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言說史

    給皇帝畫像是件風險與機遇並存的職業,尤其是給一些長的比較“出奇”的皇帝當差,考驗的不光個人的繪畫水平,更重要的是考驗你的智慧水平了。

    畫的太像了不行,畫的不像也不行,搞不好就該“咔嚓”一刀了。假設,你面對的老闆是朱元璋,那該如何畫像?

    其實,只要肯多讀書,活讀書的話,這個問題並不難解。明朝畫師的前輩們,早就應對過此種情況的發生:

    晉王李克用對抗後梁,佔據河東,淮南軍閥楊行密想了解他的情報,於是就找畫師,假扮商人來到河東,伺機偷畫李克用的面貌。李克用的防諜工作做的還不錯,畫師一到河東,就被河東軍士所俘虜。

    李克用估計是動了貓捉老鼠的心思,存心想戲弄這個畫師一番(這可比老朱的畫師,遇到的情況艱難的多了,至少老朱不是獨目,而且畫師不用揹負間諜的身份)。

    把畫師押到跟前說 “楊行密派你來畫我,想必你的一定畫畫不錯,那就開始畫吧。如果畫得不好,那你懂的……”

    照實畫肯定不行,畫師很確定,李克用已經盯著自己的脖子找好下刀的地方了。正值盛夏,李克用手持涼扇,於是,就誕生了畫稿的第一版——用扇角遮住李克用失明的眼晴。李克用看後說 “你這是在奉承我。”

    這也成了給帝王畫像的準則:既要隱藏帝王的一些生理缺陷,使畫作中人物高大威猛;又不能過度美化,使人物太過失真。

    如果按照清廷的各種描述來看,朱元璋的相貌應該算是“相當有特點”了。完全一副標準的豬腰子臉,還有一臉的大麻子,地包天的嘴唇、前翻的鼻孔……甚至為了襯托這一長相的不凡之處,還創造出了一個“五嶽朝天”的說法來。

    先不說這樣的長相有多麼的不凡了,但假設朱元璋真的長成這樣的話,那他的內心一定是崩潰的。古代對男子的長相的重視程度遠不是現代人能比的,凡是長相較為出眾的名人,史書中定然少不了一筆“美姿容”的記載。

    長相比較另類,外加性格比較暴虐,給朱元璋畫像就成了一件風險奇高的事情。下面就說上兩件關於給朱元璋畫像的故事:

    故事一:元末明初畫師趙原,原本叫做趙元,明朝建立後避朱元璋的諱,改成了“原”字。擅長畫山水人物,其畫作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時人以擁有他的真跡墨寶為榮。

    人稱之為“龍角鳳尾金錯刀”,有《合溪草堂圖》、《晴川送客圖》、《溪亭送客圖》、《陸羽烹茶圖》等傳世。洪武初年,被朱元璋調到南京為其畫像,因其畫作不稱旨被殺。

    沒有記載到底趙原的畫是怎麼個不稱旨的,作為一個久負盛名的畫師,想必不存在那種畫的不像的因素。那就只剩下一種可能了——畫的太像了,或許連老朱痦子上有幾根毛都畫的清清楚楚。一想到,自己的畫像可能被天下人用譏笑的目光指指點點。你說,老朱不殺他,殺誰?

    故事二:明初有本書叫做《菽園雜記》,其中也記載了一件朱元璋畫像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這麼一回事。朱元璋找了許多畫師給他畫像,按照老朱的說法,就是普遍不稱旨。好吧,等待這些畫師的命運必然是非打即殺。

    看到這些同行的命運,有位畫師畫迅速開動了自己的腦筋,也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那位給李克用畫像的淮南前輩。於是就誕生了這樣一幅畫作——先取朱元璋的外形輪廓,再對一些細節按照李世民、趙匡胤之類的明君的長相進行修飾。

    畫作與朱元璋有七分相似,但又不缺乏一番威嚴肅穆的明君氣度。朱元璋看後十分高興,終於找到了一個稱旨的畫師了。重賞了該名畫師,並以此畫為標準像,複製以後賜給各路諸侯王,以便讓天下人瞻仰聖君的姿容。

    給朱元璋這類“長相出眾”的帝王畫像,是技術活,更是藝術活。既要像,又不能太像,要在像和不像之間。到底該怎麼把握這個尺度?那就全憑畫師的悟性了。

    結尾彩蛋:

