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府趙王爺
-
2 # 歷史檔案館
1894年,一場中日甲午戰爭中,湧現了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丁汝昌、鄧世昌、林永升、陳榮等高階將領視死如歸,紛紛戰死沙場,為國家和民族流盡最後一滴血,青史留名,彪炳千秋。
然而,在這場戰爭中,也出現了不少貪生怕死的逃跑將軍。其中,一路狂奔500裡,從平壤逃到鴨綠江邊的直隸提督葉志超,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葉志超,字曙青,安徽合肥(今肥西)人。葉志超本是農民出身,靠圍剿太平軍起家。年輕時,敢衝趕打,是一員猛將,人稱“葉大呆子”。
一次,在激戰中,他腰部被一枚土銃槍彈擊中,倒在地上。大家都以為他必死無疑時,他卻毫髮無損地站起來,繼續戰鬥。
原來,這枚土銃槍彈擊中身體時,恰好被腰刀擋住。人們紛紛稱奇,認為其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果然,在那以後,葉志超官運亨通,積功至總兵。特別是加入淮軍後,深得李鴻章信任,擢升為直隸提督,還賞穿黃馬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假如葉志超在此前的激戰中戰死,後面那些爛事就不會有了,他也不會以“逃跑將軍”的罪名被釘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1894年初,北韓發生東學黨起義。日本趁機而入,發動侵朝戰爭。應北韓政府的請求,清廷決定出兵北韓。李鴻章派遣葉志超率部前往。葉志超不想去,託人向李鴻章求情。李鴻章說:“亦未必便戰,何怯!”
於是,葉志超在惴惴不安中率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等清軍2000餘人奔赴北韓,駐守位於北韓西海岸的牙山。
沒想到,越是怕什麼,就越是來什麼。清軍抵達牙山沒多久,日軍就水陸並進,前後夾擊牙山。葉志超命聶士成率部在成歡阻擊日軍。就在清軍在成歡與日軍激戰時,葉志超不但不派兵援助,反而撒腿往平壤逃去。
聶士成在成歡設伏,殺傷日軍千餘人。由於敵眾我寡,被迫撤退至平壤。葉志超向清廷謊報軍情,稱:“成歡之役屢勝,倭死二千多人,葉兵死二百餘人。”並將逃跑至平壤,謊報成一路打敗日軍而轉移到平壤。
清廷聞報大喜,獎勵2萬銀子。又將葉志超提拔為平壤清軍諸軍總統。你看,在戰場上逃跑,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升官了,是不是好諷刺?
甲午戰爭爆發後,中日軍隊在平壤展開決戰。當時,中國軍隊共有15000人,日本軍隊共有16000人。雙方實力旗鼓相當。然而,葉志超毫無鬥志,一再錯失良機。
當日軍尚未集結時,中國軍隊佔優。光緒帝催促葉志超主動向日軍進攻。葉志超卻一不進攻,二不佈置防守。後來,日軍集結完畢,從4個方向同時進攻平壤。各路守軍都在頑強抵抗時,葉志超拒絕發兵援助,一門心思只想棄城逃跑。
清軍建威將軍左寶貴看穿葉志超心思,讓人監視葉志超,不許他逃跑。可是,後來左寶貴在與日軍激戰中不幸中炮身亡,葉志超便鐵了心要逃跑。
葉志超耍了一個小聰明。他假意向日本投降,趁機逃離平壤,將大小炮40尊、槍萬餘支,以及許多糧餉白白丟給日軍。日本人不是傻子,他們假裝應允投降,實際上在半路進行截擊。於是,當葉志超從平壤逃跑後,又遭到日軍襲擊,傷亡慘重。
清軍棄城逃跑,引起了北韓守軍的憤慨。他們在清軍出城時從後面進行槍擊,打死打傷許多清軍。
後來清點人數,清軍在逃跑時傷亡2000餘人,遠遠高於守城時的死亡人數。
葉志超這一逃跑,一路上猶如驚弓之鳥,生怕日軍追趕上來。根據《清史稿》記載,葉志超:“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一路狂奔500裡,從平壤跑到鴨綠江邊。後來的“飛將軍”孫元良恐怕都要自愧不如吧。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葉志超的逃跑,影響極壞。
一方面,中國丟失了平壤,失去了整個北韓,從而沒有了北韓這個地域日本的天然屏障。另一方面,開了在戰場上不戰而逃的先例。在那以後,又出現了大連、旅順守將,北洋水師方伯謙、吳敬榮等高階將領不戰而逃的現象,令人扼腕。
出人意料的是,葉志超回國後,沒有受到像樣的懲罰。清廷只是將他職務革除。就是這樣,李鴻章還希望將他留在軍營中效力。只是清廷堅決不允,這才作罷。
後來,葉志超經過刑部審訊,定為“斬監候”。不久便“遇赦歸”,回到老家頤養天年。1901年,葉志超在家鄉病逝。終年63歲,算是壽終正寢了。
-
3 # 大寶劍三次郎
葉志超長於鎮壓國內農民起義,因為可以屠殺老百姓,殺良冒功,加上允許手下燒殺搶掠,例如鎮壓金丹道起義,先後屠殺了十幾萬人。
殺降也是淮軍特色,李鴻章旗下的淮軍自從蘇州殺降以後,嚐到使用欺騙手段騙取農民起義者放下武器,然後毫不費力地屠殺的甜頭,屢試不爽。
不過對外戰爭就不靈了,日軍不是太平軍,根本不可能相信葉志超的鬼話,丟下武器等著淮軍斬殺人頭來領取功勞,相反,由於日軍作戰士氣很高,淮軍的流氓地痞本性暴露無遺,遇到狠的硬的,就慫了拉稀了,每戰必逃,哪怕日軍力量並不佔優。
平壤之戰,葉志超輕易丟棄城外製高點牡丹峰,結果日軍佔領牡丹峰以後,用大炮攻擊城內,在打得不分勝負時,葉志超決意逃跑,清軍最大的傷亡就發生在連夜出逃,又被日軍伏擊,一片混亂,相互踐踏,死傷1500多人,被俘680多人。
而葉志超被嚇破了膽,本來逃到安州可以組織隊伍整頓以後,對追擊的日軍進行阻擊,但他已經沒有任何勇氣了,繼續向北狂奔,直到退過鴨綠江。
-
4 # 不沉的經遠
