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紡織人看歷史
-
2 # 遊雲說
首先按照你所說,除了秦國,就是楚國了。我要變法做以下幾點,第一,大力推行郡縣制,因為郡縣制史書記載最早是出於楚國。
第二,大力發展農業,實行屯田制,廢除奴隸制分田到戶同時讓奴隸也擁有自己的土地靠自己勞動創造財富減少稅收等
第三,對外關係,設定邊界關卡,屯兵秦嶺以南的漢江地區,防止秦國南下,在大別山北麓屯兵,防止魏韓南下,東邊修好齊吳越,南邊開疆擴土,向南越地區擴土。
第四,整治吏治,選賢任能,,謙虛納諫,鼓勵發展商業,與其他地區互通有無。
第五,軍事方面,冶煉兵器,同時把軍隊農用屯田,戰時是軍隊,平時種田,確保糧食安全,大力發展水利工程。
第六,文化方面,推廣周禮。
-
3 # 浪裡一礁
春秋戰國時期,其實除了秦國變法外,各國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變法。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皆因改革而雄霸一時,只是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最後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
倘若讓我去幫助別的國家變法,肯定會從東方六國之中選擇一個來變法,畢竟除秦國外,另外戰國六雄也不是吃素的,到了戰國時代,除了魯國,衛國,中山國,等二流國家外,就數六強了。我們先從北方燕國講起,燕國地理位置偏北,還曾經被齊國滅國,後面是因燕昭王築黃金臺,千金買馬骨,招賢納士,後面樂毅聯合五國幾乎滅了齊國。可惜昭王死了,後任國君無能,聽信讒言,換將,導致滅齊失敗。倘若燕國順利吞併齊國,以二國之力,經營幾個世代,一統天下也不是夢想。畢竟齊國可是當時天下最富饒的國家,有濱海漁鹽之利。齊國田單火牛陣,後期雖然復國了,但已經元氣大傷。
當初在齊宣王時期國力強盛之時,也的確滅了燕國,名正言順,如果聽孟子的王道之說,輔以霸道,另外分趙魏一杯羹,借地利,經營數代,鹿死誰手,未可知之。畢竟齊國是東方大國雖然和韓趙魏當鄰居,三晉內部人心不齊,想吃掉齊國,可能性很小。南方的鄰居就只有楚國了。齊國可以聯合秦、楚三分天下,瓜分三晉之地。
說到三晉之地,地理位置有些尷尬,畢竟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尤其是韓國、魏國。當初戰國第一霸,要屬於魏國,那時候魏文侯支援李悝變法,武有吳起,稱霸一時,如果順利西進,問鼎天下就不是夢了。可惜魏國後期函谷關和崤山都落入秦國手裡,秦國進可攻,退可守。
韓國位置是最尷尬,在天下之中,所以秦國一出函谷關就第一個滅了韓國。
趙國如果當初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又開闢了代地,有草原和戰馬之利,如果北向越過函谷關,從代地出發,聯合草原民族,和韓魏兩國瓜分秦國,也未可知。可惜趙武靈王自稱主父,後面沒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被圍沙丘,活活餓死。
因此,就剩下楚國了。楚國疆域大,吳越滅國後,南方就剩下楚南天了。雖然春秋時期,南方仍然屬於蠻荒之地,到了戰國,也是不容忽視了。有長江天險,當初如果不讓秦國順利拿下巴蜀之地,無論是連橫,還是合縱,楚國都綽綽有餘。若為合縱,楚國是多次作為合縱長,連橫也是舉足輕重,只可惜楚懷王輕信張儀之言,西入秦國,被囚秦國。即使如此,當初秦始王滅楚也是幾乎舉國之力,才拿下楚國。
秦末之際,秦亡後,實則還是楚國的內戰。畢竟劉邦和項羽都是楚國人,劉邦先入關中,為王。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還是第二次秦楚之戰
-
4 # 農民看笑話
春秋時期,也有改革家,明君強臣,比如齊桓公和管仲,這哥倆可以說是到處坑別人,最後齊桓公自己給自己坑死了,先說管仲的才華,軍事上尊王攘夷,把不服氣的小諸侯一邊拉攏一邊打,打服為止;經濟上,開創青樓妓院讓犯罪的寂寞單身人士得到釋放,另外推薦君主喜好他國特產,大肆宣揚高價收購,導致他國經濟直接崩潰,最可恨的是拿煮熟的種子賣給別國,讓別國差點滅國!
也有秦穆公和百里奚的案例,還有戰國時期的秦孝公和商鞅!三家分晉後,魏文侯和吳起,楚王和吳起,也是兩對明君強臣!
