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東威

    曹操於公元184年漢末黃巾時開端顯露頭角,被封為西園八校尉之一,後又參加征伐董卓,董卓身後,繼而單獨開展自身實力,縱橫濁世,南征北戰,先後戰勝了呂布,袁術,並接受了張繡的屈服。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以少勝多挫折河北袁紹,公元201年在倉亭(今河南管縣東北)再次擊破袁紹大軍,並於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烏桓,徹底剷除了袁氏剩餘實力,底子一致了中原區域。公元208年,變成東漢政權丞相。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荊州劉表,12月於赤壁與孫劉聯軍作戰,失利。雖損失慘重,卻未動其底子,再加上曹操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康復農業生產,處理了軍糧缺少的疑問;並且用人唯才,招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區域社會經濟得到康復和開展,國力愈加強盛。

    公元211年7月,曹操領軍西征打敗了以馬超為首的關中諸軍,構築了全部魏國根底。公元212年又打敗了漢中張魯,元213年,漢獻帝派御史大夫郗慮封爵曹操為魏王,於鄴城樹立魏王宮銅雀臺,享有皇帝之制,取得“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的至高權利。至此,曹操在實力上軍事上都具有肯定的優勢,但為何一直到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於洛陽,他都未曾稱帝呢?其魏武帝的名號也是後因由曹丕所追封。橋玄曾對曹操說:全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顒也說:漢室將亡,安全國者,必此人也!許劭也曾對曹操說過:君清平之奸賊,濁世之英豪。即是這麼一位絕世梟雄,在全部片面條件都具有的情況下,他為何依然拒不稱帝呢?因素安在?究其因素有四個:

    一: 奉皇帝以令不臣。到底是“奉皇帝以令不臣”仍是“挾皇帝以令諸侯”,這並不是要討論的內容,仍是當以正史為準。從這句話咱們可以看出,在其時來說,漢獻帝本來即是曹操的政治王牌,假如其時輕率稱帝的話,就會給政敵和擁漢派新增進犯的口實,也無法保住自個“奉皇帝以令不臣”的政治優勢,會使自個墮入被迫,也不能理直氣壯的以朝廷的名義進犯別的割據實力。縱觀曹操終身,其內部的對立和叛變主要是發作在他當魏公,魏王以後,這本來就能說明疑問。內部安穩了,才幹向外征討,因而,持續保持漢獻帝這塊金字招牌,關於安慰擁漢派,穩固內部十分重要。

    二:實力依然割據。儘管其時曹操實力現已佔有肯定的優勢,但劉,孫政權卻依然存在,這依然是曹操心頭的有一塊大病,並且假如劉,孫再此聯手的話,實力仍是不容小窺的。當然,在其時來說,聯手已是天方夜談。可是不論如何,劉,孫實力存在,曹操依然放不下心。至於稱帝嘛,等到一統江山再說,屆時也就水到渠成。只可惜,曹操等不到那一天。

    三: 為了自個的名節。自建安十五年,也即是公元210年開端,曹操再三“自明本志”,說自個有多忠君愛國,曹操曾感性地說:“使全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現實也確實如此。可見,曹操依然將他所做的全部以為是為了大漢全國,老是為他人對自個的“不遜之言”做辯解。食言而肥,會危害自個的名譽名節。建安二十四年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替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表裡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曹操卻說:“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仍還不想廢獻帝而自立。以為假如上天命所歸,也只願當三分全國有其二的周文王。說到底,仍是體面在作祟。

    四:握有實權。從曹操性情來看,他是一個考究實際的人,只需把握了實權,虛名也就不重要了,並且建安二十四年,也即是公元219年,曹操已是65歲,且有頭風病的摧殘,估量其也是以為自個將不久於人世,當然也不肯再背上這麼一個罵名。

    所以,直到臨終前,曹操也沒有代漢稱帝,而是把這麼一個重任留給了他的繼任者曹丕,至死也仍是 以周文王自許。

  • 2 # 歷史觀察眼睛

    一代梟雄曹操,被認為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在其知天命的年紀達到了權力的巔峰,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道出了梟雄的心聲,曹操之所以不稱帝,主要是機緣不成熟,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一是受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東漢末年,雖然天下大亂,但忠孝禮義仍在,曹操受儒家思想影響,一直標榜自己是忠心輔政的賢能將相,曹操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漢獻帝。

