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品茗讀史

    導語:“辛酉政變”中,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很輕易地就被慈禧太后給收拾掉了,顯得是那麼的不堪一擊;究其原因,我看主要是肅順等人情商太低,根本就不適合在權力鬥爭中參與角逐。

    1861年8月,清朝咸豐皇帝因病駕崩。隨之而來的則是統治階層內部的一場劇烈的權力鬥爭。

    這場權力鬥爭發生在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與西太后慈禧、恭親王奕訢之間。

    顧命八大臣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一.沒有能夠爭取到統兵將帥的大力支援。

    肅順等八大臣也懂得爭取軍隊勢力支援的重要性,他們也試圖籠絡住那些統兵的將帥。遺憾的是:這些人還是認識不到“實權必須要依靠實力來支撐”的真理,所以,他們沒有在這件事上下足功夫,淺嘗輒止,很快就放棄了。

    肅順等人主要想籠絡三位將帥:勝保、僧格林沁、曾國藩。

    下面我們逐個分析一下:

    1.勝保當時統兵在河北一帶,時任兵部侍郎。勝保是一個膽大妄為的傢伙兒,他未經同意就擅自跑到熱河,為咸豐皇帝弔孝。肅順等八大臣為了不得罪勝保,就沒有對其進行處分。誰知勝保此行竟然被西太后籠絡,堅定地站在了西太后、恭親王的一邊。

    2.僧格林沁是赫赫有名的大帥,他是肅順等人準備重點拉攏的統兵大將。

    此時,僧格林沁正在山東鎮壓捻軍。肅順等八大臣主動寫信給僧格林沁,說僧格林沁與其他將帥不同,可以來到熱河弔唁咸豐皇帝。

    肅順等人沒有許下什麼實際權益,僅僅是把前來熱河弔唁咸豐皇帝當作特殊的政治禮遇,來拉攏僧格林沁。因此,僧格林沁自然是嗤之以鼻,不予理睬。最終,僧格林沁選擇站在西太后一邊,不服從肅順他們的指揮排程。

    3.曾國藩是肅順提拔重用的漢族官員。在內心深處,曾國藩是反對皇太后垂簾聽政的;但是,曾國藩明哲保身,不願出頭。所以,肅順等人拉攏曾國藩的計劃也告落空了。

    二.八大臣未能籠絡住執掌兵權的將帥,反而還把自己手中已經掌握住的兵權拱手讓給了政敵。

    統兵將帥未能爭取過來,可是八大臣中的肅順、載垣、端華三人原本手中掌握著一部分重要的兵權;尤其是端華,他是步軍統領,也就是九門提督,是大清王朝京師衛戍部隊的最高指揮官,掌管著京城九門的鎖鑰,統轄這京城八旗步軍營和在京紗營馬步軍等,這些精銳軍隊多達三萬人。並且步軍統領除了負責京師的衛戍任務,還兼管著維持京城的治安工作。端華的步軍統領大權,實際上就能夠將北京城置於自己的武力控制之下,完全可以防範任何人發動的政變。

    可笑的是:肅順、載垣、端華這三個人,腦袋好像進了水,為了標榜自己政務繁忙,勞苦功高,竟然面奏皇太后和小皇帝,說公務太忙,請求解除掉自己身兼的軍隊管理職位。

    西太后慈禧是何等人物!那可是歷史上極其精明的厲害角色啊!慈禧太后立即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將計就計,順水推舟,同意了他們的奏請,解除了肅順、載垣、端華三人的兵權。步軍統領一職,慈禧太后隨即委派自己的妹夫醇郡王奕譞來擔任,這一來,北京城就落入了慈禧一派勢力的掌控之中。

    結語

    不得不說,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個個自命不凡,其實政治情商並不高。在他們這豬一般地變相幫助下,沒過多久,慈禧太后、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順利地奪取了朝政大權。

  • 2 # 有時聊人文歷史

    顧命八大臣為何在慈禧面前不堪一擊?

    回答:

    這是清朝道鹹兩朝特殊的權力架構決定的。

    關鍵事件: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攻陷北京 咸豐皇帝逃往熱河

    關鍵人物:咸豐、慈安、慈禧、奕訢、肅順。

    世人都以為咸豐昏庸。其實他只是平庸而已,沒有後人想得那麼不堪。

    鴉片戰爭後,清王朝不思進取,沒有像樣的改革,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註定失敗。道光駕崩前特地找奕訢和後來的咸豐談話,奕訢痛陳時弊,流露出改革意圖。而後來的咸豐聽取老師杜受田的計策,假裝仁孝,只是痛哭,假裝心疼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最終選擇了假裝仁孝的咸豐繼承大統,這個選擇可以體現出道光依舊拒絕深刻改革,試圖求穩的心態。

    從清朝施行的八旗統治結構來看,改革等於放權,的確有難度,會遭到許多人的反對。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只是割讓了香港,開放了一些口岸與租借了一些灘地,列強並沒有威脅北京,也就沒有威脅到清朝的統治根基,清朝改革的迫切性並不強烈。

    但是道光在選擇繼承人上也留了一手——冊封奕訢為“親王”,世襲罔替。從這一點講,道光也是給奕訢留了情面的。另外,因為奕訢的地位是先皇所封,咸豐皇帝和後來的慈禧都不敢輕易廢除恭親王奕訢的權力。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道光布的局,意在讓有能力的奕訢在朝中持續發光發熱。從這一點講,道光考慮深遠。

