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淮安韓信

    三國第一謀士在每個人心中都不一樣。因為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而且謀士很廣泛的,比如有內政系列如荀彧,張昭都屬於翹楚!如軍師如郭嘉,賈詡,法正等一批牛逼軍事人物。還有就是大都督丞相級別的,打仗,用計,發展等都有能力者,如諸葛亮,周瑜,陸遜,曹仁,司馬懿,鄧艾等。

    每個人喜歡的不一樣,選擇也會不一樣。

    說說我的感覺!

    我心中三國第一謀士是:諸葛亮。

    才能方面毋庸置疑!未出茅廬已三分天下!

    幫助劉備集團從弱變強,戰略眼光獨到。

    是一個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人。

    一生功勞無數。發明也有,木牛牛馬,孔明燈,諸葛弩,改善雲梯等攻城器械。

    平均實力戰功,計策,內政,發展,軍事,外交,等。。。在三國時期堪稱一絕!數一數二。諸葛武侯孔明臥龍先生乃三國奇才也。

  • 2 # 不成器的老股民

    漢末三國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時代,群雄逐鹿,英才輩出。名臣猛將燦若繁星,共同造就了我國古代最為精彩的一段歷史。往事越千年,三國英雄的形象,依舊令人神往,尤其那一批體現中國古人戰略軍事政治眼光和智慧的謀士,更是另後人歎服。嚴格來講,憑這個第一謀士並沒有意義,自古文無第一,謀士們同臺競技,各為其主,本沒有高低之分。況且古人智力也無法測量,三國謀士各自所擅長的領域也並不相同,一定要評出公允的第一併不容易,小編這裡以史書記載為依據,試著評出相對合理的排名。一家之言,供大家討論參考。

    三國群雄

    按照慣例,依舊先交待下評比的條件,排列以《三國志》,《資治通籤》等正史記載發生是事件為依據,結合同時代人物的評價,不考慮文學作品如演義中的形象和後世推崇程度,僅以其“謀士”的本領為考量依據。再具體一點,我們通俗認為的“謀士”的本領是什麼?三點:一、戰略眼光,即閱讀天下動向,審時度勢的能力,著名的如周公瑾雄圖二分和諸葛亮隆中對的天下三分。這在那個資訊傳輸極不發達的三世紀中國是很不容易的,非常考驗謀士的戰略研判能力。二、戰術制定,這就是我們傳統意義所的“謀士獻計”根據具體的戰場形勢為主公出謀劃策。三、事件預測和判斷能力。這個稍微解釋下,不同於第一條的戰略研判,這個考量的是對事件走勢的預測能力,和對環境,形勢,人心的判斷能力。

    根據這三點,我們其實可以排出三個第一齣來。

    戰略規劃

    考量戰略水平,不僅要看其對天下大勢判斷預測的眼力,還要考量其戰略制定水平,更為重要的是其對戰略的部署和實施,最終達到目標的能力。以此依據,曹魏的荀彧、司馬懿;東吳的張昭,魯肅;蜀國的諸葛亮,都是這型別人才的頂尖水平。那麼誰才是真正的第一呢?荀彧在曹操漢室混亂的時候第一個提出讓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毛玠後提出“奉天子以討不臣”);周瑜、魯肅有“吞劉抗曹”和“連劉抗曹”的戰略規劃(但是這二人嚴格來說是將領而非謀士,包括後面的呂蒙陸遜);諸葛亮更是在隆中就為劉備制定了連吳抗曹,攻略荊蜀,天下三分的宏偉規劃,並積極幫助其最終實現了這個目標。相較之下,司馬懿雖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之志,在戰略謀劃上要略差一籌,其人更傾向於靜待天時,陰而取事。至於江東張昭,雖是東吳內政的一把手,但其在孫策和國母兩番託孤之下,於赤壁時,主張孫權投降。雖然在當時看起來,確實是現實的選擇,但從結果看來,其軍事判斷能力明顯要弱於前面幾位。

    諸葛亮

    綜合評定,這一領域的排名應該是諸葛亮第一,荀彧第二。

    戰術制定

    戰術上比較出名的謀士基本以曹魏為代表,周郎雖有赤壁火攻,呂蒙能陰襲荊州,陸遜火燒連營,諸葛亮平南蠻,出祁山,姜維、鄧艾、鍾會、後期的陸抗、杜豫也都有奇正相佐,克敵制勝的戰績。但是一方面這類人多是於一戰一役中表現出色,另一方其身份也多是將領成分居多,不符合謀士的評比範圍。就戰術制定而言,水平最高的應該是魏國的荀攸、程昱、郭嘉、賈詡;蜀國的龐統、法正等人。三國志中,荀攸、賈詡與曹魏總理級別的荀彧合列一傳,明顯更為出眾,郭嘉、程昱與劉曄等稍次之。荀攸相當於曹操的戰場顧問,平張繡,滅呂布,破文丑,燒韓猛用的都是荀攸的計策,官渡之戰荀攸更是主力軍師。曹操稱其“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荀攸

