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中一內

    周朝推翻殷商,建立周朝,雖然一方面是因為商紂王后期的所謂的殘暴統治,加強自然災害,導致當時許多老百姓都生存困難。而另一方面卻是商紂王誘騙周文王,對他進行長期關押不說,還殺了他的兒子,並做成肉醬要求周文王吃下去……最重要的是,周國能夠順利將殷商王朝大敗,在軍事上依靠了其它同盟屬國的大力支援,否則單靠周國的一國之力根本無力與商王朝抗衡。

    所以,周朝建立後,一方面是要答謝曾經在推翻殷商王朝中有功的同盟屬國;另一方面也是弱化各個屬國的實力。

    周朝分封制,是時代的需要

    周朝選擇分封,是一種必然的政治措施。因為與周國一起結為同盟國推翻殷商的,還有八九個國及部落,沒有這些同盟國的支援,僅憑周國一國之力是無法推翻殷商王朝的。所以既然大家是同盟,都在推翻殷商王朝出了力,立了功,打下來的江山按道理都可以分享。所以為了安撫同盟,實施分封。

    周朝分封制,是變相的中央集權

    周朝接過殷商王朝的江山後,雖然分封了許多的大大小小的國,但是這其中很多是周王室子弟直接管轄,並穿插在其它諸侯國之間。這既有利於周王室對諸侯國的監督管理,又可以讓諸侯國成為保護周王室的軍事屏障。

    周朝的分封,是逐步實現中央集權的政治策略

    周朝分封諸侯七十多個,可想而知,每一個諸侯國的實際人口、土地、經濟、軍隊等綜合實力也就不是很強了。這些諸侯國的國王,也就是名義上的一個王,所能調動的資源是有限的,他們保護本國不受別國侵擾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這些諸侯國只能聽命於周王室的統治,才能保證自己的國長治久安。

    周朝建立初期,以分封來提高地方因地制宜,加快恢復經濟

    殷商末期,災荒連連,商紂王窮奢極欲,大肆搜刮,再加上商、周之間的戰爭,導致經濟下滑嚴重,為了儘快恢復經濟,填飽老百姓的肚子,分封后,各王實現地方自制,可以更好的實現因地制宜。根據各地有利條件和優勢發展地方經濟。

  • 2 # 雲漪潭影

    1.歷史淵源。三代其實不算是一個國家,更像是部落聯盟,只不過有一個天下共主。中國從商代已開始分封諸侯,稱號有侯和伯,西周王室其實就是商王分封的,周文王曾被商王冊命為西伯。西周的分封制可以看做是夏商兩代的政策的延續。

    2.地理因素。武王伐紂和周公東征之後,周王室控制的地區空前廣大,西到甘肅,東到大海,北到燕山,南到荊楚,但是周族憑藉自身人口很難長期控制大片土地,這就需要盟友的幫助。

    3.鞏固統治的需要。周朝建立,肯定要按照功勞大小封賞一起滅紂的各個僕從部落和功臣,籠絡人心,維繫自己天下共主的地位。

    4.實際上在三代,除了華夏,在除了周邊,中原地區甚至還有其他民族共存,為了生存,必須建立屏藩,拱衛中央。

  • 3 # 貪戀長安韻

    周王朝採取分封制度,是有歷史原因的。中央集權制並不適合當時的社會形態。周王朝當時的社會形態,決定分封制度的實行。

    中國的奴隸制社會歷經夏商周三朝,在周朝達到了奴隸制社會的巔峰時期,同時也是奴隸制度由盛轉衰的開始。

    吸取教訓,鞏固統治

    周朝取代商朝之後,周武王吸取了商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採用了分封制度。周武王討伐商紂之所以能夠成功,比較重要的歷史原因之一,就是當時討伐商紂王,紂王的主力軍隊全部在平息叛亂中,朝中守備力量薄弱沒有主力軍團的強力抵抗。造成商朝無兵可用的核心問題,就是商朝沒有分封諸侯外藩,在遇到外敵入侵的時候沒有外部援兵的支援。因此導致了商朝的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之後,意識到當時的社會生產不發達,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一旦有威脅統治的強敵入侵,如沒有外藩作為周王室的屏障,那麼周朝也會重蹈商紂王的覆轍。

    周朝要想實現穩定的政治統治,在當時的社會形態下,分封制是周朝最為合理的選擇。其一分封諸侯可以作為國家防禦力量的備選,是防備外敵入侵的緩衝力量。其二,分封制度也是周朝開疆拓土,擴大統治範圍的有力政治手段。周朝採用了分封制,分封制度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周王朝的統治疆域相較夏、商時期都要大了許多。從分封制實現後,體現出的實際效果來看,周朝採用分封制是無可厚非的最佳選擇。