    奕訢由此成為晚清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不可能輕易動搖。

    咸豐皇帝不是昏庸,而是有病。咸豐的母后為了讓他早於奕訢出生,懷他的時候喝了催產藥,導致咸豐早產,因為早出生年齡大也是一種奪位的優勢。咸豐皇帝自小身體瘦弱,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得了肺結核。肺結核在當時是不治之症,咸豐皇帝在北京的時候每天要喝生鹿血一碗,補充體力。等到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北京遭到威脅,咸豐撤退到熱河,因為顛沛流離,病情加重而死。

    由此可見,咸豐是悲哀的,從出生前他就是皇室爭權奪利的受害者。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他只活了三十歲,許多事沒來的及做就歸天了。

    咸豐在臨死前身在熱河,清朝處於首都失守的危局之中,南方正在大起義。最重要的是繼任者只是個孩子,必須有人輔佐。咸豐在這樣混亂的局面下做權力交接,要保大清不失,皇權永固,難度可想而知。他必須也不能不佈置。他做出了權力平衡的佈置。設立八大臣輔佐幼主,同時授予慈安“御賞”、授予慈禧“同道堂”印章。咸豐規定任何重要政策都要走這樣的流程——八大臣看過,慈禧慈安看過,蓋上兩印章,政策才能有效。

    八大臣之首的肅順曾建議咸豐賜慈禧殉葬,“仿勾弋故事”。這一招努爾哈赤也幹過,殺母以防後宮干政,狠辣至極。如果咸豐採納,那晚清政局將被改寫。可是咸豐終究不忍殺死慈禧。

    不殺是不殺,不能不防。咸豐給了仁厚的東宮慈安一個密詔,這個密詔是慈安獨佔特權,有了這個密詔,慈安隨時可以處置慈禧。這個權力八大臣沒有。

    可以看出,咸豐模仿其父道光,駕崩前佈置權力平衡,煞費苦心,且賦予仁厚之人生殺大權。從這一點看,咸豐算不上有為,但很有些手段。

    可惜慈禧用行動感化了慈安,慈安把這個密詔燒了,自動棄權。慈禧從此不可制約。

    肅順是個明白人,他主張重用漢臣,當初左宗棠因為一個案子遭到牽連,要被法辦,是肅順保護了左宗棠。沒有肅順,就沒有左宗棠收復新疆。可是在慈禧、奕訢面前,肅順輕敵了。本來咸豐臨終時是不見他這個弟弟的,就是害怕奕訢來了打亂自己的部署。結果咸豐歸天后奕訢才獲准前來。當時北京丟了,圓明園毀了,清朝的統治基礎動搖了,危機外交成為清朝的重中之重。清朝國策出現了一個重要轉折——列強的態度成為影響清朝決策的因素之一,中國社會正式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奕訢在北京和英法談判,談的不錯,可以說是“挾洋自重”。因此獲取了留京官員的支援,為日後政變打下基礎。

    肅順本來應該阻止奕訢和慈禧見面的,可是他輕敵了,放這一叔嫂見面,這一叔嫂商定政變。肅順自毀長城。

    慈禧是一定要除掉肅順的,不是因為慈禧壞,而是因為肅順想假手咸豐殺掉她,要她死。此外八大臣還否決了董元醇關於兩宮垂憐聽政的建議,等於將兩宮排斥出權力中心,這一舉措也得罪了慈安。導致慈安站在慈禧一邊。

    如果八大臣能夠爭取慈安的支援,分化兩宮,局面或許會不同。慈安仁厚,沒有野心也沒有政治手腕,更重要的是沒有子嗣。慈安的潛力遠不如慈禧,地位又高於慈禧,是個非常好的聯盟物件,可惜八大臣錯過了。

    辛酉政變,慈禧奕訢打了個時間差,以皇帝年幼為名,要求提前回京。八大臣跟著咸豐的靈柩在後面走。這樣等於給了慈禧奕訢回京佈置的時間,終於被一網打盡。

    總體而言,封建王朝,母憑子貴,同治皇帝就是慈禧最大的本錢。能制約慈禧的只有咸豐佈下的制約結構。可是咸豐的苦心佈局被慈禧一步步粉碎了。肅順輕敵大意是導致他失敗的原因,但是長期來看,一旦慈禧奕訢合作,八大臣無論如何也鬥不過。

    因為兩人的手裡掌握著同治皇帝。

    從短期趨勢看,肅順用實際行動提拔維護漢臣,漢臣也相信肅順。八大臣執政後也會逐步改革。通州防禦戰僧格林沁的蒙古馬隊全軍覆沒了,清朝的蒙古騎兵已經不足以取得勝利。英法聯軍攻下北京。南方農民起義頻發也不太平,清朝的統治基礎正在動搖。清朝急需重新建立對內軍事優勢,所以清朝改革勢在必行,這不是誰當權的問題。不用漢臣,不搞洋務,清朝很快會瓦解。

    從長期趨勢來看,辛酉政變的成功意味著咸豐權力交接的失敗,也意味著皇權減弱。他一定想不到自己的靈柩還沒回到北京,自己苦心佈下的制衡就不復存在了。慈禧上臺加劇了清朝頂層的內鬥,導致光緒改革的失敗。

    圖一為咸豐繪畫

    圖二為慈禧年輕復原圖

    圖三為奕訢照片

  • 3 # 全景歷史地理

    這跟慈禧的關係不大,主要策劃者是恭親王,如果由兩宮出面,那麼恭親王的勝率會更大。

    恭親王取勝的關鍵在於留守北京的那一批王宮大臣,他們很大一部分是咸豐皇帝北狩時留下來制約恭親王的,也就是說他們大部分是忠於咸豐的。

    誰爭取到到他們的支援,就會取得優勢那一方。

    那麼他們最終為何選擇站在恭親王這一方呢?

