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殿風來暗香滿

    感恩題主提出這個好問題!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六十章。

    【原文】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lì)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六個字——主要講了大宇宙中,自然有自然的規律,社會有社會規律,各行各業有各行各業的規律,不管什麼行業都離不開道的總規律總本源的一貫性。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一下,供您參考。

    從習近平引用“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治國理念來闡述。

    這表明了習近平主席認同老子關於將治國大事比作烹飪小菜一樣,透露著一股豪邁的氣勢;也透露出習近平主席透徹的“以民為本”的執政思想。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4月訪問德國時,德國總理默克爾讚賞中國的建設成就,並詢問:“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您最急迫、最關心的是什麼?”

    習近平主席回答說:“治大國若烹小鮮”——這是習近平主席引用老子《道德經》的話。緊接著習近平主席指出:“華人口眾多,再大的成就除以13億人都會變得很小;再小的問題乘以13億人都會變得很大。中國這條大船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因為治理大國是一個複雜的大系統,任何一個區域性問題都可能引發全域性性反應。所以,要使得大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能夠漸漸地適應和順應,一個最主要的是關鍵在於大方向、大格局、大胸懷和謹小慎微的作風、嚴謹不張揚的風格、不言之教的沉穩以及抓住根本的睿智。

    其次,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元旦致詞中又提出了“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理念。

    習近平主席特別關注農村貧困人口、城市困難群眾等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時說:“華人民生活總體越來越好,但我們時刻都要想著那些生活中還有難處的群眾。我們要滿腔熱情做好民生工作,特別是要做好扶貧開發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讓農村貧困人口、城市困難群眾等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靈充滿溫暖”。

    習近平主席不僅是這樣說的,而且也是這樣做的——主席和總理李克強先後考察了甘肅、內蒙、太行山區的老百姓,到那裡的普通人家瞭解民情,關心民生——這就是在身體力行“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思想。

    從治理國家層面來闡述。

    “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極其深刻地影響了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們,包括美國、德國等歐美總統的治國理念。

    作為一個大國,人多事繁,所以治理國家必須要著眼全域性,包括:

    國家制度的頂端設計;各級政府官員的選拔、考核和晉升;各地區的劃分既要考慮到自然環境和資源稟賦結構相近,又要考慮到歷史上相互聯絡比較緊密的人文特徵,又要考慮到社會各階層各得其所的經濟協調能力等等的通盤考慮,使得整個社會能在穩定中發展;還要使得官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所以,老子認為的“治大國若烹小鮮”,不是在說大國經不起折騰,而是特別強調大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邊遠地區的人民容易被忽略,淪為被拋棄者。

    老子是在提醒在國家層面的政策制訂者,不僅要照顧好皇城腳下的子民,還應該從火侯上、味道上,都要照顧到遠近地區的各個階層的子民。

    從治國比喻成烹飪藝術層面來闡述。首先

    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這一理念,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國無棄人,這是和諧社會的大同境界——讓不同地位、不同條件的人都能夠從制定政策中得到適度的關愛。

    其次

    老子認為“以道治國”是一切其他治國方略的基礎。沒有對天道的敬畏和遵守,其他一切便無從談起,就如同《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所說的“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再次

    從“治大國,若烹小鮮”這句話來看,這是老子首推的平衡法則。因為社會的二極分化會是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的重要因素。

    老子闡述的“天道”是《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所說的:“損有餘而補不足”,這是追求社會和諧,實現資源共享,人民安居樂業,達到一個沒有戰爭、人民幸福的理想狀態。

    當然,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不搞平均主義,社會才富有活力;反對兩極分化,社會才能穩定和諧”。是的,但如果我們不把佔有更大的社會財富作為最高價值目標,“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那麼社會相對弱勢的群體也會活出自己的尊嚴——廣大人民既有基本生活保障,又享有必要的社會尊重,這是國家和諧的道理!

    注:

    讓我們一起走進生命,瞭解生命,綻放生命!

