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正鱷魚不哭

    雷池在今安徽省望江縣,古代是長江沿線一個較大的湖泊。

    “不敢越雷池一步”原出自《晉書·庾亮傳》“足下無過雷池一步”逐步演變而來的,意思有所改變。

    峻又多納亡命,專用威刑,亮知峻必為禍亂,徵為大司農。舉朝謂之不可,平南將軍溫嶠亦累書止之,皆不納。峻遂與祖約俱舉兵反。溫嶠聞峻不受詔,便欲下衛京都,三吳又欲起義兵,亮並不聽,而報嶠書曰:“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晉書這段記載中提到幾個人:蘇峻,東晉將領,時任歷陽(今安徽省和縣)內史。庾亮,東晉輔政大臣,晉明帝皇后之兄。溫嶠,東晉將領,時任平南將軍,江州刺史(大致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晉明帝死後,國舅庾亮輔政,為加強中央力量,試圖削藩收回諸將兵權。首先,庾亮拿蘇峻開刀,調他到京城任職,意圖切斷他與部隊聯絡。

    蘇峻原本在淮北防禦五胡十六國的後趙,後為平定王敦之亂,被晉明帝調到長江沿線部署。

    蘇峻掌握著一支萬人規模的武裝,是他歷年收編北方流民組成,戰鬥力很強。蘇峻憑藉流民武裝取得政治地位,因此不願意放棄軍隊入朝。開始他並沒有想叛亂,而是上書請求離開歷陽,到北方邊境去駐防。

    但是庾亮看中了他的部隊,打算收歸自己掌握,堅決不同意其離開,重申命令要蘇峻入朝擔任司農(財政主管)。這一點就看出庾亮頭腦不清醒,既然覺得蘇峻的軍隊能打仗,又怎麼能夠一廂情願認定蘇峻會束手就擒?

    其實當時很多人都看出蘇峻不是安分守紀之輩,勸庾亮不要冒險。但庾亮一心要對付政敵時任荊州刺史的陶侃(陶淵明的曾祖父),完全無視歷陽風險——江州刺史溫嶠認為京城建康兵力薄弱,打算派兵協防,但是庾亮不許,說出了“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的話。

    結果蘇峻果然叛亂,而且他還拉上一直對朝廷不滿的豫州刺史祖約一起幹。祖約就是名將祖逖的弟弟,其兄死後繼承了名位部曲,他率領的也是一支流民軍,曾在淮北河南長期作戰,經驗豐富。

    蘇峻祖約所部流民軍輕易擊敗了朝廷軍隊,佔領建康城俘虜皇帝。而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庾亮則狼狽逃走。

    庾亮逃到溫嶠那裡,但溫嶠兵力有限無法反攻,於是又求到老對頭陶侃頭上。陶侃雖對庾亮相當不滿,但還是以大局為重,在溫嶠斡旋下,同意擔任討逆軍盟主,率荊州大軍討伐蘇峻祖約。這裡還有一個插曲,陶侃覺得事情都是庾亮搞出來的,一度打算殺他以謝天下,但在與庾亮會面時,對他的品貌風度大為欣賞,便放棄了殺意——可見長得帥是真有大用的。

  • 2 # 風光藝境

    古雷水自今湖北黃梅縣界東流,經今安徽宿松縣至望江縣東南,積而成池,稱為雷池。自此以下東流入江,故雷水又有雷池之稱。成語“不敢越雷池一步”出於東晉宰臣庾亮的《報溫嶠書》。

    庾亮為晉名士,東晉大臣,晉明帝皇后庾文君的兄長;庾氏為從潁川南遷的世家大族。325年閏七月,東晉第二任皇帝晉明帝司馬紹駕崩,五歲的皇太子司馬衍嗣位,是為晉成帝。新君年幼,母后庾氏臨朝稱制。庾太后以司徒王導錄尚書事,同中書令庾亮等輔政,國舅庾亮為執政決策者。庾亮專權,疑忌外鎮大將歷陽內史蘇峻、荊州刺史陶侃、豫州刺史祖約。而祖約自恃資深望高而未能成為顧命大臣,開府的願望又落空,滿懷怨憤;蘇峻因平叛而有功於國,威望漸著,且兵精卒銳,鎮守江北,也漸生異志。庾亮擔心蘇、祖、陶鬧事,遂任命丹陽尹溫嶠為都督江州諸軍事、江州刺史,鎮守武昌,以防備陶侃生變。

