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ifetemiLoveapers...
-
2 # 另眼看世界江雲
這個問題很簡單,在宋之前,曹操建立的魏作為正統,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北宋初基至將唐立的蜀中人物驅出武廟。後期,尤其是趙構泥馬渡江偏安一隅。為了找塊遮羞布,才又將這些亂臣逆賊請出來撐場面,表現自己"王業不偏安"的決心。南宋文化的廣泛傳播,活字印刷術的出現,使人們由口口相傳的民間演義故事,被板上定釘的寫在了紙上。從而改變了歷史。元末,羅貫中曾為張士誠參謀。張士誠是坐守一輩,但國富民豐。後朱元璋滅張士誠。羅貫中思之。遂將一腔熱血化刀為筆,寫成長篇鉅著《三國演義》。但受歷史侷限影響,便有了褒劉貶曹的狹隘思想,使後人流傳。現代人讀演義、看影視`聽評書者多如牛毛,讀史者鳳毛麟角,致使本末倒置。又有多少人叫人貽笑大方
-
3 # 潯陽鹹魚
簡單的說,這個問題中兩個歷史事件的描述是偏頗的,忽略了相關事件的歷史背景。
曹操到死都是漢臣。曹操到死時的官職是:漢丞相、魏王。
強調曹操到死是漢臣的人,眼裡只看到了“漢丞相”這個官職,而忽略了“魏王”這個王爵身份。
曹操生前,已經在冀州建立魏王國,按照稱帝制度,王爵距離稱帝只有一步之遙。
按照兩漢的傳統,漢高祖劉邦定下“非劉氏不得王”的規矩,所有外姓功臣爵位最高也只能是縣侯,而曹操在漢末身居魏王,已經形成僭越之實了。
【電視劇《軍師聯盟》中,曹操欺負漢獻帝劉協】
當時曹操已廢掉三公制,自己獨任丞相,統領百官,形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既定事實;
此後,曹操又重設九州制,在行政區劃上把冀州周邊的郡縣併入冀州;
在經濟上,強制將各地戰亂地區人口遷入冀州,鼓勵地方軍閥遷徙家族至冀州做人質;
在人才導向上,魏王國的官員體系中都是當時的青年才俊,許都漢廷中只剩下垂垂老矣的名宿之輩。
在赤壁之戰前,周瑜評價曹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正是對曹操領丞相後作出的準確判斷,曹操也果然如周瑜所料那樣,一步步架空漢廷。
當然,曹操始終無法走出最後一步,究其原因,大概有兩條:第一,身體健康問題,第二,周圍的政治環境不允許。
曹操的健康問題,大家應該都知道曹操中年就得了頭風病,以現代醫學眼光來看,大概是偏頭痛之類的。在當時的名醫華佗也只能用針灸的方法幫他緩解病痛,而不能讓曹操的頭風病根治。從此在殺了華佗之後,更沒有人能夠幫他治療,緩解病痛了。
再說政治環境,當時劉備、孫權與曹操已經是三足鼎立。就在曹操生命中的最後一年,他還親自率軍在外征戰,先是跟劉備爭奪漢中,再撤軍雒陽時,荊州發生侯音叛亂,關羽趁機發動聲勢浩大的北伐,一舉擊敗曹仁、于禁等軍隊,魏國首都鄴城之內還有魏諷暗中籌劃叛亂……
等到這些問題都解決後,曹操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漢獻帝活著劉備就稱帝乍一看,這句話確實是事實,但是歷史背景是:漢獻帝已經退位為山陽公,東漢帝國已經禪代給曹丕的魏國。
劉備稱帝是針對曹丕的曹魏帝國而言,把劉備稱帝的背景強調成“漢獻帝活著”,這叫轉移重點。
【劉備稱帝劇照】
下面是劉備稱帝時的告文: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劉)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漢有天下,歷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復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殺主後,滔天泯夏,罔顧天顯。操子丕,載其凶逆,竊居神器。群臣將士以為社稷墮廢,備宜修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惟否德,懼忝帝位。詢於庶民,外及蠻夷君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阼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修燔瘞,告類於天神,惟神饗祚於漢家,永綏四海!另外,劉備稱帝前,益州謠傳漢獻帝已死,劉備在這樣的輿論環境下,群下擁護他稱帝即位,對抗曹丕,也是順理成章的政治形勢。
也有人說,漢獻帝根本沒死,益州的謠傳是劉備派人造出來的,為了便於自己稱帝。
這種惡意揣測簡直就是在搞笑了!
按《魏略》記載,禪代之時,涼州金城太守蘇則也聽說漢獻帝駕崩了,這難道是劉備在益州造的謠都傳到涼州去了?或者,涼州又是有哪位大人物準備稱帝呢?