    人口流動的限制

    在奴隸制社會,因社會主要勞動力的奴隸依附於奴隸主。人口的流動受到嚴格的限制,因此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非常的緩慢。統治者要想實行直接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統治,是非常困難的。周天子作為一國之君也不可能擁有所有的奴隸。實行分封制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奴隸制的優點,維護周王室的統治地位。

    奴隸制度進化到封建制度

    從奴隸制社會發展到封建制社會的歷史程序中,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奴隸制到封建制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分封制在維護統治者的利益上有一定的優越性。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當封建社會完全成熟之後,郡縣制才徹底取代了分封制,成為了中國政治制度的主流。

    在周朝的歷史環境和歷史時期中,分封制有特定的歷史地位。以當時的歷史環境,只有選擇分封制這樣的制度,對於當時的周朝是最為合理,最為有效的政治制度。是當時周王朝的必然選擇。

  • 4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周天子直接統治有兩大障礙無法突破,分別為周王室的‘聯軍職能’和周天下的部落分層。直接統治的話,周王室的實際統治範圍可能會縮水數倍乃至數十倍,分封列國才是上上策。

    八百諸侯的演變史

    武王伐紂是一個極其悠遠的歷史小故事,而在這個歷史小故事當中,並不是武王一個人單槍匹馬把紂王給伐掉了,而是藉助了很多的外力。

    如果把這些外力進行總結概括的話,那就是八百諸侯。

    相比於三國時期,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而言,八百諸侯無疑擴大了數十倍。

    1.周文王死後的天下變化

    周文王是想討伐紂王的,只不過自己努力了很久,依舊沒能突破一個極限,這個極限叫壽命。

    在周文去世之後,另一個人順利上位,這個人就是子發。如果咱們不曉得子發是誰的話,不妨換另一個稱呼:周武王。

    在周武王繼位、周文王去世之後,天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殷之叛國,越來越多

    這是一件好事情,可惜這樣的一件好事情,周文王再也見不到了。只能把所有的支撐統統給自家兒子,讓自家兒子來幫自己打天下。

    2.‘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引申

    在上文當中我們引申了一句話:殷之叛國越來越多,那麼叛國究竟有哪些?又怎樣來區分這個越來越多呢?

    商朝已經不再是之前的那個商朝了,與之相反的是:商朝所面對的困難越來越多,不單單是外部的困難,甚至包括了內部的困難。

    而當我們把地理圖拿出來看一看周和商兩個不同國度它們所佔的土地就不難發現:周的疆域已經擴充到了甘肅,並且佔有長江、漢水、汝河等諸多地域。

    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訊號,可怕之處並不是這幾個河的流域易守難攻,也不是這幾個河流有著怎樣的特殊。而是在夏商周時期,誰要是能夠佔領水源,誰要是能夠在水源的那個地方擁有自己的勢力,那麼他的實力將會突飛猛進,因為水幾乎成為了夏、商、周的最大戰略爭奪目標。

    而當長江、漢水、汝河已經被周所控制的時候,商朝所能夠起到的反擊作用就小之又小。

    而我們把地理圖志再次拿出來進行一個比例劃分,就不難發現:三分天下有其二(特指周)

    周已經佔到了商的2/3,換句話來說,兩個國家的土地比例是2:1。而商即便佔據一定的地理優勢,也沒有辦法和商做絕對意義上的抗衡。

    3.武王伐紂正式揭開序幕

    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

    自古以來行軍作戰講究的都是一個師出有名,周武王也不例外。在公元前1048年的時候舉行了一次誓師大會,這次誓師大會地址在現今階段的洛陽以北。

    儘管對應的歷史文獻甚是模糊,我們對於那一次誓師大會究竟誓師了什麼也是一知半解,但與之對應的歷史記錄有很多。比如此次會晤總共有800餘人,800餘人很多嗎?似乎也不算很多啊,一個小小的部落也有好幾千人呢。

    但是請注意:這並不是普通的800餘人,而是800餘個部落的首領,每一個人都代表著一個部落。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比例去劃分的話,周武王身邊已經凝聚了800多個部落,這也就是我們最開始所講的:八百諸侯的演變史。

    4.八百諸侯的約束力和能動力問題考量

    部落多是一件好事,但有的時候也是一件壞事。比如戰國時期其它的六大諸侯國討伐秦帝國的時候:討伐來討伐去,也沒討伐出個結果來,因為所有的人都不想出力,所有的人都想讓其它的諸侯國出力,自己坐享漁翁之利。