    1、咸豐皇帝留下的顧命大臣沒有他們的份,比如文祥,周組培,桂良,勝保等,特別是僧格林沁,他可是道光皇帝的顧命大臣,戰功卓著,咸豐居然沒有讓他做顧命大臣。

    2、恭親王簽訂合約之後,群臣上書讓咸豐回京,但是被肅順等人阻撓,肅順離間咸豐和恭親王的關係,讓他們無法見面,後來咸豐皇帝駕崩,北京的官員對肅順的所做所為不滿,他們轉而投靠了恭親王。

    可以說在政變發生前,北京的留守政府高層想法已經形成高度的統一,唯一有風險的是兩宮在肅順手上。

    顧命大臣犯的錯誤

    1、端華被慈禧藉機奪取兵權,交給了妹夫醇郡王。

    2、兩宮藉口舟車勞頓,想先回北京,然後在北京迎接咸豐的靈車,肅順覺得有道理,就讓兩宮先回北京。

    就這樣,政變的前提都已經準備妥當了。肅順等人一入京就被恭親王抓了起來,最後肅順,端華,載垣被殺,另外五名顧命大臣被革職流放。

  • 4 # 史上雜談

    一、咸豐十一年(1861) 七月, 文宗奕詝去世, 臨終命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助年僅六歲的皇子載淳(即同治帝)繼位為帝

    二、同年九月,皇太后慈安、慈禧勾結恭親王奕訢等人發動政變(史稱辛酉政變,祺祥政變或北京政變),殺死肅順,令載垣、端華自盡, 罷景壽等五大臣職,實行垂簾聽政,贊襄政務王大臣之名目遂廢

    三、咸豐皇帝臨終前沒能正確平衡主要政治力量之間的關係,導致辛酉政變的發生,從而出現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局面,影響中國歷史近50年。

  • 5 # 小院之觀

    1861年發生的辛酉政變,結果是咸豐指定的顧命八大臣被一網打盡,慈禧、慈安得以垂簾聽政,恭親王奕訢加封議政王,領班軍機處。

    宮廷間的權力之爭,從來沒有情面可講,肅順和奕訢都是排行第六,一個被稱“肅六”,一個被稱“恭六”,兩人見面,熱絡得如同親兄弟,轉過臉去,卻都在算計如何將對方置於死地,這一切,只不過都是權力的遊戲。

    事情還要從咸豐在熱河駕崩講起。

    咸豐臨死前,指定了八位大臣贊襄政務,輔佐年僅6歲的載淳,他們是: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這就是顧命八大臣。

    可以發現,與咸豐兒時形影不離,一起長大的恭親王奕訢不在其中,說明咸豐心中,對這個弟弟,還是存著芥蒂。

    確實是這樣,咸豐的母親孝全皇后崩後,皇四子奕詝尚年幼,由奕訢生母靜皇貴妃撫養,兩人如同親兄弟一般。

    但終究,兄弟情還是敵不過權力慾,兩人成年後為皇位爭奪,最後資質平平的奕詝勝出,才具都強於哥哥的奕訢內心自然不服,兄弟倆各懷心病,種下了猜疑不和的根由,積嫌到咸豐五年,出現明顯裂痕。奕訢原本是領班軍機大臣,被勒令退出軍機,回上書房讀書,從此咸豐處處防備奕訢,直到駕崩。

    這是奕訢這搭子,再看慈禧。

    當時慈禧還不是慈禧,只是個懿貴妃,由於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載淳,咸豐臨終前交給她和皇后鈕鈷祿氏各一枚私章,一枚是“御賞”,一枚是“同道堂”,潛臺詞是要兩人合力,共扶大清江山。

    然而懿貴妃權力慾極強,這在咸豐生前就已表露,所以奕訢被貶後受寵的肅順成為了她的對立面。

    肅順談不上是奸臣,他是個鐵腕的行動派,頗有才幹。整頓吏治、禮賢下士,一番操作下來,內憂外患的官場面目一新,深受咸豐信任,更加大權獨攬。

    權力一旦在手,再要放給別人,不管你是親王還是皇后,那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的。所以,懿貴妃要奪權,必須打倒肅順。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樣,懿貴妃和奕訢就有了聯手的基礎。

    當時的情況是,咸豐在承德駕崩,奕訢則留守京城,處理外交事務,懿貴妃與奕訢並不能見面。

    咸豐駕崩後,懿貴妃升為太后,對她來說,聯絡恭王,內外並舉,才有可能一下子打到肅順。

    於是她想了個法子,派手下最得力的太監安德海使了一出苦肉計,帶著密信來到北京,充當信使,兩方面得以取得聯絡。

    同時,慈禧想方設法說服了面慈心軟的慈安——沒有慈安支援,靠她一個人,是斷斷翻不了天的。

    肅順那邊,則過於託大。所謂顧命八大臣,其實就是肅順一個人做主,其他人都惟其馬首是瞻。肅順也不相信西太后慈禧有什麼了不起的才幹,能夠治理大政。垂簾聽政的事,在清朝歷史上也從未發生,她野心再大,也不能壞了祖制,所以並不以慈禧為意。

