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雨聽瀾

    非常悽慘,而且慘不忍睹。

    01.先複習一遍《賣炭翁》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02.讀完原文,看看賣炭翁哪裡慘吧。

    前四句就告訴大家,一車炭來之不易,弄得老漢滿面灰塵、兩鬢蒼蒼、十指漆黑;沒有別的收入,只有這一車炭,才能解決吃飯穿衣的問題,苦不堪言。

    接下來告訴大家老漢的狀況的心理。身上穿著單薄的衣服,天寒地凍卻祈求不要回暖升溫,否則炭就不值錢了。這是怎麼樣的一種心情,什麼樣的境遇,又是如何掙扎在生活中。

    後面的就更加慘了。被太監搶過炭,強行拉到宮中,只給了“半匹紅綃一丈綾”,真是屋漏偏逢連陰雨,就這麼一點點兒辛苦得來的財產,卻被壓低價格強行買走。

    03.深刻的描寫讓人感覺到賣炭翁的慘狀。

    一方面是形象的描寫,展示了賣炭翁的面容的蒼老、衣衫的單薄、身影的憔悴,一個受苦受難的老漢的形象,躍然紙上。

    再一方面是心裡的描寫,勾畫出賣炭翁寧可忍受寒冷也不願意看到天氣變暖,那種委屈、矛盾、可憐非常細膩。

    另一方面是對宮人的囂張跋扈的描寫,“翩翩兩騎、黃衣使者、白衫兒、口稱敕”,反襯出賣炭翁的無奈、無助和心酸。

    04.結語。

    大詩人白居易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一個不忍目睹,甚至不忍想象的賣炭翁的慘狀。反映出了當時貧苦平民的生活狀態,是多麼慘不忍睹。

  • 2 # 砥矢

    白居易是高官,也是大詩人。他的作品很多都描寫社會下層人民生活,具有強烈的人民性,“賣炭翁”是其中之一。但多數人記住的是他的“長恨歌”“琵琶行”。

  • 3 # 三維地圖看世界

    自己的理解,不知道正不正確。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1.賣炭翁自身矛盾的心理: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2.賣炭翁與宮使的對比: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3.兩份商品價值的對比:

    一車炭,千餘斤

    半匹紅綃一丈綾

  • 4 # 散落君

    《賣炭翁》的結尾“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個貧苦人的心思。就這一句,就可以看出賣炭翁生活的悽苦,以及個人生命的卑微。

    宛如今天,那些在工廠上班的人,明明工作已經很累了,卻還盼望著加班。因為只有加班,才能多拿一些錢,多給爸媽買幾件衣服,多給孩子買幾本書。

    可憐天下父母心,賣炭翁為什麼在寒風凜冽、大雪紛飛的時節去賣炭,不就是為了能夠吃上一餐飽飯,穿上一件暖衣,為了一個小小的目標,他付出了多少心酸,讀來怎不令人心痛?可結果呢?他的炭被搶了,連同他維持生存的大車,和那匹陪伴了多年的老牛。這是生命的重度打擊,沒有了炭,還可以再燒,沒有了牛和車,這就將他逼上了生命的絕路。

  • 5 # 歷史哆唻咪

    白居易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存詩二千八百餘首。他把自己的創作分成四類諷諭詩、閒適詩、感傷詩、雜律詩。綜觀全詩,精華首推諷諭詩當然,其它三類也不乏佳篇。而在一百七十多首諷諭詩中,最有代表性的則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賣炭翁》是《新樂府》五十首中的一篇代表作,詩篇全文如下:

    字字品讀都是“苦”滋味!

