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單車單反單飛天下
-
2 # 愛讀Ido科技
一般拍紀錄片的導演都值得尊敬。
齊導為了拍攝《看見臺灣》續集直升機出事,讓人惋惜。早先的《看見臺灣》揭露了環境問題,後來拿了金馬獎。對臺灣的環境問題起了推動作用。
願齊導一路走好!
-
3 # 人生不止眼前苟且
6月10日中午11時,臺灣一架直升機失事,掉落花蓮縣豐濱鄉的山中,花蓮縣消防局表示,現場發現3具屍體,一具屍體在機身外,另兩具則在殘骸內據悉,機上3人除了導演齊柏林外,還有其助手與一名機師
《看見臺灣》第一集耗資9000萬元新臺幣、歷時5年拍攝,是臺灣紀錄片歷史上耗資最高的作品。齊柏林透過鳥瞰的視角,為觀眾呈現出人類不曾看過的、震撼人心和令人落淚的臺灣至美景色,收穫2億元新臺幣的票房佳績,拿下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殊榮。
可以說他所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他完成的是一部講述環保議題的紀錄片,並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使得人們對環境的變化引起的影響的到了關注,可以說他的成就不是電影視角本身,而是他的電影的更深遠意義。
-
4 # 物道
6月10日,一輛直升機在臺灣花蓮附近墜毀,
紀錄片導演齊柏林、拍攝助理以及機師,
三人不幸患難身亡,
當時他們正在進行《看見臺灣2》的空中任務。
這個訊息傳開,悲痛了眾多人的心。
▲ 《看見臺灣》已逝導演:齊柏林
2013年上映的《看見臺灣》是臺灣最賣座的紀錄片,
透過超2000小時的飛行,
第一次全程高空的視角,
只為紀錄地球上這個美麗的島嶼。
原來,臺灣這麼美;
原來,臺灣和我們的星球都有傷痕。
這部紀錄片一舉摘下臺灣電影金馬獎,
導演齊柏林不僅辭去了公務員的工作,放棄了退休金,更是抵押了房子,
甚至克服自己的恐高,
耗時三年,才磕磕絆絆地把《看見臺灣》拍出來。
為什麼如此執著航拍臺灣?
用他自己話說:
“當年的"八八水災"我曾隨直升機到達受災地,
突然發現,之前鏡頭下熟悉的風景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道道傷痕。
洪水吞噬了家園,它讓我反思,
是否能做點事,讓大家能夠去認識到周遭的環境已經在慢慢改變。”
於是,在他所有航拍鏡頭裡,
沒有一張人物特寫,
只有真實的臺灣面貌。
也正是這樣一部紀錄片,
引發了人們對環保、家園和未來的思考。
今天,我們悼念這位赤子,再一次“看見臺灣”。
看見穹頂之下的臺灣
“不用質疑,這就是臺灣。
如果你沒看過,那可能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
這是吳念真在《看見臺灣》的開場白。
隨著序幕拉開,
雪峰、山川、海岸、白雲,
寶島臺灣的瑰麗色彩,
在一男一女少數名族的歌聲中漸漸浮現。
隨著鏡頭不斷轉換,
稻田、果園、茶農、漁農,
頗具線條美和色彩美的臺灣,
成了太平洋上璀璨的明珠。
原本我以為鏡頭會接著講訴述一個閒適靜謐的臺灣,
可那滿目蒼夷的海島,
被高架橋切段了山的紋理,被淤泥填滿了水庫,
就連海岸邊都被垃圾肆意堆積著,
而原本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動物族群,
他們被迫遷徙,唯有躲進向深山。
旁白說:“他們曾與這片土地和諧共生,可是又是誰埋下了災難的種子?”