    327年秋,庾亮徵蘇峻入朝為大司農,以此解除其兵權。蘇峻懷疑庾亮欲加害自己,遂於十一月聯合祖約舉兵叛反。鎮守武昌的溫嶠聞知東方起亂,當即便欲提師東下守衛京師建康。庾亮擔心溫嶠東下勤王,西線防務空虛,荊州刺史陶侃乘虛東下,與蘇、祖東西呼應,危害更大,趕忙派人致書溫嶠,阻止道:“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意思是勸溫嶠坐鎮原防地,不要越過雷池而東進保衛京師。庾亮缺乏識人之明,不察陶侃是位大忠臣而心生猜忌,故阻止了溫嶠的東下勤王之舉,導致京師失陷。

    328年二月,蘇峻自歷陽(今安徽和縣)至橫江(今和縣東南)渡江,攻入建康(今南京市),庾亮投奔溫嶠。庾亮、溫嶠、陶侃共討蘇峻、祖約;329年二月,亂平。

    這段歷史便是成語“不敢越雷池一步”產生的背景,庾亮的《報溫嶠書》便是其出處。該成語原意為讓溫嶠坐鎮原來的防地,不要越過雷池東下保衛京師;後用以比喻不可逾越之界限。

  • 3 # 古今通史

    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後來演變成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不敢越雷池一步”從不要變成了不敢,或者用一個地域詞描述也比較恰當--“可不敢”大概相當於“千萬別”。

    古雷池是長江北岸安徽省望江縣、宿松縣,湖北省黃梅縣連在一起和不連在一起的水域,現存遺址主體水域在宿松。一說安徽省望江縣雷池鄉境內。

    整個晉朝無論西晉、東晉都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這在本題無需過多敘述,大家都知道,亂就一個字,我不止說一次。

    各地紛爭不斷,氏族之間,權貴之間,可以因為任何一種利益開戰,皇權利益受到嚴重威脅,當時在位的晉成帝給予庾亮充分權利的同時也願意聽從庾亮的建議,所以這君臣二人就同時遭人忌恨,忌恨晉成帝的不公,妒忌庾亮的成就和地位。

    忌恨他們的就是與庾亮同為功臣的蘇峻,順便提一句,其實這真沒什麼可妒忌的,人家關係在哪兒擺著,庾亮和晉明帝(晉成帝的父皇)算是“布衣”之交,晉成帝的老婆也是庾亮的侄女,自家人互相之間還是比較信任的,這種飛醋蘇峻是根本沒有資格吃的。

    庾亮收到了蘇峻異動的報告,知道其已生不臣之心,所以想用調虎離山之計,把蘇峻調到京都任職,其實是誅殺蘇峻的一個圈套,可惜被蘇峻識破,直接造反。

    大軍圍困庾亮後,駐紮雷池附近的溫嶠想發兵救援庾亮,但是出於戰略佈局考慮(不管這種佈局考慮對還是不對),庾亮不允許溫嶠渡雷池救援,也就是前文的“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因為相對來說,他更擔憂溫嶠的防線,畢竟皇朝的敵對勢力可不止蘇峻一股。

    用大白話講就是,你安穩的蹲坑就成,可不敢越過雷池來救我。

  • 4 # 鐵錘文史
    雷池,就是漂著水雷的游泳池?非也!雷池是一個地名,地址在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內。不敢越雷池一步,說的是晉朝的故事。

    晉成帝司馬衍年幼登基,太后的哥哥,皇帝舅舅庾亮把持朝政,其他貴族大臣各種不服。憋到了東晉成和二年,歷陽太守蘇峻聯合豫州刺史祖約,清君側,殺庾亮為由起兵造反攻打建康。這時候庾亮的好基友、江州刺史溫嶠準備率軍東下解首都之圍。庾亮這個人考慮問題比較全面,他擔心溫嶠出兵之後西邊留下軟肋,讓手握重兵的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佔了便宜,所以堅決不同意溫嶠帶兵過來保衛南京,於是派出快遞員送來加急電報:《報溫嶠書》,裡面就有這樣一句話:

    “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意思是俺擔心西邊的局勢要超過蘇峻這邊的瞎折騰,你溫嶠就給我守住江州,最東端的軍事力量只能放在雷池,不要越過雷池一步。以免困小失大,讓荊州的陶侃這孫子抄了你的老窩!

    這就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的來由。

    那麼問題來鳥?雷池所在地在哪裡?