    當然,肅順在戰略上看不起慈禧,戰術上還是要重視的,內外都有眼線,窺伺甚嚴。咸豐駕崩後,奕訢來到承德,雖然與慈禧見了一面,也無法詳談,只能約略確認雙方合作的意願,至於具體細節,卻還無從談起。

    這段時間,慈禧和肅順之間,明槍暗箭,外弛內張,交鋒了數個會合,肅順也逐漸改變了對慈禧的看法,覺得她不是個簡單人物,不過也還是認為她能量有限,只是想要些便宜而已。慈禧則又發展了一個眼線——醇親王奕譞,因為奕譞的福晉,正是她的親妹妹。

    這當口,出現了一枚重要的棋子——勝保。

    勝保當時是欽差大臣,奉旨督辦河南安徽剿匪事宜,他是個武官,在與英法聯軍八里橋一戰中曾經負傷,名聲大振。

    勝保當時算是旗人裡的文武全才,常以年羹堯自居,同肅順等人多有矛盾,最重要的,是他手裡有兵,而且奕訢跟他關係不錯。

    勝保以恭請皇太后聖安為名,帶兵來到熱河,投石問路,想要在可能出現的政治鬥爭中撈得好處。

    奕訢本來與他有舊交,當然刻意籠絡,試探下來,勝保表態:“垂簾之議,亦未嘗不可行。”

    兩下又達成初步協議。但這是大事,宜緩不宜急,肅順到底大權在握,逼得急了,可以削掉勝保的兵權。

    勝保的出現,給慈禧和奕訢吃了一顆定心丸,因為不管他們哪個,手裡都沒有兵,勝保雖然兵力不多,至少也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不至於手無寸鐵。

    有了勝保的支援,兩宮太后和奕訢終於下了決心,認為顧命八大臣已絕不可再留。至於如何處置,什麼時候動手,則完全由奕訢安排。

    奕訢於是提前回到北京,在京城進行部署。

    當然,這些事都務必保密,他們之間的聯絡,透過慈禧的妹妹醇王福晉帶話給醇王,醇王則再去拜會恭王,兄弟之間的來往在正常範圍內,肅順被蒙在了鼓裡。

    過了中秋,眾人就護著咸豐的梓宮,動身回京。這是緊要的時候,一路上護衛的禁軍,都掌握在肅順、載垣、端華手中。

    這段時間,對慈禧和奕訢來說,是最危險的一個節點,因為事情已經發動,參與的人越來越多,保密做得再好,時間一長,也難免露出馬腳,如果被肅順聽到風聲,反戈一擊,慈禧和奕訢只能任其宰割,毫無還手之力。

    直到過了密雲,勝保派來新練的京兵迎駕,隨後奕訢也來接駕,慈禧才長出了一口氣。

    回到北京第二天,兩宮太后就召見重臣,名單早已擬定:文華殿大學士桂良、武英殿大學士賈禎、體仁閣大學士周祖培、軍機大臣戶部左侍郎文祥,人數不多,分量足夠,親貴重臣都在裡面,足以匹敵顧命八大臣。

    這些人,都被肅順得罪過,雖然其中有人還不知道即將發生政變,但對垂簾之議,都持開放態度,不希望肅順大權獨攬。

    有了這個基礎,事情就好辦了。第二天,兩宮太后帶著皇帝上演了一出悲情大戲,哭訴肅順等人對自己和先帝的不敬,表示孤兒寡母受人欺侮,要請各位大人做主。

    於是,順理成章,恭王取出早已擬好的諭旨宣讀,痛斥肅順等人專權擅政,欺矇天下,決定“載垣、端華、肅順著即解任,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著退出軍機處。派恭親王會同六部九卿,將伊等應得之咎,分別輕重,按律秉公具奏。”

    顧命八大臣,就此被一擼到底,架到宗人府,聽候發落。

    他們最後的結果:

    肅順被斬於菜市口。

    載垣賜白絹自盡。

    端華賜死、降爵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都被革職。

    肅順集團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輕視了慈禧的能量。后妃干政,垂簾聽政這些事在清朝歷史上從未出現過,或許是他們大意的原因。

    肅順太過於小看兩宮太后的能力,和太后恭王聯手的行動效率。以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只需要將任何一方壓制住,不讓他們有聯手的可能,則萬事盡在掌握,可是肅順過於志得意滿,輕視了潛在的威脅,喪失了先手的機會,最終付出了人頭落地的代價。

    政變過程中,慈禧和奕訢所用的策略,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他們所採取的突然襲擊的方法,是拿下肅順等人唯一的手段。因為即使在京城,肅順不管是在名義上還是實力上,還是都遠遠超過對手,慈禧等仰仗的,只是一個六歲的小皇帝,而肅順作為顧命大臣,完全可以宣佈旨意非法,對他們進行反殺,天下人也都看得出來,六歲的小孩能下什麼旨意呢,不過是太后的意思,太后有什麼權力下旨逮捕顧命大臣呢,法理上既然不通,實力上更加不敵。

    諷刺的是,在政變中出力最多的幾個人——安德海、勝保、奕訢,最後都沒有什麼好結果。

    安德海恃寵而驕,成了公敵,沒過幾年,私自出宮後,在山東境內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斬殺,大快人心。

    勝保領兵在外,行為驕縱,1862年被逮捕解京,次年處死。

    奕訢相對好一些,重入軍機領班議政後沒幾年,被慈禧猜忌,革除議政王頭銜,從此只敢夾著尾巴。光緒十年,又因中法戰爭失利被罷黜,又過了十年才被重新起用,這時候的奕訢,與當年意氣風發的鬼子六早已是恍若兩人。