穹頂之下的臺灣再不是寶島,
也不再是太平洋上的掌上明珠。
它如今的模樣,
唯有讓我們一起隨著齊柏林的鏡頭,
化身為一朵飄蕩的雲,
或者一隻飛翔的鳥,
一起去看見,
這座島嶼的美麗與哀愁。
看見疤痕
小島所有的美麗,
在鏡頭裡出現人的那一刻起,
一切都戛然而止。
人在山間修路,破壞了山川自然的紋理,
氣候發生了變化,無情而暴虐的雨水,
在大山上劃上了一道道傷疤,
原本在山巔傲人的林木,
漂浮成海邊荒涼的屍體。
旁白說:“大地的傷勢多數人看不見,少數人假裝沒看見。”
而《看見臺灣》的存在,就是讓你“看見”。
看見渺小
阿里山,臺灣著名日出景點,
每天都能夠迎來萬丈光芒。
可如今卻難以掩飾土石崩塌的現場。
由於水土流失,一座廟宇傾倒了。
旁白說:“當災難來臨的時候,神明也無法保護自己,更何況是渺小的我們。”
看見海葬
根據統計,
臺灣一年總共抽取五六十億噸的地下水。
目前下陷最快的是雲林,
每年平均下陷超過七公分,
如今已經累積下陷兩公尺。
臺灣正逐漸淪陷,海水正在倒灌,
而長眠地下的先人們,
也無辜遭受池魚之殃。
旁白說:“百年前他們選擇的福地,百年後成一片汪洋,土葬也成了海葬。”
看見消失
人們總是自以為是地,
創造著自以為是最好的生活。
殊不知溼地生態在減小,水變成了死水,
工廠的濃煙如同怪物般籠罩在城市上空,
然而因為人們看不見所以從來不感到害怕。
如果繼續我行我素,
臺灣將有一半以上的溼地,
會在我們眼前完全消失。
看見嘲諷
臺灣本島有1233公里的海岸線,
如今55.56%都堆砌了水泥。
人們建築了一道城牆,把自己和海洋隔開,
更阻止了後代子孫與海洋的接觸機會。
對於一個海島來說,
這又是何等深沉的嘲諷。
看見汙染
由於工業廢水的排放和生活垃圾的汙染,
桃園觀音海岸,已經失去原本的湛藍。
乾淨與被汙染的海水,
形成楚河漢界涇渭分明的陰陽海。
在臺灣,像這樣被汙染的川河難還有很多,
可我們不是束手無策,就是假裝看不見。
看見足跡
“我們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了。”
影片的結尾,眾人們在觀音廟前舉行祭祀的儀式。
隨著一把烈火而燃燒的船,
也正燃燒著人們的希望。
好在如今臺灣,有些人已開始改變。在那一畝畝麥田裡,
碩士學位的賴青松從城市回到農村做農夫,
用他的方式向自然妥協,試驗出不用化肥和農藥的自然栽培法,
對於他來說:“付出與收穫不成比例的嘗試,也是一種開始。”
有人守望,幸福才有希望。
不論如何,生活總得向前。
影片結尾,鏡頭越過麥田上巨人的腳印,
那象徵了原始先民們篳路襤褸以啟山林的足跡,
人們從荒野到走向聚落,
從和諧走向共生,
從今天走向未來。
看見希望
我記得有位臺灣作家這樣說過:
“只要有愛,就算是一億噸的黑暗,都能綻放一兆的光!”
這不僅是一句熱血的話,
這是讓寶島依然美麗的方式。
《看見臺灣》的最後,
孩子們不懼高,
站在山頂上嘹亮歌唱。
齊柏林說:“為了後代的子子孫孫,
我們沒有權利在這片土地上放縱無窮的慾望,
因為我們只是短暫的停留,我們只是過客。”
是啊,每一天都有新的生命在孕育,
每一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孩子在出生,
而這些河流、天空、大地,是應該屬於他們的。
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消費,而不知剋制,
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抱怨,而不知建設,
而我們有責任,就是要讓他們看見,
不論時代發展多快,
世界可以依然美麗。
每個人的頭頂都有一個穹頂,
我們卻習慣低頭忙碌地過自己的生活,
早已不抬頭望一眼那片蔚藍的天空,
也早已不關心足下的土地。
如今,熱愛這片島嶼的齊柏林走了,
他真的化為了天邊的一朵雲,
凝視著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可我知道,將來有一天,
我們也會離開這個世界,
但我們的孩子還生活在其中,
這個世界就和我們有關,
所以不要訝異,穹頂之下,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看見它,是為了守護它。
凝視它,只因心中,仍有希翼。
-
5 # 一條
墜機身亡,他捨命航拍最美紀錄片,萬眾追念!
