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0
回覆列表
  • 1 # 煮史問道

    張良、諸葛亮、劉伯溫三人均是智者的化身,在歷史上享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地位。

    如果從歷史政治功績來看,張良居第一;劉伯溫居第二;諸葛亮居第三。

    排名依據如下:

    首先,漢朝開國的難度係數高於明朝,當然更高於非大一統的三國曆史時期。

    其次,張良是直接帥軍深度參與了推翻大秦的起義的全過程。

    再次,劉伯溫則是在朱元璋已經形成氣候後才加盟義軍的。諸葛亮的那個歷史時期則規模比較小,非大一統的歷史大朝代。

    如果從歷史地位,歷史影響力來看,諸葛亮排第一;張良排第二;劉伯溫排第三。

    排名依據如下:

    首先,諸葛亮深受傳統文化的薰陶,幾乎都成為了封建歷史時期士大夫的標杆與旗幟。

    其次,諸葛亮不僅有崇高的個人修養,而且還是一個全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科學家。《隆中對》、《出師表》、《誡子書》等都被納入了教材,這是其他兩位所無法比擬的。

    再次,張良更傾向於政治才能,至於其他方面則留下的東西不多,劉伯溫雖然也是當時江南地區赫赫有名的才子,但是在文化領域對後人的影響其實不大的。

  • 2 # qzuser

    這三個人常被人們用來誇讚智謀絕倫的人,都是一個時代的佼佼者。我就在這裡稍微講一下自己的認識。

    張良

    張良是個傳奇人物。他祖上是韓國宰相,他算是韓國的貴族後裔。曾經謀劃刺殺秦始皇,卻失敗了。之後他隱姓埋名,苦讀兵書,在遇到劉邦後,便跟著劉邦打天下。他在劉邦統一中提出過很多戰略,在建國後更是三言兩語便讓劉邦遷都長安,讓劉邦摒棄廢除太子的想法。最後他以心求道,不問政事,得以終老天年。

    縱觀張良一生,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往往料事於先。眼光長遠,多次撥亂反正,可謂帝師。最後頤養天年,與韓信、彭越等人相比,真是一生都很榮耀。一個謀士能做到張良這樣的,太少了。

    評價:張良在亂世中,輔助劉邦取得天下,居功甚偉。生前備受尊敬,死後入武廟,誠為古代謀士最好的榜樣。

    諸葛亮

    諸葛亮隱居隆中,卻曉天下大事。隆中對給劉備掃清迷障,至建業促成孫劉聯盟。劉備入川時領軍向西,終克成都。後坐鎮後方,為劉備排程人員物資。劉備稱帝后任丞相,勸阻出兵伐吳。劉備死後,秉承遺志,勸科農桑,蜀中大治。後五伐中原,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德才兼備,一心為國,殫精竭慮,誠為後世楷模。他就像劉備的張良和蕭何,任勞任怨。他治理的蜀漢井井有條,百姓安樂。雖然出師未捷,但無奈蜀漢疲弱,終究難以打敗曹魏。

    評價:諸葛亮有才氣,忠心耿耿。雖然軍事上沒有太大的建樹,但政治水平高超,是可以委以重任的良臣。

    劉伯溫

    劉伯溫是元末明初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謀士。他對朱元璋奪取天下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參軍機8年,神機妙算,提出了諸多方略。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後,他被賜還鄉,因病去世。

    評價:劉伯溫作為朱元璋的得力手下,由於常出計策,被世人拿來與張良媲美。其實朱元璋比劉邦、劉備的能力高很多,帳下人才濟濟,劉伯溫文學比不上宋濂、高啟,戰略比不上徐達、朱升,不過在朱元璋打陳友諒的時候比較出彩。相比朱元璋手下其他文人,劉伯溫更能被世人吹捧。

    最後,這三個人都各有不足,但都是開國功臣,都是智囊擔當。

  • 3 # 內蒙古小寇

    張良、諸葛亮、劉伯溫,三個人同屬於著名的歷史人物,為其所在的朝代都立下了汗馬功勞。首先分別瞭解一下張良、諸葛亮、劉伯溫:

    張良:

    張良,字子房,是秦末漢初人。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輔佐劉邦奪得漢室天下,協助呂后扶持皇子劉盈奪得儲君之位。明知“功高蓋主”的後果,故從漢初步穩定後,逐步退下來。由於精通黃老之道,故晚年雲遊四方。

    封號: 留侯

    縊號: 文成

    信仰: 黃老之術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蜀漢丞相,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在漢朝大廈危傾之際,以“匡扶大漢”為己任。在四處兵戈、諸侯割據的紛亂的環境中,憑藉獨到的眼光、卓越的才能輔助劉備建立蜀漢。儘管六出祁山,也至死都沒有完成他“匡扶漢朝”的偉大政治理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他一生完美的詮釋,也是對他忠於漢室的肯定。

