討與招撫的方法。從而使邊疆得到穩定。明朝派遣軍隊攻擊割據勢力的同時,也派遣官員到東北邊疆各民族地區,招撫各民族首領。經過洪武、永樂兩朝,原先的割據勢力大都被消滅,各少數民族也紛紛歸到明朝麾下。

    明朝在軍事方面的措施如下:由於“殘元臣孽已盡,惟納哈出尚擁眾金山,數擾邊”(方孔《全邊略記》),明朝於洪武二十年(1387)派遣大軍,擊潰納哈出,為經營東北打開了道路。此時,明太祖決定置遼東三萬衛。洪武二十一年(1388),派二千餘人,到斡多里設立衛所,後因糧餉不足,退到開原。同年,明軍在捕魚兒海擊退元順帝之孫,兀良哈地區納入明朝版圖範圍,並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五月份在兀良哈地區設立了兀良哈三衛。即――泰寧、朵顏、福餘三衛。洪武二十五年(1392),明軍擊元朝殘部於斡難河。洪武二十八年(1395),擊敗女真的西陽哈,從此哈爾濱至同江的松花江南北之地成為明朝統治範圍。經過明太祖對東北地區割據勢力的軍事征討。至洪武末年,東北廣大地區除黑龍江下游外都正式為明朝統治,為此後明朝經營黑龍江下游地區奠定基礎。

    永樂初年,東蒙古鬼力赤款元主坤帖木兒自稱可汗,去元國號,改稱韃靼。六年(1408年),元朝後裔本雅失裡為可汗。七年(1409年)四月,本雅失裡舉兵東犯。七月,大將丘福率軍隊北伐。結果因輕敵遇到埋伏,最終全軍覆沒。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親征漠北獲勝,解除了韃靼對東北的威脅,為亦失哈等前往黑龍江下游開設奴兒干都司創造了條件。招諭女真等少數民族,設立奴兒干都司,是朱棣“藉女直制北虜”方針的重大措施,而朱棣親征漠北,抑制了韃靼東犯,東北地區迎來了較安定的局面,這就為奴兒干都司的設立提供了保證。

    明在招撫方面實行的措施概述如下:明朝全面招撫女真諸部,一方面設立衛所,鼓勵朝貢;一方面招徠女真內遷,並設三衛兩州以安置。奴兒干都司建立過程中,明朝注重使用內遷的女真人,如亦失哈、王肇舟、佟答剌哈等。亦失哈七到奴兒干地區,後三人則是奴兒干都司建立後的首任官員。另外,明朝還調動了當地女真部落的力量幫助。例如在建州地區造船時,即令兀者衛都指揮瑣勝哥督寧(畢恭《遼東志》)。

    在這種形勢下,其他部落的人也紛紛歸向明朝,如洪武十五年(1382),速哥帖木兒等歸降;洪武十六年(1383),西右垂阿魯灰派人來歸降;洪武十七年(1384),忽顏哥等十五人歸降。永樂元年(1403)十一月海西兀者的西陽哈被招撫,十二月建州阿哈出亦歸降。總之,招撫的結果是各女真首領絡繹不絕的來朝。鑑於這種情況,明廷“乃因其地,分設衛、所若干,以其酋長統率之,聽其種牧,飛放畋獵,俾各安其生,鹹屬統內”(畢恭《遼東志》)。正因為女真諸部的歸附和支援,明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日漸穩定。並有大量的衛所開始設立。這就為奴兒干都司的開設提供了重要保證。

    另外,明朝國力強盛則為奴兒干都司的設立奠定了物質基礎。明朝經過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四朝。經濟水平得到很大發展。尤其是永樂年間,統治鞏固,戰亂帶來的創傷也逐漸癒合,如自外地輸往京師的粟米有百萬石之巨。正因有如此豐厚的物質基礎。才有後來如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在經營東北方面,明成祖朱棣五次征伐漠北地區,才有亦失哈多次去奴兒干地區招撫各少數民族的種種舉措。亦失哈每次去奴兒干地區,都帶有大量的物資。對其地的少數民族部落進行賞賜,深得民心。

    內官亦失哈五去奴兒干地區的時間,多在成祖朱棣北征前後,這就使漠北故元勢力不能同東北地區其他部落聯絡。這就消除明成祖朱棣在征伐時東北地區部落的威脅,從而達到用東北女真部落鉗制故元勢力的目的。到了永樂七年(1411),明朝在東北各江流域設定衛一百多個。為方便進行管理,急需成立一個機構來進行管轄。這就是奴兒干都司要設定的背景。