  • 6 # 沈勝衣2020

    我們都知道,自古皇權爭鬥,都是慘烈的政治重組。在晚清時期,慈禧太后成為了實際的掌權者,但那時候,朝廷上還有顧命八大臣輔佐朝政,勢力很大,但是最終他們都沒能鬥過慈禧和慈安政權。

    顧命八大臣為什麼會輸,這些人位高權重,在朝廷中有很深的根基,論支援度自然是不用說,況且中國傳統後宮女人攝政更是大忌。那麼,八大臣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敗在了哪裡呢?其實有三點原因:

    一,八大臣聯盟看似完美,實則缺陷。咸豐皇帝在彌留之際,曾對朝廷中的權利做了看似巧妙的制衡機制,令八大臣輔佐朝政,但將兩枚至關重要的印章分別交給兩朝太后掌管,只有兩枚印章同時加印的時候諭旨才能生效。但是也正是這個機制,使得兩朝太后擁有了一票否決權,八大臣的權利形同虛設,也就註定了以後的失敗。除此之外,咸豐還忽略了自己的親兄弟奕訢,這也為後來的奕訢轉投敵營埋下伏筆。

    二,在爭權還是爭人上選擇錯誤。當時奕訢要軍權有軍權,要政治勢力有政治勢力,背後還有八旗的支援。在與慈禧和慈安爭鬥的時候,倘若能爭取到奕訢的支援,八大臣可以說穩贏,但是八大臣不願意分權,反而把奕訢推到了敵方陣營裡。奕訢將朝中關鍵人物迅速洗牌,架空了八大臣的勢力。八大臣的這等昏招實在讓人匪夷所思,精明瞭一輩子,輸在了對權力的貪婪上。

    三,慈禧的陰謀權術極高。

    史書上有名的垂簾聽政事件,八大臣憤憤不平,決議作罷。但透過這個事件,慈禧陣營看清了誰支援自己,將環境摸清了。當奕訢回京後,正好借了八大臣勢力不肯讓權的東風拉攏奕訢,八大臣位高權重,可是一時之間也難以推翻敵人。慈禧集團一步步瓦解了顧命八大臣,逐個擊破,隨著咸豐出殯時候肅順被抓,八大臣勢力再也無力與慈禧抗衡。後來又驅逐奕訢,心狠手辣,不得不令人為這場卸磨殺驢的戲碼讚歎!自此易權的過程走完,大清的權利牢牢握在了慈禧的手中。

    慈禧雖然昏庸驕奢,給當時已經積貧積弱的社會又加了一根稻草,但是不得不承認,在奪權上韜光養晦,步步為營,慈禧的智謀真的是令人歎服啊!

  • 7 # 小約翰

    顧命大臣是中國最高統治者在臨終前委以重任,把繼承者扶上馬、送一程的大臣。被封為顧命大臣的往往德高望重、地位顯赫、權傾一時,非常榮耀。但顧命大臣又是個高危職業,他們的下場往往都非常悲劇。

    公元934年,後蜀皇帝孟知祥將兒子孟昶託付給開國功臣李仁罕,沒多長時間,李仁罕就因為功高震主、“居心叵測”被殺;

    公元948年,後漢高祖劉知遠臨終委任大臣史弘肇託孤重任。兩年後,後漢隱帝翅膀長硬了把史弘肇做掉,並誅滅九族。

    公元1661年,順治皇帝病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榮任顧命大臣。數年後,先是蘇克薩哈在權力鬥爭中失手被殺,隨後鰲拜被安上犯上作亂的罪名被康熙幹掉。

    接下來就是1861年咸豐皇帝要死的時候,肅順、端華等八人不幸成為顧命大臣,沒過三個月八大臣就被一網打盡,死的死,免職的免職,充軍的充軍。

    咸豐任命的顧命大臣個個都是權力場的老手,怎麼會輕而易舉就被被慈禧和慈安兩個女人打敗了呢?

    一、無心打有心。

    顧命大臣肅順他們根本就沒有打算髮動政變,他們只是不想辜負主子對他們的重託,想讓權力平穩過渡。在肅順等人的心裡,他們和慈禧的矛盾只是人民內部矛盾,是維護祖制和違背祖制的矛盾,不是你死我活的矛盾。他們仗著顧命大臣的身份對慈禧他們也許有點蠻橫霸道,獨斷專行,但絕對沒有、也不敢有不臣之心。

    正因如此,他們對慈禧和恭親王的陰謀缺乏警惕,覺得他們不至於發動政變把他們置於死地。同時他們也小瞧了對方,認為他們孤兒寡母也就是一哭二鬧的本事,不能把顧命大臣們怎麼樣。

    八大臣的麻痺、輕敵,讓政變的突然性增大。政變要是有心打沒心,成功率就是百分之百。哪怕雙方的實力對比再懸殊,發動方也是穩操勝券。從古到今,政變都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笑到最後的,往往都是心狠手辣的。

    二、佔據道德制高點。

    在百姓看來,江山是帝王家的,肅順他們是大臣,慈禧和奕訢是江山的法定接班人,無論他們叔嫂怎麼折騰,那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

    他們一個是皇帝的母親,一個是皇帝的叔叔,而顧命大臣就是打工仔,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走狗命。所以慈禧他們是合法的、正統的、佔據道德制高點,民心和臣心在他們一邊,這也是他們政變成功的有利條件。在發動政變時沒有阻力,發動政變後局勢容易操控。