《看見臺灣》片段,阿布電影提供
2017年6月10日,
臺灣花蓮的稻子黃了,
導演齊柏林帶著助手從墾丁飛到屏東,
執行《看見臺灣2》的拍攝任務。
第三次起飛,
在秀姑巒溪出海口附近,
直升機突然降落,
飛機上的三個人全部遇難。
在拍攝臺灣的第25個年頭,
齊柏林將生命獻給了自己最摯愛的土地。
2013年,第一部《看見臺灣》上映,
航拍鏡頭下的壯麗景象,
在臺灣引起了萬人空巷的轟動。
最終,這部紀錄片收穫了兩億新臺幣票房,
刷新臺灣紀錄片最高票房紀錄,
一舉奪得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年僅53歲的齊柏林,
累計飛行2000個小時,
拍攝超過40萬張空拍照片。
留下了臺灣的美麗與傷痕,
喚醒無數人對土地的熱愛。
2017年6月11日晚間6點30分到10點整,
臺北101大樓點亮“永遠的齊柏林”字樣。
路過的民眾忍不住淚目,
這位為土地獻出生命的攝影師
被每一個臺灣人銘記在心。
撰文 東寧
臺灣的美麗與傷痛
2013年,《看見臺灣》上映。很多幾十年沒進過電影院的人,為了這部紀錄片攜家帶口前去支援。
帶著嬰兒的媽媽不可以進電影院,於是幾十個媽媽抱著孩子組團包場看片子,這種景象臺灣也是第一次出現。
主創在高雄小巨蛋和臺北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辦了兩場首映會,場場爆滿,吸引了超過15000名觀眾。
影片最終收穫了兩億新臺幣票房,刷新臺灣紀錄片的最高票房紀錄,並且獲得當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只是在這位滿腔熱血的大叔,透過PPT告訴孩子們臺灣有多美時,睡著的學生比醒著的多。於是齊柏林開始思考,是不是拍成影片效果會好很多。
2009年臺灣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席捲了屏東、高雄。齊柏林自費租了直升機到災區拍攝。上帝視角下的臺灣一片狼藉,無數人的家園被毀。高屏西部的出海口堆滿了漂流木,像是一具具“森林的屍體”,彷彿世界末日。
齊柏林第一次在飛機上掉下眼淚,這一幕雖然殘忍但值得銘記。後來齊柏林也發現自己的視力開始衰退,於是下定決心,咬牙辭掉公職,放棄了退休金,全身心投入《看見臺灣》的拍攝。
《看見臺灣》畫冊節選
無人機一定要在有人的地方下才能放飛,直升機則可以到達人到不了的秘境。本以為對臺灣已經無比熟悉的觀眾,在《看見臺灣》中認識了一片全新的土地。
更多絕美秘境,盡在《看見臺灣》畫冊
影片開頭稻田中的大腳印是人工“繪製”的。為了不浪費糧食,水稻收割的季節,團隊號召花蓮的農民打樣收割後,才開始拍攝。
要命的是,稻子剛剛收割完成便開始不停地下雨,齊柏林每天都在田間等雨停,等到絕望。眼看就要進入梅雨季節,正當想要放棄時,天空竟然放晴。齊柏林在田間摔得滿身是泥,登上了直升機,完成了這段經典的畫面。
臺北中心的敦化南路,九月份鳳凰花盛開。黃色,橘色,紅色,天空中可以看到一片璀璨,置身其中反倒難以發現這道風景。
澎湖的浪洞嶼被深藍的海水包圍,珊瑚碎屑堆積而成的沙洲,是天然魚群的聚集地。
有美的自然有醜的。藏在花蓮美麗山巒背後的,是挖礦留下的累累傷痕;大漢溪因為飽受汙染變成了桔紅色;嘉義東石鄉墳墓則由於地下水的過度抽取,長年浸泡在水中。
正是這些醜得驚心的畫面,引起了民眾保護環境的共鳴。讓《看見臺灣》影響了整個臺灣。
最瘋狂的航拍攝影師
齊柏林最初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負責城市規劃的歐晉德向他預約了20年的空拍任務,讓他專門負責臺灣重大專案建設的航拍。他早期的航拍照片對臺灣的道路規劃有很大的幫助。
