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是見習生
-
2 # 長得快韭菜
不好。你可以看慣很多零售企業。都想擴充套件社群市場,但是都失敗。比如盒馬生鮮。它的配送和服務算貴的。他去年的收入和支出才正正好好持平,只掙一點點。你家這麼大一個企業,這麼大的資金,才剛好,能維持你的一些小錢,就不要投到這個汪洋大海。最關鍵的是客戶的粘性。客戶一般都會只買一兩次,並沒有長期穩定的客戶。而你去吸引客戶,一般要做優惠活動,以拼多多舉例,他每吸收一個新的使用者,去年是200塊錢不到一個人。我真的感覺你做不了。
-
3 # 獰貓投資
社群市場零售是有剛性市場的行業,有市場有需求這是無疑的,那麼這種生意就一定能做。但是競爭激烈,必須要找到差異化競爭方法,找到客戶的真正痛點在哪裡?對於這種痛點你是不是能夠解決?你解決的成本是多少?這些問題想清楚才有可能做贏
-
4 # 貝與赫
只能說首先圍繞社群展開零售是具有收益空間的,但要看具體選擇何種業態,否則業態選擇不好會比較被動,不可以貿然落地,需要考慮幾項問題:
1. 當下社群業態是否全面,覆蓋能力和服務能力是否足夠,如果仍有不足之處,可以進行相應業態切入;
2. 綜合評估地段,人流,租金等因素,來進行成本收益預估,對落地進行最終決策;
3. 建議社群市場落地基本生活類服務專案,如自己有核心能力,可以採取自建,如缺乏經驗,可採取加盟模式,但各有利弊,須綜合考慮支出。
以上為提的小小建議,希望有用!
-
5 # 山伯洞主
感覺一般吧,很少去那裡買東西。我居住的小區大、人口多,可能是市場攤位費、管理費高這裡賣的的東西超貴,一斤菜、肉比其它地方多一元甚至更多。雖然離家近但多買幾樣東西,開車油錢都省出來了。
目前來講,社群新零售仍處於“養流量”的最初階段,這個市場不會一兩年就能看出效果的,也不是3-5年就能決出勝負的,這是一個長期可持續的市場,而且充滿各類變數,需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隨著大型連鎖商超和網際網路(含無人)便利店公司都將戰略目光鎖定到社群新零售市場,如何在社群內或社群周邊開店成為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因為事實已經證明,純線上的社群電商很難立足,用線上配合線下是社群新零售的主旋律,但涉及到線下開店的話,就是一個慢工細活的事情。
社群新零售是個大市場,更是個慢市場
企業在對外描述未來發展時,偶爾會控制不住自己的嘴,用一些誇大的目標資料來表明自己的決心,例如3年幾百上千家店,尤其是獲得過鉅額融資的當紅網際網路新零售公司。殊不知,社群是個大市場,但更是個慢市場。開店確實很容易,只要有錢就能短時間開足夠多的店,例如當年的順豐嘿客,號稱砸10億也開了2000多家店,但效果呢?
有錢可以任性,但也不該胡來。我在《社群新零售》中分析了在前一輪社群O2O時期時,不少拿到過大融資的明星公司,都是因為盲目的求快、求規模而導致最終出現難以為繼的經營問題。如今的社群新零售,雖然有個“新”,但仍是以線下社群為依託的零售市場,需要尊重線下社群商業的規則。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當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的時候,就是便利店的爆發期。但這只是一個市場參考資料,真正線下開店時需要考慮每個點位的具體情況,開好店之後更考驗經營能力。與電商可以快速產生規模效應不同,社群便利店需要一個一個使用者去養,因為社群的人群是固定的,熟客關係直接影響交易額,而培養熟客需要時間慢慢積累。
開店容易,養店難。進入社群開店,不是社群新零售的終點,而是起點。店開了之後,還有更多的運營工作要執行到位。
“養流量”成為社群新零售必修課
社群零售的傳統形態是以夫妻經營者為主的社群便利店、社群小超市,以及一些地方連鎖便利店或稍微大一些的社群超市,同時也還包含生鮮、水果及各類餐飲店。社群新零售“新”的地方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增加了智慧終端、無人技術、大資料、CRM等網際網路技術;
可以實現線上交易、送貨上門、互動營銷的電商化服務;
優化了商品結構,提高了補貨效率、提升了供應鏈能力;
更親切的服務態度,更優質的互動體驗,更多元的增值服務。
對比之下,社群新零售要比之前高大上了許多,但在社群市場最核心的還是維護客戶關係,所有的一切都應該以圍繞使用者需求為核心來做。我在《社群新零售》書中多次強調了一點,網際網路和線下商圈的商戶都可以選擇消費者,但線上下社群市場,社群人群基本固定,更多的只能是消費者來選擇商戶,所以如何“養流量”是社群新零售的一門必修課。