    縱觀全詩二十句,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前十二句,寫賣炭翁的艱辛勞動和貧困生活。第二部分為後八句,寫宮使劫炭,惜不得。

    第一部分:描寫賣炭翁辛勞貧困的生活。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詩人開宗明義揭示題目,突出描寫物件,接著交代了他勞動的地點。賣炭翁孤苦伶仃,年事又高,還不得不在終南山中,成年累月地爬山越嶺,砍柴燒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詩人用明白如話的語言,抓住臉色、鬢髮與手指等外貌特徵,生動而具體地刻劃這位長期備受煎熬、歷盡艱辛的賣炭翁的形象。砍柴燒炭,長期煙火的燻烤使他滿臉灰黑,繁重芳動的折磨使他兩鬢花白、十指黑黑。這表面上是寫人物外貌,實質上卻是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生活環境,不僅準確地寫出了賣炭翁的職業和年齡特徵,而且突出了他的蒼老悽楚與勞動的辛酸艱苦。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詩人運用設問句式吸引讀者注意,突出賣炭翁之所以終日苦幹,只不過是為了求得衣能遮體避寒,食能餬口度日的生活水平。這一問一答,將賣炭翁千辛萬苦的勞動與其生命緊密聯絡在一起,從而為下文揭開矛盾,進一步描寫宮使掠奪木炭的罪行作好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優炭賤願天寒。“詩人運用對照的手法,刻劃了賣炭翁的心理活動,突出其思想上的矛盾,從而深刻地揭示他內心的悽楚及處境的悲慘。他“衣正單”卻“願天寒”,這是多麼矛盾而反常的心理活動,天寒衣單,本應憂天寒,可夾炭翁卻“願天寒”。因怕天氣暖和,炭賣不出好價錢,所以,寧肯忍受寒冷,還盼著天氣寒冷。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詩人用簡潔的語言,透過環境氣氛的渲染,進一步概括寫出賣炭老人的艱辛困苦。你看,真足天從人願,氣候突變,天寒地凍,北風凜冽,漫天大雪從深夜裡一直下到天亮,老人心中燃起希望之火,不再心優炭賤。他連夜喂牛裝炭,拂曉即趕著炭車在冰凍的道路上前進。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這兩句進一步形象地勾畫出賣炭翁飢寒交迫的情態。“牛困”“人飢”寫出賣炭翁的困頓,從“曉駕”到“日已高”,表現已經艱辛地走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時只得在冰雪化為泥水的道路旁歇息。在這雖,詩人將賣炭翁為了求得‘口中食,而盡力掙扎在飢寒交迫的死亡線上的情景表現得淋潤盡致。

    第二部分:描寫賣炭翁橫遭撩奪的不幸遭遇。

    “兩騎翩翩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這裡再次運用問答形式,筆鋒巧妙一轉,由寫賣炭翁轉到寫宮使。那躍馬揚鞭,疾馳而來的兩個人是誰呢?原來是那身穿黃衣的宮使太監領著那穿著白衫的爪牙。作者將黃衣、白衫的鮮明服飾和“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趕著牛馬的飢寒交迫的慘狀作對比,把剝削者和被剝削的不同生活生動地刻劃了出來。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詩人用把”、“稱”、“回”、“叱”、“牽向”等五個動作,便寫出了這夥人狐假虎威的醜惡態度、氣勢洶洶的強李架勢及肆愈掠奪的罪行,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宮便橫行搶劫圖。另外,再從“文書”和“軟”中可以看出,宮使敢於外出公開掠奪財物,欺壓百姓,原來是背後有最高統治者皇帝在指使。這樣一方面交代了這批人飛揚跋息的原因,另一方面也點明瞭封建皇帝在掠奪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而揭露了以皇帝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

    “一車炭重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進一步寫出賣炭翁敢怒不敢言的心理活動。“千餘斤”表明炭的數多。它需要多少天砍柴需哭多少木柴才能燒成多少天煙熏火燎燒炭這午片炭是老人忍飢受凍辛勤勞動的結矗,也是他生活的來源、希望的寄託。可在宮使的威遙下,這千斤炭竟眼睜睜地被搶掠而去,“惜不得”也沒有用。