    市面上現在有兩種說法:一個說在今安徽省望江縣東十里的一個水塘;一個說在今天湖北黃梅縣和安徽宿松共有的龍感湖。《太平寰宇記》在望江縣條目裡面記載:大雷池水,西自望江縣流進縣界。東南積而為池,經縣而入於江。

    因此,今天最接近雷池的地方,應該是在安徽望江縣。現在這個縣裡就有一個雷池鄉,可以互為印證。從照片上看,風景還是很優美的。

    後來當地還出了一個雷池酒廠。我琢磨著,如果喝了下面這種雷池老窖,酒壯慫人膽,別說越雷池半步,一萬步都不成問題了,哈哈哈哈。

  • 5 # 地兩Rabbicatts229081

    酷愛歷史地理的我,看到這個問題,昨天藉機截圖,抄寫補了一下不太熟悉的東晉君主更替的完整知識。後面再說,先答本問題。

    看下面1993,94年出版地圖冊中的安徽省地圖。雷池,過去又叫雷港,是古代的軍事重鎮,在安徽望江縣東十公里處,即約是圖中的"武昌湖"一帶。或是安徽宿松縣與湖北省黃梅縣交界的龍感湖,泊湖,黃湖一帶。以前者最可能,現在有"雷池鎮"。雷池一名最早出現於三國。因古"雷水"(後改名"揚溪河")自湖北黃梅縣界東流至此積水成池而得名。雷池地濱長江,控制著九江至安慶,南京的長江水上通道,扼守湖北蘄春縣,黃梅縣,安徽太湖縣,宿松等縣的內河入長江的咽喉,自然成了歷朝的江防要地。"雷水"河今天可能已經淤平,改向不在了。公元327年,東晉 第三個皇帝晉成帝司馬衍"咸和"(不是"成"和,前面答者認錯字了!)二年,歷陽(今安徽和縣)守將蘇峻,不滿掌大權的中書令庾亮(皇帝的大舅舅,名士)的猜忌剪除群臣(包括疑忌另一名士王導)以及自己,聯合壽陽(今安徽壽縣)守將祖約,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叛亂,向都城建康(今南京)進攻。江州(今九江)刺史溫嶠想領兵東下保衛建康。然而庾亮錯誤判斷荊州刺史陶侃也居心不良,會趁機而入,所以緊急寫了一封阻止他的《報溫嶠書》:

    "吾憂西埵(duo),過(危害超過)於歷陽,足下(您)勿過雷池一步也。......"

    結果都城被破,庾亮提前丟君棄妹狼狽逃奔溫嶠,後來靠溫嶠與他疑忌的陶侃聯合出兵,才平息了蘇峻之亂,收復都城。

    司馬衍當時才六七歲,面對叛軍,竟然既不硬抗,也不猥瑣求饒,不卑不亢泰然處之,還安心讀書,難怪後來他的書法造詣還不錯(其草書,被《法書要錄》稱讚曰:"成帝則生知草意,穎悟通諳。光使畏魄,青疑過藍。勁力外爽,古風內含。若雲開而乍睹旭日,泉落而懸歸碧潭"。)又行事明理,言語到位,曾經斥責小舅庾懌欲毒殺江州刺史王允之:"大舅已亂天下,小舅欲復來邪(也)?"令庾懌憂懼,為保全家而服毒自盡。

    後來人們便把"雷池"引申為不容侵犯或超越的禁地。俗語"不越雷池一(或半)步"即源於此。

    只是我的書籍資料(農村讀物出版社《俗語典故精選》)中,蘇峻,祖約的官職名稱,駐地,與網上文章的資料不一致,哪個更準?以後再說。

    可是,如今還有多少見面的男女會謹守自己的"雷池"呢?當然也有少數條件不好的,想越雷池都沒有機會......

    再補上兩晉君主的簡要知識。王羲之的巜蘭亭集序》即作於晉穆帝司馬聃(dan)"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浙江紹興)之蘭亭,修禊(xi)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shang)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相處),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司馬曜在位的383年,宰相謝安及其侄子謝石,謝玄以8萬精兵擊敗了北方氐族前秦苻堅的80萬大軍。當然還有"詠絮之才"的侄女謝道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假設的也是"晉太元(孝武帝年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沿)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後來取代東晉的,征伐平叛,一度收復中原,"氣吞萬里如虎"的大將劉裕登場了,東晉後兩帝安帝,恭帝都是死在他手上......

