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日思維

    首先故事只不過是故事,野史可以隨便改變,但歷史是不容更改的,作為李世民,是更愛長孫無憂還是更愛如意公主,歷史和故事是完全不一樣的。實際上,在這個電視劇中備受冷落的長孫皇后才是李世民的最愛,而如意公主的原形楊妃只不過是李世民的戰利品,當時被俘虜時年齡尚小,但由於姿色甚美,先安排給長孫皇后做丫鬟,長成後被李世民佔有,哪裡有“愛情”一說。

    歷史上李世民有兩個隋朝公主的女人,一個就是這位楊妃,而另一個卻是李世民殺死自己的弟弟齊王李元吉後霸佔的齊王妃。

    如意公主的原形為隋煬帝的一個女兒,嫁給了李世民,成了楊妃。楊妃後來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吳王李恪、一個是蜀王李愔。 其子李恪在唐書中被史臣贊為“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李恪因被知人善任的唐太宗贊為英果“類己”而被提為立儲人選,威脅了特定集團的利益,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李世民死後,吳王恪被長孫無忌誣陷為謀反送上了斷頭臺,故事看過了吧,歷史上只有如意,只有楊妃,有兒子吳王李恪,李世民曾經立長孫皇后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後被廢,太宗皇帝問長孫無忌的意見,吳王恪雖賢,但是乃前朝於孽,隋煬帝外孫,入住東宮恐有人不服,太宗才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是為唐高宗。

  • 2 # 幻中詩

    如意公主的原形為隋煬帝的一個女兒,嫁給了李世民,成了楊妃。楊妃後來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是吳王李恪、一個是蜀王李愔。 其子李恪在唐書中被史臣贊為“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李恪被知人善任的唐太宗贊為英果“類己”。那麼李世民那麼看中李恪為什麼李世民不立他為太子?

    李恪和李愔出身貴胄,父親唐太宗,母親隋朝的公主,其外曾祖父是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其外祖父是隋煬帝楊廣,其祖父是唐朝的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其父是一代聖主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故李恪與其胞弟李愔乃融楊隋、李唐和獨孤氏三豪門之血脈,身兼兩個大一統皇朝的帝族,在中華歷史中可謂難得一見。

    繼承了兩朝帝王血脈的李恪, 為什麼李世民不立他為太子?

    其一,李恪出身高貴,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因而李恪在當時的朝野內外有著崇高的威望。但這樣高貴的血統令唐朝的大臣不安,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萬一在李恪那裡變質了怎麼辦,人們擔心殘暴的隋朝會捲土重來。

    其二,李治是長孫皇后的嫡子,古代尊卑有別,李恪終歸是庶母所生。而且李治的舅父長孫無忌,當時手握大權,在李世民身邊非常有影響。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當年的奪嫡的功臣,而且也為大唐朝的江山立下赫赫戰功。李恪的母親雖然出身高貴,但畢竟是前朝皇帝的女兒,不受寵。

    其三,李世民曾說李恪最像自己。李世民是怎麼登上帝位的,他殺了自己的親哥哥,。李治性情軟弱,即使登上帝位,也會保護自己的兄弟。李世民在廢黜李承乾而打算立魏王李泰時,廢太子李承乾曾說,若李泰登帝位,則他和李治等兄弟俱死。這對李世民有巨大的震撼作用。而且李世民曾經給李恪寫過信,告誡他要遵循禮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亂想。李世民不想讓自己兒子兄弟相殘,因此就立軟弱的李治。

    其四,政治傳統的繼承。可謂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治軟弱,他登帝位,肯定會繼承李世民政治上的做法,延續貞觀盛世,因為他所倚重的都是李世民這個朝堂的人。但是李恪對自己貞觀的做法的繼承是否延續,李世民肯定還是懷疑的。這樣不利於自己今後江山的長治久安。

  • 3 # 暗夜思考

    提問中所說的如意應該就是隋煬帝所留下的如意公主,之後被封為楊妃成為唐太宗李世民內官“四妃”之一!至於如意的兒子,那應該就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了!

    從歷史記載可知,李世民一直認為李恪英武果敢最為像自己,那麼又究竟是什麼原因沒有將太子之位傳於李恪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方面生母出身的考量;另一方面李世民不願兄弟相殘的事發生在自己兒子們身上;還有就是長孫無忌等重臣的主張。

    生母出身的考量

    我們知道,唐朝是一個氏族式的社會,這樣的社會對於重大事件的抉擇都有著非常嚴格而明確的制度與條框!其中皇帝立諸更是如此!