葉志超逃跑沒有太多的真相,他的責任無可推卸。如果真要說有什麼可以稍微肯定一下的話,那就是他戰前還是做了一定的準備,相比其他清軍來說,葉志超堅持的時間還算長一些,打死的日軍也更多一些,最後做出撤軍決定也不是他一個人的意見。不過畢竟他是前敵統帥,所以最大的責任必須是他承擔。
左一為葉志超。
葉志超在中國近代史上也算有名了,當然他出名的原因是長腿善跑,平壤之戰失利以後狂奔五百里,跑回了國內,遭到了世人的諷刺。當然,葉志超當時的局面確實並不是很好。平壤之戰他雖然號稱有1.3萬人,實際上屬於他的部隊只有從牙山敗退的3500人,其他1萬人則分屬於衛汝貴、左寶貴、馬玉昆、豐升阿統領。
由於清末清軍有著兵為將有的傳統,所以葉志超雖然此時是平壤城中的最高統帥,不過真要下做什麼決定,必須先召開軍事會議,5個人商量好達成統一意見才能實行,這無疑對於接下來的戰事很不利。
應該說作為淮軍老將,葉志超雖然對於接下來的戰鬥沒有什麼信心,還是很努力的做了一些準備。在他認為日軍主攻防線的船橋裡,葉志超精心的準備了防禦工事。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雖然日軍擁有兵力優勢,火力方面日軍的58門75毫米火炮也遠遠強於清軍的16門75毫米火炮,但是清軍在船橋裡還是擊退了日軍的攻擊,並取得了擊斃日軍100多人的戰果。船橋裡之戰是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清軍堅持時間最長,擊斃敵人最多的一次陸戰,葉志超的準備起了一定的作用。
戰後拍攝的船橋裡,可見戰鬥之激烈。
但是糟糕的是葉志超判斷錯了日軍的主攻方向,實際上日軍主力是迂迴攻擊牡丹臺。大約8000日軍對僅有2900人的清軍陣地發起了猛攻。在日軍絕對優勢兵力的攻擊下,左寶貴雖然奮力死戰,但是其統帥的部隊在日軍炮火下損失慘重,左寶貴最後也戰死疆場,日軍奪取了牡丹臺。
牡丹臺及玄武門。
牡丹臺失守以後,平壤守軍的後路被切斷,日軍奪取了制高點還能隨時炮擊城內,加上第一天的戰鬥損耗了太多的彈藥,因此葉志超以
北門咽喉既失,彈藥不齊,轉運不通,軍心驚懼為由,提出撤軍。除了已經戰死的左寶貴,衛汝貴、馬玉昆、豐升阿都同意了這一決定。清軍的困難確實存在,不過此時的日軍其實也缺乏補給,彈藥糧草都有所不足,如果清軍堅持一下的話,日軍未必能取得勝利。葉志超做出這個撤軍決定,其責任是不可推卸的。
被俘的清軍。
而更加愚不可及的是,葉志超還把撤軍決定通告了日軍。也許他是想援引國際慣例,把平壤變成不設防城市,從而和平退軍。不過日本人可不會客氣,按照他的提醒,日軍發起了追擊作戰,清軍傷亡慘重,損失甚至超過了白天的戰鬥。
所以葉志超在此戰中沒有正確判斷日軍的作戰意圖,第一個提出撤軍,又把撤軍意圖告知日軍,最終導致了慘敗。作為前線最高指揮官,葉志超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
-
5 # 海鏡清
逃跑就是真相,題主想問的,無非是葉志超逃跑是否情有可原,大致類似於衡陽戰役方先覺該不該投降之類的爭議。
葉志超
葉志超在甲午戰爭中一共逃了兩次。
第一次是開戰之初,日軍第九混成旅團一部3000餘人從漢城南下進攻葉志超部。葉志超部由於情報不力,誤以為日軍有3萬之眾,未戰先怯。葉志超聽從助手聶士成建議,留聶士成率主力近3000人在成歡阻擊日軍,自己率500人退往公州觀望。
成歡戰敗後,葉志超一路北上,逃到平壤。當然這次逃跑是正常的,因為他當時是一支處於敵後的孤軍
從上面簡介可以看出,面對日軍進攻,雖然是誤以為對方兵力是自己十倍,但葉志超的表現還是過於消極。而且得到聶士成戰敗的訊息後,葉志超根本就不等聶士成,自己先溜之大吉,其作為主帥的膽怯、不負責任一面暴露無遺。
牡丹峰、玄武門,是平壤之戰唯一被日軍攻佔之處,也是左寶貴的防區
第二次是在平壤之戰中,葉志超安排各總兵分防區組織防禦,他自己率部防守北部的七星門、乙密臺,與日軍元山支隊作戰。另一位也在北部防守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寶貴,和日軍朔寧支隊作戰。葉軍傷亡只有左軍的二分之一,殺傷日軍人數是左軍的三倍。而且左軍統帥陣亡,防區失守,全靠葉軍堅守才讓日軍未能深入。按雙方的戰績來看,葉志超明顯要強於左寶貴。
左寶貴英勇敢戰,但其部戰鬥力不如葉志超部
經過一天鏖戰後,清軍彈藥消耗了一大半,而且四面被圍,沒有外援,這種被動情況下,放棄平壤儲存有生力量,雖然很消極,也無可厚非。不過葉志超不是正兒八經組織突圍,而是搞了一個詐降。
他以北韓平壤最高官員的名義(注意,不是他本人的名義,這是避免被清政府追責)給日軍一封降書,說第二天投降。北部日軍信以為真,就安營紮寨,但仍嚴格按照軍事條令,在大路兩側高地安排了警戒部隊。
日軍用探照燈指示炮兵夜戰
葉志超本來應該乘日軍中計,組織一次集中突破,打破日軍的包圍圈。結果他的撤退毫無組織,各部隊亂七八糟地從城北大路撤退,被日軍警戒部隊誤以為是清軍夜襲,叫醒主力進行了阻擊,將清軍打得全面潰敗。
葉志超從平壤潰敗後,一路上的安州、定州、義州全部放棄不守,讓日軍輕輕鬆鬆佔領整個北韓
葉志超率領殘部撤退到安州,聶士成建議在此據守。因為安州已經有一部分補給品(包括糧食、彈藥和大炮)運到,而且有2000多保護補給線的部隊,完全可以組織新的防線。
平壤之戰示意圖
但是葉志超被嚇破了膽,一路北逃,逃到鴨綠江畔的義州。清政府命令其堅守義州,這裡補給品堆積如山,還有北洋海軍運來的援軍4000人。但是葉志超不顧這些有利條件,依然放棄義州退過鴨綠江。
葉志超不戰放棄義州,使日軍可以兵臨鴨綠江,為直接入侵中國本土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以上就是葉志超逃跑的全過程。如果說平壤潰敗是葉志超組織無力,是“蠢”,那麼不戰而放棄安州、義州,就是葉志超畏敵如虎,是“怯”,要對北韓戰局的迅速崩壞負重要責任,可謂死有餘辜。
可惜清政府實在腐敗,葉志超最後只是被判斬監候(死緩),關了兩年就交了一筆錢出獄了。軍紀不嚴至此,安能不亡天下!
