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寒食節,在這天內不吃熟飯,禁菸火,吃冷食。 在如今的生活方式裡,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拋棄,但還要嚴格遵循嗎
10
回覆列表
  • 1 # 唐寶楨

    我覺得非常必要,傳統節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國粹的沉澱和積累。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逐漸融合了各個民族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簡單的就以春節為例。

    過年的熱鬧就不必贅敘了,凡山川不同,便傳統風俗不同。除夕之夜,我們總要接紙,過年的頭三天家裡通常都要坐紙,初三晚上要送紙。這首先要說到拓票票,“拾圓”“伍圓”“冥府銀行”等字樣,俱老人們說都要兒孫親手拓的才誠心。說迷信也不全是,更多的是一種心靈的慰藉。除夕年夜飯做好了,都要先獻飯、水果、再點香奠茶酒、叩拜和祭奠,然後才能放炮迎接先人回家過年。為了喜慶貼春聯掛紅燈籠貼門神請灶神凡次種種不一而足。按照我們的習俗還要坐夜,等到子時之後新的一年迎福納福祝福。年三十晚上過12點,大家都要去本地廟上上香焚香表跪拜再磕頭。感謝一年來方神的保佑,同時祈求來年平順幸福安康。中國古代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每一段叫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個小時。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十一點到一點。這時我們上香,咱定西人叫燒頭香。初一早上,起個大清早吃完早飯,就要到長輩親人家去拜年。拜年,一定要下跪、拜再磕頭,以示對於長輩的尊敬,同時還要說“某某某,給您拜年了,祝您健康長壽等等之類祝福語”。老人長輩們給小輩壓歲錢,咱定西人說的叫散年錢。初三的晚上送紙,通常所說的送先人。一家人多以男性為主(未出嫁的姑娘亦可),焚香和紙表,磕頭再跪拜。這是一種對先人的深深緬懷,和子孫後代一起過年表示子孫後代和祖輩同在。

    年過完了,按照傳統的要玩社火和唱戲。我們所謂的唱戲主要說的是唱秦腔,社火在我的記憶當中十幾年都不玩了,秦腔則稍微熟悉一點。賈平凹說過“山川不同,便風俗區別,風俗區別,便戲劇存異;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劇不同腔,京,豫,晉,越,二簧,四川高腔,幾十種品類;或問:歷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經者,是非最洶洶者?曰:秦腔也:正如長處和短處一樣突出便見其風格,對待秦腔,愛者便愛得要死,惡者便惡的要命。”人們總喜歡過年熱鬧,戲臺上演員一亮相一叫板,高興了唱“快板”,痛苦了唱“慢板”。高興還是痛苦都發乎與情止乎於情,在田間地頭喉一嗓子是那樣的酣暢淋漓。這也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一到臺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弟可以拜弟媳為帥為將,子可以將老父繩索捆綁。生、旦、淨 、醜,在舞臺上這是人一生的藝術昇華。俗話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穿了看秦腔不圖新鮮,只為圖個過癮。

    所謂的傳統文化,就是祖輩傳下來的“規矩”一板一眼一步一步按照約定俗成的來。在繁忙而辛苦的一年勞作過後,一家人親戚朋友聊一聊不堪回首的過去一年再憧憬展望下一年。

    只有知道了從何處來,我們才知道走向哪裡!

  • 2 # 雪流星落

    我們的生活是需要一點儀式感的,為什麼我們總是說小時候這也好那也好,尿尿活泥巴都那麼開心?因為無拘無束,因為沒有硬性的規定小孩子就該怎麼樣,一切都是天性使然!

    剛開始禁鞭炮的時候,好多人都說就應該禁,不然這不好那也不好列舉出一大堆理由,好像不禁鞭炮就會對社會造成多大傷害一樣,那現在我們不也懷念小時候噼裡啪啦的喧囂嗎?因為那是我們兒時過年的符號!當然等現在的小孩子們長大了,也許他們只能在課本上看到,幾十年前,人們過年是要放炮的,有二踢腳,有竄天猴,有摔炮……

    現在的社會,人們太忙碌,春節疫情期間,也變相的給大家一個慢下來的空間,人們才發現,其實整個中國乃至整個社會,真的不是離開了我們哪個人的忙碌,就轉不動一樣!我們需要靜下來想一想,等一等,忙碌的生活工作中,猛然抬頭“哦,明天就是清明節了,要插柳枝,要煮幾個雞蛋吃!”“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這兩天得留意哪的粽葉好,哪的江米好!”“重陽節了,得回家看看父母了!”……而不是,清明節了,又多了一天假期,端午節了,又可以多休息一天了,春節到了,可以多睡幾個懶覺了,因為,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不能總是低頭向前,而讓我們丟失了很多東西!

  • 3 # 老三前線

    現代人生活節奏改變,節奏快,失去了一些傳統節日的意義,連春節都失去了新年氣氛,老傳統是文化,不能丟,還是覺得按照規矩來

  • 4 # 文化點心

    毫無必要!

    這裡涉及到傳統文化內容和形式的關係問題,合理的內容可以繼承,形式的東西大可不必都要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順其自然最好。

    任何文化現象都不會一成不變,只有適應時代發展才有生命力。我們經常說對傳統文化應該堅持“揚棄”的態度,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傳統文化中有好的東西,就要“揚”,也有不合時宜的東西,就要“棄”。拿清明節來說吧,確定一個節日用來祭祀先祖,緬懷先烈,寄託哀思,激勵後人,這很好。但至於如何來掃墓,卻不一定非要遵循什麼規矩。如果說都按照老規矩來,那形式的東西可就多了。古代人講究,比如怎麼叩拜、帶什麼樣的貢品、燒什麼樣的紙錢、請什麼人到場等等,多了去了,而且不同的地方習俗也不同。難道這些所謂規矩都要遵循嗎?大可不必拘泥了吧!

    其實我們對待傳統文化一直都是靈活變通、與時俱進的,如果在春秋戰國時代或者後來提倡厚葬的一些朝代,掃墓活動肯定繁瑣得不得了。現在看來,兩千多年過去了,形式一直是在不斷地簡化的。

    當前,人們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新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傳統文化節日的形式自然也要跟著變化,而這種變化每天都在發生。比如現在的清明節掃墓,人們可以不再燒紙錢,而代之以鮮花;不再叩頭,而改成默哀;遊子遠在異國他鄉總不能再要求他回來一趟吧,那就與家人打個電話或者來個影片,搞個網上祭拜,等等,也都是好形式,這應該比古代那些繁文縟節要文明得多。

    至於像寒食節的一些原來的規矩,有許多根本就是不合理的,在當下的生活習慣中,禁菸火可能嗎?吃冷食更是有害於身體健康,這樣的形式和規矩還遵循它幹嗎?

    俗話說得好,“酒肉穿腸過,佛主心中留”,對待傳統文化節日就應該持這種態度,只要心中有,形式的東西大可不必太過在意,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順其自然去做就是了。當然,也有些人是反過來的,形式上重視的不得了,其實未必是真心,這就令人作嘔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末熊庭弼的戰略思想,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