    反過來,如果發動政變的是肅順一方、參與政變的人風險就大大提高了,要冒著誅滅九族、身敗名裂的謀逆風險,人馬不好召集不說,政變開始後局勢難以控制,容易成為眾矢之的,政變流產的風險就大大提高了。

    三、顧命變成出頭鳥。

    文章開頭說歷史上的顧命大臣下場都不好,那是因為顧命大臣一旦被皇帝任命之後,都會受寵若驚、不敢辜負皇帝重託,所以不免就有點刻板、認真,迷失自己,讓主人覺得不爽。主人生氣了後果很嚴重,顧命就顧不住自己的命了。

    其次被任命為顧命大臣是非常榮耀的事,沒有資格享受這份榮耀的人都會心生妒忌,而妒忌心會產生強大的仇恨,變成可怕的力量。

    一般來說,被封為顧命大臣的人都是極少數,沒有被封的則是大多數。在大多數人的嫉恨面前,顧命大臣就成了弱者。妒忌著強大的怒火足以把少數幾個顧命大臣焚燒為灰燼。槍打出頭鳥是幾千年的光榮傳統,因此顧命大臣很少有人能顧命的,大多數是死於非命。

    具體到咸豐死後,肅順被任命為顧命大臣,沒有這份榮耀的比文祥,周組培,桂良,勝保、僧格林沁等,他們個個勞苦功高、聲名顯赫,心狠手辣,哪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怎麼會把肅順他們放在眼裡,怎麼會咽的下這口氣。不要說他們一起發難,就是有一半人使壞,肅順八大臣都要吃不了兜著走。

    綜上所述,慈禧發動政變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只要心狠手辣,想不成功都不行。

  • 8 #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1861年11月,北京菜市口,咸豐託孤八大臣之首肅順被處斬立決。肅順行刑前寧死不跪,劊子手只得將其膝蓋打斷,至此咸豐帝留下的顧命八大臣因一場政變全軍覆滅。

    回溯這段歷史,我們還得先從咸豐駕崩前說起。1860年,英法聯軍進北京,嚇得咸豐攜妃嬪跑到熱河避難,轉年咸豐就因急火攻心重病纏身。咸豐自知命不久矣,遂於臨終前抓緊處理身後事宜。

    咸豐子嗣單薄只有一個兒子,就是懿貴妃誕下的載淳,那時只有6歲。稚子年幼,咸豐終放心不下。他自知朝廷看似平靜的表象下有三股勢力暗流湧動,他們或有牽連卻又各懷心思爭權奪勢。

    這三股勢力首先就是以懿貴妃為核心的帝后派。別看懿貴妃只有26歲,可其殺伐決斷不輸男人,頗有些政治才能與野心,於是咸豐甚怕子少母壯,懿貴妃趁機上位擅權。

    其次就是為恭親王奕訢為核心的近支親王派。奕訢才能出眾遠超咸豐,當年只因不懂韜光養晦才輸給咸豐錯失皇位。如今奕訢在朝中根基深厚,咸豐忌憚奕訢深怕其奪兒子之位。再有就是以肅順為核心的熱河派,他們皆是對咸豐忠心耿耿的心腹大臣。

    於是咸豐為平衡各方權力以便相互制約,就封以肅順、載垣、端華為首的熱河派八大臣為贊襄政務大臣,擁有處理國事擬定聖旨的權力。

    但咸豐同時又賜給皇后慈安與懿貴妃,每人一個章,只有兩人同時在奏摺上蓋章才算生效,相當於慈安與慈禧擁有一票否決權。

    咸豐自視如此安排,既把恭親王奕訢擠出核心權力圈,又能讓顧命八大臣與懿貴妃互相平衡牽制。

    可咸豐卻未料到,其精心佈下的局,很快就被懿貴妃攪得乾坤顛掉,顧命八大臣輸的一塌糊塗,甚至付出了生命代價。

    那麼咸豐帝的顧命八大臣,尤其是手握咸豐帝遺詔的肅順,為何鬥不過只有26歲的慈禧呢?

    肅順心直口快樹敵太多

    晚清頹勢朝臣庸碌無為,肅順應是晚清朝廷少有的思路清晰,眼光獨到之臣,甚至沙俄都有些忌憚肅順鷹派思維。

    肅順為人性直,心中想什麼就說什麼,凡其對朝政不滿之處經常直言不諱,遂時不時就彈劾滿洲大臣只知一味享樂,在政務管理方面低能低效,建議重視啟用辦事能力更高效的漢臣。

    肅順說到做到,其大力舉薦重用漢臣,從而得罪透了那些躺在祖宗功勞簿上,舒適慣了的滿洲親貴。

    肅順得罪滿洲親貴還則罷了,可他還得罪了懿貴妃就是日後的慈禧太后,就只有吃不了兜著走了。

    咸豐臨終前,肅順就曾以子少母壯為由,建議咸豐效仿漢武帝去母留子殺鉤弋夫人的先例,殺懿貴妃以絕後患。只可惜咸豐未聽肅順之議,卻為懿貴妃與肅順等人之間埋下了一觸即發的仇恨暗雷。

    顧命八大臣難抵權欲誘惑妄想專權,排除異己未留絲毫餘地。

    慾壑難填,當一個人擁有權力時,誰又能淡定安享本分不越位呢?有權之人從不怕權力大,而只想權力更大。

    咸豐逝後,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從未將慈安、慈禧兩宮太后放在眼中,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模樣表示,他們有管理政務親擬聖旨的權力,慈安與慈禧身為女人只需蓋章做做樣子即可。從而八大臣討論政務,將兩太后晾在一邊,根本不徵求她們的建議,只把她們當做蓋章的傀儡。