在天空遙望土地,讓齊柏林有機會更深入地瞭解臺灣。他腦子裡是一幅完整的臺灣地圖。6月份花蓮玉里的稻穗成熟,一片金黃;9月底臺南曾文溪,白花花的甜根子草隨風搖曳;10月份宜蘭的北插天山樹葉由黃變紅,美不勝收。什麼時間飛往哪裡拍攝,他比誰都清楚。
對航拍而言,時間是決定一切的關鍵。臺灣多雨,只要是晴天,齊柏林就要帶著7大箱裝置去航拍,一拍就是七八個小時。
天空中的氣流很難把控,為了拍攝奇觀,經常需要穿越峽谷,甚至俯衝滑翔。一般人很難適應,暈機算是小事。最難以置信的是,齊柏林其實天生恐高,他說“我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鏡頭裡面,不管是拍照片還是拍影片,我就是全心全意,就會忘記恐高。”
他平時真的很節儉,一件格子襯衫穿了十幾年也不捨得丟。攢下來的錢全部用來購買攝影器材。
為了拍攝穩定的畫面,齊柏林下定決心購買近3000萬臺幣的空拍裝置。他和母親商量抵押房子,母親竟然同意了。結果房子太老,只可以借到幾百萬臺幣,還是買不起。
後來只能厚著臉皮把拍攝紀錄片的想法告訴了一眾朋友,終於靠誠心打動了一群人,組成了阿布電影公司。
齊柏林的執著與瘋狂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曾瓊瑤放棄了自己的創業機會加入團隊成為製片人,侯孝賢主動要求擔任監製為《看見臺灣》保駕護航,吳念真則免費為片子錄製了旁白。
正是這群人的努力,才成就了《看見臺灣》。
改變中的臺灣
高雄後勁溪遭廢水汙染被《看見臺灣》拍到,相關責任的半導體公司受到調查起訴。南投清境農場民宿佔用土地違建,被拆除。
當地還成立“保育專案小組”,列出了在片中出現的16個問題,要求相關部門及時解決。
電影放映結束後,《看見臺灣》成為臺灣小學和中學的教材內容。齊柏林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讓更多的人看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永遠的齊柏林
他還是朋友心中那個靦腆老實的臺灣萌大叔,為了航拍,為了他最熱愛的土地堅持了25年。再沒有人能像他一樣,帶著孩子一樣的傻勁兒,單純地深情地愛著臺灣。
齊柏林的辦公室至今一直保持著原貌,同事們依舊希望他還在,希望一早進入辦公室可以看到那位煮著開水的齊大哥。“這裡是他夢想的發源地,是他創作的基地,所以我們希望他的辦公室保留原來的樣子。我會請同事每天早上還是幫他泡一杯咖啡。”
“沒有人可以取代他了,他就是唯一的齊柏林。”
特別鳴謝:臺灣阿布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部分圖片和影像由臺灣阿布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
6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看見臺灣》的製片人曾瓊瑤女士在得知齊柏林導演死訊後,發在社交網路的一句話。“我看見的,一定也要讓你看見。”
齊柏林導演的辦公椅在直升機艙,整個臺灣大地是他的辦公室。離地至少500米的高度,他看到了這樣的河流:
這樣的出海口:
這樣的溼地:
這樣的魚塭:
這樣的高山:
以及,這樣的大海:
人肉氣象臺的並非誇張,舷窗外一場暴雨急速逼近:
麥田的起伏,是光斑和微風的奏鳴:
在湖水裡,雲的動向才更浪漫:
但,極致之美的背後又是什麼?