    按照當時的立諸慣例,嫡長子繼位才為正統!然而,當嫡長子李承乾被廢之後,那麼新的立諸人選自然也應該從嫡子之中產生!

    所謂嫡子,也就是正妻——長孫皇后所生的兒子。很明顯,新的立諸人選大機率是在李泰和李治中二選一!而對於非正妻所生的李恪來說,直接就被排除在外了!

    再加上,李恪生母如意公主作為前朝遺留公主的身份太為敏感!其子李恪想要正常繼位更是難上加難。

    另一方面,李世民的內心深處,終究還是最愛自己的原配長孫皇后的。

    我們現代的很多人都很容易受到各種電視劇集的影響,認為李世民深愛的對像為如意公主,然而在正史中卻並非如此——李世民真正最愛的終究只有長孫皇后,這點從長孫皇后死後,李世民就不再立後也看得出來!

    如此這般,有著氏族制度的約束,再加上如意公主的身份特殊,同時李世民又深愛著長孫皇后,自然而然的太子人選基本與非嫡子無緣了!

    兄弟相殘的忌諱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自己是如何上位的!他發動的玄武門政變雖然成功,且最終擁有了這大唐江山,但是其做法也終究給世人留下了弒兄篡位的名聲!

    特別是老年的李世民,對於血親相殘、兄弟相殺的事情一直耿耿於情,他不願也受不了同樣的事情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重演!

    再加上前太子李承乾的謀反之舉、魏王李泰為繼皇位而表現出來的殘忍性情.........讓得李世民一度痛心到了崩潰的邊緣!

    李世民一直在找尋一種方式——一種能夠讓自己的皇權平穩過渡,又不會導致血脈相殘的方式!他在怕;他怕自己的兒子們會像自己一樣走上那條奪權之路;他更怕在自己死後新繼位的兒子會對其他有威脅的兄弟展開殺戮!!

    如此這般,唯一符合他心中所想的也就只有性格懦弱的李治了!——以李治的性格,繼位之後斷然不會對其他兄弟大下殺手!

    因此,無論是性格還是做事風格都與自己最像的三子李恪,自然也就成為了李世民不願立諸的對像!

    朝中重臣的主張

    當然,李世民很清楚,李治的繼位雖說不會造成自己的子孫相殘,但是其懦弱的性格也斷然很難守得住李氏天下!

    正是因為如此,直至最後,李世民都沒有下定決心!他更是在確立李治為太子的同時對長孫無忌說:“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國家,怎麼辦?吳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怎麼樣?”

    當然,李世民的這個猶豫遭到了長孫無忌的反對,長孫無忌堅持主張立李治為太子!並說道:“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這麼重要,怎能隨便改變?”

    如此,種種因素彙集,再加上李世民本身對於易諸之事猶豫不決,最終立李恪為太子之事只得作罷!

  • 4 # 葉之秋

    唐太宗為何不立如意的孩子當皇帝?

      看題目想了半天,不確定唐太宗哪個妃嬪叫如意,又或者是他最中意的孩子,後來才明白,是指電視劇《隋唐英雄》中的如意公主,原型是楊妃的那個,雖然沒看劇,但大致也猜得到,劇中的如意必然是唐太宗千寵百愛的妃子,長孫皇后肯定就是那個最不受待見的原配正宮。就劇而言,不立如意的孩子當皇帝,也不難理解。如意是前朝的公主,她的兒子上了位,怎麼待李家天下?就算他本人對李家沒有歹意,但是難保前朝的遺老遺少們不起心思,那會兒就不是唐太宗能左右得了的了。

      ——其實咱們電視歸電視,歷史人物不能完全靠電視去了解。事實上長孫皇后和唐太宗的感情非常好,長孫皇后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無人能及,無人可以替代,長孫活著時的寵愛,遠超他人,長孫死後,她的孩子得到的,遠非其他皇子皇女能比,所以,編出來的劇,不要輕信。

      至於如意公主,即後來的楊妃,過得很平庸。史書對她的記載只是:“恪母,隋煬帝女也。”就這麼幾個字,沒什麼特別的。

      楊妃(此時應該是公主)在哪出生,排行第幾,史書無載,楊妃的生母是誰,上至皇后,下至一般侍妾的說法都有。隋煬帝在世時,是不是公主的身份,是不是許配了他人,有什麼封號,都統統模糊。其實這就很奇怪了,隋煬帝的子女並不多,如果真的是寵愛的女兒,無論如何都會給個封號金冊什麼的,讓她享受到最好的待遇。隋煬帝在長安的時間,很短,如果她受寵,也應該和南陽公主一樣,陪在父親身邊,而如果不受寵,則正好被李淵家族接收,她才會成為秦王的姬妾之一。

      在隋朝,楊妃的地位應該不高,要不然怎麼會什麼相關的記錄都沒有。在唐朝,楊妃的地位其實也不高。怎麼說呢?

