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飄逸故事匯

    對於白帝城託孤馬謖,說馬謖言過其實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劉備這個人看人非常準,比如劉備看見關羽張飛在市場打架,於是站出來拉架,然後用了一些小計謀,把關張二人收入麾下,然後義結金蘭。

    在《三國演義》當中,魏延一共兩次投奔劉備,第一次是在劉備逃亡江夏郡的時候,路過襄陽,魏延準備開城門,於是襄陽大將文聘出來阻止魏延開城門,與魏延大戰數十回合,於是等交手完事,魏延轉身一看,以看不見劉皇叔了,於是拍馬便走,往江南而去,這是第一次準備投奔劉備,第二次殺死韓旋開城門放劉備進城,其實魏延一直心繫劉備,覺得劉備是個好主公,而且愛民如子,以仁義為本。但是諸葛亮居然要殺死他,說他腦後有反骨,其實這個時候劉備已經察覺諸葛亮看人不準。

    劉備的統兵能力一般,武力一般,智力一般,政治也一般,但是劉備看人,用人,非常厲害,要不也不能當上蜀國皇帝,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還是非常準,因為劉備感覺諸葛亮看人不是那麼準。

  • 2 # 天下君閱

    可能正因為劉備這句話,做了伏筆。多年後街亭之敗,要了馬謖的命。

    劉備是要馬謖命的背後推手。

    也可能是馬謖“謙虛”與“驕傲”的辯證關係的火候掌握不透的著名史例。

    史書記載,馬謖,字幼常。

    與兄長馬良(季常)等五人,世稱“馬氏五常”很有才華與名氣。

    馬謖做過綿竹市。蜀國京城成都市長。

    一步步升遷,肯定有過人之處。

    馬謖才華橫溢,喜歡談論軍書計謀。

    很得諸葛亮賞識,常常與諸葛亮從白天扯淡到夜晚。

    後來被劉備任命機要秘書,軍事參謀。

    沒有實足能耐可能早就讓其滾蛋。

    馬謖弊端,因為喜歡侃~~話說回來,任何時候,不侃又不行。侃到最後是侃爺。

    毛遂自薦是侃爺最高境界~~成功是境界體現

    不侃得不到領導認可與賞識。

    侃要掌握度。侃多了,扯大了,可能引起領導不快。

    又有可能與諸葛亮靠的太近,才會被領導定義善吹。

    街亭之戰,馬謖對陣的是久經沙場張郃,也是《三國演義》掛的上號的名將之一。

    雙方不是同一重量級別對手。

    書中介紹過張郃:曾效力袁紹,獻過許多良計,後被奸官郭圖陷害,投降了曹操。有豐富的作戰和用計經驗。

    憑能力,文強武弱的馬謖豈是他對手。

    即使馬謖不依山而據,而是聽從諸葛亮或王平建議,依水圍柵而守,憑馬謖能力不一定能對抗住強大魏軍,對抗不了老道的張郃。

    即使沒有街亭之敗,一閃失,還會有別處之敗。總之馬謖難逃失敗命運。

    但是蜀國後期缺少名將,只能以次充佳。

    像馬謖.廖化等這些三四流將才不得不推到前面征戰。

    民間俗語:“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從另一個角度證實蜀國後期能獨擋一面的將才奇缺。

    馬謖是文官時間長,領兵打仗機會少,也就是說話機會多,即言多,言過。不像成名將領,實踐能力強。也就是隨機應變大。

    這點,諸葛亮應該很清楚。身旁無人能用,只能賭。用激將法(曾用在黃忠身上)逼馬謖立下軍令狀。指望奇蹟發生,指望自已沒看走眼。

    《三國演義》諸葛亮死於五丈原前,後主特使問國計,諸葛亮也只能說:蔣琬之後費禕頂,

    費褘後……帶著謎團而逝。

    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全部失敗。

    雖有幾個藉口,但實際上不會成功的。

    所以諸葛亮都能平靜接受,沒有斬殺一兵一將。

    而單單以失街亭之由殺馬謖,多少有點媚先主劉備之嫌~~先主英明,先主偉大,先主眼光獨特。

    後世研究,曹魏北方十佔六七,憑彈丸之地蜀國有沒有北伐實力?

    知道難以取勝,而傾弱薄國力為之,是否理性?

