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9
回覆列表
  • 1 # 王太白不白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據說楊貴妃喜歡吃荔枝,每年結實的唐玄宗總要派專人給她從四川涪州快馬長途傳送,到達長安時要求荔枝鮮味不變。要做到荔枝鮮味不變,就要短時間內送達長安。在快速發展的今天,沒有什麼太大的難度,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沒有飛機、高鐵是如何做到的荔枝短時內送達目的地?從涪州到長安千里之遙,這就要歸功於驛道快馬。

    一騎紅塵

    “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流星。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在這裡詩人岑參把驛騎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規定普通驛馬要求一天行180裡左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裡,最快的則要求日馳500裡。唐朝規定30裡一驛,每兩驛置驛防兵300人 ,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期全國有水驛260個,陸驛1297個,專門從事驛務工作的員工20000多人,其中驛夫1700人。所以有這樣一支有保障的郵驛暢通的隊伍在,“”雲想衣裳花想容”的楊貴妃固然可以吃到新鮮荔枝了。

  • 2 # 醉裡挑燈看字

    楊貴妃的來歷,一說是出於廣西容縣,喜吃荔枝,可以理解為聊解思鄉之情。容縣,古稱容州,今屬廣西玉林市,為廣西著名僑鄉,其產沙田柚鼎鼎有名,廣西人每每提及,必冠稱容縣沙田柚,荔枝當然亦屬特產。另,真武閣,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合稱中國古代江南四大名樓。

  • 3 # 青言論史

    有關楊貴妃喜歡吃荔枝的記載,並不見於正史,但是在唐人的詩句裡面多處可以得到體現,應當不是杜撰。她喜歡吃荔枝是因為得了什麼“體臭”的怪病,那肯定是胡扯。她之所以愛吃荔枝,我想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1、荔枝好吃。這個是廢話,但是是最基礎的原因。荔枝確實好吃,大家都吃過,又甜又香,關鍵還好看。晶瑩剔透的荔枝送進美人的玉口朱唇裡面,那必然是一幅好看又好吃的圖畫。

    2、荔枝難搞。在沒有開展大棚種植也沒有高速公路的古代,想把荔枝從遙遠的嶺南弄到內地是很難的,正因為這份難搞,所以楊貴妃才會喜歡,畢竟是物以稀為貴嘛。

    3、體現自己的身份。這個要和上面那條結合著看,正是因為荔枝難搞,而她自己又能隨隨便便吃荔枝,這才能體現出她身份的尊貴,以及她和皇帝李隆基之間的感情有多到位嘛!

    只不過“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背後,已經隱藏著巨大的紅顏禍水的危機了。

  • 4 # 恆實說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這首詩描述的是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片斷。說得是楊貴妃愛吃嶺南鮮荔,李隆基於是為了討心上人的歡喜,特命專人騎快馬,從嶺南攜帶鮮荔枝,日夜兼程,到貴妃手中時,荔枝還是新鮮可口。但是楊貴妃吃荔枝的故事又有許多傳說與分歧......

    一、貴妃吃的荔枝是哪裡出產的?主要說法有幾下列幾種:一、四川巴蜀荔枝說。因為從地理上講,四川巴蜀要比嶺南距長安近多了。並以“路途遙遠、荔枝因時間會變質”理由,推斷楊貴妃所吃的荔枝為四川出產的荔枝。但是有人反駁說:據《新唐書.后妃上》記載:“妃嗜荔枝,......,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而四川到長安,則不足八百里。而且四川巴蜀荔枝的知名度,直到現在,也遠遠不及嶺南荔枝的知名度高。《資治通鑑》也曾提到過貴妃吃的荔枝來自嶺南“妃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驛致之,比至長安,色味不變”。二、出自瀘、戎兩地說。論據是南宋人羅大經說:“荔枝,明皇時所謂‘一騎紅塵妃子笑’者,蓋瀘、戎產也,故杜子美有‘憶過瀘戎摘荔枝’之句。“瀘”指現今的瀘州、“戎”指現今的宜賓。三、來自嶺南南海說。論據就是《唐國史補》載:“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然而“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所以送到長安的荔枝是來自嶺南南海的荔枝。三、潘州說(今廣東省高州市)。因高力士祖籍在潘州,也就是現今的廣東省高州市。從常理上判斷、高力士很有可能會在玄宗與貴妃的耳邊唸叨過家鄉的水果。也有可能會向貴妃推薦過家鄉的荔枝。因此,我個人判斷出自嶺南荔枝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二、再說把鮮荔枝運到長安,究竟需要多少天時間!在這裡,我所有的論斷依據是以嶺南為基礎。柳宗元大師在他的《館驛使壁記》中記載:唐時以長安為交通中心,向四周輻射七條放射狀的驛道(這裡的七條僅是指有重要意義的)。其中有一條就是從長安到嶺南的驛路。路程由長安出發,經襄州(今湖北襄樊)、鄂州(今武漢市武昌)、洪州、吉州、虔州(今江西贛州)直達廣州。我個人估計運送荔枝就是從這條驛道走的。