-
6 # 畫素說
雖說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遭敗落,但,在戰爭中還是湧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他們視死如歸,怒撞吉野艦的鄧世昌、率部誓死抗擊日寇的左寶貴等。
他們的英雄事蹟,也為我們後世所傳頌。但,在這場戰役中也出現了許多貪生怕死的懦夫,而題主所說的葉志超便是其中的代表!葉志超作為甲午戰爭中入朝清軍的最高統帥,棄平壤城不顧,連夜逃回國內,致使清軍全線崩潰,葉志超因此落下了千古罵名。
那麼曾作為一名悍將的葉志超,那麼是什麼導致他在甲午戰爭中棄城逃跑麼?葉志超在鎮壓太平軍過程中,其作戰勇猛,從一個普通士兵升級為營長。太平天國運動後,隨後,又參與鎮壓捻軍起義。葉志超奮勇殺敵、屢立奇功,更是被清政府賜予額圖渾巴圖魯的稱號。
種種現象表示,葉志超並非如甲午戰爭表現出來的那麼草包,貪生怕死之徒,那麼,為何當年所向披靡的葉志超,會在甲午戰爭中有如此表現?
這還得從年齡說起,甲午戰爭之時葉志超已是一個年過五旬之人,早無年少之熱血,古人壽命本就不長,他想的只是安度晚年。我們從李鴻章讓他出任統帥,其全力拒絕便能看得出來。換句話說此次領兵,葉志超是極不情願的。
其次,此時的葉志超已是一品大員,可謂是位極人臣。就算此戰大獲全勝,於葉志超而言他也沒有什麼升職空間。但是如果失敗了,可能一世英名全毀了。
再者,對大老粗的葉世超而言,他沒有什麼家國情懷的,打仗對他來說是升官發財的途徑而已。顯然這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任務自然不會死戰據敵。
再說了,在甲午戰端開始之前,清政府便一直避戰求和,開戰後更是為戰、和爭執不休,沒有作戰思想的統一,各部間指揮不靈,葉志超逃跑好像就變得無可厚非了。
但,葉志超作為統帥,卻臨陣脫逃,這是不可原諒的,對甲午慘敗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
7 # 二辻四畫生
相較於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葉志超的名字並不為人所熟知。但丁汝昌是海軍統帥,葉志超是入朝的陸軍統帥,可以說地位和身份都是旗鼓相當的。
葉志超奉命趕赴北韓葉志超是淮軍將領,早年跟隨劉銘傳鎮壓捻軍,深得李鴻章的賞識。1894年6月3日,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部2400餘人奔赴北韓,奉清廷的命令協助鎮壓北韓東學黨起義。
與葉志超同時進入北韓的還有日本人,日本早就覬覦北韓已久,馬上以護送駐朝大使和日本僑民為由,派出了400人的海軍陸戰隊和8000餘人的混成旅團,佔據漢城至仁川一帶。同時日本還派出了8艘軍艦,控制了釜山和仁川港。
7月14日,鑑於形勢日益緊張,清廷令葉志超“先擇進退兩便之地扼要移住,以便速赴戎機”。葉志超選擇了牙山率部駐紮下來。25日,日軍在豐島偷襲清軍,其中清軍的運輸船“高升”號被擊沉,導致清軍的援軍和火炮遲遲無法就位。27日,葉志超命一營駐守牙山,聶士成率部進駐牙山東北五十里外的成歡驛,葉志超則駐紮在成歡驛南面的公州,等待援軍。
29日,聶士成與日軍發生交鋒,由於葉志超僅帶八門小炮,所以被日軍炮兵壓制。葉志超見此心生膽怯,並未派人增援,反而決定放棄聶士成所部。聶士成沒辦法,只能邊打邊退,敗退平壤。
援軍來了也抓瞎清軍的援兵分為四路,分別走水陸增援。到了8月9日,與葉志超在平壤匯合。此時葉志超所部打了敗仗,一路敗逃,人人衣衫襤褸,給援軍士氣以極大的打擊。
此時的清軍人數達到了15000餘人,李鴻章仍讓葉志超統領,導致其餘人意見很大。雖然有李鴻章的信任和支援,但葉志超顯然是打慫了,一直到9月13日,日軍逼近平壤並切斷了清軍退往義州的退路,葉志超還沒主動出擊呢。
9月14日,日軍攻佔城北山頂清軍大營。當晚,葉志超主張棄城而逃,索性遭到左寶貴等將領的反對,並且被監視起來了,才沒有跑成。次日,日軍發動攻擊,清軍迎戰,結果左寶貴等人相繼陣亡,這給了葉志超極大的震撼,於是他再次主張逃跑,這次只有馬玉昆反對外,其餘人都妥協了。可是清軍趁著當晚深夜大雨準備逃跑,卻遭到日軍埋伏,2000多人陣亡,數百人被俘。清軍退至順安。
9月16日,葉志超率部路過安州,逃到義州。9月24日,清軍全部退出鴨綠江,撤出北韓。不過關於葉志超是潰敗回國還是受命回防還存在爭議,根據李鴻章的電報說:“務商飭各統將,趕緊整頓隊伍,酌量分期過江,擇地扼扎,勿得張皇奔命,一擁而西,致地方驚擾為要”。可見葉志超應該是受命渡過鴨綠江的。
葉志超兩次謊報軍情當初敗退平壤時,葉志超為了逃避責任,給李鴻章發了報功的電報,糊弄李鴻章說打了勝仗。之後就得到了慈禧和光緒的嘉獎,說他“該提督偏師深入,以少擊眾,克挫兇鋒,深甚嘉悅”。還賞賜了葉志超部白銀兩萬兩。
之後援軍趕到時,葉志超還謊話連篇,清廷對此深信不疑。李鴻章在9月21日的奏摺中,依然向清廷報告葉志超的“戰況”:“當派衛汝貴、馬玉昆兩軍將之江東之賊擊退七八里,槍斃不計其數。”“各軍奮力齊上,追至四里外,生擒及割取首級二百餘名,槍斃不計其數,我軍共傷亡三百餘名。”殊不知葉志超已經快跑回來了。
說一句謊話就要用十句謊話來圓,葉志超回來後提出要開缺養病,卻被拒絕了。
功過是非清軍在北韓的戰敗,葉志超肯定是脫不了干係的,比如他怯戰思退、謊報軍情、指揮不當等等,但除了這些,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問題。
不過葉志超洗白是不好洗了,他之後屢次遭御史彈劾。10月13日,葉志超被撤職,聽候查辦,後輩判“監斬候”。不過葉志超運氣不錯,接連四年都蒙恩免勾,最終病死。
-
8 # 鹹魚閒聊
