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城易老

    寒食節是說人們這天人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的節日,是為了紀念晉國人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人,當年晉國戰亂,公子重耳流亡,介子推一路跟隨並保護重耳安危,回國後公子重耳成為晉文公並一一嘉獎功臣,重耳卻帶著母親歸隱山林,放棄功名。晉文公命人搜山沒有找到,就下令放火燒山三天三夜。沒有料到介子推與母親抱在樹上被活活燒死了。晉文公深有感觸,下令全國每年此時禁火三天,於是就有了寒食節。

  • 2 # bufu自己

    相傳介子推護送晉文公重耳流亡路上,曾經割了自己身上的肉給重耳吃,文公感動不已,誓要報答。後來文公回國,奪得皇位,分封了所有人,獨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氣憤跑到山上。等文公想起沒有分封介子推的時候,又帶文武群臣上山去請他。介子推不願下山,認為文公不念舊恩。有佞臣進言,如果放火燒山,介子推一定會下山,於是文公下令三面燒山,一面不燒,結果山火無法控制,等山火熄滅,發現介子推已燒死在柳樹下。文公悲痛,遂令全國不準生火吃食,這就是寒食節。也有說,清明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 3 # take影菌

    首先,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晉文公重耳年輕時漂泊在外,有一次,他餓的不行了,他有個追隨者,對,我們的主角,介子推,他割下自己的小腿肉給文公吃,有了仙劍奇俠專的感覺,這是大恩,直到重耳成為一國之君,他有了可以感謝介子推的資本,他要給介子推很多錢與榮耀,介子推不要,帶母親躲進深山中,文公就想,燒山逼他出來,沒把握好力度,燒死了介子推與他母親。文公的傷心難過讓他釋出了一道命令:下令這些天人們不能吃熱飯,紀念介子推。是啊,你燒死的人,老百姓買單,好幾天的冷飯,吃到吐,但介子推的人品也是讓百姓們能把這樣一想虐胃的活動延續下來的原因吧。

  • 4 # 山野50

    世人皆知有寒食節和清明節,卻不知道寒食節和清明節有著相連的關係。寒食節是發生在春秋時代的故事,到現在大約有2600年的歷史。

    相傳介子推是晉國一個忠臣,由於晉國內部政治鬥爭複雜,引起了判亂。為了晉國公子重耳的安全,介子推和重耳一起逃亡外國避難。逃亡途中斷絕了食物,介子推割屁股肉熬湯給重耳充飢。因此重耳才得已活命。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晉文公,重賞有功之臣。因為介子推看到了封建社會官場上的黑暗,不願做官。帶著母親回到家鄉隱居。而介子推也知道晉文公(重耳)會來找他,所以和母親又躲在大山裡。果然不出介子推所料,晉文公真的帶人來找他。那麼大的一個大山怎能找到他呢?晉文公深知介子推是大孝子,於是命人放火燒山,他認為介子推即使自己不想出來,也會為了母親而出山。結果大火燒了兩天兩夜,無法撲滅。至到第三天,也就是清明這天,天降大雨才滅了大火。火滅之後,才發現介子推和母親抱在一起死在了一顆大樹下面。晉文公深感疼責,下令以後每年在介子推死的日子,所有的晉國人要禁止燒火,要吃寒食(涼食)來記念介子推。

    後來全國各地都很敬佩介子推的忠誠,於是寒食節就流傳至今。由於寒食節是放火燒山的日子,而清明是下雨滅火的日子。因此寒食節和清明節有著不可分開的關係,有地方乾脆把寒食節和清明節趕在一起過。

  • 5 # 以原為點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寒食寒食,禁菸火,只吃冷食。

    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子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出山,其與母親一起抱樹而死。

    介子推死難之日稱為寒食節,為之緬懷。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一般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後因和清明離的較近,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漸漸的寒食就像一個過客,淡出了我們的節日。

  • 6 # 西樓青門外一笑談文史

    寒食節是中國古代很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顧名思義就是禁菸火、吃冷食。經過多年演變,現在的寒食節定在清明節的前一天。而針對寒食節的起源,一般都公認是紀念春秋時期晉文公的臣子介子推。