後退的海岸線;
崩塌的高山石;
龐大的垃圾場;
淤堵了的水庫;
被海水倒灌了的土地;
以及
更加頻繁的颱風和特大暴雨
……
他看到了極致之美,當然,也包括極致之醜。
他叫齊柏林,導演齊柏林
他叫齊柏林,是的,齊柏林飛艇的齊柏林,導演齊柏林。
2011年,一個電影素人憑著多年的執著,技術和熱情,拍出了《看見臺灣》。同年,拿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2017年6月10日,齊導演在航拍中遇難。
六年前,籌拍《看見臺灣》時他曾反覆地說:“我就是等不及了。”
6月10日,臺北101為齊柏林亮燈。
齊導演遇難當天,正是圖書版《看見臺灣》即將面世的時間。在他生前,他沒有看到它。為了實現對他生前的諾言,本書的責任編輯楊磊,於出版之日,帶著這本書,以及超重了的攝影器材,飛到臺灣,親自把這本書送到了它誕生的那片土地。以下的短片來自楊磊團隊:
鳥兒展翅,無關輕重,尋夢奏鳴
來自楊磊的話:
鳥兒展翅,無關輕重,尋夢奏鳴
“我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局。”這是《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中紫霞仙子對大聖說的話。在我懷著十分複雜的心情寫下這篇編輯手記的時候,這句話是第一個跳出腦海的句子。“因緣”的確是這個世界上最最奇妙的東西,它把可能和不可能相互粘合,把時間與空間緊緊相連,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用最難以想象的方式聯通在一起。齊柏林導演的故事,我們這本畫冊的故事,就是從因緣說起。
齊柏林從上大學時期就開始攝影,後來開始給航拍攝影師做助手,當他第一次踏上直升機踏板的時候,就愛上了航拍,並且給自己許下一個心願——要把航拍當做畢生追求的目標,認定航拍將伴隨他的一生。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橋段,齊柏林導演每次自我介紹的時候都會提到:他居然和飛艇之父、德華人菲迪南德·馮·齊柏林(Ferdinand von Zeppelin)同名,而他的父親來自河南安陽,完全不知道飛艇為何物以及飛艇之父的名字,就給兒子起了這樣一個名字,這是怎樣的巧合。後來,《看見臺灣》畫冊出版之後,我親赴臺北見到了齊爸爸,聽著一口濃郁的河南方言,以至於他的孫女和我說聽不太懂爺爺說話,這也從側面證實了齊導演的敘述。當初在編輯畫冊的時候,正文的第一篇目的是讓大陸讀者瞭解作者的齊柏林自傳,我起的名字就叫做“與飛艇之父同名”。
2013年,我編輯的畫冊《極致之美》正在緊張的製作中,到了選封面的環節,全書有83位攝影師供圖,其中就包括齊柏林,當我看到他的作品“臺北官渡平原紅樹林”時,精神為之一振,當即覺得這張照片就必須是封面,這最終就是後來大家看到的綠色航拍的封面。齊柏林與中國國家地理的合作由來已久,是我們在臺灣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但是他的作品作為一本大畫冊的封面,在大陸還是第一次。隨後《極致之美》畫冊即將印刷的時候,我們聽到了“看見臺灣”紀錄片獲得了第五十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訊息,編輯部的圖片編輯和我歡呼雀躍,覺得簡直神了!這本畫冊到現在銷售超過五萬冊,齊導演的封面功不可沒。
直到2016年,齊柏林和他的團隊(臺灣阿布電影公司)透過郵件詢問我們是否可以出版他的航拍畫冊的時候,我們還沒有見過面,只有數次簡短的郵件往來。所以,一方面我深知齊導演航拍作品是頂級水準,另一方面也是感謝他這麼多年對中國國家地理的支援,我們圖書編輯部決定幫助齊柏林導演在中國大陸出版第一本原創畫冊——雖然他在臺灣已經出版了二十多本書,但是我們這次並不打算引進版權,而是重新挑圖,編輯一本全新的航拍畫冊獻給大陸的讀者。我們遂約在上海,利用他去復旦大學演講的機會見面細聊這本新書的策劃方案。
隨後在上海,我和齊導演、製片人曾瓊瑤女士第一次見面,那個令人捧腹的場景我會一直當成最珍貴的記憶儲存在腦海裡:到了約定的時間,我們互相都沒有電話,只能上網發郵件聯絡,在那個狹小的星巴克裡,我只好舉著一張全開的臺灣地圖假裝在看,用餘光掃視周遭過客,突然發現齊導演穿著戴著印著碩大的“看見臺灣”字樣的T恤衫和棒球帽走過來,於是我們不禁大笑,同時說:“想必是你啦!”