  • 6 # 興海亭

    雷池說是在安徽望江縣,我覺得除了望江中學正門,上有一匾,書有“雷池書院”之外,就是縣城門外,有一“藕池”,縣城人都到那裡挑水喝之外,沒有別的遺蹟。有一任領導,說要越雷池一步,後來不知道越了沒有。

  • 7 # 一半秋色

    大家聽說過雷池,都是因為一個成語—不敢越雷池一步,意思是不敢越界,不敢冒犯。

    什麼是雷池呢?假如你不熟悉這個典故,大概會有下面兩種錯誤理解:

    一是雷池就是會打雷的池塘,如果不小心踏入池塘,便會遭雷劈。

    二是雷池就是雷神洗澡的池子,假如不小心驚擾了雷神,雷神發怒也會劈你。

    其實,真實的雷池,與雷神,與雷,一點關係都沒有,它就是一個湖的名字,是一個叫作“雷池”的湖泊,位於安徽省望江縣雷池鄉境內。

    雷池因為“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名噪天下,那麼這個成語來自於哪裡?到底講的什麼典故呢?

    這個成語來自於一封信,一個男人寫給另外一個男人的密信,不要想歪了哦,他們之間是非常純潔的同志關係。

    信裡是這樣說的:

    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啥意思,不明不白的。歷陽是個地名,就是安徽和縣,西陲就是西邊。翻譯過來就是:

    老弟,哥擔心西邊(陶侃)有人搗亂,歷陽(蘇峻)這邊哥能頂住,你就守在雷池那邊吧,不要帶兵過來了。麼麼噠……

    或許你還是雲裡霧裡的,這兩個男人到底搞什麼名堂啊?且聽我細細說來。

    故事發生在東晉初年,當時的皇帝是晉成帝司馬衍,司馬衍繼位的時候剛剛4歲,還是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不能獨立處理朝政,於是先由他的母親庾文君垂簾輔政,庾文君死後,又由庾亮輔政,庾亮大權獨攬。

    庾文君和庾亮都姓庾,難道是親兄妹?是的,庾亮是庾文君親弟弟,是小皇帝的親舅舅。

    庾亮就是寫信的那個男人,收信的那個男人是溫嶠,他倆關係很鐵,溫嶠當時是江州一把手。

    庾亮有兩個政敵,一個是蘇峻,一個叫陶侃,蘇峻在歷陽幹一把手,陶侃在荊州幹一把手,兩人都是雄兵在握。

    蘇峻看不慣庾亮已久,於是以清君側名義發動叛亂,庾亮擔心陶侃也出來搞事情,擔心被他們前後夾擊,於是就給溫嶠寫了那封信。意思是讓他按兵不動,呆在雷池那邊提防著陶侃,就不要管這邊的事情了。

    哪知道,庾亮錯誤估計形勢,陶侃根本就沒想搞事情,人家自始至終就沒有妄動之舉。而庾亮呢?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三下五除二就被蘇峻幹翻了。

    最後,還是溫嶠及時出馬,越過了雷池,這才最終擊敗了蘇峻,挽回了東晉的江山。

    所以說,不越雷池一步其實是個錯誤決策。

  • 8 # 秉燭讀春秋

    古代常說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就是指今天的安徽省望江縣雷池鄉一帶。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意思是指不可逾越一定的範圍,否則會出現危險。

    原本它不是指某地有地雷,而是指不要逾越某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指的是“雷池”

    為什麼不要越過雷池呢?這裡面有一個典故。

    其實“雷池”這個古地方早在1700年前的東晉就出現了,說不要“越過雷池”這句話的人叫庾亮,有人說他是庾澄慶的先祖。

    庾亮是東晉時期的名士,早年他和王導兄弟共同輔佐司馬睿建立了東晉,是東晉時期的三朝元老。他在成帝司馬衍(司馬睿的孫子)當政期間任中書令(皇帝的秘書)。

    當時為了防備西部邊境敵人的入侵,庾亮推薦溫嶠任江西九江都督,溫嶠可是東晉的名將,戰功赫赫,曾平叛王墩(王導的叔伯哥哥)之亂。

    溫嶠剛上任不久,庾亮得到情報顯示,歷陽太守蘇峻糾集一些人企圖謀反。

    當時庾亮想用“調虎離山計”把蘇峻調到京城為官,然後捕而殺之。庾亮自認為是妙計。但溫嶠提出反對意見,勸庾亮不要這樣做,蘇峻他不傻,這時候不會離開老巢。

    庾亮執意要調蘇峻進京。

    結果不出溫嶠所料,蘇峻感覺朝廷偵知了自己的動向,於是毅然起兵造反,叛軍浩浩蕩蕩向都城南京進發。

    此時九江都督溫嶠得到訊息後,立即點齊人馬準備從水路進入建康(南京)誓死保衛都城,這時中書令庾亮給溫嶠寫了一封“800里加急”的信,信中有這樣一句話:“吾憂西錘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什麼意思呢?庾亮說:“溫將軍,我擔心西邊邊防的安全勝過於蘇峻的叛亂,將軍務必留在原地,不要越過雷池到京都來。也就是說庾亮要溫嶠“無過雷池一步”。

