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圖文繪歷史
-
2 # 澳古說歷史
明代宗室在襲爵一事上,採取的是十分簡單粗暴的“一子承襲,餘子降等”的制度,籠統的說,假設親王生五子,嫡子襲親王爵,其餘四子則降一等為郡王;郡王生五子,嫡子襲郡王爵,其餘四子則降一等為鎮國將軍;鎮國將軍生五子,嫡子襲鎮國將軍爵,其餘四子則降一等為輔國將軍......自奉國中尉後,則不再遞降,奉國中尉的子孫世代皆為奉國中尉。
PS:明代宗室爵位: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
自明亡,明各王府先後封924位郡王:
秦王封15郡王,晉王封28郡王,燕王封1郡王,周王封75郡王,楚王封20郡王,齊王封3郡王,魯王封23郡王,蜀王封21郡王,代王封29郡王,肅王封10郡王,遼王封24郡王,慶王封20郡王,寧王封11郡王,岷王封27郡王,谷王封1郡王,韓王封36郡王,沈王封28郡王,唐王封19郡王,伊王封8郡王,漢王封8郡王,趙王封17郡王,鄭王封15郡王,襄王封13郡王,荊王封14郡王,淮王封17郡王,德王封19郡王,崇王封7郡王,吉王封7郡王,淮王封17郡王,徽王封24郡王,益王封40郡王,衡王封14郡王,榮王封8郡王,潞王封1郡王,福王封2郡王,桂王封2郡王。
這樣簡單粗暴的襲爵方式,讓中後期的明朝的財政是飽受折磨,後期二十餘萬的宗室每年所需要的祿米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對整個明朝天下造成了可怕的經濟負擔。
鑑於明朝宗室之禍,清朝為防止出現如明一樣因宗室爵位氾濫,從而對國家造成嚴重經濟負擔的情況,便制定了一套十分嚴格的爵位降襲制度。
降襲制度的特點:
一、除允許世襲罔替(不降等襲爵)的爵位外,如怡親王胤祥的怡親王爵;睿親王多爾袞的睿親王爵;褚英後人的奉恩鎮國公爵,其餘爵位在承襲時皆降一等承襲,如承親王爵的降郡王襲;承郡王爵的降貝勒襲。
二、降等世系,雖每承襲一次就要降爵一次,但是每個爵位的降襲都有一個底線,降到此就不再降,以此爵傳世。親王降至奉奉恩鎮國公就不再降,郡王降至奉恩輔國公就不再降,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就不再降,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就不再降,奉恩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就不再降,奉恩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就不再降。
其餘爵位,降到奉恩將軍後,也不再降,但是傳至第三代後,若第三代沒有皇帝特恩,則降為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自此若無皇帝特恩,則永為閒散宗室。
三、宗室子嗣只有一人可以無條件的降一等襲其爵,其餘子嗣,若無皇帝特恩,則只能透過考試來獲得相應的爵位,即“考封”。當然,若有皇帝特恩,則無需考試,就可以獲得皇帝所賜予的爵位,比如雍正就曾賞賜給胤祥親王爵之外一個郡王爵,允許他指定一個兒子承襲。
PS:清代宗室爵位: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鎮國將軍、輔國將、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又細分三等,如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僅俸銀祿米有差。
何謂“考封”制度?