    慈安無慾無求倒也無所謂,可把權力看得比天大的慈禧豈能忍受靠邊站?更何況皇帝是其親兒子,慈禧更覺自己才是獨攬大權的正主,遂新仇舊恨一起湧上心頭,開始暗中籌劃除掉顧命八大臣。

    肅順等人妄想使兩宮太后靠邊站同時,還想將恭親王奕訢完全邊緣化,不僅未給奕訢任何重要職位的恩旨,只讓其處理些與洋人打交道受累不討好的苦差,甚至就連辦理咸豐喪葬事宜,都不讓這個親弟弟沾邊,直接將奕訢推向了慈禧一派。

    顧命八大臣手中有權卻無軍權

    肅順等人試圖專權卻未及時把軍權攥在手中,甚至還將手中掌管皇帝衛戍部隊的權力拱手送人。

    其實也不是肅順等人主動放棄,當時他們只想做樣子走過場,藉口政務纏身需要分解工作壓力,遂假意向兩太后請辭。誰料慈禧未有一絲挽留,竟就坡下驢奪了他們掌管御林軍的權力。

    軍權是權中之權,可想而知顧命八大臣手中無一絲兵權,拿什麼與慈禧等人抗衡,這也是其最大軟肋。

    顧命八大臣大意失荊州,不敵慈禧的穩準狠

    肅順等人只知慈禧貪權,卻低估了這個年輕女人的心機權謀之深。由此肅順只顧控制慈禧表面蓋章權力,卻未提防其背後小動作,才令其環環相扣悄然逆襲。

    慈禧先透過哭訴母寡子弱之可憐,又痛斥肅順等人欺凌弱小之可恨,以博得慈安支援。後又偷派心腹太監安德海赴北京求助奕訢。被邊緣化的奕訢豈甘落寞?正預謀伺機而動,聽聞慈禧召喚一拍即合。隨即奕訢藉口祭拜咸豐來到熱河,實為面見慈禧商討倒八大臣計劃。

    奕訢在咸豐靈前痛哭流涕表演一番,又想面見慈禧欲安慰寡嫂孤侄時,顧命八大臣竟無一人阻攔,就是其最大失誤。

    如果說肅順等人先前未籠絡慈安,讓兩太后聯手還算是小失誤,畢竟慈安懦弱起不太大作用。可他們竟然讓奕訢與慈禧叔嫂單獨會面,真真的腦子進了水。奕訢與慈禧密謀一番,即刻返京準備政變相關事宜。

    握有兵權就是行事勝利的底氣,奕訢回京先將大將僧林格沁以及兵部侍郎勝保攏在手中。隨後奕訢又聯絡反對肅順的滿臣擬罪彈劾肅順。

    奕訢在京準備就緒,慈禧在熱河就開始要求扶咸豐靈柩回京。肅順等人本不欲回京,可又拗不過慈禧只得答應一起扶柩回京。

    快到京城之時,慈禧又藉口載淳體弱,想讓八大臣中的載垣、端華與她們穿小路先行回京,剩餘六大臣扶柩後行,肅順竟再行臭棋又同意了慈禧提議。

    慈禧回到北京一見迎接大臣,就痛訴孤兒寡母被肅順等人欺凌的慘狀。事先做足準備的滿臣們也紛紛拿出提前擬好的奏摺,要求嚴懲顧命八大臣。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端華二人反應遲鈍,眼見慈禧順勢擬旨捉拿顧命八大臣,竟未來得及給肅順等人送信,就被抓入獄。我們不得不慨嘆慈禧識人之準,據說肅順被抓時正與小妾在被窩溫柔鄉之中。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慈禧盡施雷霆手段,根本不容肅順等人辯駁,很快就將其八人或流放或賜自盡,只有肅順被處以斬立決。這就是慈禧得以垂簾聽政成為最大贏家的辛酉政變。

    結語

    顧命八大臣之所以一敗塗地,排除樹敵太多、專權、無軍權等次要因素外,主要還是低估了慈禧這個年輕女人。肅順等人哪怕能減少任何一處失誤,皆能打亂慈禧計劃的環環相扣,就有可能改寫歷史,只可惜終未鬥過慈禧的穩準狠。

  • 9 # 大言身寸

    主要在恭親王,道光的遺詔封其為親王,使其在朝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特別是其曾與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不說朝中有恭王黨,至少有部分人心向他。

    另外,恭親王的岳父手掌兵權,對恭親王的對手起制約作用。

  • 10 # 嶄新的野史故事

    咸豐皇帝駕崩前,親點自己的信任的八位大臣載垣、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為顧命大臣,幫助年幼的小皇帝載淳處理一切政務。為了防止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過盛,分別授予兩宮太后兩枚大印,一枚是皇后慈安掌管,一枚由慈禧掌管。八大顧命大臣在在擬定諭旨後除了加蓋玉璽,必須還要加蓋這兩枚大印後方能生效。問題就出在這兩枚大印身上,每次有重要的事情要頒佈,兩宮太后就聯合起來拖著不蓋章,致使顧命大臣和兩宮太后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慈禧從咸豐年間就接觸政治,對皇權相當熟悉,擁有豐富的政治手段。她深知自己孤兒寡母,勢單力薄,一方面極力拉攏慈安,利用慈安的威勢排除異己。另一方面勾結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剷除八位顧命大臣。恭親王奕訢是咸豐皇帝的親弟弟,咸豐在位時,由於他機智、能幹,受到咸豐的猜忌,沒有得到重用,手裡沒有實權。但在與兩宮太后密謀政變後,被封為議政王,參與聽政。這時,奕訢有了與顧命八大臣抗衡的資本,也是兩宮太后密謀“垂簾聽政”的重要一步。