    二是為了收買人心。漢室雖衰微,但仍有不少賢能之士忠於漢室,曹操扶持漢室,贏得了天下賢能之士的擁護,三國時期曹魏人才數量最多。到曹操晚年,曹操表現出了取代漢室之心,其股肱之臣荀彧、荀攸極力反對而身死,可見漢室正統的影響力之大。

    三是天下未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直以天子之名出師,佔據了道德和政治上的制高點,曹操雖然已經取得了對漢室的控制權,但勢力仍在北方,東南有孫權、西南有劉備,孫劉聯盟對其曹魏政權虎視眈眈,三國征戰連年不斷。曹操一旦稱帝就給了對方口誅伐筆的可乘之機,給了對方離間、分化、瓦解君臣的可乘之機。

    四是曹操重實權而輕虛名。曹操的才能舉世無雙,自身作風務實求效,曹操雖不稱帝,但權力和天子無異,稱帝只是多個名號而已,天下還未統一,曹操深知稱帝對己不利,自己還需努力。

  • 3 # 柏林觀史

    根據《三國志》記載:“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評曰: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可以看出陳壽對曹操的評價是平天下之人,治國是商鞅一樣的人物,治軍是韓信、白起一樣的將領,是超世英傑一樣的人物,對於曹操為什麼不稱帝?應該說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年齡時期有不同的心態,曹操年輕時候還能想著匡扶天下,後來步入中晚年遭遇赤壁大敗,終其一生也不能統一天下了,所以曹操才會在政治上獲取自己想要的官爵,但曹操沒有稱帝或許他壓根不想稱帝或許是因為荀彧的反對讓曹操意識到自己不能稱帝,最終曹操沒有稱帝。

  • 4 # 九哥脫口秀

    曹操,一代雄主!世人給予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很多學者說他不想稱帝甚至說他不敢稱帝!這絕對是錯誤的!曹操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多次試探百官自己登基大寶的意思!那為什麼他沒有登基稱帝呢?

    1,我們知道稱帝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統一全國,形成大一統的局面!曹操時期,正式三足鼎立之時!曹操有的時候,還是很重視名譽的!一旦稱帝,怕劉備,孫權集團嘲笑他!意思,我們兩個對手還在,你就稱帝,太可笑了!

    2,曹操確實比較實際,雖自稱魏王,卻行皇帝之實!稱帝對於他來說只是早晚的事情,他有自己的考慮!

    3,曹操有長遠的打算,雖然他死後他兒子曹丕稱帝,我估計非他意願!因為從本質來說,他希望他的兒子在接班以後,能完成他統一中國的偉業後在稱帝!

    4,古代都有家天下觀念!這個稱帝意義不同!稱帝以後,要大赦天下,文武百官要得到封賞!他把這個機會留給兒子也比較正常!因為如果稱帝以後封侯拜相,大赦天下,這樣能夠提高皇帝在大家的心理位置和威望!也能達到更加有效管理國家的目的!我們看曹操沒有這麼做,就是因為他很不缺少這些東西,而他的兒子就不同了!

    題外話,從後來曹丕稱帝來看,那就體現出他還是有點心急了!完後在司馬懿發動高平陵兵變後,也沒有急於稱帝,肯定是給他的後人交代了,必須統一以後方可稱帝!從這個側面也反映出,他這是變相的和曹操競爭,意思是你辦不到的,我辦到了!

    古往今來,為了當皇帝,大家也是都費心了!那種短暫或不入流的和只是名義上的太多,太多!

  • 5 # 歷史戲語

    曹操之所以不稱帝,前面已經有一個稱帝的,那就是袁術,最後是如何?