    龐統、法正在書中的記載是

    “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比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

    也就是相當於程昱、郭嘉的水平。

    綜合看來,該領域的第一應當是荀攸。賈詡、郭嘉、龐統等次之。

    賈詡

    預測判斷

    決斷是亂世謀臣的一項重要能力,相比謀略甚至都更為重要。出謀劃策的高低無外乎就是好主意,餿主意,忽悠主意,好的主公自己有鑑別好主意,判定並決斷的能力,比如曹操,相反袁紹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見事遲鈍,好謀無斷(這其實是普通人的通病)。那麼作為謀臣哪些人在這一方面更為突出呢?當屬賈詡、郭嘉、荀彧、諸葛亮等人。郭嘉曾精準預測孫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這簡直是對孫策命運的神預測。

    郭嘉

    袁曹決戰中郭嘉的“十勝十敗”之說是羅公演義的,原型是荀彧的四勝說,荀彧對袁氏諸謀士的命運預測也相當精準,但是之後北征烏桓和緩攻袁紹二子,皆不出郭嘉的判斷和預料。賈詡人稱“鬼謀”其最擅長的是對人心的判斷,比如裹挾漢帝,勸張繡投降,平西涼時離間韓遂和之後的擁立曹丕。可以說賈詡對人心的判斷三國無人可出其右,而且其深諳韜光養晦,明哲保身之道。身處亂世漩渦的中心,能七十高壽,身居高位而善終,已經非常說明問題了。但從出發點上,其似乎更在意個人的得失與安危,相較郭嘉的天縱才華多了一份保守和私意。諸葛丞相在這一方面並沒有太多突出的事例,甚至還有誤用馬謖的一時之失。

    綜合看來,預測判斷能力,應該是郭嘉第一,賈詡、荀彧稍次。

    荀彧

  • 3 # 中行偃1

    答:我已經回答過N遍了。

    陳群,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促成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4 # 梅落肩香

    一、僅論軍事才能,郭嘉堪稱三國第一謀士。

    郭嘉是曹操麾下的謀士,號稱“鬼才”,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參與了曹操平定北方的多次戰爭,他謀劃的戰略戰術完美到極致。算無遺漏,出奇制勝,為曹操完成北方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筆者認為,郭嘉出色的軍事才能,取決於他具有獨特的識人之術,他犀利的目光,洞穿所有與之交鋒的敵對人物。

    二、郭嘉立志高遠,棄袁投曹。

    郭嘉最初追隨過袁紹,袁紹三公四世,又是全天下反董卓十八路諸侯同盟盟主,佔地廣大,實力雄厚,聲望日隆,具有強大的號召力,因此不少人物認可並依附在他手下。郭嘉卻看出,袁紹性格優柔寡斷,好思不決,雖有禮賢下士之德,卻無成就霸業之志。於是沒多久他便離開了袁紹。

    郭嘉離開袁紹,歸家賦閒六年,後經荀彧舉薦轉入曹操麾下,臣擇明主,將遇良才,兩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慨。

    三、郭嘉神機妙算,從袁紹、劉備、呂布、孫策、劉表,的品性和心境,便看穿了他們的命運。1、郭嘉獻計獻策,除袁紹,戲二袁。

    曹操想攻打袁紹,又覺實力不夠,郭嘉獻出了“十勝十敗”的策略,公必勝、紹必敗。

    郭嘉將雙方對戰的優勝利弊,分析的極為透徹條理清晰,論證有據,贏得了曹操和文臣武將們的高度評價和支援,同時也鼓舞了軍中士氣。

    官渡之戰初戰告捷,顯示出郭嘉非凡的智慧和才學。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不久便病死。曹操欲乘勝追擊,一舉殲滅袁紹的三個兒子,永絕後患。

    一直主戰的郭嘉卻勸諫曹操停止追擊,聞聽此建議,曹操和將士們都大惑不解。郭嘉認為,袁紹沒有明確劃分遺產歸屬權,袁尚和袁譚必定會爭奪領地歸屬權。

    曹軍不發一兵一卒,只需坐山觀虎鬥,任其互相殘殺,便可坐收漁翁之利。果然不出郭嘉所料,曹操打敗袁尚、袁譚,省去很多力氣。

    只可惜袁紹一族,家風不正,遺傳的爭名奪利窩裡鬥。假如兄弟攜手同心,共同打天下,三國鼎立的局面還會有嗎?

