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文社
-
2 # 小人物的生活
應為當時沒有馬蹬這個東西,所謂的大秦鐵騎和胡服騎射的趙國騎兵當時就是騎在馬上的弓箭手主要作戰武器是弓弩,不是馬蹬出現後的騎兵會使用馬刀馬朔。
-
3 # 告鳥之
戰國時期,中國分為七個國家。在沒有統一的中央政府的情況下,北方的燕、趙、秦、韓各自在抵禦匈奴等少數民族時都遊刃有餘,秦剛剛統一六國,就立刻北擊匈奴也是毫無壓力,楚漢之爭,匈奴也無力南下。也就是漢初,在經歷了十多年戰亂後,才不得已對匈奴暫時退讓。可見那個時代,騎兵的戰鬥力還沒有後來那樣強大!在沒有馬鞍和馬蹬的時代,騎兵的戰鬥力不如步兵,更不如戰車。沒有馬蹬和馬鞍,人在高速奔騰的馬背上做不了什麼複雜動作,能維持不掉下來就非常不錯。很大程度上,那個時代的騎兵很可能是騎著馬到達某地,然後下馬作戰!因此,在面對帶有強大高速衝擊力的戰車時,騎兵處於很大的劣勢!這種局面直到華人發明馬蹬以後,騎兵才真正成為戰場的主宰!馬蹬的發明,使得漢族騎兵取得了短暫的優勢,但是隨著這項技術的傳播,此技術的最大受益者卻是北方遊牧民族,從此逆轉對漢族的軍事劣勢。
-
4 # 米南德王問道
為什麼戰華人為何使用戰車作戰而不是騎兵?
因為中國不僅騎兵發展滯後,連之前的戰車時代,也比人家來的要晚!
中國一直到秦國統一中原為止,戰車都是側翼部隊的主力。騎兵雖然已經嶄露頭角,但基本屬於戰車部隊的下手。他們存在的目的是掩護戰車,戰車部隊掩護中央的步兵。
中國發現最早的戰車遺蹟,已經是商朝晚期了。但那時候的戰車,無法快速移動,讓士兵在較快速度中射擊。所以,根本上還只是貴族武士的代步工具。
相比之下,古埃及與西亞等國的戰車部隊,已經具有非常規模。並且都是可以用來作為主力參戰的真戰車。甚至發展出重型的赫梯戰車,其作用與形制同後來東周時代的戰車,大體一致。
亞述的戰車更像是強化版的赫梯戰車。拉車馬的數量達到了三匹甚至更多,成員則增加到四人之多。如此全副武裝的人馬,真正讓戰車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移動要塞,在當時的世界上似乎已經沒有對手能阻擋它了。這種重型戰車,在規格大小上說,甚至可以超越幾百年後同樣走向要塞式道路的秦國戰車。
當亞述人開始使用強大的戰車,並配合騎兵作戰時,中國才剛剛不如春秋時代。中國戰車的盛世才隨著諸侯爭霸戰爭的開始,發展起來。至於騎兵,還要等戰國時代再說了。
很不巧的是,西亞地區在春秋初期開始,就不斷升級騎兵。到了春秋時代末期,傳統的戰車基本已經淪為儀式用品,而非主要作戰器械。隨之發展起來的具狀騎兵,全套的騎兵配合戰術,都在戰國中期開始成熟。
等到中國在胡服騎射開始,搞比較像樣的騎兵時,西亞與歐洲地區的大部分地方都已經完成了戰車轉騎兵的革命。胡服騎射本身也是規模有限,侷限性很大。
所以,一直到戰國結束,乃至漢朝初期。中國軍隊都還離不開戰車部隊。一直到漢武帝大力發展騎兵,戰車才從一線作戰部隊中被踢出去。
-
5 # 豆漿騎兵
先亮答案:因為戰車具備正面突擊能力,而戰國時的騎兵不具備正面突擊能力!
一、世界騎兵簡史:
世界範圍內騎兵的歷史,主要分為兩大塊,一塊是以遊牧民族的騎兵歷史為主,一塊是以農耕民族的騎兵發展史衛為主。先說遊牧民族的,天生的騎兵,騎兵也一直是遊牧民族與其他民族在千年爭奪生產資源中的主力!騎兵一直是遊牧民族的主要戰力!