提起中日甲午戰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黃海海戰了,但事實上整個甲午戰場是分為兩部分的,一部分是以黃海為主戰場的海戰,另一部分就是以北韓為主戰場的陸戰。黃海海戰,北洋艦隊奮起反擊,雖折戟沉沙但北洋官兵上下一心,視死如歸的精神卻至今感染著每一個人,而北韓戰場上,清軍主帥葉志超的表現卻實實在在的令華人蒙羞。
1894年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後,日本很快就以此為藉口出兵北韓,而清廷也陸續向北韓派出援兵,7月25日,日軍在北韓豐島海域偷襲北洋艦隊,甲午戰爭就此爆發。
而在豐島海戰爆發之前,也就是東學黨起義爆發之初,清廷命李鴻章派援軍入朝,誰擔任這支援軍的主帥成了擺在李鴻章面前最大的難題,李鴻章是淮軍首領,所以他自然而然的想讓淮軍出身的將領擔此重任,李鴻章當年首先想到的是昔日好友,同鄉,也是淮軍著名將領劉銘傳,可惜此時劉銘傳身體抱恙且與李鴻章多有嫌隙,於是他婉拒了,不得已之下,李鴻章只好讓葉志超前往北韓,葉志超也是淮軍一員悍將,他也是李鴻章的同鄉,當年從一名普通計程車兵做起,跟隨李鴻章四處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戰場上的葉志超英勇無敵,不懼死亡,有萬夫不當之勇,是李鴻章的得力干將,他的這個將軍可是自己一步步打出來的,如果沒有後來的逃跑事件的話,任誰說葉志超貪生怕死,大家都覺得這是一個天大的玩笑。
然而,備受李鴻章之期望的葉志超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了本不該有的懦弱,對於領兵出征北韓,葉子超打心裡不願去,葉志超究竟為何不敢去,是真的貪生怕死還是另有原因,這時候誰都不清楚,最終還是李鴻章苦勸之下,並向其保證此次入朝只是做個樣子,不會真的打起來後,葉志超才勉為其難的去了。
葉志超領著兩千多人一路策馬奔騰的跨過鴨綠江,之後繼續南下,一直到了豐島海域對面的牙山,然而令葉志超想不到的是,清廷以為這次支援北韓只是做做樣子,但日本卻為這場戰爭精心策劃了許久,既然要打就要打的徹底決絕一些,所以日軍快速猛烈的偷襲進攻震驚了整個清廷。
豐島海戰後,清廷的海上援軍被擊退,因此孤軍深入的葉志超從牙山出發繞過漢城直接向北撤到平壤,而日軍似乎早已對此習以為常,他們也陸續北進,企圖攻下平壤。
形勢岌岌可危,清廷急忙派左寶貴,馬玉昆,衛汝貴等人兵分四路入朝支援葉志超,因為葉志超在國內官職最高,所以入朝部隊還是以葉志超為主帥,此時清軍人數達到了一萬四,而進攻平壤的日軍兵力也只有一萬六,雙方兵力相差無幾,再加上清軍武器裝備方面也並無遜色日軍多少,且平壤城有堅固的工事可供防守,所以如果清軍死守的話日軍根本不會輕而易舉的拿下平壤,可是平壤戰役還沒有打響,葉志超就對固守有所動搖了,如果不是左寶貴等人主戰意志堅定,恐怕還沒等日軍到來,葉志超就要撤回國內了吧。
事實證明,葉志超從未想過防守,日軍發起進攻後,雙方互有勝負,但隨著左寶貴的陣亡,葉志超徹底崩潰了,他不顧其他將領的反對,在平壤城上豎起白旗,向日軍祈和,日軍由於進攻受到阻礙,傷亡也很大,於是答應了葉志超的請求,就在日軍準備入城之時,葉志超趁機下令各軍棄城北逃,葉志超更是狂奔五百里,退回鴨綠江。
對於葉志超當年的逃跑行為,很多人並不能理解,正如同鹹魚開頭介紹所說的那樣,葉志超當年也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若說這樣的人貪生怕死,實在想不明白,然而葉志超確實不顧民族大義做了逃兵,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非要解釋他為什麼會變,那鹹魚也只能說是人都會變,除此之外,所有的解釋都是蒼白的,左寶貴可以力戰而死,除了貪生怕死,鹹魚更是想不出葉志超逃跑還有何難言之隱。
-
9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關於葉志超的逃跑,就不要再洗了,洗無可洗也!
首先葉志超一開始並不是泛泛之輩,一直有“虎將”稱號,光緒說他是“僧帥第二”,被賜予“巴圖魯”,並且得到了大清打工仔最高的榮譽證書——黃馬褂。
可以說聲譽隆盛!大清待他不薄。
當然了,他也做的不錯,跟著李鴻章打內戰的時候,勇猛異常,敢打敢衝,人稱“葉大傻”,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愣頭青,據說他身上的傷疤如同紋身一樣。
說來也怪,越是在戰場上不怕死,玩命的人,越是死不了。儘管葉志超每次九死一生,但每次上天也眷顧他,總是讓他化險為夷,死裡逃生。
葉志超既沒有上過學,也沒有學過武,就是憑著力氣大,膽子大,福氣大,被他混的風生水起,深得李鴻章的喜歡。
李鴻章認為葉志超永遠不會被打死,她不是普通人,每次打仗都是派他去打頭陣,葉志超也不負李鴻章期望,總是可以完美完成任務。
但是,這都是打捻軍。
在鎮壓捻軍的戰鬥中,葉志超一馬當先,無戰不上,戰功顯赫。
對於葉志超的表現,滿清皇帝當然是非常喜歡,恩寵備至,“巴圖魯”的稱號就是在擺平捻軍之後獲得的,這可是好多漢人大臣一輩子孜孜以求而難得的最高榮譽。
這時候的葉志超可謂是國家棟梁,常勝將軍,蓋世英雄。
後來,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北韓政府向滿清政府發出求救,當時日本人在北韓勢力很大,中日雖然還沒有正式過招,李鴻章內心深處其實是不願意招惹日本的。
葉志超臨行前,李鴻章反覆叮嚀“點到為止”,注意了,葉志超是領命“點到為止”。自此開始,葉志超打仗一直就“點到為止”了,一直到“甲午戰爭”中,自然也是嚴謹遵守李鴻章的政策與日本打仗“點到為止”!
