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鷹鴿分析

    從試驗安全係數角度來看,使用殲-11B這種雙發戰鬥機進行向量發動機技術驗證確實要比使用單發的殲-10B好一些,畢竟一臺發動機出故障,還有一臺發動機能夠保證戰機安全返場,這也是單雙發戰鬥機本質上的一種區別。但技術試驗是多種學科綜合權衡後的一個結果,單純的對於進行首無前例的向量發動機技術驗證,殲-10B要比殲-11更好一些。

    首先,技術發展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穩妥遞進關係。有關新技術的試驗,往往需要遵循一個由簡單逐步到複雜的發展過程,對於向量發動機技術驗證顯得尤為突出。向量發動機不僅僅是簡單的實現發動機尾噴口的偏轉,整個過程中最難的部分除了造出發動機之外,還有一個精確操控發動機的問題,使用一臺發動機在技術驗證上的總體難度總比兩臺發動機要簡單一些,先解決一臺發動機驗證問題,積累了經驗之後,在向兩臺方向拓展,方為穩妥一些。

    其次,使用殲-11B作為向量驗證機改裝工程量遠比殲-10B要大。殲-10B屬於單發戰鬥機,殲-11B為雙發戰鬥機,在進行改裝過程中換裝一臺發動機的工作量總比換裝兩臺的要小得多,向量發動機技術驗證不僅僅是更換髮動機這麼簡單,還需要對戰機整體的飛控系統等進行相對應的改裝,諸如飛控系統的程式等進行相對應的改進,表面上看不出來,實際運作中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裝。顯然使用殲-11B進行驗證技術難度和工作量都要比殲-10B大得多,且技術風險也要比殲-10B高。

    另外,殲-10掌握的要比殲-11好。殲-10戰鬥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一款中型單發戰鬥機,其從機體設計到內部裝置安裝,都是中國自主設計完成的。當然飛控板塊的設計也是完全中國產化的,殲-10系列戰機經過原型機、雙座型到發展到殲-10B,飛控技術逐步成熟,掌握的也肯定比殲-11要好,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殲-10在列裝部隊後多次報道過發動機空中停車安全迫降的事例,這就充分說明了中國在該領域技術掌握的還是比較好的。

    因此使用殲-10B作為向量技術驗證機是一個比較穩妥、科學的方案,在國內可控選擇的機型並不多,美華人在研發的過程中都有在F-16、F-15戰機上進行向量技術驗證的先例,技術驗證穩妥性是最重要的,況且上述提到殲-10空中停車成功返場的先例,充分說明了該型機安全係數也是很高的。

  • 2 # 雲山珠水2018

    中國空軍使用殲10B作為進行首次失量發動試驗機種,主要原因在於戰機飛控系統程式設計原始碼是由自已研究製作基礎成熟,殲10飛控系統的實用穩定性和改制程式設計成熟可靠性不是前身進口改進而來的殲11系列可比似,戰機具備成熟可靠效能才是進步發展的實力基礎。

  • 3 # 五嶽掩赤城

    殲-11的飛控不是自己寫的,而殲-10B的飛控已經相當完善

    從風險性來考慮,雙發戰鬥機的殲-11顯然要比單發戰鬥機的殲-10B更適合作為發動機方面的試驗平臺。萬一發生故障,雙發戰鬥機還有一臺發動機可以用,而單發戰鬥機只能GG,飛機摔下來後,找殘骸分析失敗原因都不方便。

    問題在於向量發動機的控制律必須要跟飛機的飛控系統結合起來,由機載計算機根據飛行員做出的動作指令,分解出控制訊號來自動控制向量噴管進行方向調整,總不能讓飛行員一邊飛飛機,一邊還自己手動控制調整吧。而不在殲-11上試驗,原因就是殲-11的飛控不是自己的,我們還沒弄清楚,暴力硬上風險反而可能更大。