《魏略》:初,(蘇)則在金城,聞漢帝禪位,以為崩也,乃發喪;後聞其在,自以不審,意頗默然。所以說,禪代之際,謠言四起也是正常現象,畢竟古代又沒有電話,電視。
退一步說,劉備稱帝本來也就是對抗曹丕的曹魏帝國,真相本是如此,道理就這麼簡單。
把劉備稱帝的重點轉移到漢獻帝身上,如果不是不學無術的話,只能說手段非常低劣。
有一說一,不偏不倚,感謝關注!
-
4 # 秋山三國
這個問題主要源於道統論。
漢祚400多年,中間雖經王莽撥亂,但是光武中興。從公眾認知中,漢就是正統,而天下姓劉。雖然東漢中後期政治烏煙瘴氣,百姓民不聊生,但在主流輿論,漢依然為火德正統。
而曹操架空漢室,自立為王,其本質為篡取天憲,竊國者賊。其兒子曹丕行禪讓之禮,也不過是效王莽之劣跡。
在漢祚遭篡的情況下,不論漢獻帝死不死,都與死了沒什麼區別了。劉備效仿光武故事,反抗曹魏,縱使登基稱帝,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另一方面,劉備其人以光武為榜樣,又被評有光武之風,從口碑和為人上說,劉備是個“好人”,青史與坊間的口碑都不算壞,有啥不可理解嗎?
-
5 # 愛看愛思考
簡單點,一句話的事,我們看到的三國?絕大部分是《三國演藝》而這部書?是明朝人羅貫中寫的小說而已。他距離三國時期也有將近一千來年的時間,再說了,人家寫的演藝小說。並不是真實的歷史。真的的歷史應該陳濤的《三國志》憑什麼劉備就算是皇家正統?難道僅僅是血統麼?呵呵了,秦朝末年就有人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個怎麼解釋一下呢?
-
6 # 謀士說
曹操老謀深算,為人奸詐,他做丞相的時候,大漢的民心並沒有完全失掉。加上各地軍閥割據,政治不穩,稱帝時機並不成熟,所以一直沒有稱帝。如果他稱帝,肯定有人反對他,尤其是劉備和孫權,一定會再次聯合起來討伐他。再加上當時,各地軍閥林立。如果都聯合起來討伐,他估計就像袁世凱那樣,在一片反對聲當做被活活氣死。
在赤壁之戰,劉備和孫權已經給曹操敲響了警鐘,所以曹操稱帝還是很謹慎。其實,曹操不稱帝也有好處,以東漢丞相的名義,討伐誰都有藉口。曹操身前的任務,先把北方平定下來,讓兒子收拾殘局。曹操死後,按理說兒子也不能稱帝,畢竟國內軍閥眾多實力都很強。曹操的兒子曹丕,可不像曹操那麼狡猾,乾脆逼迫漢獻帝讓位,自己稱帝。曹丕稱帝前一年,劉備與孫權在荊州幹了一仗。結果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孫權與劉備成為了仇人。孫權為了對抗劉備,依附於魏國稱臣,這給曹丕稱帝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曹丕稱帝后的第二年,劉備在成都也稱帝了,劉備稱帝這一年為了給關羽報仇,討伐東吳,蜀國在夷陵之戰一敗塗地。不久,孫權在江東被曹丕受封為吳王。七年以後,當時曹丕已死,孫權的實力與蜀國相當,不再依附魏國,自己稱帝,建立吳國,定都武昌。
劉備之所以稱帝,那時因為他是西漢景帝的後人。而漢獻帝已經被曹操挾持,曹操死後,曹丕廢掉了漢獻帝,漢獻帝已經不是皇帝了,東漢滅亡。劉備稱帝也算是漢朝劉氏的繼承人,如果把魏國和吳國都平定了,絕對會遷都。到那時,劉備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進入漢朝宗廟,繼續漢朝的命脈。只可惜,劉備的實力並不強大,而魏國佔據中原最富饒的地區,繼承了漢朝的衣缽,擁有正規軍隊,歷代王朝的政治權力中心在哪裡,便於招攬人才。蜀國和吳國又不和,所以很容易被魏國一一擊破。
-
7 # 酒騎風
對劉備來說,稱帝其實是一件特別噁心的事情。我們知道,一個人弱,就必須要佔據一個道義上的制高點,從而讓自己弱的理直氣壯。
最典型的比如裝空調的師傅把空調裝壞了,這時候你讓他賠償。但裝修師傅這時候如果說,“這空調不是我弄壞的!”那大家都知道他不講理。但如果安裝師傅說“你們有錢人就知道欺負我們農民工!”這事情性質就變了。
劉備的道義制高點是:復興漢室。
換句話說,在大家都正常聊天的情況下,劉備稱帝其實是找死,根本犯不上。所以劉備對外一直都宣稱,自己是左將軍。這個將軍是漢獻帝封的,道義制高點就存在了。
但是,曹丕稱帝以後,劉備的環境發生了變化。
漢獻帝好死不死,是禪讓給曹丕的。
注意,曹丕稱帝不是篡位,在程式上是有合法性延續的。
所以這時候,劉備就不能再給漢獻帝稱臣了,再稱臣,他就是曹丕的手下。那劉備怎麼玩?