葉志超的逃跑是奉命而為的儲存實力。
-
10 # 歷史哨聲
平壤之戰葉志超不戰而逃?1904年俄羅斯軍為何採取葉志超防守鴨綠江而非北韓策略
平壤之戰中參戰的將軍有:葉志超、左寶貴、衛汝貴、馬玉昆、豐升阿等5人。
現在來看《清史稿》對各人在平壤之戰的記錄:
葉志超:
“當是時,大軍集平壤,乃卷甲而趨之,二日始至。志超以成歡一役殺傷相當,鋪張電鴻章,鴻章以聞,獲嘉獎,賞銀二萬犒軍,拜總統諸軍之命。 志超意甚滿,日置酒高會,徒築壘環炮為守。日軍詗至大同江,為我軍逐去,遂以屢捷入告。時統帥居城中,日軍夾江而陣,兩岸相轟擊。東南二路戰少利,志超莫敢縱兵,趣回城。日軍乘間以濟,據山阜,左寶貴出御之,被巨創。志超將私逸,寶貴不從,以兵監之。寶貴自守玄武門嶺,矢必死,登城指麾,為炮所中而殞。志超亟樹白幟乞罷戰,日人議受降,請帥兵歸,弗許,乃潛向北走。朝兵銜之刺骨,於其出城時槍擊之,死者不可稱計。日軍復要之山隘,兵潰,迴旋不得出,擠而死者相枕藉。諸將盡委械而去,於是朝境內無我軍矣。 志超奔安州,士成謂安地備險奧,可固守,弗聽。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主要資訊:
1、葉志超用炮壘防守平壤;
2、平壤之戰中大同江南戰爭一度擊退日軍;
3、在日軍在大同江兩岸炮擊時,葉志超將面臨被日軍分割且戰鬥不利的大同江南清軍和平壤城東清軍兩路撤回平壤城中固守;
4、在左寶貴防守的玄武門嶺北日軍佔據,清軍後退的北路面臨威脅時,葉志超要求和日軍議和,以便率領軍隊帶著器械回國;
5、日軍不肯讓清軍完整離開,葉志超暗中向北意圖離開北韓,但被北韓兵槍擊清軍;
6、日軍佔據平壤城要地,清兵軍潰,葉志超意圖成建制帶清軍回國計劃失敗。
左寶貴:
“二十年,北韓亂起,日本進兵。朝議既決戰,衛汝貴、馬玉昆、豐紳阿各率所部往御之,寶貴自奉天來會,是為四大軍。慮海道梗,乃繞道自遼東行,渡鴨綠江入平壤。是時葉志超虛飾戰勝狀,電李鴻章入告,遂拜總統諸軍命。於是汝貴、玉昆軍南門外大同江,志超部將江自康軍北門外小山,寶貴任城守。未止舍,日軍猝至,寶貴與豐紳阿擊卻之。敵退龍岡,分道來攻,又敗之。志超乃聚全軍為嬰城計。 時寶貴扼玄武門,日軍大隊至。志超將潰圍北歸,寶貴不從,以兵守志超勿令逸。寶貴狃於捕馬賊之功,頗輕敵。日軍轝炮散置山巔,諜者以告,若弗聞。登城指麾,中炮踣,猶能言,及城下,始殞。其部將負屍開城走,遇日軍,又棄之,於是諸軍皆潰。”主要資訊:
1、左寶貴剛到平壤,日軍就到;
2、左寶貴和豐升阿兩次擊敗日軍先頭部隊;
3、左寶貴在玄武門嶺之戰中輕敵,沒有重視日軍在山嶺架炮的情報,置之不理,導致平壤城直接被日軍炮火轟炸,清軍失去退路要地——玄武門嶺。
衛汝貴:
“光緒二十年,日朝戰起,率馬步六千餘人進平壤,臨行,鴻章誡以屏私見,嚴軍紀。至牙山,退成歡,與日軍相見,尋復趨平壤合大軍,與副都統豐紳阿頓守城南江岸。平壤,朝舊京也,聞我軍至,爭攜酒漿以獻;而軍士多殘暴,掠財物,役丁壯,淫婦女,汝貴軍尤甚,殺義定朝民,眾滋忿。復蝕軍糈八萬運家,軍大譁,連夕自亂,互相蹈藉。時馬玉昆血戰大同江,浮舟往援,敵稍卻。玄武門嶺失,即竄走。”主要資訊:
1、衛汝貴和豐升阿防守大同江南岸;
2、協助馬玉昆擊退日軍。
馬玉昆:
“會日朝構釁,玉昆統毅軍赴援,次平壤,壁南門外大同江。日軍來攻,玉昆守東岸,血戰久,援至,敵敗去。已而玄武門失,葉志超令其速撤軍,乃歸平壤。”主要資訊:
馬玉昆防守大同江東岸,玄武門嶺失守後,在葉志超的命令下撤軍回平壤。
現在來看平壤之戰:1、日軍進攻主要是兩個方向:正南方和西南方向;
2、決定整個平壤之戰勝負的是平壤城北玄武門,在那裡可以直接炮擊平壤城;
3、葉志超在成歡之戰後就直接回到平壤,修復平壤城牆,進行防守;當時部分清軍擁有美國溫徹斯特步槍、4挺野戰炮、6挺機槍、28挺山地炮;
4、平壤城適合防守:毗鄰大同江,可以進出黃海,可以發揮北洋水師的輸送作用;東面和南面是大同江;地形向西南方向平緩。只是葉志超修復防守平壤城的時間太少:8月21日葉志超退回到平壤,9月15日日軍進攻平壤,葉志超只有24天的時間去修復平壤城。
5、清軍的部署是葉志超、左寶貴在平壤城中防守;衛汝貴、豐升阿防守大同江南岸;馬玉昆防守大同江東部;
6、清軍在戰爭早期能夠獲得階段性勝利,在於日軍大部隊尚未到達,清軍人數佔優;在日軍大部隊到達,夾江炮擊,清軍南路、東路不利時,清軍人數少於日軍且處於分散狀態,因此葉志超才要求衛汝貴、豐升阿、馬玉昆兩路清軍集中防守平壤,左寶貴出城防守玄武門這個戰略要地;
7、左寶貴沒有及時清除日軍在山嶺放置的火炮,導致玄武門失守。
8、葉志超在日本主力到達時,就想撤軍回鴨綠江,以儲存實力。對於葉志超的做法,華人的解讀是不戰而逃,或者逃跑。但在1904年日俄戰爭時,原本控制北韓半島北部的俄羅斯,一槍不打直接回鴨綠江防衛。俄羅斯軍和葉志超撤軍的做法是一致的。
雖然左寶貴戰死殉國,但若沒有左寶貴的阻攔,葉志超在日軍主力到達時,成功將1.5萬清軍完整帶回鴨綠江北岸防守,大清將在遼東半島戰事中獲取更多的防守時間。
誰能說葉志超放棄平壤、意圖率領清軍完整回國防守是錯誤決策呢?在沒有數量優勢下,清軍根本就沒有可能擊敗日軍,何必白白在非大清國土上戰死呢!