    “半匹紅紗一丈統,系向牛頭充炭值。”官吏搶走了老人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只留下了微小且毫無價值的布匹。“半匹”即二丈,與“一妙都是虛指,意即數量微小,“紗”與“續,質料薄,對賣炭翁來說一不能吃,二不能做衣,拿了也無用處,可是宮使卻不管他願不願意,硬把這東西系在手頭上揚長而去。

    由以上所描述的賣炭翁孤苦伶仃—勞苦的形象—困苦的生活—悲苦的心境—運炭的辛苦—賣炭被奪的痛苦遭遇,通篇無一“苦”字,卻,字字充滿了苦澀。

    苦於宮市也

    此詩成於憲宗元和三年,當時的白居易正在京任左拾遺。詩中的故事也是對當時西安城大致情況的真實寫照。既然真實情況,那麼白居易所在盛唐怎麼會出現這樣的目無法紀,強取豪奪的事情?其實我們從白居易為《賣炭翁》所作的詩注“苦宮市也”,可以窺見一二。

    《賣炭翁》題目底下有四個小字,說是“苦宮市也”,這四個字好像是詩題前的一個小序,有一個簡單的敘述,這種形式白居易是模仿《詩經》的,比如說《關雎》這一篇,毛序就說“關雎,后妃之德也”,寫的是當時后妃的美好品德。

    所謂“宮市”,是唐朝中期盛行的一種特殊的剝削方式。當時皇宮所用的物品,不需官府承辦,而由宦官直接向市場“購買”,隨便給點錢,或者一文不給。

    唐前期,內廷所需基本是供送制,由司農寺、太府寺、太僕寺等諸司供給或由地方諸州、戚屬百官諸方貢獻或自給。部分供送物品在京城就地採辦一種是臨時所需,即時採買一種是配戶和市,由京兆府屬官主知。後來,隨著經濟發展,市場繁榮,加之宮廷人數增加,皇族生活日益腐化,內廷對市場的需求極為迫切。從前採購體制已不能滿足內廷的需要,於是便出現了“宮市”。

    這種宮市早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便有,由楊國忠創立,並設有專門使者。“但是外臣執掌內廷採購事宜, 並非始自宮市使”。

    到了德宗貞元末年更為盛行,成為了對廣大被統治階層的公開搶掠。對此,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在《順宗實錄》中記有:“仍索進奉。門戶、並腳錢……名為官市,而實奪之。”隨著唐末期,宦官勢力的不斷膨脹,宮市使者的職位也被宦官所壟斷。史料中記載有“貞元末,以宦者為使,抑買人物”。

    為了掠奪財物,寶官及其爪牙,有時多至數百人,經常在東市、西市及熱鬧街道觀望,看到中意的物品便口稱“宮市”白取而去,並要物主送進宮去。有時還向物主索取所謂出入宮門的戶錢”和“腳價錢”。

    宮市制度給西安城百姓帶來了深切的災難,京城中一些諫官御史也數奏書柬。永貞元年年時,此虐政得以除。但由於宦官保守勢力龐大,宮市亦“不為之改易”。宮市由玄宗伊始至憲宗元和三年仍不止之,仍有許多官吏、宦官藉著早已失效的“聖諭”強取豪奪。究其原因大概有其二:第一是宮廷、官府供給消耗甚多;第二,當時唐朝的稅收跟不上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節奏,以致後來宮市“名為官市,而實奪之”。

    結語:如此來看《賣炭翁》的悽慘遭遇,絕非個例,是當時代下具有代表性的,普遍性的,是概括了千百個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 , 在賣炭這一個小事上反映出千百種封建社會的黑暗和不平。透過詩篇我們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 , 彷彿還有許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也有賣炭翁同樣的遭遇。他們雖然不會因賣炭受到傷害 , 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

  • 6 # 旭翔雙桂

    《賣炭翁》是描述賣炭翁悲慘遭遇的。的確很悽慘啊!