    曹操以什麼而攻打各路諸侯?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所以在正統這個問題上,曹操佔了先機和有利的制高點。曹操的聰明就在於聽取了謀士的建議,把漢獻帝妥妥的安置好,並給漢獻帝表忠心,一卻出發點都說成是為了漢獻帝的江山。皇帝你繼續當,打仗的事我曹操給你去辦。

    曹操勢力控制了整個北方,雖然東南東吳孫權和西南劉備,還沒有劃入曹操的版圖,但曹操稱帝條件足夠。然而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這就是曹操的智慧。

    漢獻帝還在,搞死他易如反掌,這樣曹操就可以取而代之了,但曹操沒有這麼做,因為曹操能有今天,完全是以輔助漢室的名義才得到眾多賢士的支援,像荀彧這樣的大賢士。而荀彧是以漢臣而非曹魏之臣效力於曹操,像荀彧這樣的的漢臣還有一大批,他們的心始終是向著漢室的,曹操不得不考慮這些因素。

    曹操不會走袁術的後路,雖然他比袁術現在強得多,只要自己一旦稱帝,就失去了漢獻帝這張牌,沒有這張牌,自己的野心就暴露出來了,反對自己的,討伐自己的人就有了理由。畢竟正統這張牌的影響力太可怕了。劉備也是打的這張牌,曹操不會傻到拱手把這張牌給劉備。雖然只是名義上的,但忠孝禮儀還是那個時候要堅守的,這後面看不到的力量,絕非是想象中那麼簡單。

    曹操不稱帝其實有三點理由;

    第一,曹操要堅守一種名義上的忠臣意念:在所有對外的征討中,都是以漢室之臣的本分去做事。名份上逃不過漢臣的枷鎖。實權蓋過天子,名義卻還是漢臣。曹操要做的還是名義上的漢室忠臣。

    第二,天下民心難測和曹魏內部矛盾因數,曹魏自家文臣武將不必說,絕對希望曹操稱帝,這樣他們好封爵封侯,而荀彧這幫漢臣,就不樂意了。最重要的是天下民心也會瞬間發生變化,不知又有多少人起來反對曹操。

    第三,曹操受儒家思想影響和身後之事的顧慮;從西門八校尉起,曹操做的是漢臣,到魏王還是漢室給封的(雖是自己說了算),但還是以漢室之臣告知天下。漢獻帝雖說擺設一樣,曹操已經實為天子一般權威,為了那個皇帝的名號,而失去“忠孝禮儀”,最基本的道德堅守,得來天下指名罵姓,曹操傷不起。百年之後,曹操不考慮了嗎?

    曹操不稱帝,讓後來人做。最後一步曹丕做了,曹操所打下的江山,還是曹魏的,曹操沒有遺憾,自己想要的就是後世之人給他的評價“漢室之忠臣”,也有了。魚和熊掌兼而得之,不愧是一代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 6 # 穿越再現彼岸

    都說是三國爭霸,曹操最大。我看不然,應該是四方爭雄,除了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外,北方少數民族崛起的影子始終存在於三國的史書上,不斷壯大的少數民族屢屢進犯邊境,曹操的部分大將被派往北方邊境與少數民族作戰。曹操沒有稱帝是因為戰略局勢容不得他稱帝。

    一、渴望一統江山的曹操

    曹操崛起於官渡之戰,在決定天下一統的赤壁之戰中曹操敗北,很快形成了三方鼎立的局面。曹操統一天下的夢想始終沒有斷絕,赤壁之戰後,他逐步消滅了北方反對派的進攻,算是統一了中原,但是隱患不少。冒然稱帝可能導致不可預測的後果,北方統一的局面可能被打破,曹操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肯定預見到了這一點,他不急於稱帝。(曹操雕像)

    二、漢室國祚和曹操位極人臣。

    東漢的國祚沒有那麼容易斷絕,漢獻帝的外戚不斷髮動刺殺曹操的動作,讓曹操不得不將自己的7個女兒們都嫁給漢獻帝,以穩定漢室。

    為了逐步削弱漢室的國祚,他被封為丞相、魏公、魏王,不要小看這些名號的提升,這同時也是曹操剷除異己的過程,清理自己內部忠於漢朝的人員,比如荀彧、孔融等,或被殺或被逼死。在政治上曹操淨化了自己內部人員,只忠於曹操家族,東漢的國祚越來越弱。(漢獻帝雕像)

