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如題。
11
回覆列表
  • 1 # 旅行中國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到現在的文明社會,都是一個進化的過程,所謂文明不一定光指思想的提升,還有服裝的一個提升吧!我們從原始的裸奔到華麗的服裝這都是一個過程,那麼在不同的時期里人們的穿著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原始服飾

    根據出土的骨針、骨錐等製衣工具想象復原的。在紡織技術尚未發明之前,動物的毛皮是人們服裝的主要材料。當時還沒有繩、線,可能用動物韌帶來縫製衣服。在山頂洞人的遺址及其它古墓裡,層發掘出大量的裝飾物,其中有頭飾、頸飾和腕飾等,材料有天然美石、獸齒魚骨和海里的貝殼等,當時佩戴這些飾物,可能不僅是為了裝飾,也許還包含著對漁獵勝利的紀念。

    夏朝服飾

    夏朝的服飾以黑為主,夏朝是佔木德而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飾用青色。夏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其服飾帶有鮮明的宗教信仰色彩,其確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和玄衣黃裳的服色。其中上衣代表天,因為天在未明時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徵地,因為土地為黃色,故下裳用黃色。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為中心的服飾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紋樣均源於對天地的尊崇和對乾坤秩序的追求。因為夏朝的東西基本沒有文字記載,所以只找到這些了,不過應該是上黑下黃,很樸素的那種。

    商朝服飾

    主要採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為多,衣服的長度大多在膝蓋上下,不分尊卑,全部都製成上下兩截.西周以前,也採上衣下裳制,那時的服裝,不分男女,一律做成上下兩截:一截穿在上身,稱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兩種,一種齊腰,一種至膝蓋,襦為一般人平時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稱裳.衣後的褲褶,襦裙等都是這種服裝的遺制.民間女子所穿服裝,大體上與男裝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圍裙,長不過膝,這種圍裙被稱為襜。

    周朝服飾

    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鬆。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釦,一般腰間繫帶,有的在腰上還掛有玉製飾物。裙或褲的長度短的及膝,長的及地。

    秦朝服飾

    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繫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

    漢朝服飾

    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服裝史的大變動時期,這個時候因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來住,胡服便成了當時時髦的服裝。緊身、圓領、開叉就是胡服的特點。

    隋唐服飾

    隋朝將“日月、星辰”等紋飾放回到皇帝的免冠上,從此“肩挑日月,揹負星辰”成為後世歷代帝王冕服的基本形式。唐朝服飾主要指唐代漢服、胡服。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無論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宋朝服飾

    多姿多彩的唐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政治上雖然開放民主, "但由於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和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 --服飾文化不再豔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樸。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元朝服飾

    元代的服裝制度與遼金相似。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所以元代的服飾也比較特別。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方便上馬下馬。元代的貴族婦女,常戴著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罟冠"。她們穿的袍子,寬大而且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要兩個婢女在後面幫她們拉著袍角,一般的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朝服飾

    明朝服飾屬於漢服體系,在推翻元代蒙古人統治之後,明朝恢復漢族的傳統,明太祖朱元璋根據漢族的傳統,"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飾制度。明代許多男子流行的髮式都是明太祖首創的。比如"網巾",有象徵國家法令齊全的意思,"四平方巾"象徵國家太平,還有"六合一統帽"即"瓜皮帽",(入清剃髮後,為適應新發型,"瓜皮帽變矮,清式"瓜皮帽"後來幾乎被西方人當作中國典型的帽子)。服飾發展到明代,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前襟的紐扣(多為金屬質或玉質子母扣)作為主要繫結物之一,但仍以繫帶隱扣為主,但是紐扣並非始於明代,從宋朝的褙子胸前部分曾經見到過一顆紐扣的形式。

    清朝服飾

    清王朝時段推行剃髮易服,順治九年(1652),欽定《服色肩輿條例》頒行,從此廢除了明朝的冠冕、禮服。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著寬鬆衣,穿長統襪、淺面鞋;清時則剃髮留辮,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但官民服飾一律涇渭分明。 清朝是以滿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機構,滿族八旗服飾隨朝代的變更衝進關內。旗人的風俗習慣影響著廣大的中原地區。從公服開始逐漸推向常服。

    民國服飾

    民國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出現了以廢除傳統服飾為中心內容的服飾改革。男子服出現了從長袍馬褂向中山裝和西裝逐步過渡的趨向,女子服飾變得日益豐富多彩,出現了普及旗袍的趨向。

    所以各個朝代的服飾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 2 # 關東俠客

    古代王朝更替都嚴禁百姓穿前朝服裝。對本朝士農工商服裝樣式和顏色都百嚴格規定。甚至不允許商人穿綢裹段。傳統漢服右衽,胡人左衽以示區別。峨冠博帶,長衣廣袖是氏大夫標配。五胡亂華後,受胡風影響,唐宋皇族服裝都是圓領長服廣袖。唐戴軟帽,宋為翅帽。明洪武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穿傳統漢服,戴烏紗帽。清改八旗服飾。只有唱戲的和道人允許穿漢服。禮儀之大謂之華,服裝之美謂之廈。在節曰,禮儀慶典時穿上漢服會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對漢文華部分也昰很好展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國人為何使用戰車作戰而不是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