農耕民族的騎兵,就不是這樣了!是先成為戰場打雜的,然後伴隨馬匹甲(騎兵盔甲、馬匹盔甲)具(馬鐙、馬鞍、馬掌)不斷完善,最後才成為戰場主力的!
放眼全世界,不論是古波斯、蘇美爾文明、還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都是先把戰車應用為戰場的戰略力量的!騎兵是靠邊站的!
二、這一時期的戰車為什麼比騎兵強!
回到正題,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戰車的地位比騎兵強!因為這一時期的戰車具備正面突擊能力,而同一時期的騎兵,則沒有這個能力!
這一時期的騎兵,作戰兵器,主要有兩種,弓箭與短劍(青銅劍居多,青銅劍的擊、刺要明顯勝於青銅刀的劈、砍,後期冶鐵技術發展起來後,鐵刀才成為騎兵首選!),作戰方式有兩種,弓箭射擊和迂迴卡點(積極防禦性作戰)
弓箭攻擊一直是騎兵的主要武器之一,將馬匹的速度優勢,與弓箭的射程優勢,進行結合,這個也是世界範圍內騎兵作戰的共同選擇,用現代的科學解釋是效益的最大化!要最大程度將兩者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站在古代軍事指揮者眼裡,高機動性,有射程,代表著來去如風,揍別人的份,戰略優勢太明顯!後期的重騎兵則是將騎兵的衝擊力發揮到極致!
迂迴卡點,則是騎兵無奈的選擇了,因為這時候騎兵沒有正面突擊能力,騎手近戰只有短劍,長兵器都很少能夠使用,(因為沒有馬鐙,騎手騎馬賓士時,所有的力量都用來夾住馬腹,能夠做到單手持兵器,已經是極限了!長兵器非常容易劃傷自己,和馬匹!馬鐙出現後,騎兵解放出來雙手,才能夠做到手持長兵器,在賓士地馬匹上既不傷到自己,也不傷到馬匹!)
所以排除弓箭攻擊,騎兵只能利用馬匹的機動力,先於敵軍步兵到達某處要點,然後進行積極防禦性的作戰,也就是卡住要點!也僅僅是卡住要點,因為步兵集結方陣後,騎兵沒有能力衝擊方陣,想要攔截對方的突破,只能下馬步戰,也結陣!但是武器又不行,人家是長戈,長矛,還有盾牌,你這隻有一柄青銅劍!所以不是絕對必要的情況下,騎兵很少硬守某處要點的!弓箭襲擾,跟蹤敵軍才是首選。
不論是武器,還是作戰方式,都決定了這一時期的騎兵,在正面決戰中的地位非常低!
三、這一時期戰車的巨大威力:
說完了騎兵,這一時期的瓶頸,就要說戰車的巨大威懾力了!
春秋戰國時期,戰車的作用,就是正面決戰,突擊對方步兵防禦陣地的!是絕對的硬實力!靠著全速賓士起來的馬匹(二匹到四匹不等),加上戰車自重,戰車上士兵的數量(三到五人),這個衝擊力去硬衝,由盾牌,戈、矛組成的步兵野戰防禦陣型或者衝擊由木頭,木樁、柵欄組成的野外營地。這個衝擊力都是對方無法防禦的!
一力降十會,就是這個道理,在絕對的力量面前,敵軍沒有東西能夠防住你!陣形開啟缺口了,步兵跟上,戰場形勢就逆轉了!這種能力,不僅僅中國看中了!世界其它文明也一樣,古波斯,蘇美爾,都是看中戰車的衝擊力!
能夠防禦戰車衝鋒的,只有也派出戰車,與對方對攻,先期把戰車毀掉,然後帶領殘存戰車再去衝擊對方陣形!這就造成了各國紛紛花重金打造戰車部隊!爭相發展戰車部隊!戰車數量的多少,直接是國力強盛與否的象徵!原因就在於此!
四、戰車的天然缺陷:
按說戰車這麼牛逼,為什麼後來不行了,退出戰爭了!因為騎兵發展起來了!加上戰車本身的缺陷,無法短時間內改進!
