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qiyu

    很簡單:大廚與美食評論家屬於不同的行業。看熟了菜譜可以做菜,但是火候鹹淡等等不是紙上談兵可以頓悟掌控的。其實格律詩寫多了也沒有那麼難,只是因為不能產生效益而被當今的快餐文化輕棄了。更何況連菜譜也不甚瞭解就誇誇其談的人呢。隨手找幾篇拙作說明舊體詩詞創作真的不難。

    五律 · 贊新政 [十一尤]

    17

    清政除奸吏,開工獲自由。

    古潯通鬧市,新鋪接瓊樓。

    塵世多風雨,人生一葉舟。

    達時思謹慎,大道在心頭。

    蝶戀花 · 暮春 [八部韻]

    17年

    桃李無端榮碧沼,燕返烏衣、王謝梁楹繞。

    窗外南枝靈鵲鬧,天香帶露羅衣嫋。

    小曲情深人競效,秀色便妍、蕩佚鞦韆傲。

    待落山茶君莫掃,重英猶在春難老。

    七律 · 酷愛 [四支]

    18、

    一生錯陷宮商韻,半世痴填格律詩。

    開卷神魂千載往,揮毫意像萬峰馳。

    流觴曲水空餘夢,畫壁旗亭嘆失時。

    恨未同期惟景慕,人間無價是才思。

    答友人 五言長律十二韻 [十四寒]

    18、

    性屬青霞志,閒吟不做官。

    新詩隨興寫,絢樂應心彈。

    陟岵尋湍瀑,涉溪探險灘。

    臥聽亭外雪,坐看島邊瀾。

    次寺煙熅幻,行舟蒲葦漙。

    踱橋臨月皎,扶柳傍花丹。

    南海思鷗客,西疆慕馬倌。

    人欣蒼嶺麓,意戀白雲端。

    獨對春容眷,何言夜色寒。

    積聯趨萬幅,作曲過千單。

    草野留琴律,皇園倚畫欄。

    數篇懷故里,此度為卿攢。

    (漙一一露水多)

    七律 · 癖好 [一先]

    19、元、20、7:54(71頁之一

    既增白髮無須染,多滯青燈有致研。

    索句日眠人靜後,成聯月墜鳥鳴先。

    墨池香潤花間舍,棋席茶甘巖下泉。

    名淡素懷痴學問,心清玄覽守詩田。

    七律 · 逸影 [一先]

    19、

    紫蔓輕陰籠深院,邀君品茗榭窗前。

    此生有好歸山約,其法無窮寄道緣。

    淑日穿雲荷當傘,和風掠澤柳如煙。

    故人幾度懷鄉井,往事重提醉硯田。

    七律 · 鄉夢之十八 [一先]

    19

    神交天下遒文久,桑梓風筵會達賢。

    詩酒至情弦婉轉,鄉音正妙韻纏綿。

    此樓此景堪懷寄,酬道酬緣忘世牽。

    大作心儀彰古意,贈言啟我共淵泉。

    (遒文:筆力雄健的文章/風(雅)筵(席)/達賢:有聲望、才德的人/世牽:世俗所牽拘/心儀:內心仰慕/淵泉:思慮深遠

    七律 · 徵蓬之四 [十四寒]

    19、2

    花勢滋榮三徑馥,晴光滿載一舟寬。

    鷗聲已借春潮逸,蟬語還爭夏月般。

    曲具空靈誠屬雅,心無牽掛即為安。

    原知不悟紅塵事,故履山川啟曠觀。

    (無相似句/般pan下平:歡樂/曠觀:廣闊的見識

    七律 · 清吟 [十二侵]

    19、

    憑几文緣久,情濃戴月吟。

    家貧無廣院,才富勝千金。

    身老迷奇韻,詩窮悟妙心。

    書齋成日坐,不覺更商參。

    (無相似句/商參Shen上平:星名

    玉律 · 夙尚 [六魚]

    19、

    天地生豪氣,文心任景挐。

    尚宜幾筆畫,唯好五車書。

    攢句詩誰怯,揉弦曲自如。

    從來疏物趣,可以適茅廬。

    (無相同句/挐na下平:牽引

  • 2 # 張越智872

    我認為,有句話說得好,叫做創作要有詩情畫意。簡單的說就是作詩要有情感,作畫要有意境。比如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富有哲理的詩,是作者對農民的生活具有深刻的體驗,並對農民富有情感和大愛,才寫出了這樣流傳千古,朗朗上口的詩。

