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釋迦摩尼佛講眾生有貪嗔痴慢疑。怎麼樣做才能超越著貪嗔痴慢疑。請各位朋友都來講講。
42
回覆列表
  • 1 # 周小楠說
    一、貪念。要注意的是,這個貪念,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貪財、貪色的之類,貪念值得是你喜歡或執著的一切東西,比如你喜歡看書,這也是貪念,我喜歡寫字,這也是貪念。這都是要去除的,並不只是我們日常瞭解的財色食慾。

    如何去除?想想結果就去除了,啥?就是這意思,每次要貪之前,想想貪的後果,自然你就覺得沒意思了,慢慢就去除了。再進一步說,要想自己的一生有一個好的結局,貪念是必須要根除的,因為這決定著你的格局。如果只是留意眼前的一點好處,你的人生註定是走不了多遠的,認識到這一點,估計大家也就清醒的多了。

    二、嗔念。嗔念,很多人的理解是嗔怪,但在佛語中要更進一步,它是是一切的如意,就是說我們如何面對一切的不如意,是坦然接受,徐圖再起?還是嗔怪動怒,發洩一氣?

    祛除的辦法,要動念之前想一想後果。嗔念,個人認為比貪念的危害更多,因為現實之中,我們的嗔念一般都是對著別人去的,但讓我們想不到的是,發動嗔唸的不良後果,會數倍的作用於我們自己。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我這篇《金剛經說:嗔念 害了別人的同時 更會數倍的害了自己 怕了嗎》的文章,裡面有我身邊的真人真事,可以幫助大家感悟一下嗔唸的後果。

    三、痴念。有點走火入魔的意思了,就是迷一樣東西,迷得不得了了。比如現在明星們的迷弟迷妹。痴這個字,基本上人人都有,執迷不悟,可能就是很好的解讀這個痴念的詞。

    至於如何祛除,就是三個字,無所住,再簡單一點,兩個字,放下,至於如何放下,這要每個人自己去悟了,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我這篇《成就功名富貴是它 讓人一無所有也是它?人人都有 看金剛經咋說》的文章,裡面有現實生活中生動的案例,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最後總結一下,貪嗔痴慢疑,誰都有,要怎麼去除,最簡單的說,就是祛除我相,把鎖住我們的慾望、情感、觀念或類似的枷鎖都放下, 一念放下,萬念皆空。

    當然,說易行難,怎麼做,就看大家自己如何去實踐和體悟了。

  • 2 # 低調如我

    佛的問題總被人當作顛撲不滅的真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單曲大家都很熟悉,您認為自己的個性中有貪嗔痴慢疑,便一生與此糾纏不清,如你在在深的性格里沒有這些被人為安裝上的東西,也就是本來無一物,又怎麼會到處惹塵埃,又何來人性陰暗!謝邀

    我是大師 ,一位您不要敢關注的人

  • 3 # 西牛賀洲菩提老祖

    貪是沒能活在當下的表現,嗔是反對現實存在的表現,痴是相信自己的想法的表現。

    責編|慧遠

    當我們活在當下,則不可能有貪;唯有我們沒活在當下時,貪才可能產生。貪的另一個同義字是求。凡貪者必求,求者必貪,若無求則沒有貪,若無貪則沒有求。當如果你在求什麼,那說明你在貪什麼。如果你意識不到自己到底有沒有貪這種現象,那就檢視自己到底有沒有求?在當下,如果你有求,則說明你有貪;如果你沒有求,則沒有貪。求是貪的另一種表現。貪或求,是你要的比現實存在多一點,你要的是現實存在目前還不是、還沒有的東西。每當你貪或求時,你都有點糊塗了。

    嗔一定是你反對現實存在的表現,如果你不反對現實存在,則不可能有嗔。不想要那已經顯現的,想改變那不可能改變的,這是嗔發生的原因之一。如果是什麼你就愛什麼,是什麼你就要什麼,則怎麼可能產生嗔呢?有嗔反應的人或在嗔反應的時刻,一定是將我們的想法大於現實的時刻。若我們不虛妄的將我們的想法大於現實,則不可能產生嗔。我們的想法不可能大於現實,現實永遠是整個時空中的老大,只有當我們將老大當作老大,老二當作老二的時刻,我們才不會有嗔。若將我們的想法當作老大,現實存在當作老二,我們搞反了,我們顛倒了。搞反了,顛倒了,是我們受苦的因。