總之,相比國內對葉志超的鄙視,國外研究學者對葉志超在平壤之戰還是比較認同葉志超指揮能力的。
-
11 # 小姐姐講史
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主帥葉志超的表現的確讓人唏噓不已,作為朝廷器重的武將,竟然貪生怕死。戰鬥中他“放棄平壤,狂奔500裡”,“逃跑將軍”的帽子也從此扣在了他的頭上,永遠摘不掉了。
“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清史稿》正是因為逃跑,葉志超被剝奪官職投入大牢,定斬監候。後來因大赦歸鄉,於公元1901年病逝。
這位在國內風光無限的人物,曾不顧性命,一馬當先攻打太平軍,鎮壓捻軍立下大功,在朝廷眼中是何其威猛!清廷賜號額圖渾巴圖魯;他平定熱河金丹道教,殺教首李國珍,被賞穿黃馬褂。在國內每次戰鬥都表明他打起仗來是個不要命的主,由此還被人稱為“葉大呆子”。 但是,在甲午戰爭中他卻逃跑了,落了個遺臭萬年的罪名,這個葉跑跑逃跑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葉志超在平壤之戰中的真實表現1894年,半島爆發東學黨起義,無法擺平,只好向清朝乞援。日本蓄謀已久,中日必有一戰。日本挑釁清廷:“貴政府何不速代韓戡?……我政府必無他意”。清朝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精銳先後2465人分三批在北韓牙山登陸。
剛開始往半島進軍時,葉志超就沒有鬥志。乞周馥把這種情況稟告給李鴻章。李鴻章說:“亦未必便戰,何怯!”葉志超才不情願地去了。
當得知日軍要向清軍進攻時,葉志超坐立不安。聶士成向他分析地形戰術,進退自如:
“海道已梗,援軍斷難飛渡,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勝,宜馳往據之,戰而勝,可據以待援,不勝,猶得繞道出也”。但是葉志超並未聽從。
結果在聶士成伏擊殲滅日軍一千多人後,卻發現葉志超已經跑到平壤了。
據載,7月29日日,日本向牙山清軍進攻,葉志超、左寶貴所部2000多人對戰日軍的3000多人,清軍戰鬥力差的一塌糊塗,葉志超敗退平壤時。此戰清軍傷亡500人,而日軍傷亡僅80多人。
清廷派四大軍入朝。(毅軍馬玉昆部,奉軍左寶貴部,盛軍衛汝貴部以及豐升阿所部的奉天練軍盛字營和部分吉林練軍)共計13000餘人飛速入半島。 這些軍人加上葉志超退到平壤的部隊有16000多人。日軍進攻平壤的人數幾乎和清軍對等。
葉志超在平壤向李鴻章謊報軍情:“成歡之役屢勝,倭死二千多人,葉兵死二百餘人”。李鴻章還根據“捷報”向清廷為葉志超請功。清廷聞報,大悅!賞銀2萬兩犒軍並任命葉志超統率這4支援軍。所有將領都對葉的行為所不恥,更看不起他對他不服氣。葉志超對這場戰鬥根本不上心,還不聽下屬的建議。對將領盛宣懷提出趁日軍大部隊未到一舉打敗他們的建議不屑一顧。開戰前清軍佔地形優勢,平壤作為半島首府,山環水抱,城牆高大堅固,清軍的兵員、武器、糧食都很充足,半島人也站到清軍一方不斷偷襲日軍,此時出手佔盡先機。
光緒帝下旨令葉志超:
“不得以兵未全到,束手以待敵人之攻,而於敵之分兵修道,聽其自由往來,不思半濟而擊之術也”。葉志超不得不戰。
當葉志超得知日軍要來圍攻的訊息,便召集清軍四支將領商議對策。決定於9月7日晨渡江至中和郡,合力迎敵;但是在中和,清軍因素質太差又加上天黑竟自相廝殺起來,結果死20人,傷100餘人,讓日本人笑掉大牙。
讓日軍更可笑的是,葉志超因此下令各路人馬回去防守。從此,各路清軍躲在平壤,不敢露頭,日軍順利逼近平壤。
當中日戰爭全方位展開時,左寶貴奮力指揮,玄武門、牡丹臺等重要陣地眼看失守,左寶貴向葉志超求援,葉志超見城北形不妙,主張收兵回城。他說:
“敵人乘勝大至,鋒芒正銳,我軍彈藥不齊,地勢不熟,不如各整隊伍暫退靉州,養精蓄銳,以圖後舉。”領兵主帥慫成這樣,焉能不敗?左寶貴繼續堅持戰鬥不幸中炮身亡,這和葉志超的退縮形成鮮明對比。
而日軍進攻城西南的指揮官野津道貫面對攻城的種種困難,立下壯志說:
“如若不幸敗績,平壤城下即我葬身之處!”
從鬥志方面來說他和葉志超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戰到最後,平壤3個戰場的情況整體來說並不是很糟糕:馬玉昆部在大同江南岸戰場大獲全勝;西南戰場還在浴血奮戰和日軍打的不分上下;只有城北牡丹臺、玄武門失守,但日軍不瞭解城內情況,不敢輕易進入。
而且此時的清軍彈藥、糧食足以守城1個月,半島人民也在大力支援清軍。
(平壤之戰)
而此時的日軍瀕臨絕境,他們的彈藥、糧食都已不足,關鍵時刻天空降雨,眼看就要大雨傾盆,清軍在城內又有當地人民的支援,而野地裡日軍卻面臨悲催的局面。
天時、地利、人和清軍幾乎盡佔。
所以如果清軍堅守陣地的話,取得勝利不是沒有可能,歷史也可能會被改寫。但是主帥葉志超看到左寶貴陣亡,牡丹臺、玄武門失守他就被嚇的掉了魂似的與眾將商議,決定棄城逃跑,還為逃跑找藉口。他說:
“北門咽喉既失,彈藥不齊,轉運不通,軍心驚懼,若敵兵連夜攻擊,何以御之?不若暫棄平壤,令彼驕心,養我銳志,再圖大舉,一氣成功也。”於是他寫了投降信,可投降信還未等日軍讀完,葉志超便在各個城門插滿日本旗祈求投降了。他的舉動就連日軍見了都驚詫不已。
此時傾盆大雨從天而降,日軍要求葉志超立刻繳械投降,葉志超應是考慮到空手回去無法面對清廷,或者說無法編出合理的謊言,恐會株連全族。他決定儲存最後底線,城池可以拱手讓給日軍,但是手裡的傢伙什不能丟。他找了個藉口延緩了向日軍“繳械”,計劃連夜帶著槍支彈藥出逃。但是日軍不是低智商,他們看穿了葉志超的心。
日軍在葉志超逃亡的必經之路義州、甑山大道要隘設下埋伏準備全殲清軍。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葉志超帶領清軍逃跑路上的遭遇悽慘萬狀。有一個親身經歷這場戰役的盛軍官員欒述善記述:
瓢潑大雨下的清兵,如驚弓之鳥奪路而逃,驚動日軍。驚魂未定的清兵後有追兵前有埋伏,他們只顧逃命。漆黑的夜裡敵我不分,南北不分。驚恐中胡亂開槍放炮,自相殘殺互相踐踏,黑夜裡他們呼朋喚友,喊兄喊弟,鬼哭狼嚎震驚山林。有些為此深感羞辱的清兵選擇了自殺,有的用刀抹了脖子,有的跳水溺死,有的吊死在樹上,有的直接撞石而亡。到處都是死屍,到處都是血水。
此次逃跑,清軍被擊斃者達1500多人,683人被俘。被俘人員中因傷又死了25人,3人病死,47被日軍槍殺。大量的槍械、軍火、彈藥、糧食都落入日軍手中,這比激戰幾天的損失還要慘重!
(被俘的清軍)
聶志超本人逃跑成功,他還向朝廷恬不知恥地謊報軍情:“倭人遽以三四萬之眾猛撲環攻”,“苦戰五晝夜”,“子盡糧絕,退出平壤”。
但所有的謊言都被一一揭穿。
葉志超身敗名裂。
-
12 # 秋草獨尋
這個問題,說明要理解中國近代的複雜性與多維角度。
同時說明歷史是一項需要數學和其他學科功底的學問。在之前我也一直相信葉志超一夜狂奔五百里逃跑這個觀點。
但是瞭解前因後果之後,就知道有兩個疑問是過不了檻的。
1、即然之前葉志超作戰都是“無役不與”,號稱葉大呆子,可為何在面對日本人時就變成了逃跑將軍,同樣是生死問題,難道換個對手就怕死了?