    大清朝的乾隆皇帝一生寫作了上萬首詩,卻沒有一首是傳世之作。

    所以寫詩不能從本本出發,紙上談兵。也不能閉門造車,沒有實際生活體驗。參天大樹的根必須深深的紮在泥土之中,扎得越深,吸取的營養越豐富。大樹才能枝繁葉茂。

  • 3 # 詩詞書院

    學寫詩詞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理論學習,二是創作訓練。如果一個教寫詩詞的老師,自己不會寫詩,那麼就意味著只能進行理論教學。而學寫詩詞,創作訓練要比理論學習更為重要。

    自古以來,詩詞創作者大多是透過家學或拜師傳承,而教詩者也大多能詩。即使在當下,能叫得上號的詩詞大家,也基本上有著明確的師承,例如,葉嘉瑩、周汝昌都有著同一個老師顧隨。而被視為當代詩詞創作翅楚的徐晉如,其則是陳永正的學生,而陳永正的老師是朱庸齋,朱庸齋的老師是陳詢,一脈下來,無一不是詩詞創作大家。所以在我們介紹某一詩人時,會常用到一個詞:門清脈正。

    我學詩詞時,是每週有三個晚上到老師家中學習,記憶中就沒有進行過理論學習,一開始便是進行創作基礎訓練,包括串句、對仗等。老師只針對訓練內容和習作進行講解。這種訓練方式,如果是一個不會寫詩的老師,肯定是不足以支援的。

    因此,理論學習,我們可以從書本上學習,也可跟隨不會寫詩的老師學習,這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創作訓練就非得由能寫詩的老師進行輔導了。

    在當下的自媒體中,因為沒有什麼門檻,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教人寫詩。這也沒什麼,所謂達者為師,只要我們能從中學到一些詩詞知識,能從中吸收一些營養,也就值了。

    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濫竽充數者,他們將自己都一知半解的詩詞知識,甚至是透過搜尋引擎獲得的“知識”,整理釋出出來,也不管對錯,這就有點誤人子弟了。

    話說回來,題目中所述的不是說會寫詩的老師,而是說能寫出好詩的老師。這要求就有點高了,詩的好不好也很難有明確判斷標準。就我自己而言,學得越深入,就越覺得自己的創作水平低。

    如果要在自媒體平臺學寫詩詞。我的建議是儘可能找一些可以提供創作基礎訓練方法的老師。學寫詩詞,寫作訓練比理論學習重要。不去寫,你學多少理論都還是不會寫。

  • 4 # 卜耐夫哲學

    中華民族的“詩”風“詩”魂“詩”的品格,就是這樣被刻意弄歪的。

    中華民族以“詩”來表達的“哲學政治思想”,就是這樣被弄丟的!

    對於“詩”這個“形象字(一般公認為象形字)”的解釋,即使在我們規範的“字典”裡,也不過就是“詩歌,詩詞,詞曲,詞賦,讚美詩,愛情詩,抒情詩……”而已!

    ——如果我們認定“添一字,組成詞彙”,就是對“形象漢字”的註解的話,漢語又如何“博大精深”呢?

    比個例子:公路,鐵路,馬路,水路,旱路,路線,思路,土路,心路……就是解釋了“路”字嗎?

    再者,“詩”字,由“言”+“寺”組成,那麼,其與“持,特,待,等,峙,恃,時,畤,痔,庤,侍……”字,有關係嗎?

    做為中華民族孑孫,做為華人——尤其是做為中國的學者知識分孑教授,是否應該獨立思考一下呢?而不是隻為賺工資取報酬呢?

  • 5 # 東方白542

    有人教人怎樣做人,自己卻不會做人,甚至其所作所為不為人為。這與題主之問,頗為相似。

    教人怎樣寫詩的不外乎兩種人,一種是真詩人;一種是偽詩人。真詩人不用說,一定是滿腦詩性,滿腹詩才,滿口詩語;而偽詩人只是羅列了寫詩的一般要求,一大套理論把怎樣寫詩說得頭頭是道,而自己卻腹中空空,無詩性詩才詩語,當然也就寫不出好詩。不僅如此,這類人在詩圈評說,還自以為是,對別人發表的詩詞橫加指責,這不是那不是的,諷刺味十足,讓人哭笑不得!

  • 6 # 劉尚卿

    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老師。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再說寫好詩談何容易?好詩是一個人情商,情感,知識的結晶,世人有幾個能寫出膾炙人口的好詩呢?這沒什麼,寫不出好詩就寫順口溜吧!玩唄!

