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山櫻美黛子

    僧人最會“扯”,儒生最能“吹”

    “有既是無,無既是有”,這句好象不是老子的原話,也不是佛家的原語,倒像是現在的讀書人(儒生)臆造佛、道兩家的產物。唉,既問之則答之。

    《道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易經》曰:易生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簡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所以《齊物論》裡莊子才說: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辯,萬物齊一 ,渾然一體。

    緣起性空說是佛法的總綱,《心經》進一步闡述為:空既是色,色既是空。

    其實道說、易說、齊物、佛說等諸家學說,都是儒釋道三家創始人在2500多年前的低資訊量農業文明時代,試圖對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一種解讀,沒想到它們殊途同歸,只不過是佛家走得更遠,到達大空境的寂靜狀態(沒能量、沒運動)故會“扯”;而儒家乾脆不談或少談宇宙觀,直接從《德篇》中的人生觀、價值觀引申、曲解入手,大談方法論(入世)——仁義禮智信,其理論體系就顯得單薄,故儒生能“吹”。

    言歸正傳:本文中的“道”、“易”、“緣起”等概念,我是理解為世界萬事萬物的生成機制;“無”、“太極”、“空”等概念,我是理解為世界萬事萬物的原始狀態;“有”、”色”、“兩儀”等概念,我是理解為世界萬事萬物的現在狀態;“是”、“既”、“生”等語意,我是理解為世界萬事萬物的形成和分解過程。

    綜上所述:讀書不能離開作者的時代背景,更不能斷章取義,不然只能自己在那邊繞口令,等繞暈了頭再拿來忽弄人。

    回答完畢,題主你說呢?

  • 2 # 順其自然逍遙遊

    色即是命 空即是色 這句話應該聽說過吧

    所以 悟道的人見地是一樣的 道道相同

    可惜 沒幾個

  • 3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好象老子沒說過這話,他說的是有無相生,前後相隨,高下相傾,……還說過無有入於無間、天下稀及之。比如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誰能見到精神是什麼模樣?你見過嗎?費勁心思你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可她確確實實有,就在你我身上,可比科學找經絡還難。此可以稱作無。而物質,可以見到的。道生之、德蓄之、勢成之、物形之。道、德、勢,可名為無。物可名為有。事物的發展,是鏍旋式上升,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熒,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正是這個有無相生過程的體現。因為這精神、勢、德、道,只能用心靈體會,所以不窺牖見天道。總之,能用眼耳鼻舌身體會的,名為有。只能用心靈體會的,名為無。有,不是無;無,不是有。

  • 4 # 永動機一

    仁見仁智見智各悟異?無中生有有中生無同!道德經有無玄三者成!先天道老子強名道也!(題;道是隱顯物質的本源)

  • 5 # 書香居

    有和無,

    是兩儀。

    兩儀同出自太極,

    最終同歸於太極。

    就像雨水和冰雪,

    無不來自天空,

    最終迴歸天空,

    不同的只是現象,

    本源歸宿乃至本質,本無不同。

    所以,老子才如是說。

    其實,

    花開花落,開落皆是花;

    雲捲雲舒,卷舒何非雲?

  • 6 # 淵漠437

    通行版本的《道德經》裡沒這句話呀,不知提問者在哪裡看到是老子說的。而且有和無在邏輯上是完全相反的一對概念,抹殺它們的差異性根本與道德經的思想不符。“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講的是二元對侍,矛盾的雙方誰也離不開誰,都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和發揮作用的前提。“反者道之動”、“大音希聲 大象無形”講的是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量產引起質變。代表有的“音”和“象”要變成代表無的“希聲”和“無形”需要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需要量積累增加到一定的限度,不是說一上來“有”和“無”就相等了。“有”和“無”如果一樣,就沒必要立兩個名了。再來,量產之後的“無”和量產之前與“有”對侍的“無”也不是同一層次的東西。以道德經中的例子來說明,當聲音的頻率在人耳聽覺神經能感知的範圍內時,人能聽到改聲音。但是當聲音的頻率超過聽覺範圍時,對人來說還聲音就為“無”。但此時的“無”和聲強為零的“無”顯然說的不是一個層面的事。

  • 7 # 顏小二述哲文

    老子雖然沒有直接寫出“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句話,但是老子思想裡面確實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這樣的思想。從形而上的角度講,老子思想裡的“道”即是有也是無。將形而上之理下落到世俗中來說,根據老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的思想,有和無本身就是相輔相成的存在。

    1、形而上之“有”與“無”