    一個攝影師,穿越到明朝初年,身邊還帶著全套的攝影裝備。正好看到洪武爺張貼皇榜,徵召畫師。於是興沖沖的揭了皇榜,頓時,腦海中連走上人生巔峰的主角劇本都編好了。

    金鑾殿上,伴隨著閃光燈的一聲“咔嚓”,不多時一張老朱的照片便沖印了出來。看到照片的朱元璋,一張豬腰子臉瞬間充血變成了豬肝色。

    然後,攝影師被朱元璋以想了解一下,閃光燈的“咔嚓”聲和砍腦袋的“咔嚓”聲有什麼不同的理由,帶上了法場。<全劇終>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要想在明朝做個優秀的畫師,給明太祖畫一幅令他滿意的肖像,必須把握以下幾點:

    一、形像要逼真。

    人家是朱八八,你給畫成了豬八戒,這就是找死,肯定不行的。

    二、突出特點。

    帝王自有帝王的氣象,畫得像還不行,得把特點強調出來,顯得出類拔萃,與眾不同。

    三、把握氣質。

    做到以上兩點,是遠遠不夠的。做為帝王流之後世的龍容,就要體現創立偉業的氣度和不凡的神情,要有至尊的威嚴和心懷天下的抱負。

    關於大明王朝太祖朱元璋的相貌,史書上這樣記載的:

    “比長,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子興奇其狀貌,留為親兵。”

    這就透露出幾點資訊,必須準確把握:

    “姿貌雄傑”,就是說,姿勢和相貌很有男人味,很豪邁。暗含的意味:寬臉盤,下巴殼向前伸。

    “奇骨貫頂”,就是說腦門頂上是凸起一塊,這是帝王之尊的異像,要把握特點。

    “志意廓然,人莫能測”,志者,痣也。志意,就是痣的數目,人莫能測,多得數不清。這也是帝王之貌,和當年漢高祖劉邦大腿上有七十二個黑記一樣,都是帝王的奇像。

    好,即然我們把握住了原則,就奉聖旨,讓畫師們來展示畫功。

    先看第一個畫師的作品:

    鬍子全白了,一臉的溫和慈祥,皇上有這麼老嗎?看起來比李善長的年紀都大,還毫無威儀,這怎麼能行?完全沒有理解聖上的本意,留他何用,推出去斬了吧!

    看第二個畫師的作品:

    混賬東西,這是聖上嗎?剛才那個蠢材畫的太老,你卻畫出個小後生來。嘴上無毛,辦事不牢,你這是詛咒聖上坐不穩江山嗎?快點拉出去到菜市口和袁崇煥一齊剮嘍!

    看第三個畫師的作品:

    蠢貨,這是特麼聖上嗎?啊?這不是前門樓子那個賣佛珠子的假和尚嗎?快快拉出去,開了膛,剝了皮,填上草,製成標本!

    看第四位畫師的作品:

    這不是吾皇萬歲,這是個明教的盜匪,凶神惡煞一般,哪有半點帝王風采。惡毒啊!拉出去梟首吧!

    看第五個畫師的作品:

    看這姿態,明明是個乞丐,你以為畫上龍袍就是皇帝了?想太簡單了,皇上仁慈,賜他一盤鴆鵝,吃了好上路。

    看第六個畫師的作品:

    這個就有點意思了,比較逼真,下巴殼像剷車似的,“姿貌雄傑”有了,“奇骨貫頂”也有了,但是“痣意廓然”呢?你個不長記性的傢伙,梃杖吧,給朕著實打!

    看七個畫師的作品:

    哎呀,這個好!龍目虎視,姿貌雄傑,奇骨貫頂,痣意廓然,人莫能測。這是最滿意的一幅了,必須重重賞賜。賞五十貫,賜到御馬監做事。且慢,先淨了身再去!

  • 3 # 慣與長夜

    一個字,難!兩個字,很難!朱元璋真實的長相估計是不敢恭維,光一句奇骨貫頂就可以想見不是那麼英俊瀟灑了。據說朱元璋建國後,找了三個畫師給他畫像,前兩個都被他殺了,只留了最後一個。這是咋回事捏?