  • 7 # 小虎幾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寫賦,熟記醫學五百方,不會行醫亦能開藥治人。這是我的老師常嘮叼的,意恩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詩還要常鍛鍊,即成矣…

  • 8 # 使用者1374368891558

    狀元的老師是秀才!所以,不是隻有狀元才能夠教出狀元!有很多奧運會冠軍,他們的教練可能沒有得過冠軍,但是他是內行,又懂得如何教!科學家的老師不一定都是科學家!

    所以,有人會教寫詩,自己不一定能夠寫出好詩,這很正常!

  • 9 # 徐昌奎

    這跟‘沒有狀元老師,只有狀元徒弟’說法差不多。老師ta掌握了許多寫作的方法,也就是ta有一套寫作的理論,但未必能寫出一篇好的文章來。再說人們的評判標準也不一樣。而徒弟寫出來的文章,至少經過了老師這一關,它就向那個更多人走近了一步,老師卻沒有這個機會。老師可以為徒弟鋪路,而沒有人為老師鋪路。老師的作為全表現在自己的徒弟身上。這也告訴人們,老師根本沒必要表現,要表現就在徒弟身上表現。當然,老師連一篇基本合格的文章也拿不出來,那就不能算好老師了。

  • 10 # 秦一農夫

    有人教人怎樣寫詩,自巳卻寫不出來。這種情況在現實中是大量存在的。縱觀很多有名的大作家都是來自基層,來自於社會,而很少聽說某某大學中文繫教授寫出了長篇小說。例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莫言只是個小學文化程度,戰士作家高玉寶在參軍入伍前只讀過幾天私熟,卻寫出了長篇自傳體小說《高玉寶》,曾擔任過安徽省作協主席的陳登科在戰爭年代只是《鹽阜報》的一個小通訊員,連一篇三,四十個字的通訊報道都寫不出來,卻寫出了《活人塘》,《淮河邊上的兒女》等好多部長篇小說。所有這些,究竟都是為什麼呢?

    筆者認為這和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有關。因為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都是不同的,同樣一個問題,卻有好幾種答案。有的人善於理性思維,有的人善於感性思維。理性知識是學而知之,而感性是透過親身觀察,體驗而得。換一句話說感性知識來源於實儉。所以文學藝術界有一句老生常談:”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而且是惟一的。這樣解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有實踐經驗的人可以寫出作品,而空頭的理論家只會”評頭論足"而是不會寫不出作品來的。同樣的道理,只有空頭理論知識,而缺少實踐經驗的人只會教人寫詩,而實際自已卻寫不出好詩來的。

    以上只是農夫一點個人的"淺見”,如有不同看法,農夫在評論區恭候批評。

  • 11 # 畫說吧

    教人寫詩,自己卻寫不出好詩,我覺得這是正常現象。至於為什麼,要從好幾個層面看。第一,教詩的人並不見得就有寫詩的天分。因為好詩不是教出來的,要出寫好詩得有一定的天賦,正所謂“不是才人莫獻詩”。大部分教詩者教的是什麼?只能教一些規則,格律,壓什麼韻之類,這些是知識,有知識不見得能寫出好詩。一首詩,韻律全對,結果陳詞濫調,肯定不是什麼好詩。第二,教詩的人不見得有好的遣詞用字能力和良好的知識素養。比如你詩詞格律知識都懂,但詞彙貧乏,遣詞用字不佳,就必然寫不出好詩。所以古人講究煉字。第三,教詩的人不一定有好的審美品位。比如說,“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有的人覺得真是好,自然天真;有的人覺得這詩太差了,大白話,也不用個典故什麼的。品位不同,差別很大。

  • 12 # 完璧歸趙

    教人寫詩是教寫詩的格式,平仄,對仗等。但不一定領會寫詩的意境,這是不但早博才多學,更要有靈感。所以,懂得怎麼寫詩,不一定能寫詩,寫出好詩來。但,要想寫出好詩來,首先必須懂得怎麼寫詩。有雨必有云,有云不一定有雨…

  • 13 # 李程志

    “教"與“作"“懂”與“動”這幾個字是有區別,老師教學生知識,但真正運用知識和改變知識的,全是學生去實踐。懂得知識文化很高水平的人,他可以一生不需要動手叄加勞動。

  • 14 # 千百萬年

    有什麼樣的心氣,就有什麼樣的味道,這是必然的。文字是個代言的符號,編輯的方法簡單了會形成詩,形成詞,形成為長篇,中篇和短篇,說她是解氣的一種工具了一點也不為過。李白的化名為太白,而太白的化名為金星,金星是個什麼星?中國的神話世界裡就有身份,其身份與太上老君可以齊名,都是玉皇大帝身邊的能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原本相中曹植為繼承人,為何最後把皇位給了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