    奴兒干都司成立

    明太祖治理東北地區時,十分重視黑龍江下游,特別是奴兒干地區。所謂“國初累加招諭”(畢恭《遼東志》)。 因割據東北地區的許多勢力未被清除,明朝在東北地區的經營一直受到故元勢力的阻撓。一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納哈出被擊敗後。原先元朝國公老撒等在奴兒干地區盤踞,鑑於納哈出失敗,他們便派遣右丞火兒灰、副樞以剌哈、尚書答不歹等,於洪武二十二年(1389)十月率部眾三千人到南京城投降,於是明太祖派錦衣衛指揮答兒麻失裡帶白金和綢緞去賜給他們。次年(1390)三月,答兒麻失裡完成了使命,順利回京。答兒麻失裡是明代首個到過奴兒干地區的政府官員。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又“遣行人邢樞,偕知縣張斌,往諭奴兒干,至吉烈迷部落招撫之”(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同行者還有這一年五月來朝的女真“野人”頭目平住等人。在他們招撫下,“海西女直、建州女直、野人女直諸酋長,悉境來附”(嚴從簡《殊域周咨錄》)。於是在當年十一月、十二月,設建州衛於建州地區,在海西地區設兀者衛。 由於奴兒干地區距京師過於遙遠,直到永樂二年(1404)初,奴兒干地區頭目把剌答哈、阿剌孫、忽剌冬奴等到達。明政府遂在這年二月黑龍江口特林地區設定奴兒干衛,並任命把剌答哈等四人為指揮同知。永樂三年(1405)三月,把剌答哈再次來朝。

    永樂四年(1406)二月,奴兒干頭目察罕等遣人來朝。永樂七年正月,又有奴兒干地區女真人來朝。這年四月,奴兒干等地忽剌冬奴等人再次來朝,明政府又置伏裡其、乞勒尼兩衛及敷答河千戶所,命忽剌冬奴等為指揮、千百戶等。在這次朝見中,忽剌冬奴奏言,奴兒干地處交通關鍵位置,應設立一個大型機構管轄周圍部落。明政府採納其建議,決定建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以東寧衛指揮康旺為都指揮同知,千戶王肇舟等為都指揮僉事,統屬其眾,歲貢海青等物,仍設狗站遞送。”(《明太宗實錄·卷九十一》)1194同年六月,在都司中設經歷司,以劉興為經歷。這最終標誌著奴兒干都司的成立。

    奴兒干都司成立後,明政府在奴兒干地區派官駐軍。軍官“間歲相沿領軍”(畢恭《遼東志》),士兵輪番戍守,戍守的期限多為兩年。駐軍多時三千人,少時也有五百人。內官亦失哈與都指揮康旺等在永樂、宣德年間多次前往奴兒干地區,進行招撫。為明朝統轄黑龍江地區做出了貢獻。尤其是亦失哈,他七次巡視奴兒干,並於永樂十一年(1413) 建永寧寺,並刻石立碑,石碑立於永樂十一年(1413),即《永寧寺記》,也稱永樂碑。後宣德八年(1433)亦失哈巡視奴兒干時,發現永寧寺已被毀。於是他又重新建立新永寧寺。並刻石立碑,立於宣德八年(1433),為《重建永寧寺記》,又稱宣德碑。這兩座碑上的碑文記述了亦失哈巡視奴兒干地區的過程,是研究奴兒干都司的重要史料。但由於時間過長,碑文多有漫漶之處,許多地方字已不可識,這為研究帶來一定壓力。

    關於奴兒干都司治理當地的少數民族部落的措施,多采用“因俗而治”的方法。不改變民族原有制度、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並在尊重當地部落風俗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治理。但是如果部落中有人違反明朝律例,情節嚴重的如射殺官兵,陰謀造反等,則必須按照明朝法律處理。奴兒干都司也是明代東北疆域轄治體制中最後設立的一個都指揮使司。奴兒干都司的建立加強了明朝對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流域等地區各族的管轄,最終確定和完成了明朝在東北北部地區的疆域及轄治體制,使東北地區納入明朝統治的範圍之內,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彼此融合和邊疆穩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馬共和國經歷數百年為何變成羅馬帝國?又為何分裂成許多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