    封號: 武侯

    諡號: 忠武侯

    著作: 《出師表》、《隆中對》、《誡子書》等。

    劉伯溫:

    劉伯溫(原名:劉基),因字伯溫,被後世稱之為“劉伯溫”,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協助朱元璋在紛亂的年代迅速崛起,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謀劃北伐大計。明朝的開國功勳之一。與宋濂、高啟並稱為“明朝詩文三大家”。儘管晚年功成身退,但由於朱元璋的猜忌以及同僚的陷害,還是免不了被賜死。

    封號: 誠意伯

    諡號: 文成公

    著作: 《郁離子》、《賣柑者言》等

    張良、諸葛亮、劉伯溫三人都有卓越的才能,在軍事、政治方面不相上下,而在文學方面張良未有留存後世的著作無從考究,而張良擅長黃老之術,諸葛亮和劉伯溫,我認為,劉伯溫的文學造詣更深。從三個人的信仰以及處世方面,張良最明智的,即獲得了功成名就,也同時完美的功成身退,也得到了善終。而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自己的一生完美的詮釋了忠臣形象。

  • 4 # 月心水映1

    諸葛孔明和劉伯溫我就不想說了,因為他們流傳的故事就太多了!

    我只想說說離我們最遠的這個 張良 張子房!因為他和那兩個人有一個很大差別!那就是張良這個人!並未盡其才!這跟他的位置有關!他和劉邦的關係,其實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君臣!甚至可以說!張良雖然是漢初三傑,大漢的留侯,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卻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漢臣,而應該叫韓臣!這是他和劉邦自己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一個問題!張良,只能算是劉邦借來的一位 高人!一個不明說的外臣…

    所以,張良其實也並非真的像書裡寫的那樣,只是因為欣賞劉邦的頭腦,便傾心投靠,屢施助力,熱心籌謀。而劉邦對張良也並非就真的心無掛礙一直親信視之!但這個未盡其才就已經這樣了!那要是才能盡顯又會什麼樣子暱?他究竟還有多少東西是沒有或沒想往出倒的呢!以他韓相世家,韓非家的世代家臣!會對韓非子的著作沒有研究?會對政治政策無所建術?這很難讓人相信吧!

  • 5 # 孟珍

    謝謝邀請。這個題目是如何評價張良,諸葛亮,劉伯溫?首先,他們都是人們心中的智者,他們又都是古人,對於古代的智者,‘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的真正智慧深度,對他們的評論只能侷限於書本及史料的記載和傳說,每個人真正的造詣和功業我們不一定能瞭解多少,論名聲,論智力,論計謀,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無疑諸葛亮最厲害。這首先是三國演義這本書在人們心中的印象太深刻太鮮活的緣故。也因為這個時期有太多的謀士參與到國事的紛爭當中,互相之間的智鬥為文人謀士提供了施展的平臺。同時也把人的智慧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層次,成就了一個個文人志士,諸葛亮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說他是智慧的縮影也不算過分。在諸葛亮的身上,充分展現了人類智慧的重要,也體現了文人的忠誠。張良,那個時代謀士文人還少,但卻有不少聖賢和神仙之類的修煉者。這些人大多不會參與人世間的紛爭,但卻不一定不會教幾個徒弟,讓他們到人世間去驗證自己的修煉所得。但這些人卻會很少,而又有一定的天分和緣份,張良恰好就是一個這樣的有天分和緣份的人。他的智慧很高,有一身的真才實學,只是對手相對來說差了一些,所以顯不出他的高明之處,雖然助劉邦打下了漢家江山,卻不怎麼顯出他的高人之處。他的全始全終,功成身退卻成了人們最為稱道的地方。其實這種拿得起放得下的修為才是更高層次的東西。更接近於聖賢神仙。到了明初之時,文化明顯普及,文人已經遍地都是了,然而有真才實學的高人卻明顯不足,劉伯溫無疑是雞群裡的鳳凰。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籌,但相比諸葛亮和張良,還是有明顯的差距,甚至到最後都沒能保住自己。儘管號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但誰也知道他的本事是不行的,不然不會拿諸葛亮來說事兒。

  • 6 # 劉大媽說三農

    每一個王朝能夠成立,除了有帝王所在之外,肯定也有一些特別厲害的大臣,比如今天要說到的劉伯溫。他的影響力特別的大,有人認為看計謀的話,劉伯溫可以堪比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了,他當時也算是很傑出的一位人物。