    咱們詳細推算一下,這條從廣州到長安的驛道,距離大概是在四五千裡上下浮動。驛道在過去,起著傳遞公文,傳達緊急軍事情報的作用、驛站則是為路過官員、信差提供簡單食宿休息場所、更換接力馬匹的作用。唐時規寫三十里為一驛、健馬要求一天要走六驛,也就是180裡、如遇緊急情況,則是十驛300裡。如碰到邊疆緊急,則是換馬不換人,日跑500裡甚至更遠。這一下就清楚了。唐玄宗為了能保質保量的把荔枝從嶺南送到心上人手中。肯定是要快馬、加急。這也就是500裡左右的速度。也就是足以保證鮮荔枝在三四天時間內就可以送到長安玄宗與貴妃手中。

    三、貴妃吃的究竟是否是鮮荔枝!一直有這個說法:貴妃吃的並不是鮮荔枝。其實它是經過加工的荔枝。主要的論證是來源於白居易《荔枝圖序》有“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之說。那麼到底貴妃吃的是什麼荔枝呢?一、”荔枝煎“說。唐人將荔枝去殼,只留果肉用蜜煮透或者是連殼一起投入鹽梅浸佛桑花的漿液中浸漬。“荔枝煎”可以儲存較長時間,不易變質。杜甫也在《解悶》詩中說“京中舊見無顏色”。可見,楊貴妃吃的並不是“色香味”俱全的鮮荔枝而是荔枝煎。二、”荔枝幹“說。論據就是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若離本枝,一日剛色變、二日則香變、三日則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所以,貴妃所吃的荔枝為荔枝幹,並不是鮮荔枝。三、鮮荔枝說(1):史載(我考證了許久,這裡的史載究竟是哪部史書,查不到。所以此法是否正確還有待考證):“以連根之荔,栽於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陽丹河,運至商州、秦嶺不通舟揖之處,而果正熟,乃摘取過嶺,飛騎至華清官,則一日可達也”。四、鮮荔枝說(2):據《廣東新語》所載:就樹摘完好者,留蒂寸許,蠟封之,乃剪去蒂,復以蠟封剪口,蜜水滿浸,經數月,味色不變”。這是一 種有出處的說法。五、鮮荔枝說(3):明徐勃著《荔枝譜》所載:“鄉人常選鮮紅者,於林中擇巨竹鑿開一穴,置荔節中,仍以竹籜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氣滋潤,可藏至冬春,色香不變”。這樣看來,我個人判斷鮮荔枝的可能性居大。

    一、嶺南鮮荔枝在三四天時間裡就可以送到貴妃的手中。玄宗看著心上人楊玉環小嘴啖著鮮嫩可口的荔枝,一紅一白之間,”回眸一笑百媚生“無論是視覺上,還是觀感上,都有著無限的愉悅。

    二、再加上物以稀為貴,這搭上多少人與馬的性命才得來的鮮荔枝,為皇室增添了不少的心理滿足與口欲滿足感。

    三、好吃的嶺南水果。荔枝在好吃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元素:那就是縱千百里,也依然是王之國土。為心上人就算是摘星鉤月,也不算得上什麼難事!

  • 5 # 蜂果仁

    馬上就到了一年一度的荔枝成熟季節,喜歡吃荔枝的人是忘不了的。

    要想了解楊貴妃喜歡吃什麼,可以從她的出生地以及以前的生活環境可以略知一二。如果楊貴妃喜歡吃荔枝,說明以前的老家是有種植荔枝的。

    楊貴妃是出生地有荔枝是毋庸置疑的,大家都知道中國南方很多地方從古到今可是荔枝主產地,當時的品種還是妃子笑比較多(原來並不是叫妃子笑,正因為皇上為了為了楊貴妃能吃荔枝,不惜浪費資源博楊貴妃一笑而得名)

    在荔枝產地的人,特別愛吃當地的特產是理所當然的。比如說北方人愛吃麵,南方人愛吃米飯一樣。雖然楊貴妃到了異地,依然忘不了當初的家鄉特產。再說了,作為皇上最疼愛的妃子,想吃什麼自然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哪怕是千里之外的廣西玉林也不在話下。