假如我是改革家,我要選擇趙國,原因是,戰國四大名將,趙國佔倆,而且軍事上來說,除了秦之外就是趙,武力值相當的強大,趙國唯獨經濟不給力,
先從軍事上進一步推進胡服騎射,深度推廣屯兵制,閒時種地以及參與生產,達到自產自銷的模式,打仗時,由屯兵所支配物資和裝備的發放以及軍餉的保證,這是李牧軍事思想的核心;
農業上,先以人口普查為準,核實到每戶每人,官府登記,提高生育率,土地分化給農民,鼓勵生產,減輕賦稅;
經濟上,由官府組建商人去其他各國做生意,多與他國進行深層次貿易,囤積銅鐵皮麻等生活必需品;
政治上,向鄰國宣傳本國的優惠政策,吸引他百姓移民,推行遠交近攻,步步蠶食,達到擴張領土的目的;
最後,規範制度,向百姓宣傳法制,不求達到吏治清明的地步,也務必要做到百姓與官員互相監督!
楚國是春秋戰國中最大的國家,人口也是最多的國家,只是氏族林立,百姓認可氏族,而不認可朝廷,所以楚國強大也是強大到了人口多的地步!
-
5 # 天晴愛睡覺
眾所周知,戰國時各國紛紛變法圖強,魏文侯首先變法,重用李悝,翟璜,西門豹,吳起等人創立魏武卒,稱霸三晉,威逼齊楚,風頭一時無二。
後來魏武侯猜忌吳起,吳起南逃入楚,幫助楚悼王進行變法,強公室杜私門,軍功取仕,但是吳起在楚悼王死後就被貴族殺害。
申不害在韓國變法,重整吏治,採用新軍制,增強君權,韓昭侯死後變法也無起色了。
慎到也在齊國變法,雖然也有起色,但是齊宣王退位後即不被重用。
綜上所述:列國的變法只有秦國成功了,其它的國家都是人亡政息。而主持變法的人,主持重新分蛋糕的人,最後都死的很慘,這也是成語“作法自斃”的由來
所謂選國家其實就是選君主,那麼我會選魏國:
第一,魏文侯以弟子禮見李悝,變法於國有利,但是如果太委屈何必那麼用心呢
第二,因為李悝是唯一主持變法卻沒被殘忍殺害的
第三,戰國的變法,以商鞅的變法最為成功,而商鞅變法是以李悝的《法經》為藍本的,如果我不能超過商鞅,那麼我起碼可以在他前面來做這件事,這樣我的光芒才不會被遮蓋!
-
6 # 秦歌一曲夢千年
不請自來。
首先,在戰國這個大爭之世,只有法家的思想適合這個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孔子老師郯子的國家郯國雖然實行仁政,但仍然由於國家太小而滅亡。魯國亦是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克己復禮似乎不太適合。而墨家所主張的兼愛非攻更多的是針對普通百姓,上升到國家層面,則是不適合統治階級的。春秋戰國兩大顯學均不適合國家統治。而法家的思想,透過嚴刑峻法讓百姓有所畏懼,透過耕戰之法,讓國家統一在一個目標之下——國家強大,吞併天下。所以,如果我是一個改革家,我會選用法家的思想。
戰國七雄地圖
如果說除了秦國,在其他國家中選擇一個國家。那麼我會選擇燕國。人們都說戰國七雄燕韓最弱,確實。但是燕國和韓國貧弱的原因又不一樣。韓國是位於四戰之地,而燕國的貧弱則是和中原相隔太遠的緣故。也正因此,燕國有了改革所必須的地理位置。
燕國的東北,有遼東、遼西、遼南、遼北,縱橫數千裡,都是黑土地,肥沃千里,而且有燕山山脈阻絕東胡,有渤海隔絕齊國,有易水長堤阻隔中山、趙國。地偏一隅,避開中原混戰,可安心發展,練兵、造甲、養馬、繁殖人口都可以在燕國東北廣闊的大地上,而且那裡冬季苦寒,適合錘鍊體質,夏季溫暖,氣候宜人,燕國子民人高馬大,加以訓練,對抗南方中原諸侯士兵,有更強的武力,絲毫不弱於秦人。
燕國地圖
至於時間,我會選擇燕昭王剛即位之時。此時燕國雖然剛遭受創傷,幾乎覆滅,但是保留下來,復國重建,破而後立,國內老舊勢力,王族親族,都遭受沉重打擊,燕國是六百年的老諸侯國,很多觀念非常落後守舊,老舊頑固勢力盤根錯雜,經過子之內亂和齊國入侵,對頑固勢力是一次大沖擊,地方很多舊貴族、世襲的爵臣,都在燒殺之中,四處走散,如果要變法,肯定要徹底掃除這些舊貴頑固勢力,重新劃分燕國爵位,廢除先前的制度,重新建立律法和政法。此時是變法阻力最小的時候。
燕昭王雄才偉略,有決心振興燕國,只有開明的君王,才是一個國家崛起的重要因素,如果秦國沒有秦孝公,就是一百個商鞅,也無法推行改革,更別說成就千古流傳的事業了。
燕昭王
至於變法的內容,如下。