    兩宮太后有了奕訢的幫助,先剝奪了鄭親王端華步軍統領的職務,顧命大臣失去了軍權,相當於少了一對翅膀;然後慈禧等人安排軍機大臣之一的文祥奏請兩宮垂簾聽政,文祥雖為五大軍機大臣之一,但處處受到排擠;再由兩宮太后召見八位顧命大臣商議垂簾聽政的事,但遭到八位顧命大臣的極力反對。八位顧命大臣再怎麼反對也是徒勞,此時,慈禧等人早就制定了“垂簾聽政”的章程。有了“垂簾聽政”,八位顧命大臣的實權也就不復存在了,他們只是砧板上待宰的羔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也稱“祺祥政變”或“北京政變”。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慈禧等人已大權在握,擁有了絕對的權力,沒有必要再對八位顧命大臣趕盡殺絕。但慈禧是個心狠手辣之人,有仇必報。八大臣為首的肅順被砍頭,載垣、端華被賜死,其他人全部革職查辦。至此,八大臣死的死,坐牢地坐牢,他們的施政權力徹底被剝奪。八大顧命大臣失敗的原因在於自己內部不夠團結,時有矛盾產生;遇到的對手太過強大,太過陰險毒辣,對權力的慾望非常強烈。有了這兩個原因,作為臣子的八大顧命大臣在慈禧面前不堪一擊。

  • 11 # 滿身花影

    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駕崩之前立遺詔封肅順、載垣、端華等八位大臣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史稱“顧命八大臣”,而肅順是他們中間的核心人物。表面上看,此時肅順的地位達到了巔峰,但其實他這個“贊襄政務王大臣”無名無實,還被咸豐注了好多水,導致他原有的權力反而被稀釋了,這也是他日後失敗的主要因素。

    肅順的上位過程有點像和珅,也是侍衛出身,但他的身世比和珅要尊貴得多。愛新覺羅•肅順是清初“世襲罔替”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排行老六,三兄端華世襲了王位,他便做了個閒散宗室公子。

    鄭親王濟爾哈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侄子而不是兒子。所以肅順雖然身份尊貴,但屬於遠房宗室,離皇位繼承順序較遠,對於咸豐來說比較安全。

    咸豐繼位後,在哥哥鄭親王端華和怡親王載垣的舉薦下,肅順被提拔為正紅旗護軍都統。此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成為朝中擢升最快的大臣。

    由於,肅順不僅辦事得力,又是宗室且對皇位沒有威脅,所以,咸豐十分信任肅順。咸豐十年,英法聯軍攻破北京,肅順隨咸豐“北狩熱河”期間,咸豐更加寵信、倚重肅順。他以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署領侍衛內大臣的身份,統領行在一切事務,人稱“肅中堂”。成為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實權人物。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咸豐皇帝就是肅順的伯樂,沒有咸豐就沒有權傾朝野的肅順。但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咸豐一死,肅順也就迎來了他的末日。

    咸豐欽定了“顧命八大臣”,卻沒有給這八個人“顧命”的實際權力,甚至也沒有給顧命大臣的名分。所謂“贊襄”,就是顧問的意思。

    八人中,除了鄭親王端華,還有另一位鐵帽子王怡親王載垣。載垣的五世祖,就是幫助雍正帝繼位的十三阿哥胤祥。如果論與咸豐這一脈皇族的血統,載垣顯然比肅順和端華更近。畢竟,肅順和端華不是努爾哈赤的子孫。論權力和能力,肅順是顧命八大臣之首。但在名義、地位上,怡親王載垣才是首席王大臣。咸豐這麼安排,也是為了可以起到互相牽制的作用。

    除了三位宗室,另外五位是御前大臣額駙景壽以及穆蔭、杜翰、匡源、焦佑瀛四位軍機大臣。咸豐讓他們加入,是為了稀釋肅順、載垣、端華皇族親貴的權力。顧命大臣人數越多,權力越分散,載淳的帝位就越安全。

    即便如此,咸豐對肅順等人還是不太放心,又授予後來的兩宮太后“同道堂”、“御賞”二玉璽,並同時規定,經顧命八大臣草擬的諭旨,必須加蓋這兩枚印章後,方可生效。以此制衡、限制八大臣的權力。

    咸豐在熱河匆匆掛掉後,肅順的權力就主要來自於大行皇帝的一紙遺詔了。所以他的權力根基其實是極其脆弱的,代表皇權的小皇帝及兩宮太后與京城官員集團的核心恭親王奕訢聯手,輕易就將咸豐的遺詔變成了一張廢紙。

    所以,肅順最本質的失敗原因是“權力的遊戲”規則使然,皇權是不容染指的。在咸豐眼裡他只是一條狗,絕對不能咬到主人,這是他的宿命,就像他的先祖舒爾哈齊、阿敏先後死於努爾哈赤父子一樣。

    只是咸豐託孤時漏掉了一個關鍵棋子——恭親王。他極力打壓、防範恭親王,卻沒有預料到,他一死,兩宮太后就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導致從此愛新覺羅氏皇權旁落,慈禧太后掌控大清權柄長達近半個世紀,直到清朝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胡惟庸、朱文正、邵榮謀反會不會是欲加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