    按後來的“事變”進展來看,庾亮讓溫嶠“無過雷池一步”是錯誤的戰術。

    果然叛軍和庾亮的守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最終庾亮不支失敗,南京失陷,庾亮帶著殘兵敗將投奔了溫嶠。

    溫嶠沒有過多責備庾亮,二人合兵一處,秣馬厲兵直接殺向了叛軍,庾亮奮勇當先,最終二人斬殺了蘇峻,奪回了南京城。

    從此以後,“無過雷池一步”慢慢演變成了“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耳熟能詳的成語了。

  • 9 # 中孚鑑

    古語有一句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意思就是比喻說,不敢越過一定的界限。那雷池在什麼地方?又有什麼歷史淵源呢?

    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追其根源,雷池的位置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如今的安徽望江縣雷池鄉,這種說法是源自:

    北宋時期的《太平寰宇記》中記載的“大雷水至望江而為池,謂之雷池。”

    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位置,還一種說法是湖北黃梅縣何安徽宿松縣共有的龍感湖。這一說法因為地圖學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中,是晉朝以後得各朝各代的地圖上,標有雷池就是如今的湖北黃梅和安徽宿松共有的龍感湖。

    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話的出處則是源出於:

    《晉書.庾亮傳》,其中記載的是:“亮並不聽,而報溫嶠書曰: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因此也就流傳了“不敢越雷池一步”這句話就。

    東晉時期,在庾亮為中書令掌政的時候,他因為西部有敵軍侵犯。所以就舉薦了溫嶠去江州為官,讓他去那裡駐守。那當時的歷陽太守蘇峻卻集合隊伍,從而想有所動作。所以當溫嶠去江州後,庾亮就得到報告,說蘇峻準備謀反。

    於是,掌朝政的庾亮就想讓蘇峻離開歷陽而來京城讓他做大司農。然而當時得到很有大臣卻認為這樣不行,其中溫嶠也寫信勸諫庾亮,但是庾亮根本不聽。

    結果蘇峻不僅不願到京城,而且還察覺到朝廷對他有了猜忌,於是蘇峻就起兵造反攻打京城。當溫嶠知蘇峻反後,他就集合將士,準備發兵前來保護京城。

    但是庾亮卻給溫嶠寫信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意思就是說:“我擔心西境更甚於歷陽蘇峻,你一定要留守原地,不要越過雷池到京城來。”

    然而庾亮當時並沒有正確的估計出蘇峻的實力,所以他做的這個決定也就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所以後來蘇峻叛兵更快就逼近京城,庾亮帶兵去抵抗,結果大敗,同時京城也被攻破。

    兵敗後的庾亮於是就去了溫嶠那裡,還好的是溫嶠並沒有責怪庾亮之前錯誤所做的錯誤決定。後來他們加緊練兵,決定和蘇峻相戰到底。

    之後蘇峻前來攻打,庾亮這時奮不顧身,親自上陣,從而激勵了晉軍將士,終於打敗叛軍,之後又乘勝追擊,最終得以平定蘇峻叛亂。庾亮此舉,也算是彌補了他“無過雷池一步”所帶來的損失的損失。

  • 10 # 談古論金

    古時湖北有一條河叫大雷水,自今湖北省黃梅縣界東流,經過今安徽省宿松縣及望江縣東南一帶,積水而成大池,被稱為雷池,雷池控扼長江,在東晉時候江防重地。

    『不敢越雷池一步』是人們常說的一句成語,典出東晉丞相庾亮《報溫嶠書》:

    晉咸和二年(327),原任東晉歷陽太守的蘇峻與祖約一起造反,東晉都城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危急,由武昌(今湖北省武漢市)進屯尋陽(當時在今湖北省黃岡市武穴市東南,不是今江西九江市,尋陽郡治後來才移至九江)的江州刺史、持節、都督、平南將軍溫嶠準備率麾下大軍馳援朝廷,庾亮回書勸阻道:

    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庾亮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防範西陲也就是都督荊、湘、雍、梁四州軍事、徵西大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的陶侃甚於蘇峻,與此同時,庾亮也不同意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郗鑑南下(史書載詔以北寇不許),只是以會稽內史王舒行揚州刺史事——庾亮這一系列言語與行為就是說明他只想使用三吳與建康的軍隊平叛,絕對不使用流民帥與上游中游方鎮,可見庾亮心中流民帥與上游中游方鎮非我族類,比叛軍好不了多少。

    溫嶠出任江州刺史,本身就是庾亮為了防範陶侃的安排,但是等到蘇峻亂起,庾亮還說出『無過雷池一步也』的話,是不明大勢不顧大局,結果也是啪啪打臉,庾亮後來被蘇峻叛軍逼的只能投奔溫嶠,溫嶠還是準備推舉敗軍之將的他為都統,此時庾亮有了自知之明,與溫嶠一起推舉陶侃為勤王軍盟主。

    庾亮與陶侃冰釋前嫌,溫嶠等也盡力協助,才最終平定蘇峻之亂。

    叛亂是平定了,然而庾亮的這句話更是變成了大笑話,但是這句話從文辭角度比較斬截有趣,所以傳播與流行還是很廣泛深遠的,終於成為人們習用的成語。

  • 11 # 小鎮月明

    古時候,在今湖北一帶有一條大河,叫大雷水,自黃梅縣東流,經過安徽的宿松縣及望江縣這一帶,積水成湖,因湖面積不大,又稱大池,故名雷池。雷池控制了長江的走向,所以在東晉的時候,成為了東晉的江防重地。

    這成語典故出自東晉的報溫嶠書,說是在327年,原東晉歷陽的太守蘇峻與祖約一同造反,東晉的都城建康,也就是現在的南京危急,各路大軍都紛紛馳援,以江州刺史溫嶠為首的,包括持節、都督等都要來平亂,而知道要來援軍的庾亮卻回書勸大家不用來,他字口而說來在只要叛軍過來歷陽,就會被我檔在雷池之外,根本不敢過雷池一步。

    因為江州的兵對於都城的兵來說,都是非我族類的,他說這句話的目的,顯然是把他們跟叛軍歸為一類。結果顯而易見,庾亮後來直接被蘇峻的叛軍逼的投奔了溫嶠,而溫嶠還準備推薦他為都統,而庾亮也有了自知之明,與溫嶠一起推舉陶侃為盟主。最終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平定了蘇峻之亂。

    叛亂是得以平定了,但是庾亮的這一句話卻成為了眾人的笑話,因為從文辭的角度上看,頗為新穎有趣,所以被大家廣為流傳,最終形成了一句習慣用的成語。而這句成語指的是不能越過一定的範圍,否則就有危險。還有一個版本的介紹是這樣的,庾亮他是東晉早期的名士,跟王導兄弟二人一同輔佐司馬睿,成立了東晉,算是三朝元老了。到了司馬衍的時期,已經擔任中書令了。為了防止外地入侵,他推薦了溫嶠任江西九江都督,這溫嶠也算是東晉的名將,曾平叛王墩之亂。而就在他上任不久,庾亮就得到了蘇峻要企圖造反的情報。

    庾亮想將蘇峻調到京城,這樣就讓他離武力最高的區域授擒。庾亮自認為這時非常妙的計謀。但溫嶠提出反對意見,讓他不要這麼做,因為蘇峻不可能離開老巢來到離自己大本營這麼遠的 京都。但是庾亮卻非要調蘇峻進京。結果就是蘇峻知道了自己已經暴露了,索性就起兵造反了,大軍迅速的逼近南京。

    而知道了蘇峻已經動身的溫嶠準備從水路進建康保衛都城,卻被庾亮的一封信搞的摸不清方向。信中說的意思就是我擔心西邊的戰亂要大於歷陽這裡,他們這些叛軍知道我在這裡,是不敢越過雷池前來送死的。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庾亮差點沒死了,最後還是前去了溫嶠處。而這次溫嶠帶領西北軍直搗蘇峻,一舉將叛軍攪亂,東晉沒有因為這次叛亂而破壞。而事後,庾亮的這封信的內容被大家廣為流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句成語,只的是不可以越過一定的範圍,否則會有相當大的風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伊朗復仇會不會被冠上以爆制爆的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