    據說,劉伯溫在小的時候就是特別聰明的,看過很多的書,能夠做到過目不忘,不僅自己口才特別的好,而且也善於謀略。於是,他就成為了當時朱元璋身邊最得力的一位大臣。劉伯溫的才華不僅僅是表現在戰場上,而在政治方面他也有不少的見解。當時,朱元璋稱帝,他就一直在朱元璋的身邊輔佐朱元璋。

    一開始,朱元璋也是很器重他的,但是朱元璋是一位比較殘忍的君王。他成為皇帝之後,特別害怕自己手底下的人會謀反,所以就殺了很多的有功之臣,其中也包括這位劉伯溫。劉伯溫先是被朱元璋給貶回了老家,他回到老家之後,身體一直不怎麼好,朱元璋聽說了之後就讓劉伯溫回去養病,但沒想到劉伯溫回到了朱元璋身邊過了沒多久,又再次回老家,這一去就再也不復返。在老家呆了1月有餘,劉伯溫就因病去世了。

    他在離世之前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字叫做百戰奇謀,這本書裡面寫了很多關於排兵佈陣的事情,因此朱元璋很想要得到這本書。在劉伯溫去世之後,朱元璋派人去劉伯溫家裡面去取這本書,當時朱元璋的兒子聲稱劉伯溫已經把這本書給燒了,只剩下了另外一本書,書名叫做郁離子。朱元璋得到了這本書,翻看了一下,覺得裡面沒有提到任何關於百戰奇謀的事,就再也沒有看過。

    後來這本書就到了李自成那裡,李自成一直都特別的敬仰劉伯溫,他雖然也很想要得到之前的那本書,但是他卻沒有特別的茫然,而是得到了郁離子之後仔細的檢視,這才發現這本書裡面講的和百戰奇謀特別的相似,也都是關於如何佈陣以及排兵的。這時候才得知,原來郁離子就是所謂的百戰奇謀,只是劉伯溫略施小計把書名給改了而已。

    因為劉伯溫心中清楚,如果這本書被朱元璋給得到了,朱元璋很有可能針對自己的家人。所以,他才在臨死之前用了最後一計,200多年都沒有人能夠明白過來,一直到遇到了李自成。

  • 7 # 老農民嘮三農

    他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一個人,不留戀那些權利地位,連劉邦也非常信任他。他眼光獨到,看人極其準確,但是卻很少評價別人,只是簡略的評價過韓信幾句。他天性淡泊,但是卻非常有才華,非常有計謀,沒錯,他就是張良。

    在漢朝建立之後,張良幾乎就不在參與朝政之事了,平日了也不和其他朝廷之人來往,晚年之時,更是選擇了到處雲遊,這也充分體現了他的低調和豁達。但是隱退的他卻因為一件事重新出山,然而卻也因此背叛了劉邦,他救了呂后,卻也害了戚夫人,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要從劉邦說起了,話說男人都喜歡美女,更別說像劉邦這樣權傾天下之人,在劉邦晚年的時候,他喜歡上了年輕漂亮的戚夫人,而對於那個一直陪伴她但已失去容貌的呂后卻心生厭惡。劉邦因為戚夫人的原因,就想要重立太子。

    劉邦的這一行為受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他們認為劉邦這樣做事被戚夫人迷惑了,而且他兒子的表現一般,不足以成為太子,而在這場爭論中,有一個人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那就是呂后。一旦她兒子劉盈被廢,那她將一無所有,而且如果戚夫人兒子登基,那她更是可能有被處死的風險。但是因為她不受寵,即使她給劉邦提了許多的建議,做了大量的努力,也沒能改變劉邦的想法,眼看劉盈就要被廢除,就在這時,呂后想到了張良,在她多次求情的情況下,張良終於給她出了一計。

    其實張良肯出手,是為天下人所考慮,因為當時呂后的兒子更有能力,其治國思想也更符合老百姓的福祉,而張良給了呂后一個非常簡單的計謀,那就是請出商山四皓。張良認為,一般的口舌求情是很難說服劉邦的,只有請出商山四皓跟隨太子,才能讓劉邦知道太子現在的地位是非常穩固的。那為什麼劉邦會信服商山四皓呢?原來他們一直都不理漢朝爵位,劉邦多次邀請都沒能成功,劉邦非常的敬重他們,所以如果能請他們出山,劉邦絕對會改變主意。

    就這樣,張良的這一計謀也是改變了我國以後的歷史,在劉邦死後劉盈就登基成了皇帝,而這時的戚夫人就非常的慘了,呂后用酷刑殺害了她,還把她兒子毒死了,製造了一大慘案。如果張亮知道呂后的手段會如此殘忍,不知道他是否會後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小說時你聽音樂嗎?有沒有單曲迴圈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