    馬謖也可能是北伐失敗的“背鍋俠”~~從古至今的傳統套路。

    街亭之戰,換個角度商榷:馬謖用兵不是沒有依據,他也有借鑑韓信背水一戰戰例。只不過以失敗告終。

    成是諸侯敗則賊是世間永恆定律。

    勝利稱奇計,大書特書。

    失敗屬名不符實,呱呱而談,紙上談兵的成反面教材。

    馬謖死了,死於劉備之手。

    如同曹操手下的長史楊修,領導不待見,還不知趣地賣弄小聰明。

  • 3 # 史記密談

    其一,劉備有識人的本事。

    身為人主,對自己的手下必須要足夠的瞭解,才能用之信之,劉備是個懂得察言觀色的君主,比如提拔魏延,魏延跟隨劉備第一批入蜀,幾次戰役,劉備就能看出這個人能不能擔當大任了?果然把漢中要塞給了魏延守護!

    而馬謖也是隨著劉備入蜀的,佔據益州後,先後擔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等等,可見劉備一直在看他的表現為人啥的,長時間的對他考察,性情品行已經摸得八九不離十了。

    王平和馬謖

    其二,透過他人的評價以及議論。

    馬謖的哥哥馬良,比馬謖混的好,官至侍中,可見相對於馬謖,劉備更寵愛馬良!

    而馬良和馬謖是親兄弟,誰能比馬良更瞭解馬謖呢?馬謖有幾斤幾兩, 兄長肯定一清二楚呀。

    劉備私下裡肯定和馬良等人議論過這事,馬謖言過其實的缺點可能是馬良透露出來的。

    馬良

    也難怪當時傳言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 4 # 甲辛

    我認為原因應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劉備識人,確有過人之處。馬謖雖好談軍事,卻從沒單獨領軍作戰的經驗,做個地方長官或參謀人員可以,做將才卻不行。

    二、馬謖因獻計取南方諸夷時應攻心為上而獲得諸葛亮的信任,與諸葛亮關係密切,常與諸葛亮談論軍事而到天亮,諸葛亮卻似乎未察覺其缺乏實戰經驗的缺陷,劉備擔心自己死後馬謖因得諸葛亮重用而壞大事,所以特意交待。後來事情的發展證實了劉備的預測,可惜他的遺囑,沒被諸葛亮重視。

    三、劉備平時就以仁厚著稱,鳥之將死,其嗚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所以他對諸葛亮的囑咐,應是他的肺腑之言,是他長期觀察的結果,是出於公心,而不是出於私心,更非設計陷害馬謖。可惜他的話說晚了點。一代豪傑,含憂而終,不能不說是一大憾事。

  • 5 # 風清雲青爭

    馬謖是個不堪大用的人,221年劉備夷陵之戰的同時,馬謖正在蜀漢越雋郡當太守,然後雍闓高定等南中耆帥勾結吳國叛亂,高定攻擊越雋郡的新道縣,新道這個地方位於越雋郡內,又與犍為郡,朱提郡三郡交界,高定若攻陷這裡,直接可北上攻略犍為郡進而逼迫成都,或者南下威脅朱提郡庲降都督置所,擾亂整個南中七郡。一般來說馬謖作為越雋郡守,發生在他治下的叛亂,理應由他出兵平亂,保全轄區的地方安穩。誰知這貨根本不作為,一兵一卒也不敢出動,坐視高定叛軍的進攻,估計還擅自逃跑了,因為後來諸葛亮南征時,被夷人殺害的越雋太守,名叫恭祿而不是馬謖,但馬謖的履歷上在跟諸葛亮之前,最後的官職又恰恰是這個越雋太守,然後越雋郡的情況是龔祿被殺後,接任的太守叫焦璜,而他也被夷人殺了,致使此後的太守去郡八百餘里的安定縣異地辦公,這些都是南征後的事情,那麼馬謖任越雋太守只可能在這之前,而不可能在南征之後。所以估計馬謖當時有可能是逃跑了,馬謖這個太守跑路,那麼越雋郡不但沒人出兵,更等於是不設防了,這就讓相鄰的朱提郡庲降都督鄧方,當時的形勢變的非常危險。後來是犍為郡的李嚴實在看不下去了,越境出兵進入越雋郡打退了高定,解除了新道縣的包圍,穩住了南中一度混亂的局面。但是後果也很嚴重,馬謖的無用讓第一任庲降都督鄧方勞死在任上。劉備大概就是知道了這件事所以非常不看好馬謖這個人,臨終前特意提到了馬謖。因為後來馬謖兄長馬良於夷陵戰死,所以沒有宰了瀆職的馬謖,而以當年對待廖立的辦法處理了,但是另一邊對李嚴進行了嘉獎,連升三級讓李嚴這個原來的太守,進入了蜀國的權利中心。也因為如此,諸葛亮或者是不滿李嚴與他分權還是什麼,偏偏就和馬謖談得來,加上馬謖其人也很健談,臉皮也厚。南征時向諸葛亮獻了攻心的策略,他怎麼還有臉獻計?反正是深得諸葛亮的賞識,結果就忽悠了諸葛亮,以為馬謖是個人物,自動無視了他臨陣脫逃的前科。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街亭馬謖大敗後,故態重萌再次落跑了。諸葛亮這才認清了馬謖,他就是個徒有一張嘴,自以為是的廢物。