方伯謙沒上過戰場的逃跑的這種也還可以說得過去。這種說法換到葉志超身上就解釋不通。
2、葉志超是高階將領領兵狂逃,按律是要當斬的,既然戰是死、跑也是死。
為何司空見慣軍法的人還會犯如此低階的錯誤?如果是倚仗李鴻章,就更說不過去,李鴻章自身都被朝臣們說要殺,既使象丁汝昌這種視死如歸的都是要“戴枷解送京城”。
更別說這麼大的把柄在別人身上的?
葉志超的問題,在於第一,此人不是帥才,第二,錯誤的撤退戰術被日軍識破。為何撤退?在撤退一事上。據歷史學者陳悅考證,被俘的盛軍軍官欒述善撰寫了《楚囚逸史》一書,文章回憶9月15日的黃昏會議:“北門之咽喉(牡丹臺、玄武門)既失,子藥又不齊全,”“不如暫棄平壤,增彼驕心,養我精銳,再圖大舉,一氣成功。”
淮軍將領葉志超、鄭國魁、吳育仁、潘萬才
欒述善指出,葉志超提出意見之後,諸與會將領對葉志超的判斷均表示同意。與會將領包括了奉軍盛字練軍豐升阿、毅軍統領馬玉昆、盛軍統領衛汝貴等人。
說明此次撤退是大家共同做出的判斷與決定。其二,9月22日衛汝貴致電淮軍管家盛宣懷,也說到的情形是同樣的。
這兩人所提出的回憶內容相同,而並都不屬於葉志超一系,可以證實其真實性。當時的盛軍軍械委員邱鳳池述職報告邱鳳池在受傷被俘,歸國之後抱著極大的責任心核對帳目,寫出詳盡的述職報告,其中就明確提到18門炮,僅餘炮彈516發。
要知道,9月15日當天,清軍消耗炮彈2800發。所以炮彈一項就不足以支援9月15日高強度戰鬥的半天時間。
其餘2磅13門小炮彈藥209發和4門加特林機關炮彈藥117發(加特林機關炮一分種射速20發),剩餘彈藥幾分鐘就可以打完。
盛宣懷
所以,葉志超所說的”子盡“並不為過!而葉志超在9月19日兵敗之後給李鴻章的電報時,所陳述的理由是”子盡糧完“。而所剩軍糧僅1600擔,如全城人等食用,僅夠維持三天。在後續糧草基本無望及時運抵的情況下。
的確,平壤前線是”糧完“的狀態。而且,由於9月14日起,平壤電報被日軍切斷,葉志超9月15日晚在撤退之前,把情況作了詳盡彙報,和並說明撤退的理由,派人快馬送出。
最後由於,日軍識破了清軍的意圖,使得清軍由撤退變成了擊潰。然後事件就演變成了逃跑500裡之說。
這樣,基本上才可以合理推斷出身經百戰的葉志超卻突然”逃跑“一事。
淮軍將領左寶貴、劉盛休、徐邦道
兵敗後勤!為何平壤清軍會陷入”子盡糧完“的狀態之中?1、這主要由於朝廷戰和不定的決策。這個命題較大,此處不細說。
2、其次是源於清軍的運輸能力低下,由於關東鐵路未能完工,從山海關至北韓部分的運輸幾乎都要靠陸運,在遼東與北韓北部長途崎嶇的道路上,運送糧食的效率根本達不到前線的要求。
3、其三,是由於葉志超部屬於直隸,按清軍糧食運給制,屬於直隸運輸,遠不濟急。而相應的奉軍左寶貴因長期駐遼東防禦,所以相對來說左寶貴部的糧食最充足,但也只有1500擔存糧,戰前,葉志超部就已經向左寶貴部借糧500石,所剩無幾。
4、其四、由於”高升號“與”操江號“事件海運已經很不安全,只能在陸路進行運輸。9月15日北洋艦隊正是運送銘軍劉盛休部4000人部隊至鴨綠江口增援平壤,與日軍聯合艦隊遭遇,爆發了”大東溝海戰“。陸運的結果是效率更低。
這種落後的運輸系統要怪也只能怪當年朝廷中不斷阻撓修鐵路的人,而往往這些人卻是在大戰中主戰最強烈。為何會有葉志超謊報缺糧一說?有學者根據,日軍平壤戰後繳獲的糧食來說明葉志超謊報軍情,但最終查證,日軍繳獲並非在平壤所獲,而是9月11日在大同江上游,第五師團在北韓咸鏡道的糧食25船,略計2500石。這批糧食根本就沒有運到平壤前線。
所以之前的歷史學者單純以日軍戰後繳獲來計算的話,就很不科學。
葉志超本人只是將才,而非帥才,平壤部隊互不隸屬。這一點其實他本人是非常清楚。而且赴平壤五大軍頭,本就不相互隸屬,又從未一起打過仗,只是葉志超職銜為提督而高出一點。
葉志超自然明白,根本就調不動誰。葉志超本部人馬僅2000人,其他部隊合計11000多人。
所以他一再向李鴻章請辭平壤前線總指揮之職,9月12日最後一封電報”超受恩深重,固當盡力,恐各軍雖說同心堅守,必有不堪設想之處,不敢不先行說明“。李鴻章也知道沒有辦法,只好回電:”望設法防剿,勉力支援危局“。
此時,李鴻章淮軍手下大將已凋零,僅餘的劉銘傳也因目疾謝絕了任命。
而平壤保衛戰事起倉促,這事情就只能落到葉志超頭上,完全是萬般無奈的選擇。這裡要說明的一點,是平壤戰役之前的戰鬥淮軍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是整個甲午戰爭中陸戰最為突出的戰績,日軍一天傷亡達700餘人。清日雙方傷亡差距不大。清軍主要傷亡在後撤途中中伏死傷二千餘人。
當時整個淮軍總共才49000多人(其中旅順、威海衛、大沽炮臺的防衛士兵就達到2萬多人),日軍進入中國的達到10萬人之多。淮軍真正的家底就是派去平壤的1萬多部隊。
武備不修,造成的結果就十分可怕。有時候,不得不說一下我們的歷史觀,常常喜歡把戰爭的失敗歸之於忠奸之害與貪生怕死。往往以“皇上聖明,臣罪當誅”的思路。北洋海軍的“炮管晾衣”“劉公島妓院”等說法就是這種史觀下采納一些傳言而編造的歷史。
總結而言:
1、葉志超本身主觀上不存在逃跑意圖,但在作戰過程中因後勤問題導致潰敗。歷史需要明確責任,而不能只將問題丟給前線的將領。
2、甲午戰爭是近代軍隊對中世紀軍隊的實質。必須認清全域性的問題,而非把責任怪在某人貪生怕死的慣性思維。
3、從清軍的後勤能力與戰爭投射能力、以及通迅、地形等能力看,再加上遇上戰鬥素質更高的日軍,遠征北韓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在當時的條件下,以固守本土才是合適的作法。
所以既使在國內看起來能征慣戰的葉志超到了國外,根本就無法掌控局面,就導致大潰敗的主因。