    其實在《道德經》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有”和“無”,書中這樣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裡的無指的便是老子思想體系裡面的“道”了。這天地還未生成時便是“無”,這個“無”可以看成是道。因為道,天地開始出現,因為道的存在,天地在道的作用下孕育化生萬物,此時,道可以看成是萬物之母。

    所以“無”和“有”在老子思想體系裡面都是“道”。就形而上的角度來說,在天地化分之前,這個世界便是“無”的混沌狀態,混沌的整體亦可以看成是“道”的形態,因此我們可以把道勉強稱為“無”(道是不可言說的,老子在道德經裡面就已經描述了這一點,並且老子姑且將其稱為“道”,而道又是無所不包的。所以根據具體情況,“無”有時候可以勉強稱為道),後來生成天地,繼而化生萬物。這個時候,天地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背後有“道”;萬物之所以能成為萬物,且各具特性,亦是因為萬物有萬物的“道”,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是生成萬物的母親,即為“有”。

    所以,從道形而上的角度來看,無和有都是道,因此老子思想裡面才會展現出“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特點。

    2、人生方面的“有”和“無”

    將形而上的道下落到世俗人生方面的時候,我們亦能理解老子思想中的那個“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觀點。

    老子曾經這樣描述過道的特點。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句話相當精妙,老子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洞悉到世間事物因循往復的變化特點,一件事物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便會下落。道的作用微弱、謙遜,難以被察覺,但是道卻不容抵抗,道的強大與其表現出來的無聲無息本身就是有無共存的一種奇妙狀態。天下萬物生於天地之間,天地可以看成有,有又生於無,但是你不能說無前面不存在有,因為無前面還有無.....

    在人生當中亦是這般,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可以用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來指代。比如,我們學習知識,學識多了,獲得學識可以看成是“有”,但是學習“知識”的同時,我們可能因為自身認識到了許多東西,學會了深思熟慮,於是做事往往與本心相違背,做的事情可能有些偽的味道,這個時候,我們不求利祿不知偽詐的“淳樸本性”便在漸漸減弱,此時“淳樸本性”就在向“無”的發展。

    我們多一分“淳樸的本性”,就要少一點“學識的束縛”,這裡不是要大家不學,而是在學的時候知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保持有和無的一個平衡狀態。當你既可以是“有”也可以是“無”的時候,這個時候,人生就相對趨於平和安寧了。

    參考資料:

    1、陳鼓應著《老莊新論》

    2、羅義俊著《老子譯註》

    3、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

  • 8 # 寄暇學宮

    為什麼老子說: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老子看到這個提問之後,把《老子》的各個版本都看了一遍,也沒有找到這句話。

    老子想了半天,弄不好是莊子他們給改的。於是老子就去找莊子:“我說小莊,你亂改我的文章可不好啊!”

    莊子正在做他的蝴蝶大夢呢,被老子給叫醒了,心裡這個彆扭:“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是我給你改的?”

    老子一看莊子這小子挺橫,心想我都這一把兒年紀了,還對我這個態度,於是立刻就回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是你給改的!”

    莊子一聽這個詞兒怎麼這麼熟呢?莊子忽然醒悟過來:“我說你怎麼用我的詞兒啊!”

    老子這會兒嘴也順過來了,馬上回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是我用你的詞兒?”

    莊子本身臺詞兒就熟,也馬上回道:“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你用我的詞兒?”

    老子:“請循其本,咱們回到問題的開頭。我是問你怎麼亂改我的詞兒?”

    莊子:“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是我給你改的?”

    老子:“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是你給改的!”

    莊子:“我說你怎麼用我的詞兒啊!”

    老子:“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是我用你的詞兒?”

    莊子:“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你用我的詞兒?”

    老子:“請循其本,咱們回到……”

    莊子:“……”

    老子和莊子抱著頭沉思,怎麼就繞不出來了呢?

    這時候一個聲音傳來:“你們這是陷入了輪迴之中了!”

    老子和莊子抬頭一看,真是蓬蓽生輝。原來是一個和尚。

    老子問道:“你是誰?”

    和尚回道:“我是我!”

    莊子問道:“你從哪兒來?”

    和尚回道:“從來的地方來!”

    莊子問道:“你到哪兒去?”

    和尚回道:“到去的地方去!”

    老子滿腦袋畫著圈:“我想靜靜!”

    和尚很好奇:“靜靜是誰?”

    老子表示很無語,於是就一言不發。和尚一看立刻認輸:“知者不言,我輸了!”

    和尚說完就走了,邊走邊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等那和尚走遠,老子一拍莊子:“我知道是誰給我改的了!”

    莊子道:“我又不是你,怎麼會知道你知道是誰改的!”

    老子:“……”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爾馬龍是什麼級別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