    透過賣炭翁的悲慘遭遇的描述,由賣炭翁的個體描寫上升到當時整個社會的本質,諷刺並鞭撻了腐杇沒落的統治下,社會無比的黑暗現實!

    輯錄唐·白居易的《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整首詩描寫賣炭翁的艱辛歷程。

    從開始伐木、燒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活脫脫的一個"炭人",寫出了勞動無比的艱辛。

    在那荒蕪人煙、豺狼出沒的南山裡,披星戴月、凌霜冒雪地一斧一斧"伐薪",又一窯一窯的燒炭,好不容易燒出"千餘斤"的炭啊!每一斤都滲透著賣炭翁的心血,他的生活來源就靠這些炭,這是他凝聚的希望!天寒地凍的身上還穿著單衣,心中好不悲涼,又怕燒來的炭,賣不出去怎麼辦!

    穿的吃的就這一身,"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再賣不出去只有凍死餓死,可見社會無比黑暗,己被剝削得貧無立錐、衣食無著落的地步!

    巴望拉一車炭出去賣個好價錢。"牛困人飢日己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雖然人餓馬困,在泥濘中跋涉,心裡還是挺高興的,這一車炭對他來說就是希望!

    正在高興之餘。突然,"翩翩"來了兩個宮裡人,趾高氣揚的把他的一車炭給強力拉起走了,稱是皇帝派來的兩員太監,只留下"半匹紅紗一丈綾"。強搶明奪,叫天天不應 叫地地不靈呀!

    賣炭翁辛苦到頭來還是一無所有。

    整首詩便把當時掙扎在,飢寒交迫的勞動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露出來!

    賣炭翁的遭遇,就是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一個縮影。

  • 7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作者以萬分同情的心理來刻畫封建社會被壓迫者賣炭翁的形象的。一車炭關係到一家人的溫飽,“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一個“願”字把老人這一矛盾的反常心理刻畫得栩栩如生,天再冷,忍著,只要能賣個好價錢就行。“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揭示了宮市的掠奪實質,老人希望的是賣幾個錢,然後買點糧食回家,一家老小正急等著,可是得到的是“半匹紅綃一丈綾”這個對於老人來說是一個不需要而沒有用的東西,“惜不得”寫出了老人的無奈而沒有一點辦法的心理,希望化為泡影了。作者為老人鳴不平,以犀利的筆鋒鞭撻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表達了對下層勞動人民悲慘生活的同情。

  • 8 # 木火燊輝

    白居易,唐代文學家,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著有巜白氏長慶集》,他的賣炭翁膾炙人口,誦起來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詩情畫意般的刻劃岀了勞動人民的淒苦和無奈的情景,含蓄諷刺的道岀了官差貪婪強勢的嘴臉。

    首先伐薪燒炭南山中,兩鬂蒼蒼十指黑,短短几句勾勒岀了一位年過七旬,兩鬢花白的孤單老人,揮汗如雨的在寒風凌厲的南山老林裡,伐了許多木料,抱進了一個濃煙嗆鼻的窯洞裡,眼淚已燻幹,烏黑的臉和手指加上煙燻的衣服,整個人就像一根炭棒似的。

    這樣勞作辛苦,炭價卻很便宜,但願老天爺下場雪,讓天氣再冷些就好了,這樣買炭的人就多了或許也能買個好價錢。(心憂炭踐願天寒),這表達了老人多麼想讓老天幫忙再冷些,老天終於看不過眼了,夜來城外一尺雪,老天爺同情了幫了他的忙。

    清晨碾著冰雪,滿懷希望的在市南門外泥中歇下來,心想著,買掉炭後首先買米,身上的衣服又單又破舊,寒風吹來,粘在身上的汗遇冷象刀子一樣刮的生疼,也該添件禦寒了,老人正想的美,兩個穿黃衣服的人囗裡喊著"起來!起來,奉命出宮買炭,這是酬金"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老者愣著反應不過來了,如何是好,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語,這官差猛如虎,有啥辦法呢!