    第一個進宮的畫師估計是個老實人,來了後盯著朱元璋端詳了半天方才下筆,最後把像畫得惟妙惟肖,和朱元璋本人一模一樣。朱元璋接過來一看,我去,我好歹也是開國皇帝,有那麼那麼醜麼,你這是損害朕的形象哪,頓時大怒,叫人把畫師推出去斬了。

    第二個吸取教訓,就大概看了一下,就按照自己心中英俊瀟灑、英明神武的帝王形象畫起來,不一會,一個威武莊嚴的美男子就畫了出來,朱元璋拿過來一看,哎喲,你這是畫的潘安還是宋玉啊,跟我老朱哪有一絲相像之處?得了,這位馬屁拍過了,拍到馬腿上了,來呀,給我拉出去砍了!

    最後一個畫師就比較聰明瞭,他來之前先打聽了一下,瞭解到朱元璋比較欣賞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在畫朱元璋的時候做了一些細微的處理,三分像趙匡胤,四分像李世民,還有三分像他本人,給人的感覺是說像不是很像,但說是不像又有幾分像,當他把這幅畫拿到朱元璋的面前的時候,這回朱元璋樂了,對嘛,這才是我老朱的真實樣子嘛,於是朱元璋滅下令重重賞賜了這個畫師。

    最後話又說回來,現在我們看到的奇形怪狀,不忍目睹的朱元璋畫像,可都是清朝出品的,這個很難排除清朝統治者為了醜化明王朝而故意為之。事實上,不管朱元璋長啥樣,他所創立的不朽功業還是明擺著的,長相又有什麼重要的呢,大家說是不是?

  • 4 # 新奇角度看歷史

    宮廷畫師這個群體在歷史上是很龐大的,極富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

    歷史上宮廷畫師的日常工作包括但不限於:為皇帝描繪御容、繪製壁畫、繪製卷軸畫裝飾宮殿等。繪畫完畢後,若皇帝覺得“稱旨”則有賞,反之則罰。

    具體到洪武年間,朱元璋在位時的宮廷畫師們的生活,我們直接拎幾個出來看看就知道了。

    在明初,朱元璋身為開國皇帝,對文人舞墨這一套自然是不甚瞭解。再加上宮殿規模相對較小,百廢待興,勤儉的朱元璋基本沒為三殿六宮作什麼書畫裝飾。也因此,在這個時期,宮廷畫師們的地位普遍較低,賞賜什麼的就不用提了,稍微做錯點事就得面臨殺頭的危險,朱元璋的嚴刑峻法同樣被施加在宮廷畫師身上。

    彼時的宮廷畫師主要任務包括了繪製歷代孝行圖、開國創業事蹟、御容、功臣像等。

    其中,出現於史料的,在洪武年間擔任過宮廷畫師的人主要有:沈希遠、陳遠、陳遇、趙原、周位、王仲玉、相禮、陸行直、唐肅、盛著等。

    人很少,有詳細記載的更少。《明畫錄》、《畫史會要》裡記載的明初40多位畫家,只有上述人有過宮廷畫師的經歷。主要跟朱元璋對書畫藝術不重視有關,再加上殘酷的專制統治,畫師作畫多承上意,畫風拘謹,猶如“畫匠”,缺少創新。與宣德年間宮廷畫派最風光的時期對比,儼然兩種風格。比如宣德時期有《宣宗行樂圖》、《宣宗行樂圖》、《宣宗射獵圖》。洪武年間幾乎沒有出名的宮廷畫。

    沈希遠因寫御容稱旨,官至從七品中書舍人;

    陳遠,擅寫御容。哥哥陳遇是明朝開國功臣,亦善畫,也曾為朱元璋寫過御容。陳遠到永樂年間官至從九品文淵閣待詔;

    趙原是最早一批被召入宮中的畫家,結果因不稱旨,坐法,被殺;

    周位,第二批被召入宮中的畫家,被命畫大明江山圖於便殿,還因應對有方獲得朱元璋賞識,結果卻因被同行相忌,死於讒言;

    盛著在初入宮的畫師生涯裡,甚受厚待,結果卻因為在天界寺畫壁畫時,以水母乘龍背,不稱旨意,被殺;

    其餘人,則是寥寥幾筆,表明其曾被召入宮中,具體生平記載不詳。

    但不難看出,宮廷畫師的待遇在朱元璋統治時期是極差的。哪怕之前再受賞識,翻臉時比翻書還快,正所謂“伴君如伴虎”,畫技再高也沒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農產品滯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