齊柏林十分高大,頭頂雖然有輕微掉髮,但很少人能夠看到,因為一般站在地上的仰視視角是看不到的,SO當即鑑定為資深帥哥一枚。而他說話卻十分客氣和靦腆。他很注重細節,很尊重我的想法。這麼多個月過去了,回想起來,他這種獨特的氣質是超級有親和力的,在我短短的四五次接觸之後,就已經把他當做大哥一樣看待,並且覺得他的事就是我的事,他的心願就是我的心願。齊柏林能夠讓人感到一種專注的精神,他有一種不瘋魔不成活的品性,一門心思在做他想做的事。就如同他那個瘋狂的舉動——在僅有幾個月就退休且能拿到一筆客觀的退休金的時刻,毅然放棄退休金,辭去公職開始專職航拍一樣——他在自傳裡寫到:“朋友曾勸阻我說‘你已經是47歲的人了,不是25歲,禁不起跌倒的。’但我想的是,正因為我已經47歲了,再不做些什麼以後就沒機會了,我不想這輩子一直有懊悔在心底。我就是等不及了!”
這種執著的精神有著強烈的感染力,能把周遭氣場相同的人拉到他的周圍。紀錄片《看見臺灣》的監製是侯孝賢,侯導演就是被齊柏林的專注所打動,主動幫助齊柏林,說“你用我的名義,可以找到更多支援和贊助……”;類似的還有幫助他們錄製旁白的吳念真導演,當齊柏林和製片人曾瓊瑤去找他,看完粗剪版之後吳念真導演說:“這片子你找我解說就對了!”齊柏林和製片人曾瓊瑤又驚又喜,但是心裡打鼓得很,馬上問吳念真導演:“吳導演,您配音是不是很貴啊?”吳念真說:“我的出演有兩種價碼,一種是很貴很貴,另一種是免費,‘看見臺灣’就屬於免費!”其實後來“看見臺灣”這四個字的電影名稱就是吳念真導演給起的(報個料,這部紀錄片最早的名字叫做“新臺灣土地故事”)。
曾瓊瑤女士也覺得齊柏林有一種聚集的力量,能夠將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她說:“齊柏林有一股傻勁,做事的時候不會想太多——我覺得該做,就做吧——他就這樣,傻傻的,俘獲了每一個人的心,每個人都願意和他交朋友。拍攝看見臺灣,要靠很多人幫他,但是精神的主軸是靠他自己在掌握。”
當齊柏林用了五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看見臺灣”紀錄片,並且拿到金馬獎同時創造了2.2億新臺幣的票房紀錄之後,他依然沒有任何變化,沒有一點成名的架子,他的長子齊廷洹說,爸爸原來就經常和國小的同學一起吃路邊攤,全臺灣的人都知道了他以後,他還是和國小的同學一起吃路邊攤。臺北著名的101大樓,歷史上只為了兩個人點亮過名字,第一次是李安導演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另一次就是齊柏林的“看見臺灣”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當然後面還有一次,就是齊柏林在2017年6月10日墜機罹難之後,101大樓再次打出了“I LOVE 齊柏林”的字幕。他的攝影助理李欣桐回憶齊導演時說:“他一點都沒有老闆的架子,我跟他的關係不像員工和老闆的關係,我們更像一個攝影的小組,他更像我師傅。他在地面上的時候,是一個很有溫度的人,一個很溫暖的人,跟他相處不會有什麼壓力;但在直升飛機上,他就換了一個人,他在飛機上的專注會讓平常認識他的人感到很驚訝,完全是腎上腺素爆發的感覺。他對臺灣熟得透透的,他的腦子簡直就是臺灣的Google地圖,他知道應該從哪裡飛,什麼時間日出日落,什麼時間飛什麼高度能拍到什麼樣的畫面。”
普通攝影愛好者、讀者甚至是我們的編輯在看到齊柏林的航拍紀錄片和攝影作品的時候,可能更多的是在欣賞美景,或者思考畫面背後的含義,如果不是親自和他的攝影助理和家人交談,我很難想像到在這些作品背後他的付出和做的努力,這種“活地圖”的航拍素養一定是經過長期的訓練和經驗總結才能夠達成的——航拍真的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和那樣帥,不僅僅是在日落時分飛上去就可以拍到極致的美景。在直升飛機上有效拍攝5分鐘,有可能其背後的飛行時間是30分鐘,而在地面上的航行規劃和等待時間超過三天!