這一幕其實在中法戰爭時,越南戰爭上宣光之戰、山西戰役、諒山戰役就多次上演,只是由於最後的結局不慘,未引起當局重視。
參考資料:
《日清戰爭》藤村道生
《沉沒的甲午》陳悅
《楚囚逸使》
回覆列表
甲午戰爭中,清軍主帥、一品直隸總督葉志超將軍,在兩軍交戰之際突然“腳底抹油”,率領部隊狂奔500裡棄戰而逃,最終導致平壤被日軍佔領,間接性的造成了甲午戰爭的失敗。
而葉志超也被冠上了逃跑將軍的名號,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如果不瞭解葉志超的人,估計會認為他就是怕死。但歷史上的葉志超並不是一個怯懦之人。此人出身貧寒,是屬於那種一步步從底層摸爬滾打上來的草根將軍,其人以勇武著稱。每每征戰,那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據說早年在平定太平天國中,作戰勇猛 有“葉大呆子”這一稱號,悍不畏死。當初跟著劉銘傳鎮壓捻軍起義,葉志超屢次以軍官身份衝上戰場,與敵人搏殺。所以,說葉志超是因為地位高了就惜命怕死,這一點是站不住腳的。
況且臨陣脫逃乃是重罪,葉志超作為老將,不可能不知輕重。
其之所以臨陣脫逃,其實是多方面原因決定的。
葉志超逃跑的原因一:彈藥緊缺,作戰能力不足平壤之戰中,清軍的武器裝備如下:
加特林機關炮八門—炮彈三萬發 ;
75毫米克虜伯炮十八門—炮彈二百發 ;
中型大清造大炮十三門—炮彈三百發;
步槍兩萬支—彈藥若干
75毫米克虜伯大炮可以說清軍最好的裝備,但炮彈缺少的可憐,十八門克虜伯炮只有二百發炮彈,每門克虜伯炮平均只有十一發炮彈可以使用。
而十三門清制大炮,每門平均只有二十三發炮彈可以使用。
加特林機炮的射速350發/分鐘,三萬發子彈只能供一門加特林機炮使用85分鐘,而清軍有八門加特林機炮,三萬發子彈只能供八門機炮使用10分鐘。
就彈藥而言,56萬發子彈和800顆炮彈,對於較為浪費彈藥的平壤清軍而言,還能守三天左右。
面對彈藥基數是清軍數百倍之多的日軍,清軍根本沒有贏得勝利的機會,勉強戰鬥結果只有全軍覆沒。
葉志超逃跑的原因二:糧草不足清軍進入北韓平壤之後,清軍運輸糧草的海上運輸線被日軍重點打擊,海上運輸線幾乎全線崩潰,大批運輸到平壤的軍糧被日軍繳獲,清軍只能依靠北韓義州積壓的有限糧谷來維持部隊的糧草供應。
但是除清軍之外,平壤的數萬居民也要依靠義州積壓的糧谷生存,開戰十五日之後,義州積壓的糧谷僅能維持三至五天左右,一旦軍糧用盡,軍心必然大亂,彈藥不足也就算了,連兵卒的口糧都不夠,還打什麼仗?
葉志超逃跑的原因三:敗局已定進攻平壤的日軍第九旅團和第五師團總兵力達到一萬八千人左右。
葉志超所率領的清軍共三十五營,有一萬五千人左右,算上平壤的支援清軍的北韓軍也只不過一萬六千人左右。
乍一看,雙方在兵力上似乎差不多。但在這日軍一萬八千人背後,還有日軍第四師團的支援,日軍規模翻倍。
在彈藥不足、糧草不足、裝備落後、部隊規模落後、單兵作戰能力差的情況下,除非葉志超有核武器,否則清軍基本上不可能打贏日軍。
葉志超逃跑的原因四:儲存實力葉志超率領清軍拼死抵抗了日軍15天之後,清軍的傷亡慘重,糧草、彈藥紛紛用盡,玄武門、牡丹臺等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地全部失守,大將左寶貴陣亡。日軍佔據高地,可隨時炮擊城內,而清軍內部亦出現小規模叛亂。
最大的問題是後路空虛,清軍還駐紮在遼東尚未入朝。平壤附近的電線被截斷,清廷無法得知當時平壤的情況,事後葉志超逃了出來彙報才清楚的。
如果再打下去,清軍將全軍覆沒。
在整個甲午戰爭的過程中,儲存實力都是清朝軍隊的戰略思想。因為參戰的部隊基本上都是李鴻章的嫡系,即淮軍和北洋水師。
清朝後期的由於鎮壓太平天國時朝廷允許地方官員辦團練的緣故,晚清官場裡打出了很多派系。而軍隊大都是私兵,湘軍、淮軍等等,各有勢力、山頭,其兵力都是相關大佬血本。是其身價地位的保證,此消彼長的關係,誰都明白。
畢竟不是每一個人都是左宗棠。
葉志超等淮軍將領,自然是參照這個思想來,不可能為了北韓就把中堂大人的家底給拼光了。要知道當時敗局已定,平壤的淮軍就是一支孤軍,輸了卻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果。到時候豈不是人勢兩失,李鴻章的日子估計不好過。
朝中像翁同龢甚至張之洞也是想著打壓李鴻章的勢力,翁同龢巴不得李鴻章的海陸軍打光,這樣就可以收拾他了。當初李鴻章還讓南洋水師出兵助戰,結果張之洞只給船,不給兵,婉轉拒絕。
於是乎葉志超著手停戰,與日軍談判,清軍把平壤給日軍,北韓不要了,條件是允許他們戰略性撤退。
不過當時送去的和談信,由於當晚大雨,字跡被雨水浸溼。於是日軍便差人到城下喊話,詢問信的內容,但當時的翻譯又是個二把刀,大雨中理解錯了日軍的意思,以為日方同意了,於是便開始撤軍。而這一撤軍日軍就追。
肥水之戰都知道吧,清軍頓時風聲鶴唳,變成大潰逃。
所以說葉志超是要替李中堂保住這點資本,不想做無謂的犧牲。最後也算是替李中堂保住了大部分淮軍的軍力。淮軍戰鬥人員就5萬人,這一萬五的兵力如果損失掉,那是不少了。
這也是為何明明葉志超有著臨陣脫逃的殺頭大罪,卻還是倍李鴻章力保留職效力。不過,對於政敵門來說正是攻擊李鴻章的好時候,葉志超沒能保下來。
當然了,這些不可能把葉志超直接洗白,作為主帥,平壤戰役的失敗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指揮不當是跑不掉的吧?
所以,也不是要給葉志超洗白,只是想說,甲午戰爭的失敗,不是某一個人的錯誤,而是整體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