    公元前656年,由於晉國太子之爭,導致公子重耳流亡在外19年,為了躲避追殺,再加上屬下頭須捲走錢財,公子重耳逃亡路上連飯都沒的吃,眼看著快要餓死了。他的隨從屬下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了一塊肉就著野菜煮給公子重耳吃,這就是著名的“割股奉君”。

    公子重耳當上國君晉文公後,論功行賞,還沒來得及賞賜到介子推,介子推不屑於邀功自賞,就帶著老母親歸隱綿山。後來晉文公良心發現,想要賞賜介子推,就到綿山找他,沒想到綿山太大根本找不到,就放火燒山,想把他逼出來,沒想到介子推抱著樹寧願被燒死也不出山。後世為紀念品行高尚的介子推,就禁菸火、吃冷食,發明了寒食節。

    那麼在歷史上,介子推真的有“割股奉君”嗎?寒食節又真的是由此而來的嗎?

    我們先來看看《左傳》、《史記》這些正規的歷史典籍資料。在這些典籍中,公子重耳流亡異國期間,並未提及介子推此人,更未提及“割股奉君”之事。只提及了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武子這五個重要人士。當然從後文可以肯定的是,公子重耳的隨從並不止這五個人,還有很多其他人,包括介子推。

    公元前636年,秦國護送重耳回國到達黃河邊上的時候,狐偃變著法子向公子重耳請功,重耳把璧玉仍進黃河與狐偃明誓。介子推在旁邊看到後非常鄙視他們的功利之心,他認為重耳能復國,是上天的安排,是上天的功勞,這些隨從怎麼能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呢?還明目張膽的向國君索取回報,我才不屑於跟他們為伍!於是介子推就自己一個人走了。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未盡行賞,周襄王以弟帶難出居鄭地,來告急晉。晉初定,欲發兵,恐他亂起,是以賞從亡未至隱者介子推。推亦不言祿,祿亦不及。

    沒過幾天,重耳正是登上君位,成為了晉文公,當然得論功行賞。剛剛賞賜了一部分功臣的時候,周天子襄王由於王子帶造反向晉國求救,晉文公的心思便放到匡扶周天子的事情上了。於是這賞賜一直沒輪到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主動去要賞賜。

    推曰“獻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開之,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曰是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這個時候介子推就說:“獻公有九個兒子,只有國君還健在。惠公、懷公又不得人心,國內外都不支援他們;老天既然沒滅掉晉國,也就只有公子重耳能當國君了。這是老天的功勞,不是某個人的功勞,可是有些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豈不是很荒唐嗎?這跟偷盜別人的東西有什麼區別?這是偷老天爺的功勞啊!臣子掩蓋自己的罪過,國君賞賜奸佞,上下互相欺騙,我才不願意跟他們相處!”於是在母親的支援下歸隱山林了,母子倆至死沒有再露面。

    後來介子推的隨從感覺不公,就在宮門口掛了一首詩: “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意思是說國君需要五個人輔佐,現在四個人已經入朝為官了,還有一個人悲怨隱藏起來了。

    晉文公看到後才想起來介子推,聽說他去了綿山,就把整座綿山封給介子推,並起名叫介山。

    《左傳》、《史記》關於介子推的記載也就到此為止,並未記載“割股奉君”、“放火燒山”、“抱樹而死”之事。到了西漢後期之後,才慢慢有些史書文獻小說開始藝術加工,把介子推描述成“割股奉君”、“放火燒山”、“抱樹而死”品節高尚的人,又跟寒食節攀扯上了關係。

    那麼“割股奉君”的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個人認為“割股奉君”這事不存在,是後期藝術加工出來的。

    首先,晉文公逃難時,身份只是落難公子並不是國君,而介子推是公子的隨從,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們只是主人與奴僕的關係。況且古人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關係再鐵,能割自己的肉給主人吃?

    其次,公子重耳逃難時,難道真的想不出一點辦法找到吃的?前文提到還有野菜吃,既然有野菜吃就還餓不死,為什麼一定要吃肉,還是吃人肉?素食主義者不活了?

    最後,如果真有“割股奉君”這種義薄雲天的事,重耳當上國君以後會忘掉他?連勃鞮、頭須這種小人都加封,能忘記賞賜介子推?

    那介子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真的是一個淡泊名利的聖人嗎?

    個人認為不是,介子推其實更可能是一位偽君子!