對於“養流量”這個工作,社群商戶完全沒得選。一線店主需要養流量,連鎖平臺也需要養流量;小區新店需要養流量,小區老店也需要養流量;線上交易需要養流量,線下消費也需要養流量。以上所列舉的社群新零售表現出來的“新”的價值就在於可以利用各種工具來提升“養流量”的實際效果,如果不能靈活多元的運用這些新零售運營工具,那就還只是一家傳統的社群小店了。
一線店主:從“養店”到“養流量”,市場變了
傳統社群小店主要的工作是養店,線下店面天天有人看著即可,但在社群新零售市場,就變成了“養流量”,因為一切消費過程和消費行為都在線上化、資料化。養店已經變成了養流量,這對於一線店主或店長而言是對經營能力的挑戰。
養流量1:自主經營。進入社群新零售時代,店主或店長已經不能每天坐在店裡等著顧客上門了,需要增更多的經營活動,包括線下活動,也包括線上活動,透過不斷的活動來培養使用者活躍性,刺激消費。社群新零售將激發社群消費市場的競爭關係,如果經營方式還過於傳統、單一、被動,就很有可能會被淘汰出局。
養流量2:新區開店。一般來講,在新小區開店,因為入住率少,以及消費群體還未固定,前期都會存在賺的少或虧損問題。但這也沒辦法,社群內適合開店的點位就那些,即便是前期虧損也需要搶佔點位。養店或者養流量的目的就在這裡,賺的不只是眼前的利潤,還需要著眼長期的效益。
養流量3:增值服務。無論是天貓小店、京東便利店,還是一些物業公司等,大家都不約而同的看中了社群增值服務市場,都打算依託零售業務來拓展彩票、維修、快遞、洗衣、金融、回收、家政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務,但社群增值業務還未到爆發時機,在這之前需要一段時間的培養。
養流量4:熟客關係。社群零售市場非常注重培養熟客關係,社群新零售同樣如此。傳統的熟客關係主要依靠店主的交流能力,而社群新零售可以利用網路工具和高品質的服務態度來與社群消費者重新建立關係,所以,現在的社群新店很有可能會對老店構成威脅,不過,熟客關係還是需要時間來培養的。
平臺連鎖:大投入“養流量”,希望換得大產出
養流量6:連鎖經營。在北上廣深及周邊城市,還有一些省會城市,連鎖便利店呈現社群化發展態勢,這就是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時所產生的市場正向反饋。然而,對於一些仍處於發展過程中的區域,大部分使用者對價格仍較為敏感,所以會導致一些連鎖便利店的績效不佳,這種情況需要時間來慢慢陪培養使用者對連鎖便利店消費認知。
養流量7:商超平臺。近期各大商超對社群市場的重視程度有目共睹,我在《社群新零售:商超與便利店的社群之爭》有過具體分析。實際上,大型商超之前與社群的直接關係並不緊密,但現在開始重視圍繞社群市場做“養流量”的工作。另外一方面,京東到家等線上商超平臺也在透過一些優惠補貼的方式養流量。
養流量8:外賣平臺。除了微信之外,美團外賣、餓了麼兩大外賣平臺其實已掌握了一部分社群消費流量,我在《社群新零售:外賣未來將充當什麼角色?》文中詳細探討過外賣平臺在社群消費市場的未來價值。目前,外賣平臺是在透過餐飲配送養社群消費流量,一旦外賣平臺加強對商超便利板塊的推動,會給社群市場帶來一波紅利。
養流量9:小店整合。對於天貓、京東這樣的零售巨頭,不滿足與於稱霸一方的經營模式,他們希望以更快的方式直接搶佔全國市場,所以這兩大巨頭分別推出了天貓小店和京東便利店專案來整合中國600多萬的社群及農村夫妻小店,美其名曰是幫助夫妻小店做店面升級,但其目的是透過夫妻小店為自己養社群線下流量。
養流量10:物業合作。近期綠城、彩生活等物業服務公司以不同的方式進入社群新零售市場,我在《社群新零售:綠城、彩生活來了,大物業們正式入場》一文中也做過分析。物業本職做的工作就是全情投入的在做“養流量”的事情,如今需要利用社群新零售的契機將之前養好的流量變現。
目前來講,社群新零售仍處於“養流量”的最初階段,這個市場不會一兩年就能看出效果的,也不是3-5年就能決出勝負的,這是一個長期可持續的市場,而且充滿各類變數,需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拓展社群市場需要理性擴張,平衡好虧損額度和盈利週期之間的關係。
社群市場千萬不要急,因為在社群O2O時期,很多公司把自己給急死了,社群新零售時期,千萬不能重蹈覆轍,社群是一個慢工細活的市場,需要慢慢的養流量。
這個想法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