無論是“世襲遞降”還是“世襲罔替”,能繼承爵位的終究只有一個人,可是宗室又不可能就只生一個兒子,那其他兒子怎麼辦呢?在清代,其他的兒子就需要透過考試,來獲得相應的爵位,這就叫“考封”。
考封的宗室子嗣,根據其父的爵位及其母的地位,都有一個“基準值”,無論怎麼優秀,或者是怎麼糟糕,他都會有一個最高或最低的爵位或待遇:
一、父為親王,母為嫡妻,最優者可得不入八分輔國公爵;母為側室,最優者可得二等鎮國將軍爵;母為妾或滕,最優者可得三等輔國將軍爵。最差者皆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
二、父為郡王,母為嫡妻,最優者可得一等鎮國將軍爵;母為側室,最優者可得三等鎮國將軍爵;母為妾或滕,最優者可得三等奉國將軍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
三、父為貝勒,母為嫡妻,最優者可得二等鎮國將軍爵;母為側室,最優者可得一等輔國將軍爵;母為妾或滕,最優者可得奉恩將軍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
四、父為貝子,母為嫡妻,最優者可得三等鎮國將軍爵;母為側室,最優者可得二等輔國將軍爵;母為妾或滕,最優者可得奉恩將軍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
五、父為奉恩鎮國公,母為嫡妻,最優者可得一等輔國將軍爵;母為側室,最優者可得三等輔國將軍爵;母為妾或滕,直接為閒散宗室,不予考試。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
六、父為奉恩輔國公,母為嫡妻,最優者可得二等輔國將軍爵;母為側室,最優者可得一等奉國將軍爵;母為妾或滕,直接為閒散宗室,不予考試。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
七、父為不入八分鎮國公,母為嫡妻,最優者可得三等輔國將軍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母為側室或為妾、滕,直接為閒散宗室。
八、父為不入八分輔國公,母為嫡妻,最優者可得三等輔國將軍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母為側室或為妾、滕,直接為閒散宗室。
九、父為鎮國將軍,母為嫡妻,最優者可得三等輔國將軍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母為側室或為妾、滕,直接為閒散宗室。
十、父為輔國將軍,母為嫡妻,最優者可得三等奉國將軍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母為側室或為妾、滕,直接為閒散宗室。
十一、父為奉國將軍,母為嫡妻,最優者可得奉恩將軍爵,最差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母為側室或為妾、滕,直接為閒散宗室。
十二、父為奉恩將軍,傳至三代後為閒散宗室。
在考封時,無論宗室考試如何多好,一般都不會超過這個“基準值”,當然如果皇帝特別鐘意他,那給什麼爵位都不是問題。同時,這些宗室畢竟天潢貴胄,就算再墮落也是貴胄之軀,正如乾隆所說既“譜列銀潢,名登《玉牒》”,可因“身無職級,竟至與齊民無別”,這實在有辱帝王金枝玉葉的身份,由此只要是宗室,就算再無能,也會得到與四品官相同待遇的閒散宗室的身份。
清代宗室,除註定會繼承其父爵位的外,其餘諸子在20歲時就可以參加考封,如果當屆考封沒有得到爵位,可以再參加下一屆的考試,直至老死為止,縱觀清朝二百餘年,有些宗室一直考到四五十歲都沒有獲得爵位。
考封的考試內容,分為翻譯、馬箭、步箭三項。每項考試結果有優、平、劣三個等級,三項都考了“優”,得最優爵位;兩優一平,降一等;一優二平者、二優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
舉個例子,某宗室的父親是郡王,母親是郡王的嫡妻,而他註定是無緣繼承其父爵位的,那麼他到20歲就可以參加考封。考封結果出來後,滿文、馬箭都得到了優,可步箭卻得了劣,也就是二優一劣。
按照規矩,他所獲得的爵位是在基準線的基礎上降二等,郡王嫡妻所生子嗣的基準線是一等鎮國將軍,那麼降二等,就是三等鎮國將軍,於是這位宗室最終獲得了三等鎮國將軍的爵位。
這就是清代的“考封”。
父為親王,母為嫡妻,最優者可得不入八分輔國公爵;母為側室,最優者可得二等鎮國將軍爵;母為妾或滕,最優者可得三等輔國將軍爵。最差者皆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
兩優一平,降一等;一優二平者、二優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閒散宗室(視四品官待遇)。鎮國將軍、輔國將、奉國將軍和奉恩將軍又細分三等,如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僅俸銀祿米有差。
也就是說,按照正常情況下,親王餘子需經過考封來獲得爵位,經過考試後,他們有可能獲得以下爵位:
一、若是嫡妻所生,三項都得“優”,可得不入八分輔國公爵;兩優一平,可得一等鎮國將軍爵;一優二平或二優一劣,可得二等鎮國將軍爵;三平或一優一平一劣,可得三等鎮國將軍爵;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但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當然明年可繼續參加考試,週而復始。