    曹操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稱帝做準備工作。

    三、曹操能夠稱帝的時間節點。

    公元217、218、219年,對曹操來說是非常順利的三年。217年曹操率軍擊敗孫權,孫權已經請降,曹操也同意了,並且用姻親的形式鞏固了一下。218年,劉備攻擊漢中,漢中是曹操搶先一步得到的,劉備後發失了先機,不過曹操主力撤走後,劉備主力進攻漢中,黃忠斬殺了夏侯淵,曹軍丟失了漢中。同時關羽在荊州出發進攻曹操的襄樊前線,于禁被擒,龐德被殺,一時間岌岌可危。曹操和孫權聯合進攻關羽,關羽被殺,荊州被孫權所得,劉備出蜀的一條大路被截斷,徹底失去爭霸中原的機會。

    正當此時,曹操的兒子曹彰和田豫北征,打破烏桓聯軍,邊境上的少數民族歸降,穩定了北方邊境。(曹操劇照)

    曹操的周邊都安定鞏固了下來,219年,孫權勸說曹操稱帝,曹操將孫權的勸進書給大臣們看,並且說:

    “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

    大臣們也紛紛勸進,曹操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想廢了漢獻帝,說:

    “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剛剛開始穩定的北方局面,曹操認為仍不能鞏固,因此不稱帝。

    曹操的年齡問題和對權利的認知

    曹操一生戎馬,到了能夠穩定的219年,他已經65歲了,220年正月,曹操去世。他自己歲數大了,不想因為稱帝這種形式上的變化而影響到現在的政治局面。如果曹丕有曹操的雄才大略的話,他應該也不稱帝,繼續統一全國,那他將站在新的戰略高度,統一隻是時間問題了。(三國前局勢圖,北方少數民族正在崛起)

    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是他行使的是皇帝的權利,當皇帝只是換個名頭罷了,他不太看重這個。他說要做周文王,周文王是商朝的臣子,自己的後代周武王稱王,意思是指他要做漢朝的臣子,自己的幾個女兒們都是漢獻帝的後宮,他不想因為瑣事耽擱統一大業,讓自己的兒子做皇帝吧。

    皇帝的名頭,很多人都看中。但是曹操作為政治家、軍事家把這些東西看的比較輕,稱不稱帝覺得沒那麼必要。後世司馬昭篡奪曹魏政權後,也是這樣做的。近代的大總統袁世凱就特別看重皇帝這一稱號,結果83天后就倒臺了,很快死去,這是政治境界達不到的結果。

  • 7 # 史海尋蹤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實力又在魏蜀吳三國中居首,是完全可以稱帝的。之所以不稱帝,是因為曹操想學周文王。

    當時的人都說曹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真是如此嗎?烽煙亂世,哪個不想當皇帝?不要說董卓、袁紹等這些野心家,東吳的孫堅不也死死攥著傳國玉璽,後來被他兒子孫策用來從袁術那換了三千兵馬。即使漢室宗親劉備,也是先謀奪同為宗親的劉璋,雄心勃勃欲取中原,完成統一稱帝的心願。

    手無寸鐵的漢獻帝即使不落到曹操手裡,也必會落到其他諸侯手中,成為爭權奪利的工具。至少在曹操這,還能掛個漢帝的名銜,保住性命衣食無虞。

    以曹操的智謀韜略,手握大權,卻不稱帝自然有他的考慮:

    一、當時天下三分,各方勢力爭奪不休,而且明面上都尊漢室為主。誰先冒頭,勢必成為眾矢之的。董卓、袁紹急於稱帝,都沒好下場。曹操當然不會這樣短視。

    二、曹操已是事實上的執政者,稱帝這個虛名,對於他而言實在可有可無。

    實際上群臣曾屢次勸進,曹操都沒有依從。江東孫權就曾經上表,請曹操自己當皇帝。曹操心裡明白,這是將自己放在火上烤,成為天下公敵。群臣也趁機表現,紛紛勸說,而曹操說道:“施於有政,是亦為政”,意即國家政事都是我在管理,已經是事實上的君主了。