《看見臺灣》紀錄片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院線上映,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把他看見的,也讓大陸的讀者能夠看見,齊導演和曾瓊瑤就很想在大陸出版一本同名的原創畫冊,這也就是我們這本航拍畫冊的出版初衷。幾經討論,我們決定按照臺灣的地域來劃分章節,並且用音樂中的節奏概念——快板、慢板、行板、廣板,來象徵生活的節奏,進而對應臺灣島不同的地區。齊柏林導演親自挑選照片、撰寫圖說,最後敲定了層巒疊嶂中的臺北101大樓作為封面。在定書名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齊導演的作品就像交響樂一樣,翻看不同的段落,就像在聽不同的樂章,有時輕鬆愉悅,有時沉重壓抑,有時慷慨激烈,而且我們對紀錄片中新加坡作曲家何國傑老師的作品印象深刻,所以就部分沿用臺灣出版過畫冊的名字,叫做《看見臺灣:齊柏林的島嶼奏鳴曲》吧。
整本畫冊使用環保印刷,內文符合FSC認證條件,用環保紙張和環保油墨印刷;封面用UV工藝模仿黑膠唱片的質感,護封使用觸感膜;內封使用灰色棉布做布面精裝和壓凹工藝。
《看見臺灣:齊柏林的島嶼奏鳴曲》畫冊的編輯、出版可以說是命運多舛,初期策劃很順利,選片和文字稿是我和齊導演的團隊很快搞定,但是審稿花費了數個月,文字編輯也是不得已中間更換,到了5月底6月初,畫冊基本定稿,封面也有了著落,我這顆懸著的心算是放了下來,開始打算如何推廣以及計劃剪輯一個短影片來配合畫冊的上市。
這樣一本畫冊是很符合我的選題原則的:第一,作者藝術上造詣極高,作品精彩;第二,題材足夠有特點,而且市場認可;第三,產品線歸得很明確,屬於“極致之美書系”——《看見臺灣》是書系的第二本作品,第三本是《絲綢之路》畫冊。所以這本畫冊在我的工作中(每年出版8-10本畫冊)就是一本“正常的”高水平畫冊,定價不算便宜,但我把它用心做好,在視覺上和編輯層面,按照齊柏林的意見和我的原始策劃相互統一,之後找到喜歡航拍的讀者、關心臺灣的讀者、注重環境保護的讀者,也就完成任務。2016年年初在上海碰頭的時候我還和齊導演商量如何推廣造勢,請他的好友和敬愛的師長在臺灣舉辦新書慶功酒會,邀請各個大咖和阿布電影公司的同事一起慶祝在大陸第一次出版。
但是,我萬萬沒有想到,一場突發事故或者說一個因緣,將我和齊導演的距離推得如此之遠,卻又拉得如此之近。6月10號午後,我得到了齊柏林和助手冠齊在紀錄片“看見臺灣II”航拍時於花蓮附近不幸墜機罹難的訊息。我們四個人(我、齊導演、冠齊、曾瓊瑤)的微信討論組“看見臺灣畫冊編輯部”,瞬間少了兩個,只剩下兩個悲傷、沉默、不知如何是好的人。齊柏林是那樣的愛這片土地,我和曾瓊瑤都想不明白為什麼上天要這麼早叫他歸去。但是後來,我看到了齊柏林自己說過的一句話,找打了答案:“讓美麗的與缺憾的,同時存在於一個空間,這是真實的世界,也是真實的人生”。