    殲-11來源於俄羅斯授權生產的蘇-27SMK,該型戰鬥機的飛控系統是模擬飛控訊號,殲-11A型的飛控系統部件都是俄羅斯原裝進口組裝上去的。蘇霍伊公司並沒有向我們提供過蘇-27飛控的控制律資料,是沈霍伊自己根據逆向分析原裝飛控裝置輸出訊號的強弱,進行逆向仿製復原的。之後沈霍伊和西安飛控所合作,再將自己仿製的模擬飛控系統,重新編譯成數字化飛控。

    這種方式存在相當大的隱患,我們最多隻是復原了其飛控程式碼控制律,並不清楚這些程式碼為什麼要這麼寫。這跟飛機的氣動原理、結構強度等分不開,在沒有掌握原始資料情況下,很難徹底掌握。當初沈霍伊很想把新弄的數字化飛控用在殲-11B上,但是空軍為了保險起見沒有采納,使用中國產化的模擬飛控。結果證明相當正確,使用數字飛控的殲-11BS和殲-15都發生過多起飛控故障事故,甚至還有數起機毀人亡的悲劇。2016年一架殲-15進行陸基訓練時,戰機失控劇烈上仰長達26秒,導致機毀人亡的悲劇。央視後來《軍事紀實》報道中,播出座艙警告語音,“17 電傳故障;17 電傳故障……”差不多公開處刑了飛控問題。

    所以我們只是學會了抄題,並沒有弄清楚這題目到底怎麼解?只是知道了答案,並沒有弄清楚這答案的計算公式是到底是怎麼樣的。而要在上面再加上向量發動機,那麼需要在飛控程式碼編寫時,再加一則計算,再加上一個變數。

    相比較下,作為親兒子的殲-10,他的飛控完全是我們自己編寫的,所有原始試飛資料都掌握的清清楚楚。殲-10的飛控系統也相當先進,殲-10A一上來就已經是三軸四度餘數字化飛控系統,殲-10B更是亞洲第一款完成了“飛(控)火(控)推(力控制)一體化”設計的戰鬥機,飛控系統與火控、發動機推力控制高度交聯融合在一起。基礎已經相當良好,飛控修改的風險和難度要比殲-11好的多。

    而另一方面來看,殲-10B-TVC還只是個向量驗證機,其最終目的應該還是要給殲-20配上向量噴管。而殲-10整體上跟殲-20一樣屬於鴨翼三角翼的氣動佈局,相比較下其模擬使用環境更接近殲-20,從測試角度來看要比常規佈局的殲-11更好,更有借鑑參考價值。

  • 4 # 天地經緯402

    感覺應該是成熟度吧,自己造的飛機,各方面都熟悉,而且經過這些年的鑽研,我們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步伐可以走得更快更穩。

  • 5 # 歷史小挖客

    小挖客說:其實搞向量發動機,最初基本都是單發搞起的,特別是J10B裝備的軸對稱全向向量(二元噴只能俯仰)型,因為單發的控制律相對簡單一些。雙發矢量差動(有動圖,簡單理解為轉動不一致吧)得到好處更多,但飯得一口一口吃。

    全向向量推力

    現在目測殲10B測試的是圓型的軸對稱向量噴口,如上圖注意噴口明顯的偏轉,這種噴口可以讓推力向各個方向偏轉,不僅僅只是象F-22那樣俯仰,獲得的好處當然會多,但難度相對來說也是更大——原本的飛控系統的限制要放開很多,控制律的改動很大。各種飛行狀態中噴口偏轉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要一一嘗試,新技術的潛力要慢慢挖掘。

    美國測試全向向量推力也是從單發開始的,超機動性試驗機X-31還是很原始很漏氣的偏轉片式,如下圖,日本“心神”也一樣。俄國倒是直接上雙發測試,原因很可能是他們沒有高機動性的單發飛機。雙發全向向量推力可能兩臺發動機之間存在干擾,起步時排除這種干擾很重要。估計象日本的雙發全向向量推力測試,剛開始還是讓兩臺發動機同步偏轉,象單發一樣。