    說完,暗暗觀察座下諸臣的表現,眾人當然不能失去這個表忠心的機會,繼續“勸進”,於是曹公豁然道:“若天命在我,吾為周文王矣!”此處自比周文王,文王當政時,並未登位,而是周武王給封的尊號。果然,等曹丕登位後,尊曹操為魏武帝。

  • 8 # 寶憨1

    沒有登基,主要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這個唯一的正統思想以及傳了上千年的禮,不允許曹操稱帝。因為曹操從為官開始到魏王一直都是漢臣,既然是臣子篡位是何等的罪過?曹操不想自己成為第二個袁術,天下尚未一統,時機上不成熟。所以,曹操甘願效仿周文王,為後人做一個鋪墊,畢竟曹丕不是漢臣。再者,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不是天子權利卻已經到達頂峰,與太子無異。只想輕輕的唱上一句“無所謂”。

  • 9 # 愛歷史張老師

    平定中原、橫掃群雄的曹操之所以沒有登基稱帝,是由他的個性決定的。曹操性格中最鮮明的三個特徵是:善思、務實、求穩。

    曹操親身經歷了東漢末年的亂世,看到亂世中群雄亂舞、軍閥紛爭,沒有出頭鳥時,都忙著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當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時,各路諸侯一齊集中力量群起而攻之,直到這個出頭鳥死亡而後快。

    曹操善於思考,他總結了滅亡者的失敗原因。

    董卓殺死漢少帝及何太后,專斷朝政。控制國家的武器倉庫、指揮龐大的護衛和軍隊,把漢朝政府的奇珍異寶都據為己有,其威名傳於全國、震驚世人。

    董卓超越職位,穿上與天子相似的服飾,乘坐天子車駕,交代尚書及以下官員都要到董卓府上來請示與彙報要事。

    董卓顯露了要當皇帝的苗頭。袁紹聯合各地刺史、太守,討伐董卓。孫堅還打敗了董卓。

    192年,司徒王允巧設反間計,利用董卓大將呂布,殺死董卓。

    出身四世三公名門之家的袁術,拘押置留孫堅的妻子吳氏,強迫孫堅把傳國玉璽交給他。

    獲得玉璽後,袁術稱帝野心膨脹,但遭到部屬的異議。卜卦術士對袁術說:“你有做皇帝的命運。”

    197年,急不可耐的袁術在壽春稱帝,置公卿,並開始過起了皇帝的奢侈荒淫生活。

    袁術稱帝,被天下諸侯所鄙視,成為眾矢之的。

    孫策、呂布、曹操都對袁術發動攻擊。袁術部將吳景、孫賁等人叛離袁術、另投新主;部曲陳蘭、雷薄也叛變出走。

    袁術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他想投奔哥哥袁紹,又擔心不被接納。袁術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書信給袁紹,並將帝號也交給袁紹。袁紹同意接納。

    袁術在投奔袁紹長子的路上,被劉備軍隊截住衝殺。袁紹回撤,退到江亭時,軍中糧食只有三十斛麥屑。

    正是六月盛夏酷暑,袁術想喝蜂蜜解渴,但是沒有蜂蜜。

    袁術唉聲嘆氣很長時間,淚流滿面大叫一聲:“我袁術怎麼會混到這個地步!”最後嘔吐了一斗多鮮血,魂赴黃泉。

    董卓、袁術都是擁有強大實力的諸候,但是,因為想稱帝或已稱帝,都被徹底消滅。

    曹操吸取董卓、袁術徹底失敗的教訓,在天下沒有統一、形勢還不穩定時,不會貿然稱帝。

    善思的曹操也很務實。

    196年,漢獻帝正在洛陽受難,曹操率軍進駐洛陽,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不久,曹操脅持漢獻帝遷都許昌,依然擁立漢獻帝為皇帝。

    212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在參拜皇上時、贊禮官只稱曹操官職、曹操可以穿鞋佩劍直入殿堂,意味著曹操可以和皇上平起平坐。對於大臣來講,這是至高無上的政治待遇。曹操就是丞相。