      楊妃的父親和李淵是表兄弟,按理來說李淵建立的唐朝,是隋恭帝禪讓過來的,他對楊妃這位表侄女,多少也應該給點體面。以楊家的地位,做個妻不算過份,就算做不了妻,非得做妾,那也應該給太子做妾吧?要知道那會兒,他還不知道李世民要殺兄弟逼他退位呢。可是,昔日的公主,成了一個王爺的妾室,落差還是很大的。

      楊廣死於公元618年3月,李淵公元618年5月登基,公元619年出生,這個時間,楊妃的重孝還沒滿,不但三年沒有,一年都沒有……這個貴女,李世民就是這麼看待的,成王敗寇呢,想想,她真是可憐。這樣糟糕的感覺,怎麼可能會想到立她的兒子為帝?那得把長孫皇后擺在哪裡?

      愛一個人,就要愛她的全部,包括她生的孩子,同樣,不喜歡一個女人,自然也不會喜歡她的孩子,愛屋及烏永遠有它的道理。

      所以,李恪和李愔得到的待遇,也遠遠不如其他的兄弟。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大發福利,給皇子們封地。李泰相州,李治幷州,李慎秦州,李佑齊州,李貞揚州,李惲襄州,李恪安州,李愔益州。李恪和李愔的封地,沒看到什麼特別的優勢,反而是差了不少(揚一益二,可不是初唐時的說法)。

      影響劇中,李恪似乎是唐太宗最喜歡的兒子,但是事實上唐太宗所有兒子裡,李恪受到的喜歡,無處顯示。李恪貞觀七年去封地,臨行前,李世民一番深情表態:“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可是,同樣是兒子,和他同年的李泰就不用去封地,唐太宗還想讓他入居武德殿,李治由李世民親自撫養,貞觀十六年讓他上朝,從長孫死後直到封為太子後一直是留在父親身邊,因為群臣議論太多,貞觀二十年李世民才不得不把他放回東宮。——的確是家國事殊的。

      ……

      同樣是寫信,父子交流,李世民怕李恪變壞,寫信(誡):“汝方違膝下,悽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父子情深,令人動容。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面對李泰,他“賜泰物萬段”,給的東西有逾於皇太子,至於李承乾,乾脆讓他不受出用庫物的限制,隨便用。——的確恐益驕奢,可為什麼給他兄弟那麼多許可權,原來還是因為同人不同命啊。

      類似的事情還有許多,咱們就不多列舉了。有這些應該已經夠了,為什麼不立楊妃的兒子吧?因為不愛楊妃,不愛屋及烏,不能有任何王朝不穩的威脅,自然要諄諄告誡,時時監督,至於長孫生的那些孩子,讓他們自由成長,快樂幸福吧。帝王之路,哪是那麼容易走的?

    拋磚引玉吧,不當之處請海涵斧正,期待朋友們的關注。

  • 5 # 品讀H歷史

    在隋朝末年,李淵在眾多的起義軍中拔得頭籌,十分順利的建立了唐朝,在二兒子李世民的幫助之下,他成功的統一了全國,可以說李世民的功績是十分的突出的。

    原本李淵並沒有打算立李世民為太子,當時的皇長子李建成可以說是李淵十分鐘意的,由於李世民的戰功越來越高,他們兄弟之間矛盾也是越來越突出,於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了政變,成功的將李建成和李元吉殺死,自此李淵也無能無力,只好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當太子不久,就逼迫李淵退位,於公元626年的八月份正式登基為皇帝。

    李世民的兒子眾多,起初作為皇長子李承乾才能十分的突出,在牆上他是長孫皇后的兒子,所以由他繼承皇位更是明正言順的,但是好景不長,隨著李承乾將自己的腿摔斷,變成了一個瘸子,這讓他逐漸的自閉了起來,最後竟開始謀逆皇位,最終被李世民廢掉。

    李承乾被廢掉以後,李世民十分想立吳王李恪為太子,但是遭到了眾大臣們的反對,因為李恪的出身不好,再加上李恪的母親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所以他就會受到大臣們的猜忌,生怕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唐朝,又重新回到隋朝。

    李世民也不能獨斷專行,他也得獲得隴西集團的認可,不然自己建立的唐朝就會土崩瓦解,儘管李世民很喜歡李恪,也多次說李恪十分的像他,但是因為他的出身,也沒有被立為太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到30歲的話,應該明白什麼道理?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