    雙發差動好處多

    不過兩臺全向向量推力發動機之間進行差動,肯定可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應付更復雜的情況,收穫更多的好處。等到J10B的測試結束以後,估計會上雙發飛機測試,而且很可能是J20——同為鴨式佈局,J10B上的很多測試結果可以直接應用。

    雙發矢量推力的差動測試,應該是個完全陌生的領域,難度會非常大,唯一可供參考的是我們買的蘇-35似乎已在飛行中讓兩個噴口實現差動。我們要吃透雙發矢量的差動,還是要先用J10B打好堅實的基礎!而且發動機要有足夠的推力!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6 # 經過來人

    說我的猜測:沈飛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意識不強!成飛創新能力意識很強,而且殲十在很多地方摸索經驗,為以後打基礎!

  • 7 # 風吹6700

    無論公開議論的是什麼原因,看波音就能明白,發動機不是可以想換就換的。雙發如果發動機加長肯定是沒問題,可重量呢,如何配平?波音已經因為這個快把自己弄死了。

  • 8 # 海事先鋒

    中國在殲-10B戰鬥機上測試了第一款向量發動機,改進後的殲-10B戰鬥機被稱為殲-10B TVC型戰鬥機,他使用了一臺軸對稱三維向量發動機。一般而言,測試發動機的戰機都是雙發戰鬥機,但是中國過去毫無經驗的向量發動機測試卻在單發戰鬥機殲-10B上進行,這是為什麼呢?

    圖為殲-10B TVC向量發動機研製機。

    殲-10B TVC戰機測試向量發動機,主要有2個原因。首先第一個原因是單發矢量更好控制。單發矢量發動機不需要考慮兩個發動機之間的向量配合,以及細微的調整,只需要控制好一臺發動機的動力偏向,就能實現整個戰鬥機向量控制的統一。發動機好控制,那麼飛控的編寫也就相對容易,響應速度更快,改造難度較小,也更容易取得研究成果。

    圖為在珠海航展進行復雜機動飛行表演的殲-10B TVC戰鬥機。

    如果使用雙發矢量,那麼就必須要考慮到兩臺向量發動機的配合問題,比如發動機的向量差動。雙發矢量戰鬥機經常會讓發動機尾噴出現差動,比如可以透過一個向上、一個向下的偏轉實現更快的滾轉速率,在戰鬥機進行機頭指向的快速改變時,也可以讓發動機朝不同方向改變推力,方便飛機轉彎、爬升。要實現兩臺向量發動機的精確配合控制,需要給飛機研發複雜的姿態控制系統,用計算機快速計算飛機所需的向量控制,協調兩臺發動機的偏向,這個難度比單發控制要大的多,飛控的編寫也更困難。

    圖為殲-16戰鬥機,他是中國最新研發的第四代半重型戰鬥機。

    其次,殲-10B TVC戰機是中國第一種國際標準的四代半戰鬥機,早在殲-10A戰鬥機剛剛研發成功之時,他就使用了當時世界上非常先進的三軸四餘度數字式電傳飛行控制系統,現在的殲-10B飛控系統已經更加先進,可是實現發動機全許可權數字化控制(FADEC)技術,並且由此實現了戰機的飛火推一體化操控,因此殲-10B戰機測試向量發動機沒有重新改變整個飛控系統的必要,直接稍作修改就可以適應,而且能夠非常靈敏的控制向量發動機,體現出很好的效果。

    圖為殲-16重型戰鬥機。

    最後,中國除了殲-10系列戰鬥機是從技戰術指標提出,到最終開發成功走完研發全程之外,沒有其他四代機是走完全程研發成功的,即便中國可以100%的中國產殲-11B和殲-16等第四代半戰鬥機,但是這些戰機也都是在俄製戰機基礎上改進而來,在中國並不能完全吃透其氣動設計的情況下,如果貿然進行向量改進,將會冒著較大的風險,只有在自己完全瞭解的戰機上進行測試,才是最安全可靠的。