    213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擁有三萬戶百姓,位於所有諸侯王之上。

    曹操上朝奏事不必稱臣,接受詔書也不要跪拜。曹操的頭上旒冕、用車、服飾、旌旗、所用禮儀樂隊都和天子一樣;曹操出入時,所經路途侍衛警戒、清道止行,也是按照皇帝的標準安排。

    其實,曹操名義是漢臣,實際上已經享受到皇帝的待遇了。

    如果稱帝,將被天下百姓唾罵,還有可能受到諸侯群起而攻擊。

    不稱帝,曹操已經成為實際上的皇帝,可以利用皇帝對天下諸侯發號施令,可以有選擇性地打擊地方勢力。

    對於曹操來講,皇帝只是一個名義。曹操權衡利弊,在沒有雄厚基礎的時候不宣稱登基當皇。

    曹操還是一個追求平穩的豪傑,他一直都在為自己能夠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當上皇帝而努力。

    213年,曹操將三個女兒曹憲、曹節、曹華同時送入宮中,嫁給漢獻帝。

    214年,曹操廢掉漢獻帝第一位皇后伏壽,並將她囚禁而死。曹操要求漢獻帝冊立曹節為皇后,漢獻帝不敢不從。

    曹操在政治上為自己取得了一項重要的籌碼。

    曹操很清楚,有一部分漢室賢能忠臣之所以來到自己麾下,是因為他們忠於漢朝、忠於漢獻帝。對於這些大臣,曹操都是心中有數的,而且能籠絡的就留下;不認可自己的則剷除。

    荀彧,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他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軍事路線,包括建議曹操:把根基加深打牢、讓其不可動搖,然後來管理天下;“迎奉天子”等等。

    荀彧功勞確實很大,但是他反對曹操進爵國公,引起曹操心中不快。212年,荀彧在壽春養病,曹操令人贈送一個空的食器給他,荀彧明白曹操意圖,服毒自殺。

    196年,漢獻帝遷都許昌,徵召孔融為將作大匠,又升任少府。每次上朝,皇帝詢問大事及對策時,只有孔融旁徵博引、給出確定性的建議,其他公、卿、大夫都只是掛個頭銜而已。

    這樣一位忠臣賢士,越來越不能忍受曹操,常常用偏激話語,觸犯曹操。曹操表面假裝能夠接受,實際上心中對孔融又恨又怕,總想找機會加害他。

    曹操指使部下誣陷孔融“欲圖不軌”、“謗訕朝廷”。208年8月29日,曹操處死孔融,並株連其全家。

    曹操精心謀劃、誅殺異己,顯然就是在努力深根固基,為自己能夠順利當上皇帝作精密的準備。

    至於其他諸侯,曹操一直積極、主動採取軍事行動。

    逐鹿中原,曹操躍馬橫槍,討伐張繡,打敗呂布、陳宮、高順等人。

    官渡之戰,打敗袁紹。

    遠征烏桓,大獲全勝。

    赤壁之戰,曹操雖敗,但他統一天下、稱帝中國的理想,一直沒有泯滅。

    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採取措施、穩定內部。

    211年,曹操開始對關中用兵。在兩年時間裡,趕跑了馬超、打敗了韓遂、消滅了宋建、橫掃羌族氐族政權,基本上平定了涼州地區。

    217年,曹操擊敗孫權,孫權求降,曹操同意,並承諾結為姻親。

    219年,孫權將關羽首級送到洛陽獻給曹操。曹操用諸侯的禮節安葬了關羽。

    219年,孫權派使者向曹操進貢,並勸曹操自當皇帝、建立新的政權。

    曹操把孫權來書給所有內外群臣看看,然後對他們說:“孫權小兒是想把我放到爐火上去炙烤啊!”

    手下大臣們也乘機勸諫曹操登基為皇,曹操說:“如果天意選中我,我就當周文王吧。”

    這些言行都可以看出,曹操認為當皇帝時機還不成熟;要等到條件完全具備之時,才能登基當皇帝。

    壯志未酬身先死。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陽病逝,終年66歲。

    曹操為統一天下、當上皇帝,一直奮鬥到死。詩句表達了他的心聲: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我是:岳飛的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長大後是到大城市好,還是留在小城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