    老頭辛苦勞作,吃不飽穿不暖,夢想著買炭營生,卻被官差就那樣拿走了,這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在淒殘的壓榨和剝削下,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中,表達了作者同情勞動人民和對統治者深惡痛絕的情懷。

  • 9 # 徐徐升起438

    伐薪南山千般苦,

    全家靠炭填飽肚。

    誰知官差搶了去,

    居易憤書賣炭翁。

  • 10 # 齊國一柱

    一、 《賣炭翁》的寫作背景:

    《賣炭翁》是白居易在唐憲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這正是安史之亂平定四十三年後,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白居易對宮市有十分的瞭解,對下層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

    為什麼大唐盛世會出現這樣的悲慘局面呢?原因就是安史之亂後,整個社會呈現荒涼的狀況,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之中。藩鎮不服朝廷管理,各自割據,實行自主管理,稅收有的不入宮裡,朝廷,甚至驕橫稱帝,稱王,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安史之亂後大唐進入了衰敗期。 韓愈《順宗實錄》中曾具體記載過一位農民用驢子馱著木柴到城裡去賣,宦官見了口稱“宮市”,只給了幾尺絹,就把木柴搶去了,還要奪走他養家餬口的驢子,農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毆打了為非作歹的宦官。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這次內亂動搖了大唐根基,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於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讓我們更加珍視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奮發向上、積極懇幹,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原文:《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三、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斑白十指漆黑。

    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麼?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不值錢希望天更冷些。

    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曉他急忙駕著炭車軋著冰路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門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兩個騎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他們手裡拿著文書嘴裡稱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

    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百般不捨,卻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買炭的錢了。

    以上回答如有不當請指正。

  • 11 # 邋遢傲慢馬歇爾

    不算悽慘了,至少還有個伐薪賣炭為生的活路,至少他的炭還有人買,而不是他自己不能伐樹,只能從官窯買炭。“心憂炭賤願天寒”,賣不出去他也能留點自己燒。見識過宋朝同時期的英格蘭諾曼森林法,那個才叫慘無人道。

    大學英語課上放的《孟山都眼中的世界》,一個墨西哥玉米農說到,轉基因的本質是為了讓農民破產進城,撿垃圾吃,自己家裡有幾畝地,至少種了玉米可以自己吃,不會餓著。

  • 12 # 思享文話

    白居易的《賣炭翁》是廣為流傳的千古名篇,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特別是當年它曾入選《語文》課本,令無數被要求背誦全篇的學子們至今仍心有餘悸。)

    《賣炭翁》的文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筆者不再贅述,只想說一說為什麼我們都會覺得賣炭翁非常悽慘?

    第一個原因是“真實”。

    最是真實打動人心,白居易作為文學大家,他的文學造詣固然是起了很大作用。但根本上還是因為他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底層的老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個個都是命如草芥、朝不保夕。

    而“賣炭翁”只是其中之一,是一個“代言人”而已。大家都相信賣炭翁是真實存在的,自然覺得他悽慘;反之,如果覺得是文人墨客的“文學創造”,就很難引發同情了。

    第二個原因是“反差對比”。

    一方面是當時社會背景的反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貧富差距的強烈對比,更凸顯出賣炭老人的悽慘。另一方面,是賣炭翁自身的反差,“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賣炭的自己無法保暖,何等的悽慘啊。正好比“賣火柴的小女孩”,給別人送去溫暖,自己卻凍死在街頭。

    第三個原因是“情感代入”。

    賣炭翁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相比於一個高高在上的官宦子弟,他的命運更讓人有代入感,更容易引發共鳴。有了“同理心”的現代人,一邊感受到現世安穩,一邊感慨於亂世之中的命運多舛、半點不由人。賣炭翁的遭遇正應了那句話——寧為盛世犬,不做亂世人。

    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咱們且行且珍惜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跟喜歡自己的人關係很好,卻不願意跟對方談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