    上圖為F-22A戰鬥機的二維向量尾噴動作畫面,下圖為無向量發動機的殲-20戰鬥機,殲-20目前最大的短板就在發動機了。

    當然,中國也不可能再殲-20戰鬥機上進行向量發動機的測試,畢竟殲-20剛剛研發成功,已經進入小批次產,如果此時再次更換髮動機,會極大的拖延中國五代戰機的服役程序,不能夠快速形成規模優勢,因此在殲-10B戰機上進行向量發動機測試,現在看來也是最合理的選擇了。

  • 9 # 大志遠思想空間

    推力向量發動機是為下一代戰鬥機準備的,殲10正好有試驗機型,只是試驗機型。美國用F15、F16都試驗過推力向量。

    世界上只有俄羅斯在現役的戰鬥機上裝了向量發動機,其他國家都沒有裝,只是試驗過。其實用殲11也可以試驗,只是看哪一種飛機更適合。

    當然如果有客戶需要,中國可以幫助在現役的戰鬥機上加推力向量噴口。推力向量多數情況下只用近距離格鬥,轉彎兒迅速,可以做到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動作。

    但推力向量噴口有優點也有缺點,就要看淡季的實際情況。最大缺點是增加了重量,更重要的是在原基礎上會丟推動力,有時候裝上得不償失。

    所以推力向量噴口對下一代戰鬥機是標配,而像F15、F16、殲10、蘇27等戰鬥機要看實際情況,儘量不加裝。

  • 10 #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因為殲10的飛控技術更好,能夠滿足向量發動機的控制要求。

    在2018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國自主研製的殲10B-TVC驗證機進行了首次公開表演,宣告繼美國、俄羅斯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實用推力向量技術的國家。

    殲10B-TVC在珠海航展上展示了眼鏡蛇機動、落葉飄、J-TURN等過失速機動動作,堪稱中國有史以來最精彩的單機表演。

    殲10B-TVC驗證機採用了三元軸對稱向量噴管,與俄羅斯實用的向量技術相比,重量更輕、推力損失更小,效率更高。

    一般來說,對發動機進行測試最好使用安全係數更高的雙發戰機,例如中國渦扇10發動機的測試,就是先在一架殲11A上安裝一臺,然後再安裝兩臺,逐步測試成熟。上圖這架編號522的殲11A為太行發動機的成熟立下了汗馬功勞。

    同樣是太行系列發動機,為什麼推力向量型號就不能放在更安全的雙發殲11上,而選擇了風險更大的單發殲10B上呢?

    答案是:殲11系列飛控系統無法滿足推力向量發動機的控制要求。

    大家都知道,殲11系列(包括殲15、殲16)都是由俄製蘇27系列戰機仿製、發展而來,包括飛控系統都是一脈相承,蘇27戰機採用的是模擬電傳飛控。殲11A所謂蘇27SK的中國產仿製,完全沿襲了蘇27的模擬電傳飛控,而殲11B作為中國產發展型,採用了中國先進的航電系統和武器系統,以及渦扇10A發動機。但是為了保證專案進度、降低專案風險,殲11B仍然採用模擬電傳飛控系統。

    一直到殲11B的雙座型殲11BS上,才正是使用了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但是,殲11BS的電傳飛控只是把蘇27SK/殲11上的模擬訊號轉變成了數字訊號而已,其控制律並無改進,飛控水平仍然較低,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是相當於把小霸王學習機上的遊戲從卡帶變成了電腦上的小程式而已,仍然是很幼稚的街機遊戲。殲15、殲16的飛控系統與殲11BS如出一轍。