    參考材料《三國志 蜀書,馬良馬謖傳,諸葛亮傳,李嚴傳,李恢傳,張嶷傳,楊戲傳》

  • 6 # 鄉村故事瘋一把

    三國時期,群雄並立,諸侯爭霸。從董卓入主朝政起,再到最後劉備、曹操、孫權三人三分天下。這之間出現的能人巧士數不勝數。可在這之中也有一些人湊數其間,雖有一定能力,卻實在是不堪大任,最後落得悽慘結局。如“紙上談兵”的馬謖,罔顧兵法,失守街亭,最後被諸葛亮揮淚斬殺,實在令人嘆息。

    其實對於馬謖的不足,蜀漢早有一人看了出來,並提醒了諸葛亮。原來在白帝城託孤之際,劉備就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這點就可以看出劉備的先見之明。所以說 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大可不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長期相處為伴,深知馬謖實幹。

    先說馬謖這人,馬謖年少頗有才氣,在很早就跟著劉備做事了,最初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入蜀後又先後任綿竹、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討伐雍闓,馬謖給出了有效建議,七擒、七放孟獲,使南中人心歸服,為後來爭霸中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可說馬謖這個人還是有些才幹的。

    可是,馬謖兄長馬良也是同期和他一同入蜀的, 作為馬謖的哥哥,當然會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而作為二人上級的劉備,在長期的相處中,不僅可以從馬良處瞭解到馬謖的不足,更是能透過平常看出二人的強弱,瞭解到馬謖於馬良的差距之處。

    二,劉備慧眼識人,眼光獨到。

    在亂世中,劉備能從一個普通的“村夫”,一步一步不懈努力與奮鬥,到最後建立蜀漢。可以說在東漢末年鮮有人能和其匹敵。曹操評價他時說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又說:“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能為人君,劉備絕對有自己獨到的眼光和能力。

    他能在市井之間識得關羽、張飛的不凡,後又得趙雲,請諸葛亮出山,並都使他們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展現。又用龐統,法正進川取益,用魏延得漢中太平。這些可以說劉備的一生之中,幾乎沒有看錯人,也沒有用錯人。甚至包括他死後留下的費譯,郭攸之等臣子也都是蜀漢骨幹。而對於馬謖,眼光毒辣的他自然深諳其真實能力。

    三,作為一個帝王,劉備無疑更加明白知人善任的道理。

    多年的戰爭下來,劉備自然可以分清,誰是大才,可委以重用。這點從馬良身上就可以看出,同在劉備手下任職,無疑更有才華的馬良更受寵愛。而觀之馬謖,劉備則逐漸發現他的諸多缺陷,並在託孤的時候告訴了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事與願違的是,對馬謖極其器重的諸葛亮並沒有將此放在心上,依舊一如既往。到最後釀成大禍的時候,已悔之晚矣。

    我們不得不說,劉備作為一個開國君王,他幾乎做了自己該做的一切。他當之無愧是那個時代的梟雄之一。而馬謖的誤用,也非全是諸葛亮的過錯,在人才極度缺乏的蜀漢,馬謖是諸葛亮眼中少有的希望之一。太過著急導致用人不清才是主要原因,不過這也給諸葛亮帶來了一輩子的遺憾,實在可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給你一次回到過去的機會,你最想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