先說騎兵因為甲具的完善,一躍成為戰爭主角,具備了正面突擊能力後,反而是戰車的缺陷被無限放大了!
戰車第一大缺陷:挑地形。戰車只適合於平原作戰,山區、溼地、林地、沙地,都不行!這個缺陷短時間內無法彌補,花重金打造的戰車,只能在特定地區展開,這個投入與產出比極不協調!
第二大缺陷:沒有車軸。戰車都是車輪直接裝在車身上的,沒有車軸。意味著高速賓士時,車輪損毀,直接就車毀人亡了!古代因為車輪損壞,甚至是車輪壓到石頭而導致將軍直接死於車禍的事例,很多的!戰車作戰時,死於車輛事故計程車兵,並不少!戰車作戰前,一定要占卜吉凶,就是這個原因!可靠性太差!
第三大缺陷:高成本。尖端武器就沒有不費錢的!但是你戰車作為國家戰略力量,既無法全地形作戰,可靠性又差,還費錢!後期騎兵具備了正面突擊能力後,自然要被淘汰的!
(更多精彩回答,敬請關注:豆漿的奶爸守則,不一樣的奶爸,不一樣的豆漿!!!)
-
6 # 歸藏易數硃紅兵5331
中國的馬相比身材較小,負重能力稍微差。負重馬蹄會加快磨損。所以馬用來拉車,而不是去騎。
後來有了馬蹄鐵才有真正的騎兵。
回覆列表
這裡也要糾正一下,戰國時代並非是中國古代戰車使用的高峰期,相反,恰恰是戰車漸漸淡出的年代。
而在此之前,也就是整個青銅器戰爭年代,戰車,卻是中國古代戰場上,當之無愧的主角。中國象棋裡,“車”的巨大作用,正來自他在戰場上無可爭議的殺傷力。
比起遊牧民族來,農耕的中原民族,為什麼喜歡用戰車作戰?首先就來自古代中國在青銅器時代,越發突飛猛進的造車技術。以出土文物的證據,在商周時代,中國古代的戰車工藝,幾乎是以井噴的速度發展,周朝時候的戰車,已經有了五種不同的款式,更有了完備的工藝設計,衝鋒速度更快,衝擊殺傷也更加強大,甚至伴以成熟的戰車陣法。這在冷兵器條件下,就好比坦克的密集衝鋒,戰場上幾乎碾壓式優勢。
所以,中原戰火連天的春秋年代,也就成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戰車最為風光的時代,各個諸侯國衡量強大程度,幾乎都是以有多少戰車來代稱。春秋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戰爭,也基本都是戰車之間的集團碰撞,如果說春秋早期晉朝與楚國的城濮之戰,雙方各自才只能出動幾百戰車,那麼到了春秋晚期的秦楚吳大戰上,戰車的動用規模,就已經多達兩三千輛。在當時全球各國的戰爭史上,能發動如此規模會戰的,唯獨中國!
然而,在進入戰國時代後,隨著列國透過變法,國力迅速增強,理論上戰車應該更加大展宏圖的戰場上,情況卻發生了鉅變:戰車,越發的靠邊站了!
最為典型的,就是戰國早期的魏齊大戰,公元前405年,率先進行軍事改革的魏國軍隊,面對齊國兩千輛戰車的衝鋒,以新型的步兵騎兵戰車合擊戰術,一舉取得全勝。這也是戰國戰爭史上,軍事技術的革命一戰!
為什麼會有此革命?首先是戰場不同了,比起春秋時代的戰爭,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的情況,戰國時代面臨的戰爭,地理形勢更加複雜,單純的戰車衝鋒,已經不適合大兵團作戰的需要。然後戰爭的武器水準,也是突飛猛進,隨著鋼鐵武器的興起,弩箭殺傷力的增加,大目標的戰車衝鋒,儼然成了敵人的靶子。
而隨著趙國趙武靈王徹底的胡服騎射,騎兵成了列國都必須的兵種,戰車的作用,自然也就更加邊緣,基本上已不是衝鋒主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戰車消失,在漢唐宋明清各朝代裡,強大的戰車都是軍隊防禦陣線的必須,鴉片戰爭之前,明清時代的車營,依託火器構築的戰車營地,更是冷熱兵器混雜時代,戰場上無敵的存在。當然,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