在此後的兩三天裡,我進入了一種“應激狀態”——覺得可以做一切事來緬懷他,同時又覺得什麼也做不了;覺得難過到了極點,卻又覺得這事其實和我沒什麼關係;在辦公室以及在家裡,我的舉止必須正常,不能讓同事感到奇怪,不能讓家人擔心,但分明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坦率地說,作為一個有一定社會經驗的中青年編輯和攝影師,我從來沒有,也不可能為一個只見過4次面的作者出現如此巨大的心理波瀾。但在那一刻,我們雖然陰陽永相隔,卻又心心相連。我知道他的心願和期待,也知道他的不捨和遺憾。這本畫冊也同時從一個“產品”變成了一個機緣,一個讓大陸讀者除了看到臺灣的美麗、環境的破壞,進而聯想到自己家園的故事之外,還能夠看到一個人的美麗心靈的機會。因為他的離開,就在那兩天中,我理解了一句原來覺得特別俗氣的詞語——“用生命換來的影像”。這句話一點也不俗,因為它是真的!以前齊柏林也曾經講過,這些航拍的作品就像他的生命,但是我們所有人都完全沒有想到,這真的是用生命換來的……
齊柏林的長子齊延洹後來在接受我的採訪時說:“他是用一種溫柔的,不理性的方式來關照這片土地……”,齊導演也曾經說過:“我只拍臺灣,因為我和臺灣的土地談了一場戀愛。”這個世界很現實,但是我敬重身上有光芒的人。所以在6月11日,我開啟微信,和齊導演說:“畫冊我會做出來,您放心吧。等做好了畫冊,我給您送到臺北去。就像我們約定的那樣。”過了幾天,曾瓊瑤把微信群的名字改成了“看見臺灣繼續前進”。她在微信裡和我說:“大磊磊,麻煩你完成齊導演的心願,完成畫冊的出版……”
於是就這樣,我做了一件十分不理性的事:人肉快遞。帶著6本剛剛從印刷廠印出來還沒上市銷售的《看見臺灣》畫冊,交了110美金的行李超重費,我跑到臺北市去了,把畫冊放到了齊導演的書桌上,把畫冊交給齊爸爸齊媽媽,以及放到他長眠的山坡上。順便,我拍了一個影片,記錄下這個歷程。給自己,也給我們的這段因緣,留下一些痕跡。
在地面上的我們,
將日子過成單音調的敲擊。
而蒼穹之上,
如同鳥在雲端盤旋,
這是雲能看到的世界。
看看大地,
你有沒有發現,
你就生活在,一首交響曲當中。
齊柏林為了航拍而生,
他與飛艇之父同名,
用了近三十年的時間,
只為開啟翅膀,
將臺灣擁入懷中。
最後,用齊導演紀念影展上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再合適不過了:緣起不滅,再見,我們要起飛了……
齊柏林的辦公室,到處充滿了飛行的元素:門廳地面上畫了一個直升機停機坪的標誌H;天花板上懸掛著巨大的真實的直升機旋翼;他的書架最上層擺滿了直升機的儀表;還有帥到爆的袖標……
——The end——
海外網6月10日援引臺灣“中央社”訊息稱,10日中午11時,臺灣花蓮縣豐濱鄉一架直升機掉落山中。另據臺灣媒體報道,機上3人罹難,其身份分別是紀錄片《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齊柏林的助手以及機師張志光。
據中國紀錄片網資料介紹,由導演齊柏林以空拍視角完成的紀錄片《看見臺灣》,2013年上映時,因為全片揭露臺灣嚴重的環境問題,震撼全臺,也讓票房一舉突破2億,成為臺灣影史上最賣座的紀錄片,並奪下第50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大獎。
回覆列表
辭去公職,籌資拍很難回收的環保記錄片。為了環保的理想做了99%的人不會選擇的記錄片工作。
電影劇情片有李安,環保記錄片有齊柏林。折翼天使。。很可惜
原本期待 看見臺灣2。的另一翻視野。。不容易了
齊導,一路走好。。向您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