    而殲15發生的3次飛控故障(包括張超烈士犧牲那次)表明相關廠所仍然沒有吃透蘇27的飛控技術,在這樣的技術水平上強行上推力向量技術是不現實的。

    印度蘇30MKI就是很好的負面典型。蘇30MKI的飛控與蘇27相同,印度為了趕時髦在俄羅斯的忽悠下強行上推力向量技術,但是卻無法與飛機的飛控系統整合,只能在油門杆上額外設定向量控制開關,操作麻煩、效率低下。在與美國F15C的模擬空戰中,當印度飛行員手忙腳亂的開啟向量功能時,卻屢屢弄巧成拙成為空中的靶子。

    俄羅斯從蘇30MKI上得到的經驗教訓,支撐了蘇35的研製。俄羅斯在蘇35上將飛控系統升級為4餘度電傳飛控,而且將推力向量控制完全融入戰機飛控系統和火控系統,實現了飛-火-推一體化,這才成就了蘇35強悍的機動效能。

    而殲10作為中國自主研製的三代機,在最初的型號殲10A上就採用了數字式電傳飛控,而且是由楊偉擔任飛控技術負責人。殲10的飛控技術非常完美,在試飛中沒有發生過任何事故,是殲10研發過程中最大的亮點。而發展到殲10B/C後,更是升級成自適用型光傳飛控,效能更加強悍。由自己研發出來的飛控、自己掌握的控制律,在相容自己研發的推力向量技術時當然就輕車熟路了,這就是自主研發的好處。

    而且在殲10B上已經對太行發動機進行了裝機測試,對於發動機與飛機本身的飛-發匹配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降低了風險。

    殲10B-TVC驗證的推力向量技術是為系出同門、飛控系統一脈相承的殲20準備,從技術路徑來說也更加合理。

  • 11 # 資訊所長

    殲10B雖然安裝了中國產向量發動機,但還只是一款向量技術驗證機,目前也並沒有大規模的量產和列裝。那麼為什麼選擇J10B戰鬥機作為向量發動機的驗證機型呢?

    所長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殲10戰鬥機屬於單發發動機,單發戰鬥機使用向量發動機,飛控系統實現起來,相對於雙方戰鬥機來說,難度並不是很高,更容易實現。並且殲10戰鬥機本身的飛控系統性能不錯,尤其還是中國自研的飛控系統,擁有完全的自主產權,技術已經成熟,所以再加上向量發動機的控制系統,整合起來難度不大,可以很快獲得向量發動機的試驗資料。

    路要一步步的走,對於走向量發動機這樣難度較大的技術之路來說更是如此,首先從單發動機入手,先單發再雙發!等到時候獲得了想要的試驗資料了,技術成熟了,再對J11(殲11)那樣雙發動機的戰鬥機進行試裝驗證,這樣顯得沉穩一些。要是一開始就換成殲11戰鬥機,那麼飛控系統實現起來就比較麻煩了,可能得不償失。

    如果殲10B向量發動機驗證機獲得成功,那麼在未來,非常有可能裝備殲11或者殲16等戰鬥機,讓這些戰鬥機的機動性得到加強,尤其是對於殲11戰鬥機來說,主要側重於空戰,第三代戰鬥機避免不了進行空中格鬥作戰,裝備有向量發動機的戰鬥機機動性更強,更具有優勢。

    一旦殲10B向量技術驗證機完成了驗證,那麼中國產向量發動機在未來不只是會裝備殲16等戰鬥機,而且還會裝備在中國的五代機殲20身上,讓殲20戰鬥機的機動性更上一層樓。

  • 12 # 塵香1

    因為中國對向量發動機不是特別看重。有爭議。在殲十上與其說測試。不如說只是展示一下。我們擁有這項技術。為出口創造條件。殲十一是不能夠出口的。就中國空軍而言。可能是對殲十一比較滿意。不不願意在改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採鈺能成為第二個劉亦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