    首先,重耳登上君位,並不是天意。而是秦國、晉國內部權臣以及重耳逃難時的隨從謀士共同策劃出來的,論功行賞,古往今來名正言順,怎麼能說是天意,怎麼能鄙視有功之人的賞賜行為?介子推說是天意這番話,只能說明跟隨重耳逃難的人才很多,而他並未立過什麼大功勞,只是一個普通的隨從跟班,打打下手,典型的吃不葡萄說葡萄酸!

    其次,介子推嘴上說不屑於國君賞賜,其實內心還是想要賞賜。當晉文公進行了部分賞賜卻沒輪到他時,他就發出怨言,其本意就是在等國君封賞他,沒想到國君竟然把他忘記了。但他高尚的話早都說出去了,覆水難收,拉不下臉主動去要賞賜,所以就只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故作清高的歸隱山林!

    最後,正史並未記載其詳細事件時,只記載了上面兩段看似高尚的講話。如果介子推真的有大作為、大品德,晉文公在開始論功行賞時會忘記這個跟隨他逃亡了19年的隨從?太史公司馬遷的記載會一筆而過?

    而關於寒食節,可以確定的是在秦漢之前的遠古時代就存在,但寒食節的由來,目前沒有準確的事件起源。可能是由於古代沒有打火機、火柴,只能鑽木取火,非常麻煩,就只能常年保持火源持續燃燒,而火源也能帶來巨大火災,所以也要定期熄滅火源,再重新請新火,以示對火神的尊敬,熄火的這段時間裡就只能吃寒冷的食物。而古代人們都喜歡賦予某一個節日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所以在後世的不段演變過程中,就把經過藝術加工的介子推賦予給了寒食節!

    其實,是寒食節成就了介子推的偉大與高尚。但實際上,介子推極有可能是一位社會底層不得志的人物,而且也極有可能是一位偽君子!

  • 7 # 一葉茶1982

    《清明》

    【宋代:黃庭堅 】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這首《清明》詩,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所作。詩中提到的“士甘焚死不公侯”說的是春秋時期晉國人介子推的故事。

    「當年晉獻公寵信驪姬,聽信讒言,欲行廢長立幼之事。公子夷吾、重耳聞訊逃跑,太子申生慘遭毒手。

    因為重耳在晉國素有賢名,所以很多忠良之士甘願放棄安穩舒適的生活追隨他走上逃亡之路。

    這一走,就是十九年。

    既然是逃亡,就不可能有什麼好日子過。重耳的父親晉獻公、弟弟晉惠公一直很惦記他,派出了一波又一波的殺手,想要置他於死地,以絕後患。

    多虧了忠心的部下一路上不離不棄,重耳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

    有一次途中斷糧,重耳餓得昏了過去。一直跟隨他逃亡的介子推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來煮湯給重耳喝。

    知道真相後的重耳非常感動,許諾自己當了國君,一定好好報答介子推。

    後來,歷經磨難的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文公。當時,周天子王室內亂,晉文公旋即籌劃安排出兵勤王。

    因此,在獎賞有功之臣的時候忘掉了一批人。其中就包括介子推和壺叔。壺叔主動向晉文公請賞,晉文公賞賜了他。

    介子推聽說後,說道:“當年,我放棄幸福安穩的生活跟隨公子逃亡,難道是為了像賭博下注一樣,得到更大的回報嗎?

    是因為公子賢良而有才能,具備帶領晉國走向繁榮富強的能力,我才不離不棄的一心追隨。

    如果我開口向他討要,賞賜必定豐厚而優渥。但這樣一來,所有人都會以為我是為了博取榮華富貴才追隨公子,誰又能明白我當年的初心呢?”

    於是介子推背上老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聽說介子推隱居後,非常後悔。他想起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想起了介子推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想盡辦法請介子推出山接受封賞。

    而介子推為了證明自己的初心和志向,堅決不肯出山。

    正在晉文公為難之際,有人向他獻計:放火燒山。這樣一來,一定能逼迫介子推下山相見。

    漫山遍野的大火越燒越旺,始終看不到介子推的身影。等到火勢熄滅,人們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抱著山頂上的一棵柳樹燒死了。

    悲痛萬分的晉文公把這一天定為禁火日,以此來紀念介子推。後來演變成了民間的“寒食節”和“清明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為我是二婚媽媽,已經剖腹產三胎,幾年後還能剖第四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