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健康一線

    綿茵陳一般二月採收,含有有效成分比較高,到五月再採藥物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許多,為了保證藥物的療效建議在2月份採摘。

  • 2 # 老漢與藥膳

    茵陳是一味歷史悠久的中藥,《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說茵陳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茵陳的主要功能是清溼熱,退黃疸。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主要用於治療黃疸尿少,溼瘡瘙癢;傳染性黃疽型肝炎等病症,可外用。

    茵陳主產于山西,俗話說“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三月開春茵陳的幼苗長到10釐米高的時候就可以採收了,這是藥效最好,如果晚了就不行了。

    茵陳不僅能退黃疸,治療肝炎也很有效,有很多茵陳為主的藥劑,比如茵陳蒿湯、茵陳胃苓湯,對傳染性肝炎在縮短療程、減輕症狀及退黃等有明顯效果。

  • 3 # w玉美食

    我們這裡叫白蒿,也有叫靡靡蒿的。除了涼拌,泡水,粉蒸外,還可以包餃子。

    茵陳洗淨控幹水分,切碎拌入肉餡,用來包餃子別有風味。

  • 4 # 小荷盤中立

    我們這裡的蝦池邊上到處都是。不過我們這邊叫餑餑篙。一般清明前後挖,回家把根去掉清洗後,包水餃,炒雞蛋味道鮮美。

  • 5 # 浪子刀心

    我們這叫餑餑蒿 小時候做過任務 老師讓每個學生挖多少斤 挖不夠稱的就要挨罰 時至今日我也不知道挖這玩意有啥用

  • 6 # 松竹155670448

    茵陳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中藥歌說:二月茵陳五月蒿,長到秋後當柴燒。嵩在開春二月剛發出的芽叫茵陳,有清肝利膽的作用,農曆三四月分的芽雲是茵陳,也無藥用價值,秋後下以當柴火做飯。

  • 7 # 麥小麥逛吃逛吃

    菌陳可能很多朋友沒聽過,麥兜君第一次聽說也是一次去農村玩,看見農村老人在河邊採摘,上去一打聽,才知道,這玩意叫做菌陳。菌陳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蒿經過一個冬天沒有死,在第二年春天來臨之際,因陳根而生,因此得名菌陳。

    但是等菌陳苗長大後,到了夏天,就長成菌陳蒿了,民間有俗語,二月茵陳三月蒿,四月五月當柴燒。說的就是菌陳的採摘時間,只是南北方時間略有差異,這裡的二月指的是陰曆的二月,因為氣候差異,北方要晚一點,要到大概陰曆三月份左右才會長出小苗,所以只要在菌陳沒有長成白蒿之前都可以採摘,這個時候採摘的菌陳苗,鮮嫩無比,適合做菜。

    菌陳還有一個採集時期,就是秋季,醫書有記載,菌陳有兩個採集期,春季和秋季,春季就是我們上面說的採摘的可以炒菜的嫩苗,秋季採摘的就用來藥用,這時候就要採老的。

    菌陳還能做出很多美味,比如菌陳團,採集回來的菌陳苗搗碎加入糯米粉和白糖,揉成麵糰,分成幾份,然後放在粽子葉上蒸熟,軟糯香甜的菌陳糕團就做好了,鮮翠欲滴,非常美味可口。

  • 8 # 胖哥尋美食

    還有媽媽喜歡給我們做白蒿撥爛子,就是把白蒿洗乾淨,撒一些鹽和花椒粉,殺出多餘水分,拌入麵粉均勻的裹上一層!放在蒸屜上大火蒸幾分鐘就好了!媳婦家那裡叫這個是棉花菜,也蠻形象的。蒸好的白蒿像一團團棉花一樣,蓬鬆飽滿,可以沾著蒜泥辣椒醋調成的汁水吃。也可以放蔥花雞蛋炒著吃!不管怎麼做都好吃,因為它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美味!

  • 9 # 皇家師爺

    這東西,小時候每年在過年時候我都自己到田地裡面採摘,採摘回家後加上米粉做成糕點。小時候不懂事,只知道這樣後就會過年的了,過年就會有很多好吃的東西,怎麼都吃不完……

    出來工作後,才突然發覺這東西原來是個寶啊,叫什麼【茵陳】,還有很多功用。

  • 10 # 頑主62236717

    座標山東萊蕪。我們這邊一般過了農曆二月二就可以採茵陳,我們這邊老話說“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茵陳當柴燒。”意思就是三月的茵陳才是茵陳,四月的茵陳就是草了,到了五月太老了可以當柴火燒了。因各地氣候不同,茵陳發芽早晚不一樣,還是根據當地氣候選擇採摘日期,一般葉長2釐米開始採摘,葉長10釐米還行,再長了就老了。天氣變暖,茵陳長的很快,最好的時候也就二十天左右。

  • 11 # 勇敢的心28670531

    小時候勤工儉學的毛爺爺就全靠這個了,我們那叫茵陳蒿,山上的雪化了向陽的地方冒出土我們都開始在挖。挖回去曬乾2元一斤,就賣給村裡的赤腳醫生。我老家是神龍架那邊的,那裡的田間地頭特別是沙質土壤長的特別旺盛。

  • 12 # 曉林晨光

    圖1是艾蒿,圖2是茵陳(白蒿),這是二種植物都是中草藥,但它們的藥性不同,需鑑別採用。在我家鄉,春遊郊野,會採一些野艾蒿葉,做艾米團品嚐。

  • 13 # 聖人花

    年頭裡吃了一次茵陳,前兩天又挖了一次蒸著吃了,昨天到今天明顯覺得右肋下咕嚕咕嚕的響,似乎哪裡有擁堵的地方開通了的樣子。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感覺右肋下疼,彎腰的時候哪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撐著硬梆梆的。以至於有些懷疑得了肝硬化了。

  • 14 # 阿丹仔愛讀書

    剛蒸熟,今天早上洗了三個小時,葉子有絨毛,特別難洗,小小顆的,我一顆一顆洗,我婆婆說是好東西,剛想檢視看是什麼草,沒想到這邊就推送了!

