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見泊

    世間萬物,因天地生,因勢而變,欣賞水平亦如此

    時代環境的轉換,就致使了欣賞水平的變化,這變化就是因勢而變,也只有變才能達到狀態平衡,本身才能得到新的穩固發展,這就像馬克思的中國化一樣

    轉化初期,肯定會受先期彌留精神狀態影響,但那畢竟是小眾,始終要知大勢所趨

  • 2 # 荷葉姐姐

    首先是不太能贊同這種觀點的,這麼貿然的說現代的不如上世紀的有點太武斷了。

    音樂是一種很私人的東西,剛開始聽大師的固然好,但之後會慢慢地開始尋找自己喜歡的東西,畢竟聽音樂也不止完全是聽專業水平,有時候是在尋找一種莫名的共鳴吧。

    就比如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人時間段聽,由不同的人演奏都是不一樣的感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獨特的處理方式,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被禁錮住,聽眾也好,演奏者有人罷!

    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民對精神文化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音樂”作為精神文化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都得到廣泛的發展。

    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的物質基礎是越來越好,技術水平也越來越好,無論從錄音方便還是後期合成技術都不之前好很好,欣賞的水平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從創作者本身的想法來說,肯定是要更與時俱進一點,把現代的因素和過去的因素融合在一起,才能做出更好的音樂吧。

    音樂是沒有國籍、不分語言的,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有了音樂,我們的交流才不會蒼白無力,有了音樂,我們的生活才豐富多采。古典音樂也好,現代音樂也罷,美妙的音樂就是好音樂,音樂賦予我們的就不只單一的感受。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限定的界限,音樂就是如此。

  • 3 # 白雪冧度空間

    金典詠流傳!只要是能夠讓人有所記憶的,它不會因為時間而消逝!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古典音樂之於十大名宿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原地自封,或許是對音樂的尊重,對瑰寶的愛護,所以把它作為一種傳承金典,只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演繹,流傳於世當有它那讓人眼灼於光的厚重感。

    又來看向西方的古典十大名宿曲:《鄉村騎士間奏曲》、《凱旋進行曲》、《刀馬舞曲》、《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鱒魚五重奏》、《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匈牙利舞曲5號》、《致新大陸》、《輕騎兵序曲》、《小夜曲》。無一不是當下音樂文化的瑰寶,不是無法超越而是它本身賦予音樂的價值,和其本身對於當下者的一種一如既往的“兼愛”……

  • 4 # 詩氣書華

    音樂是用一個時代的語言描述每個時代的共性的方式。審視的方式自然是一樣的。可以有不同的色彩、方式、律動。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也僅僅限於一定程度上。

    阿巴多的琉森毋庸置疑是一座高峰,接任的夏伊肯定感覺得到前輩投射下的陰影,樂評也不免會拿他的成績和阿巴多相比較。但是比較的結果不一定都是負面的嘛!夏伊手下的琉森聲音效果是很好的,可以用輝煌燦爛來形容,可能這就是一些人口中的所謂“熱鬧”吧,因為他們感受到了琉森聲音上的漂亮卻不願意承認它的好,批以“膚淺”之詞來緬懷阿巴多的時代。事實上踩夏伊一腳並不能給阿巴多帶來安慰。要我說新時代琉森不足的地方,是夏伊和樂團還在慢慢磨合,尋找新方向、新定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減肥,但是每次看到吃的就想吃,不餓就是很想吃,控制不住自己的那種,然後吃完又後悔到睡不著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