1、立定廢除燕國的井田制度,鼓勵開阡陌,擴耕田,宣佈土地歸國家所有,耕地不得私下買賣,避免過度集中到少數貴族手裡。2、拋棄貢物無定數的舊稅制,使農按田畝、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納稅之新法,如此則民富國亦富。3、廢除世襲制,農人力耕致富並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但爵位並無法律和階級特權,只是不同爵位,會獲得國家不同的俸祿。4、凡戰陣斬首者,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使國人皆以從軍殺敵為榮耀,同時任何兵種,都可以有立功的機會,舉國皆兵,士卒奮勇,傷殘無憂,男兒建功立業成榮耀!5、將燕國舊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締,設郡縣兩級官府,直轄於丞相國府之下,使全國治權一統,如臂使指,這是儲君強調的,不能讓貴族割地為王了。6、將燕國所行之長度、重量、容器一體統一,由朝廷國府製作標準校正,杜絕商賈與奸惡吏員對庶民的盤剝,重新鑄燕幣,穩定物價。7、限定各級官府官吏定員與治權,將軍隊、行政、司法三個大部門分開,杜絕政出私門,以及三職於一身,很容易擁兵自重,脫離王室管理。8、強制取締燕國境內,一些山野之民的愚蠻風習,譬如寒食、舉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經過變法後,燕國向東攻佔遼寧半島,朝鮮半島,向北驅逐東胡。擴大自己的戰略縱深。同時深耕朝鮮半島,將遼寧半島和朝鮮半島變為糧倉之後再與中原各國爭雄。
回覆列表
春秋戰國時期,其實除了秦國變法外,各國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變法。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皆因改革而雄霸一時,只是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最後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
倘若讓我去幫助別的國家變法,肯定會從東方六國之中選擇一個來變法,畢竟除秦國外,另外戰國六雄也不是吃素的,到了戰國時代,除了魯國,衛國,中山國,等二流國家外,就數六強了。我們先從北方燕國講起,燕國地理位置偏北,還曾經被齊國滅國,後面是因燕昭王築黃金臺,千金買馬骨,招賢納士,後面樂毅聯合五國幾乎滅了齊國。可惜昭王死了,後任國君無能,聽信讒言,換將,導致滅齊失敗。倘若燕國順利吞併齊國,以二國之力,經營幾個世代,一統天下也不是夢想。畢竟齊國可是當時天下最富饒的國家,有濱海漁鹽之利。齊國田單火牛陣,後期雖然復國了,但已經元氣大傷。
當初在齊宣王時期國力強盛之時,也的確滅了燕國,名正言順,如果聽孟子的王道之說,輔以霸道,另外分趙魏一杯羹,借地利,經營數代,鹿死誰手,未可知之。畢竟齊國是東方大國雖然和韓趙魏當鄰居,三晉內部人心不齊,想吃掉齊國,可能性很小。南方的鄰居就只有楚國了。齊國可以聯合秦、楚三分天下,瓜分三晉之地。
說到三晉之地,地理位置有些尷尬,畢竟處於中原四戰之地,尤其是韓國、魏國。當初戰國第一霸,要屬於魏國,那時候魏文侯支援李悝變法,武有吳起,稱霸一時,如果順利西進,問鼎天下就不是夢了。可惜魏國後期函谷關和崤山都落入秦國手裡,秦國進可攻,退可守。
韓國位置是最尷尬,在天下之中,所以秦國一出函谷關就第一個滅了韓國。
趙國如果當初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又開闢了代地,有草原和戰馬之利,如果北向越過函谷關,從代地出發,聯合草原民族,和韓魏兩國瓜分秦國,也未可知。可惜趙武靈王自稱主父,後面沒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被圍沙丘,活活餓死。
因此,就剩下楚國了。楚國疆域大,吳越滅國後,南方就剩下楚南天了。雖然春秋時期,南方仍然屬於蠻荒之地,到了戰國,也是不容忽視了。有長江天險,當初如果不讓秦國順利拿下巴蜀之地,無論是連橫,還是合縱,楚國都綽綽有餘。若為合縱,楚國是多次作為合縱長,連橫也是舉足輕重,只可惜楚懷王輕信張儀之言,西入秦國,被囚秦國。即使如此,當初秦始王滅楚也是幾乎舉國之力,才拿下楚國。
秦末之際,秦亡後,實則還是楚國的內戰。畢竟劉邦和項羽都是楚國人,劉邦先入關中,為王。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還是第二次秦楚之戰。因此,依照歷史戰國後期還是秦楚,最有實力問鼎天下。若讓我去幫助別的國家變法,還是楚國最有希望。其實吳起在魏文候死後,因為政治之爭,逃亡至楚國進行過一次改革,可惜改革最終沒成功。倘若那次改革成功了,或許不會亞於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戰國時期,應該還是跟秦國一樣首推法家,其次輔之王道,否則終究還是第二個秦朝,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