    2、郭嘉料定,放走劉備,後患無窮。

    建安三年,劉備被呂布打敗,投靠了曹操,郭嘉說:“此人若放,日後定生變數,如若殺之,恐難掩天下之耳目,有損主公之聲名,不如將其軟禁”。

    曹操聽聞郭嘉所言,並不以為然。常言道自古英雄惜英雄,曹操向來偏愛人才,假如劉備不說那句“明公不見呂布事丁建陽、董太師乎”?曹操就連呂布都捨不得殺。為了籠絡劉備,曹操對劉備真誠禮遇。

    此間流傳一段“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千古趣論。

    其實劉備假意投曹,在騙取了曹操的信任之後,伺機主動請纓去截殺袁術,曹操大意應允了劉備的請求。

    待到郭嘉知曉時,劉備早已帶著曹操給他的裝備溜之大吉了,他先奪取下邳,然後反攻曹操。

    曹操後悔當初,未聽信郭嘉的諫阻,郭嘉不禁發出一聲無可奈何的長嘆道“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

    就這樣,雄兵在握的曹操,竟然被形同喪家之犬的劉備,戲弄了一番,真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3、郭嘉良策,擒呂布。

    曹操發兵攻打呂布,兵至下邳,呂布倚仗天塹地利,固守不出,拉開持久戰勢。

    半年有餘,曹軍將士疲憊不堪,曹操準備撤軍,郭嘉言明,呂布有勇無謀,三戰皆負,其銳氣盡失,必定敗亡。隨之獻出良策,水淹下邳,活捉呂布。

    4、郭嘉一言斷孫策生死。

    官渡之戰時,曹操率軍全力以赴對陣袁紹,孫策想趁機掠奪許州,曹操實力原本弱於袁紹,加之糧草不足, 打袁紹已經很免強了。

    孫策又要來添亂,曹操頓感分身乏術,無力抽調兵力護衛許州,軍中上下更是人心浮動。

    在此關鍵時刻,《三國演義》郭嘉說:“公不足懼也,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

    主公不必擔憂,孫策在吞併江東時,樹敵頗多,他忽視了此事,身處險境卻不設防,他性格急躁少謀略,不過是匹夫之勇而已。

    他習慣獨來獨往,仇家定會派刺客伏擊他,他麾下縱有百萬雄兵,亦是鞭長莫及,所以說,要不了多久,孫策便會遇刺身亡。

    果真不久便傳來訊息,孫策死於刺殺,郭嘉真乃神機妙算也!

    5、郭嘉斷定劉備不會出兵打許昌,譏諷劉表是坐談客耳。

    建安十二年,劉備準備遠征烏桓,又擔心劉備聯合劉表襲擊許昌,郭嘉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中:“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優矣!”

    郭嘉說:“主公儘管放心出征,劉表是個坐談政客,政治能力與劉備相差甚遠,為了不讓劉備的聲望超過自己,他定會想辦法打壓劉備,劉備想讓他發兵攻打許昌,怎麼可能呢?”

    郭嘉又結合當時形勢,制定了一系列的戰略計劃,曹操聽了郭嘉詳盡的解析後,表示非常讚賞,於是協同郭嘉出征烏桓,曹操萬萬沒想到,此一去,打贏了勝仗,卻痛失愛臣。

    建安十二年,郭嘉病死於徵烏桓凱旋歸來的途中,年僅38歲。

    後曹操上表朝廷,稱讚郭嘉:“平定天下,謀功為高”,追贈封邑,全面肯定了郭嘉一生所建立的豐功偉績。

    如果郭嘉在世,曹操還會向東吳發起赤壁之戰嗎?

    總結,在三國眾多的謀士中,不缺乏善於識人的,但無人能像郭嘉一樣,憑著超強的識人之術,謀劃出完美的戰略戰術,運用到所有戰爭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郭嘉奇絕高超的軍事才能超越所有的三國謀事,“三國第一謀士”的桂冠非郭嘉莫屬。他是中國歷史燦若繁星的謀士中,最為閃耀的那一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認為白米飯配什麼最下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