    相信我們的想法真的是痴的表現,每一次相信都是一個痴。痴,就是不正確的知道;痴,就是把不是那的事物當作那。對普通人,痴到處存在,天上地下,眼之所見,目之所及,凡我們見聞覺知,幾乎都是痴。例如,看花時我們不明白花並非花,我們是花痴;見鳥時我們不知道鳥並非是鳥,我們是鳥痴……同樣地,於每一件事物都是這樣。當我們不明白時,幾乎我們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是痴,我們的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是痴。因為那不是那,我們搞反了。那不是花,那不是鳥,那不是對,那不是錯……。對於一個沒有覺醒的人,痴包天含地,我們幾乎時時刻刻都活在“痴”——不正確、虛假的認識裡。

    貪嗔痴說起來是三,其實是一,根子都是“痴”——太過相信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質疑思想,不那麼相信自己的想法,三者一時併除。

  • 4 # 自然之家浩宸師兄

    領悟貪、嗔、痴的含義、表形,對於自我修除習氣的干擾有很重要的意義:貪,對順境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嗔,對逆境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痴,不明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貪是指心理活動,是由對事物的喜好而產生無厭足地追求、佔有的心理慾望,嗔卻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對人的身心產生煩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嗔是修行的大敵,是各種心病中最難治的。痴又作無明,意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人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以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產生我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種種紛擾,均由此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諸般煩惱,必由痴故。如上所述,人不論在順境、逆境,不要妄起心念,要有定力,堅守本心,是非分明。古語所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物格而後智生,智生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以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行過程中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雲志師兄節選》源自微博:靈芝師姐

  • 5 # 天馬行空61806

    首先去掉自己的根本的執著。斷戒色慾後,不用按佛教的修去八戒和五戒,就是去掉名利情,再修出清淨心後即可超越。

  • 6 # 和_子

    眾生為什么會有,貪瞋痴,慢疑,是從那裡來,皆因愚迷之心而有,為什麼會愚迷,是心識久遠以來,都認為生滅的一切現象為實有,固自已見,我執,不曾間斷,如大樹的根一般,不斷的往內發展,根深地固,支,幹,葉,亦往外發展,一支一葉一迷妄,數不清的執著愚迷,念念相繫,亦如河流般綿綿不斷,

    若要斷除,非要從源頭中去根除,愚迷心識的心,才會有三毒的,貪,瞋,痴,等。經雲;「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心的迷妄烏雲,把真如本性的Sunny檔住了,

    如此久遠,如沙般多的愚迷習性,貪,瞋,痴,如迷失回家的路離家已很遠很遠,不是回,就馬上到家,需要找出,正確的道路,不斷的行,方能,某天才會到達。迷妄的貪瞋,痴,慢,疑,亦是如是。

    正確的道路就是把心識愚迷的,貪瞋痴等在心識中轉換為戒,定,慧,,在意識中常用六波羅蜜來清處自心久遠愚迷的心。心才是一切的根本。什么又是戒,定慧呢?什么要是六波羅蜜呢?經雲,:「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六波羅蜜為,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些法,皆因累劫過多的愚迷,眾生,對應久遠習氣,我執,我慢,等諸心。方便而行之,需要信心的「行」、與「動」。離本來的家。才會越來來越近。

    本來的家,本來始終的「在」。只是自心的迷失,愚迷,我執而生的,貪,嗔,痴等。若能即時的豁然,「在心地上,覺性如來」。六祖壇經雲,「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亂,自性定,心地無痴,自性慧」。若能從菩提自性中,去動,用。回家的路,受阻,彎道,會減少,亦會順暢得多。貪瞋痴慢疑,亦會全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笑傲江湖》嶽靈珊從來沒有愛過令狐沖嗎?她對他只有兄妹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