對劉備來說,道義的制高點,是他在江湖上安身立命的本錢。
結果這時候好死不死,出了一個謠言——漢獻帝死了。
瞌睡就來枕頭!
管他漢獻帝死了沒有!假定漢獻帝就是死了。所以在漢獻帝還在皇宮裡吃雞的時候,劉備就開始了對漢獻帝發喪。
注意,如果漢獻帝是暴斃的,那就意味著皇位無法禪讓,只能找個和漢獻帝血緣關係最近的……劉備正好符合條件。
順勢稱帝。程式完全沒有瑕疵。所以這個問題甚至到了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的時候,都非常頭疼:
我用什麼年號計算?曹丕的“黃初”還是劉備的“章武”?
攪渾水,但是劉備仍然有合法性。
所以劉備在程式上無瑕疵,當然就不會捱罵。
但是曹操,他又沒有篡位,他兒子的確真的篡位了。上樑不正下樑歪,那不說曹操是奸臣,說什麼?
-
8 # 南方鵬
曹操到死都是漢臣,漢獻帝活著劉備就稱帝,人們為何罵曹操奸臣?
是漢臣與是奸臣並不衝突,沒有根據說漢臣就不能是奸臣。曹操至死是漢臣無假。所謂奸臣,指弄權營私、殘害忠良、不忠於君主的大臣。是以忠君為標準的。以這個概念代入,說曹操是奸臣應該沒有多大異議,曹操在漢室傾頹時,迎獻帝到許昌,所作所為在皇家看來,大大的忠臣,後來的大權獨攬,生殺予奪,順者昌逆者亡,獻帝無一大事可以做主,雖說是奉天子其實是挾持天子,如殺皇后殺皇妃殺皇子,隨意誅殺老臣等事,已是妥妥的漢朝奸臣漢獻帝的奸臣了。
漢獻帝讓位後並沒有死亡,而當時吳蜀盛傳劉協遇害,但這並不是問題焦點所在,無論劉協生或死,劉備都必須稱帝(劉協不可能跑到蜀地),人家把國家奪了,你不出來表示異議,就成定局,天下人認為你家全部同意了。所以劉備表示對曹魏政權有異議而選擇稱帝,這是政治大方向,不能誅心論事。理由在他登基的詔書已有寫明,即繼承漢朝江山,保漢祚不失,“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率土式望,在備一人。備畏天明命,又懼漢邦將湮於地,謹擇元日,與百寮登壇,受皇帝璽綬”。劉備稱帝,國號仍是漢,並不是蜀,記為蜀是陳壽《三國志》多受後人詬病的地方。
-
9 # 大漢破虜
董卓死的時候也是漢臣,還沒稱王加九錫。曹操為什麼起兵討伐董卓分裂國家?董太師至少不搞大屠殺。也不會用老百姓製作人肉脯。雖然都盜墓發死人財,但沒曹操專業系統,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將到現在還是熱門小說題材。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174年,20歲的曹操由於父親曹嵩的權勢,被舉為孝廉,官至洛陽北部尉(京城公安分局局長),任上懲治權貴宦官蹇碩犯法的叔叔,名震京城,一幅熱血青年的模樣。
公元184年,30歲的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因平定黃巾軍有功,官拜濟南國相,任上曹操打擊違法、懲治腐敗、罷免貪官,導致官不聊生、社會安定,一幅青天大老爺的模樣。
公元190年,董卓亂政,18路諸侯在袁紹的統領下,打著討伐董卓的旗號,躊躇不前、無所事事、自相攻伐,36歲的曹操領兵討伐董卓,雖然失敗仍不失為英雄,一幅為國拼命的愛國將領模樣。
公元196年,42歲的袞州牧曹操迎接漢獻帝於洛陽,隨後曹操被加官晉爵,官至大將軍,因袁紹的太尉官職低於曹操的大將軍官職,袁紹羞恥於官職低於曹操,不肯接收,於是曹操讓大將軍於袁紹,自認天子所封的司空。不貪官位、恭敬對待漢獻帝,以先皇賞賜之物回贈漢獻帝,讓四處流浪、冷暖自知、飽餓不定的漢獻帝感受到陣陣溫暖,曹操一幅漢室忠臣的模樣。