二、若是側室所生,三項都得“優”,可得二等鎮國將軍爵;兩優一平,可得三等鎮國將軍爵;一優二平或二優一劣,可得一等輔國將軍爵;三平或一優一平一劣,可得二等輔國將軍爵;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同樣明年可繼續參加考試,週而復始。
三、若是滕或妾所生,三項都得“優”,可得三等輔國將軍爵;兩優一平,可得一等奉國將軍爵;一優二平或二優一劣,可得二等奉國將軍爵;三平或一優一平一劣,可得三等奉國將軍爵;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可得閒散宗室的待遇,同樣明年也可繼續參加考試,週而復始。
清代透過世襲遞降、考封制度,是大大縮減了宗室有爵位的人數。據統計,至清亡,清代宗室裡有爵位的人的比例被壓縮到了6.3%,其中入八分(親王到輔國公)的比例只佔6.3%內的1/4,而93.7%的皇族後裔,都是無爵的“閒散宗室”。
由此,這大大保證了清代宗藩不會如明代宗藩一樣成為經濟上的累贅,對清代的經濟造成致命威脅。
-
3 # 楚邾
清代不像明代,親王之子襲封親王之後,其餘兒子自動為郡王爵,清代有著嚴格的嫡庶限制。
親王除嫡長子承襲爵位外,其餘諸子按照其餘諸子、側室所生庶子、妾生庶子不同身份授予爵位。順治初年,親王嫡長子封世子,其餘未封世子的嫡子“考授不入八分輔國公”;乾隆年間,進一步規定親王側福晉所生子考授二等鎮國將軍、親王妾媵子考授三等輔國將軍。按照這些規定,則親王嫡長子與其餘諸子地位相差懸殊。所以在事實上,鐵帽子王爵位在實際承襲中有所變動:
其一,有嫡長子則由嫡長子襲爵,無嫡長子按照嫡子、側福晉所生子、庶福晉所生子的順序承襲。如鄭親王濟爾哈朗,嫡福晉、繼福晉、五娶福晉(側福晉)均無子,三娶福晉(側福晉)生次子濟度,四娶福晉(側福晉)生長子富爾敦、三子勒度,富爾敦早逝無子,故爵位由次子濟度承襲;
其二,親王除一子承襲爵位外,側福晉以上所生子的爵位往往並沒有規定的那麼低,但庶福晉以及妾生子所授爵位仍然很低。如肅親王豪格,繼福晉所生第四子富綬襲爵,側福晉所生第五子猛峨則為郡王,而其餘庶子為輔國將軍或者無爵;再如鄭親王濟爾哈朗,側福晉所生次子濟度襲爵,同為側福晉所生三子勒度為多羅郡王,其餘庶子則為輔國將軍等地等爵位。
雖然庶子無爵,但是仍為閒散宗室,享受宗室待遇。
此外,在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清廷均曾開放宗室科舉,由科舉之路晉升。
當然,對於地等爵位承襲者,也可以透過軍功等途徑逐步晉升,最勵志的當屬乾隆曾孫奕劻,本來只是輔國將軍,一步步奮鬥成為鐵帽子王。
回覆列表
清朝的鐵帽子王,也就是世襲罔替的親王,所生的子嗣中,只有1人,通常是嫡長子封為世子,將來襲王位,其他的兒子們,理論上是降一級授封,此後每代降一級,直至閒散宗室,與明朝的宗室爵位制度比較相同,下面先大致講一下明朝的宗室分封制度。
鐵帽子王裡,莊親王碩塞最特殊,不是正妻所生,也不配享太廟,他是死了100多年後,乾隆帝提起來的鐵帽子王,有湊數之嫌。明朝的宗室制度是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共8等。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王一級的可留一人襲封,其他人降封。意思是皇子一律封親王爵位,親王嫡長子封為世子將來襲親王位,其他兒子降一級封郡王爵位,郡王的嫡長子封世子將來襲郡王位,其他兒子降一級封鎮國將軍,從鎮國將軍開始所生的兒子全部降一級封輔國將軍,輔國將軍之子全部降一級封奉國將軍,直至最低等的奉國中尉,而從奉國中尉開始,所有的後人世代全部是這個爵位,每年200石俸祿,所以到明朝末期時,宗室成員有百萬之巨,每年僅在宗室消耗的俸祿不計其數。
清 “和碩慶親王寶”鎏金印。清朝早期的宗室封爵和明朝一樣的,除嫡長子一人保留爵位外,其餘兒子們降一級受封,清朝的爵位簡單來分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最後到奉恩將軍,共14級,所以像題主所問的,清朝鐵帽子王們雖然有著比一般親王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但在繼承爵位上還是按制度來的,只有一人承襲原爵位,其他人降一級受封,但是康熙時期因擔心宗室會像明朝一樣,積年後支派繁茂成為朝廷的負擔,於是縮緊了口子,需經過考試合格者才能獲封,成績差者甚至會一擼到底,乾隆時期更為嚴格。
惇親王奕誴,道光第5子,清華大學駐地原是他的府邸。首先一人承襲原王位不變,但剩下的人降一級受封設定了很多限制,要經過多門考試才行,比如郡王的兒子們除一人封郡王外,其他人進行文化、騎射等考試,合格者才可降一級受封,不合格的降兩級受封,太差的甚至沒有受封的機會,比如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的和碩豫親王多尼,按理說他的兒子們都該封郡王,再次也封個貝勒,但多尼的4子鄂明僅封為奉國將軍;再比如和碩肅親王永錫,除長子襲爵位外,其他7個兒子封的僅是鎮國公、鎮國將軍之流,當然了能立功的,有政績的也可以升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