    現在大部分人就算是到了大城市,依然懷念家鄉的美食也是一個道理。

  • 6 # 歷史神秘人

    荔枝在當時的唐朝是貢品,必須從南方千里運送,由於荔枝的習性,摘下來的荔枝幾天之內就變味了,所以要想吃到新鮮的荔枝只能用快馬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宮,運送荔枝搞的人馬死傷無數,勞民傷財是很正常的。而因為大詩人杜牧的詩,讓楊貴妃和荔枝扯上了一些別樣的情懷。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用這首詩給世人傳達了唐玄宗為了楊貴妃愛吃的荔枝不惜勞民傷財千里送達的情景,為我們揭示了唐朝時的腐化墮落。不過詩是詩,現實情況就不同了。楊貴妃毫無疑問是一個歷史犧牲品,她愛不愛吃鮮荔枝,荔枝的歲貢制度都在那裡。楊貴妃死後,荔枝仍然每年進貢到皇宮大內。至於楊貴妃喜不喜歡吃荔枝,應該是肯定的了。第一荔枝在當時是貢品,而荔枝的味道確實不錯,由於荔枝的習性,要吃到新鮮的荔枝必須在採摘下來幾天之內送到皇宮,否則荔枝的味道就變了,所以荔枝就顯的很珍貴了,楊貴妃自然珍惜就很正常了,畢竟千里送達,楊貴妃不好拒絕皇帝的好意嘛!但是楊貴妃再喜歡吃荔枝,甚至吃上癮了,也只能在荔枝成熟時候吃到,別的季節就吃不到了。荔枝在漢朝開始就進貢到皇宮了,一直到清朝,這個荔枝進貢制度就一直存在。那為什麼皇宮自己不種荔枝呢,由於荔枝是亞熱帶水果,是南方的特有水果,荔枝到了北方就會水土不服,沒有幾棵能結果的,就算結出來的果實也和江南的荔枝味道也有差距,所以楊貴妃想吃荔枝也只能從江南千里迢迢運送了。至於唐玄宗是否因討好楊貴妃,而千里迢迢送荔枝搞的民不聊生這也是杜牧的想法,不過就因為吃荔枝而搞的如此的勞師動眾,可見當時的封建王朝,為了個人的口腹之慾而不惜勞民傷財,這是值得反省的。至於把唐朝的腐敗,怪到想貴妃吃荔枝的事情上,就有失偏頗了!

    到了清朝的道光元年,荔枝的進貢制度才完全作廢,皇宮裡面的人想吃荔枝只能自己想辦法啦!

  • 7 # 偷得浮生話情詩

    每年夏季6月~7月份是荔枝成熟的季節。如今,隨著交通和保鮮技術的發展,不再受產地的限制,荔枝已經成為了一種大眾化的水果。

    荔枝,因它本身濃厚的香氣,清甜滑嫩的口感,還具有較高的營養和養顏功效,自古就受到很多人都比較喜歡。中國最早關於荔枝的文獻是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文中寫作“離支”。意思是這種水果不能離開枝葉,假如連枝割下,保鮮期會加長。大約東漢開始,“離支”寫成“荔枝”。史料上的多次被點名,歷代文人墨客賦詩讚頌,荔枝堪稱歷史第一“網紅水果”了,而在與荔枝有關的最為知名的典故就是楊貴妃吃荔枝的故事了。晚唐詩人杜牧有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至今荔枝中仍有一個品種叫做妃子笑,是由此而得名的。

    其實,水果種類眾多,被古人追捧,受楊貴妃喜愛,除了自身品質過硬,說到底還是應了一句“物以稀為貴”。

    首先是產地偏少,荔枝在古代受養植技術的限制,僅僅成活於中國的西南部、南部和東南部氣候較為溫暖溼潤的地區。

    第二自身產量少,荔枝春花夏果,一年一結果。

    第三不易儲藏,荔枝果肉本身不耐儲藏。古人沒有冰箱,為了延長荔枝的保鮮期,是要動用更高的儲存成本的,鑿冰存冰因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只是達官顯貴才有的特權。

    荔枝因為這三個因素,導致了這個水果成為了稀有物品。

    如果荔枝是四季常見,多地種植,耐存放的水果,也許集萬千寵愛的楊貴妃也就不那麼稀罕了。

    楊貴妃的榮寵來自於玄宗皇帝-李隆基,他在統治前期是相當的勵精圖治,任用賢能,讓大唐達到極盛時期。一位盛世君王,一旦被愛情衝昏了頭腦對於深愛的妃子,金銀珠寶早已不是什麼可以提上桌面的表達愛意的方法了。不惜動用一切手段,讓她享用世上最珍稀的美味,何嘗不是博美人一笑最好的辦法呢?《舊唐書》《新唐書》和有關史料記載:唐玄宗為滿足最寵愛的妃子楊玉環每天能吃上新鮮的荔枝,頒旨在涪州(今重慶涪陵)建優質荔枝園,並從涪陵開始修建專供運輸荔枝的驛道直通長安,全程1000多公里。為了滿足皇帝給貴妃的一點心意,這一路不知道跑死了多少匹馬,多少個士兵。就是因為這樣,快馬加鞭送到長安的荔枝才新鮮的像是剛摘下來的一樣。所以有的人說,楊玉環吃的荔枝,是很多人用汗水和淚水送來的。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傳記作品《斷頭王后》中寫道:“她那時還太年輕,不知道命運所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君王手中掌握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是雙刃劍,可以讓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也可以讓君王迷失在權利的慾望裡,烽火戲諸侯,千里運荔枝,終究失去了民心,衰敗了國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追女生應該有所保留,還是全身心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