公元200年,曹操擊敗袁紹於官渡。公元207年,曹操大破烏桓。53歲的曹操基本平定北方,南征北戰、開疆拓土、躊躇滿志,一幅志在必得的征戰功臣模樣。
公元208年,曹操前進的腳步止於赤壁之戰,大敗而歸,公元211年,平關中,212年,58歲的曹操廢三公,稱丞相,參拜不名、劍履上殿,一幅春風得意的權臣模樣。
公元213年,59歲的曹操徵孫權,進封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尤其敏感的是加九錫,兩漢四百餘年曆史上,上一個唯一加九錫的人是王莽,曹操不惜逼死共事20餘年德高望重、忠於漢室的荀彧,一幅不惜一切代價的篡位者模樣。
公元216年,曹操受封魏王,成為兩漢自劉邦白馬盟誓非劉不王的異姓王之三,另兩位是王莽和呂后封的諸呂王。曹操想幹什麼?天下人不用說都知道。
兩漢四百年江山,自武帝后獨尊儒術。儒家講三綱五常,君為臣綱,權臣篡位於情於理都得不到天下人的認同,而曹操雖沒有篡位,但卻幹著篡位的勾當,《讓縣自明本志令》不足於平息天下人的疑惑。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也,無論周文王還是周武王,最終是要篡位的,因此周瑜評價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
公元220年,66歲的曹操去世,同時曹丕繼魏王,逼迫漢獻帝禪讓皇位,漢朝終於斷送在曹操兒子的手上。
公元221年,61歲的劉備以為漢獻帝遇害,讓一生為興復漢室的劉備有了稱帝的理由,為延續漢室,劉備稱帝,於情合理,可劉備未曾想到的是,曹丕居然以和平方式禪讓來繼承皇位,並善待漢獻帝。
-
11 # 達o芬奇密碼
主要是三國演義給人留下的印象。再加上後世統治者的宣傳,雖然兩個人都是改朝換代。畢竟曹操後代是改成了魏,一個人是改成了蜀漢。蜀漢相當於漢朝的乾兒子。統治者自然要打擊外姓曹操,表彰同姓劉備。雖然劉備身份存疑。不如光武帝劉秀正統。但姓劉,總比姓曹姓孫強。
-
12 # 沉140769451
曹操殺皇后,自封魏王,違非劉姓不為王的漢制,己是實際的反叛,漢相,不過是個名稱而己。劉備稱帝時,劉協己經不是漢獻帝,曹丕己篡漢,劉協己不能傳繼漢統,並又傳出死訊,劉備為漢室宗親,也是宗親中,唯一有能力傳繼漢統的人,立為皇帝,完全符合法禮。劉協雖並未真死,但也非劉備造謠,而且劉協雖生猶死。漢光武帝劉秀與劉備也是相同情況,也只是漢室宗親,起兵時也是一介布衣,劉備不過效仿劉協先祖光武帝也。
曹丕比之劉禪如何呢?他建的魏國,不也亡在他重用的司馬懿之手?蜀漢亡,尚有數十年之戰,魏亡,一戰皆無。
回覆列表
站的立場不同,維護他的人認為是英雄,不維護著為奸臣。說曹操奸臣的明顯是三國演義的一己之見,三國演義是本小說,小說都要有主題思想,羅貫中的思想就是褒劉貶曹,沒有曹操的陰險自私怎麼能托出劉備的仁德賢明?
當時的漢朝已經腐朽到了一定程度了,在三國之前的一百年內就飽受宦官和外戚的亂政,黃巾之亂以後漢朝基本已經名存實亡,亂世之中,曹操以自己的才能從小小校尉起家,成就一番霸業,而且致死也沒有篡漢,已經很不容易了。
試問唐宗宋祖,哪個不是篡位而來?
曹操是梟雄不是英雄,但是沒有理由說他是奸臣,愚忠漢室已經是一條愚蠢的道路了,就算是劉備,也是打著光復漢室的名號自己單幹,但是他佔了姓劉的這點便宜,沒有被人詬罵。
反正我認為曹操不是奸臣,當時的漢室,已經沒人能稱得上是奸臣了,就算是董卓,你也只能說他是個暴君,封建王朝的更替,一向都是成王敗寇,何來奸臣忠臣一說,要是這麼分的話,那每個朝代的開國君主豈不都是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