  • 15 # 山清水秀lyl

    我記得七八歲時,有一段時間預防黃膽肝炎,我媽用它加上紅糖熬水,每天晚上給我們來一碗,好像說是茵陳,味道很好喝!

  • 16 # 李增喜3

    我們從小就採過菌陳,記不清是哪一年了,肝炎病流發時菌陳很值錢,地裡的菌陳讓人都採完了。

    我們當地曾經有很多菌陳苗,長大以後稱作黃蒿。過去黃蒿可是農村人的燒火柴,家家戶戶割了當柴燒。我小時也割過曬乾了,揹回家中做柴燒。

    當地有條俗語說的好:"三月菌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現在我們已很少有人採集菌陳了,也沒人再燒那黃蒿了。時代的發展,一切一切皆改變了。

  • 17 # 滄海一生笑26

    茵陳不是白蒿!兩者的藥性不一樣的,白蒿是用來補虛的。茵陳是清肝火的。一個補,一個瀉。白蒿葉厚,早期發白,後期變綠色。茵陳葉細如針狀,早期翠綠,後期深綠。

  • 18 # 鄉村關中
    第一,什麼是茵陳?

    我們生活農村,從小就與田地裡的莊稼、野菜打交道,自然就認識茵陳。正月即過,春寒料峭,百草枯黃,可在在路邊、荒地、河邊、渠岸、土壕等地方,凡有土壤的地方,有些野草野菜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急性,早春時開始萌發,探頭變綠,且隨處可見,茵陳就是最顯著的一例。其實茵陳的名字變化,是隨這種植物的季節性生長的變化而變化,田野裡的野蒿冬季乾枯,春天“春風吹又生”萌芽,它因陳根而生,民間就叫它“茵陳”;早春二月,苗期生長嫩弱,民間就叫“茵陳”;待清明之後至初夏時分,茵陳就變成白蒿;夏季之後,就是我們所說的野蒿。所以,民間就有“二月茵陳,三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的說法。

    第二,田野採摘茵陳的最佳時間。

    正月即過,北方的天氣乍暖還寒,這時茵陳就在雜草叢中綻露頭腳,葉片非常細嫩,幼苗長高至3~5寸時採摘,這時茵陳的生長在得到雨雪天氣的滋潤,又正處冬春陰陽交替時節,葉片像沾了一層白霜;因茵陳中陰陽分佈的部位不均,陰氣主要儲存在老根裡,嫩芽以陽氣為主,茵陳含陰氣較少,功效以散為主;而到了三月底,茵陳不斷生長,就變成了白蒿,它的葉片裡綠外白。所以說,茵陳的生長在這期間因月份因地溫的變化很大,一旦錯過這個時間,茵陳的藥效和營養價格就大打折扣,農曆二月就是採摘茵陳的最好時機。

    第三,茵陳在民間藥食兩用。

    茵陳看似普通,卻是有名的護肝之王,對肝臟有很好的保護功效。這在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就有記載。其實,我們在早春時節的田野裡看到,茵陳的葉狀似青蒿而背白,葉莖枯萎,早春由陳莖再生,所以名為茵陳。過早採摘,因其太嫩;過遲採摘,生長變成了蒿,都不適宜食藥而用。挖回來後,去淨雜質,現吃現做,洗淨拌上面粉蒸熟,大蒜搗泥,撒鹽和芝麻,熱油澆上,極是美味;或蒸成菜餅,或蒸菜團,或涼拌,或晾乾曬乾泡水喝,這種多樣的食用方法,都對身體起到很好的益處。

    總之,茵陳在民間是一種很“鮮貴”的野菜,一是時間短,二是食藥價值極高,在我們關中地區,流傳下來許多的農諺,其中就有“春天吃茵陳,越吃越精神”,就是說吃茵陳有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功效;還有說“二月採白蒿,日月節節高”,就是說二月去田野採挖白蒿,家道平安,人丁興旺,一年四季,人都不生病;這些農諺就充分說明了茵陳的巨大價值和作用。

  • 19 # 我愛我家平安健康快樂

    認識,二月踩摘,二月踩摘的叫茵陳。具有藥用價值,同樣的三月踩摘的成了蒿子、同樣的四月五月當柴燒!意思沒什麼用了!

    茵陳………………蒿子……………………當柴燒!我說的是它們的意思!小時候聽老人說的!

  • 20 # 使用者山泉水長流

    1,茵陳在山東有兩種,一種是茵陳蒿(細葉青蒿)的幼苗,另一種是黃蒿(黃花蒿)的幼苗。

    2,以上兩種都是二月出苗,多在三月份苗高6釐米左右採收,過早產量較低。因各地氣候條件不一,也有在四月份採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電影的特效與劇情哪一個更重要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