  • 2 # 弘陽真人

    00

    悟真真人英國宮二期邢皓宸的爺爺

    怎樣理解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

    小鮮即小魚,烹小鮮,即把小魚烹製成一道美味的佳堯,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小魚清理乾淨,撒上鹽、各種配料入味,一個時辰後,勾對澱粉,上鍋煎、炸均可,而後煮、燉、煲均可。如果你不懂烹調技術,你就做不成美味的佳堯來。如鹽放多少,煎炸的火候,如果煎不好變成一團麵糊糊,小魚會粉碎難成形,更談不上口感和色香味了。

    治大國看上去很容易,有權力還要會利用才行,工人下崗,溫疫流行,絹稅賦重,社會動盪,民眾遊行罷工,官僚腐敗,結黨贏私,拉幫結派。民不了生。

    怎樣治理一個國家:懲惡揚善,懲治貪官,民眾得到更多的實惠,耕者有其田,商者有盈利,衣食住行條件有了改善,國富民強,盛世太平。

    這些都要去做深入群眾,調查研究,瞭解基層情況,制定行之有效方針、政策。層層貫徹落實,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行之有效,入腦入耳。提高工作效率,嚴明紀律,工作落到實處,責任到人,罰劣獎優,形成上下盤棋,齊心協力,共建強國,共圓強國夢。

    編輯

  • 3 # 山澗一清泉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大國要像煎小魚那樣:一是要掌握好火候,火大了會把小魚煎糊,火太小煎的時間久魚會不鮮美;二是不能隨意翻動魚,小魚太嫩,翻動太勤就會散了。

    歷史上隋煬帝治國就是沒有掌握好火候,火燒的太旺,不知道體桖人民,把國家給燒沒了。公元605年當上皇帝后,一是在洛陽大興土木修建大業城,二是親征吐谷渾打通河西走廊並在河西走廊召開萬國博覽會,三是開鑿京杭大運河,四是親征東北的高句麗。分開來看可以說他做的那一件事都是對的,尤其是後三件事只有千古帝王才會想到並且去實施。問題在於他馬不停蹄的幹,幾代人的是他想一代人幹完,不考慮老百姓是否能夠承受。就像煎魚一樣不管魚能不能承受只管加大火力。自然是不行的!再比如滅亡西漢王朝、建立新朝的皇帝王莽在治國上也是沒有把握好“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建立新莽王朝後他企圖穿越到現代,推行一系列社會主義改革,可是過於超前無法實施。於是政令朝令夕改,搞的人民無所適從。就像煎魚一樣,翻去翻來國家焉能不跨。

  • 4 # 古月286166374

    真經就在,柴米油鹽醬醋茶,各個菜種升神花。鑽木取火七彩燕,鍋碗瓢盆金詩歌。

    若能舞的炎之火,治國烹鮮國安樂。

  • 5 # 魔鬼的天使2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寫道: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在此章中,老子實以煎小魚設喻,來闡述治理大國的方法。

    治理大國,就好像烹小魚一樣,不宜時不時翻動,否則會把魚翻成碎末。這是老子依照"無為"的哲學思想所提倡的政治主張。"無為"並非不為,實為順應自然規律而為。因小魚形小,煎烹便不同於大魚,不可用大火,不然不是燒焦就是烹爛,所以用小火慢慢煮煎,才不致破壞魚的形狀和味道。相對應於治理國家,即不繁政擾民,朝令夕改,強推法令,否則,百姓疲於應付,無法安心生產,人心危危。

    如果推行無為之政,人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連鬼神都不再是靈異妖怪的化身,人便不會迷信或蠱惑於鬼神之說。人不信鬼神,鬼神不害於人,人鬼不相傷,同在仁德的範圍內交往,那麼天下安寧。這對老百姓而言,是最大的幸福。對於國家來說,也是最大的福份。

    歷史上最為典型的便是西漢初年漢高祖採用"休養生息“的治國之策。西漢初年,因歷連年戰爭,天下經濟凋敝,滿目蒼痍,必須採取措施,恢復經濟、鞏固政權.,因此源於老子"無為而治" 政治主張的“休養生息”之策應時而生。其包括"輕徭薄賦",“寬刑慎罰”等措施,西漢自建立到漢武帝70多年間,經濟終得恢復,社會比較穩定,國力逐漸強大,為漢武帝“削藩”、“攘匈”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柳宗元在其《種樹郭橐駝傳》一文描述繁政擾民的場景:然吾居鄉,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此言正是柳宗元運用郭橐駝種樹的寓言故事委婉諷喻為官者不可繁政擾民。其表達了對百姓的同情和改革弊政的願望。其實,與植樹之妙相近的烹小鮮之法,對於時政,又何嘗不具現實意義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心跳每分鐘不超過50次,五公里跑的很慢和心跳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