    同樣的道理,在三國時期十八路諸侯去討伐董卓的五萬精兵,儘管軍隊比例非常懸殊,基本上踹一腳也就把他打趴下了。但所有的諸侯都沒有前進,除了孫策之外,因為絕大多數諸侯都在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我們能夠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諸如多未必是好事,有的時候諸侯少點,更容易商量,更容易溝通。

    但周武王是個例外,因為這八百諸侯有著非常強大的約束力和能動力。

    比如在最開始的時候周武王察覺到:如果現在和商紂王直接撕破臉皮,並不佔有絕對的優勢,不妨咱們再往後延遲幾年,當週武王提出這個觀點的時候,八百諸侯全都同意了。

    而在武王九年,也就是公元前1048年的時候,周武王瞅準了時機,開啟誓師大會的同時,率領著所有的部落和商展開了一次硬拼。

    八百諸侯會盟津最大的作用並不是軍事實力的凝聚,也不是配合默契,而是直接把周武王抬上了盟主的地位,周武王成了八百諸侯的最高首領。

    5.周武王的政治考量和軍事考量

    周武王有自己的政治考量,也有著自己的軍事考量,而最大的考量就是:進行了一次模擬戰役。

    在正式討伐商之前,周武王進行了一次渡河戰鬥的演練,而這次渡河戰鬥的演練有兩大主要作用:

    第一大作用是探清楚其它諸侯的虛實,看一下有沒有渾水摸魚的人;

    第二大作用則是演練一下,如果自己站在紂王的那個位置上會採取怎樣的反制措施。

    儘管這次演練之後,周武王認為現在討伐紂王時機不到,需要推遲一段時間。但是這一次演練已經看得出來:周武王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和軍事考量。

    周天下的生產力問題

    周天子時期的生產力是非常低下的,低下到什麼地步呢?他們使用的工具大多是青銅工具,這樣的青銅工具非常難製作,更要命的是不扛造。

    1.交通問題

    至於交通問題,就沒有必要過多闡述了:那個年代能有匹馬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人拉人扛。

    簡單講人是第一生產力,而且只有人能夠完成大規模的生產運輸。當然有一部分水路運輸已經初現倪端,但仍然不如後期的水陸大規模運輸。

    2.種植問題

    在周天子執政時期是奴隸時期,而這個時候的生產關係就是:奴隸主強迫奴隸和平民進行勞動的關係。

    這樣的一種勞動關係很難提高老百姓的積極性,更多的時候也沒有辦法短時有效的生產出更多有價值的農作物。

    一直到春秋時期才發明了與之對等的鐵農具和農耕,這些物件的發明,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這些物件的發明讓更多的空地被開採出來。但有一個缺陷也是非常遺憾的一點:最開始的時候,鐵農具和農耕往往作為國家機密一樣的存在,並沒有推廣出去,只有極少數的奴隸主、極少數的諸侯國能夠擁有。

    也正因為如此春秋時期的人口數量不多,糧食因素也就一直在反制約著他們。

    這樣的一種現象一直延續到了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各種變法,承認了土地的私有性。更多的時候是削弱了貴族的權力,讓貴族的一些核心機密慢慢的延續到普通百姓、普通基層上。並且在封奴隸階段,為與之對等的地主和農民推廣鐵農具提供了一個很大的契機。

    3.訊息傳遞問題

    周天子執政時期的資訊傳遞與交通問題幾乎是與之對等的兩個老大難,那個時候連最簡單的秦直路都沒有,相互之間資訊傳遞,除了靠嘴對嘴的說之外,就只剩下在樹葉子上寫上幾個字給人家傳遞過去。

    這樣的一種資訊傳遞造成了一個最大的弊端,這個弊端叫資訊阻塞。

    4.問題小總結

    周天子執政尤其是西周時期,整個周天下對於土地的控制、對於百姓的控制、對於資訊的傳遞、對於遠距離的運輸都有著很大的限制,而這些限制直接讓周天子短時間之內無法控制絕大多數領土。

    首先周天子要控制絕大多數領土,就必須做到:自己的命令,能夠一級一級的傳達下去。怎樣傳達呢?自己的隨便一句話,如果傳到河南去、如果傳到山東去、傳到廣西廣東那一片土地上去,恐怕沒有個一年兩年的也得有個六個月、十個月。等資訊來回傳遞一圈,估計猴年馬月都過去了。

    正是資訊的約束、運輸的約束以及農耕的約束決定了周天子沒有辦法建立一個封建的大一統帝國,而分封制更加適合周天子。

    最開始的分封

    周王室分封土地有著嚴格的數量約束,而我們把周王室分封土地的數量以及周王室所擁有土地的數量,拿出一個準確數值來的話,是這個樣子的:

    周王室掌握的土地差不多在100平方公里,而周王室分封的土地達到了本身佔比的60%。(後續資料有大變動)

    1.周王室的小算盤

    大家有沒有發現周王室很吃虧?他本身作為一個領主,並沒有達到一個絕對中間值的土地佔比(50%),最起碼他應該佔有51%的土地,這樣他才能夠擁有至高無上的話語權。但是他並沒有,他把60%的土地都分了出去,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周王室有自己的小算盤。周王室最開始的時候,就沒有想過要把土地全部都囊括在自己手中,他只會去挑取最好的、最有利於他統治的土地。而剩下的土地,統統分給了其它的小諸侯。

    儘管諸侯的土地面積很大,甚至他們合起來的面積都要比周王室的面積還要大。但是那些土地絕大多數都是貧瘠的土地,還有未開化的原始人或者土地之上還有一些其他的部落與他們作鬥爭,這樣一來周王室既可以坐山觀虎鬥,也可以悠哉悠哉的排程調控。

    2.七十諸侯分天下

    諸侯很多,多少呢?差不多有八百位。

    如果大家記得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曾經講過:八百諸侯分天下的話,就不難發現:八百諸侯如果每一個諸侯都分一片土地,這樣平均下來,他們的土地幾乎少的可憐。但是在歷史上並沒有對八百位之後進行土地封賞,最開始的時候只有七十位諸侯。因為剩下的七百位諸侯他們並沒有太多的實力,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分與不分是一個樣子。

    同樣的道理,七十個諸侯去分封那60%的土地,可能每個諸侯所分的平均值連1%都不到,這樣的一個比例對於周天子來說根本造不成影響。而周天子正是透過這樣頻繁的劃分土地、透過每一塊土地劃分一個主人,掌控了更多的權力。

    因為他們之間很難達成密切協作,他們之間很難達成利益關係。

    一旦沒有利益關係,一旦沒有密切協作,就意味著雙方之間很容易出現矛盾。而出現矛盾的時候,周王室或者從中調解或者直接取消了這個諸侯去冊立另一位諸侯,對於周王室來說都有著百利而無一害。

    3.周王室的軍事高地

    與此同時,周王室的軍事力量不容小覷,它可以去抵禦任何兩個、三個諸侯的輪番轟炸。這就意味著周王室表面上放權了,但是周王室統領的土地種方式、所管轄的人口數量在當時的影響力而言,幾乎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狀態。

    周王室分封的衍變

    周王室的分封儘管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好處,但也有著諸多弊端。比如周王室沒有想到:若干年之後會怎樣,周王室也沒有想到這樣的分封給了絕對意義上的獨立自主權,它們是否會產生土地分配、土地吞併這些矛盾,然後一方諸侯做大,一方諸侯做小。

    1.制度的摸索

    首先這個分封制度是周王室借鑑前面的王朝進行了一個自我的提煉,在自我提煉的過程中必然而然的面臨著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叫:制度的摸索。

    相比較而言,唐宋元明清當中明朝和清朝他們前面的制度締造者已經進行了很大規模的改變,已經可以完全適應當時的基本國情,只需要做一個小幅度的改變或者冊立一個與自己息息相關的部門就可以了。

    比如說錦衣衛,比如說東廠西廠,把這些部門推出來之後,整個天下就安定下來了,也能夠符合自己的利益訴求。

    但是周王室是個例外,因為周王室的分封是一條新路,而這條路上很容易崴腳,很容易瘸腿。既然這樣,就面臨著諸多的不可預測性和危險性。

    周王室在分封天下的時候,因為自身就是獨一份兒的,他需要考量的是各個諸侯之間如何平均分配,需要考慮的是如何緩和各諸侯之間的矛盾。在考慮清楚這些問題之後才可以進行分封,而這個分封沒有辦法做到盡善其美,只能說:有一些問題、有一些矛盾,但是這些問題和矛盾,短期之內沒啥大礙罷了。

    2.制度更改的不可行性

    而當所有的諸侯都認可了這樣的命令,當所有的諸侯都為了周王室的一紙承諾在拼死拼活的努力的時候,就意味著這樣的制度已經不可更改了。這樣的制度一經提出,它就佔有了絕對意義上的制高點,如果周王室莫名其妙的更改制度,那麼周王室和上一任王朝也就沒啥區別了,很有可能眨眼間遭到其它諸侯國的輪番轟炸。

    3.分封的不可控性

    有了不可更改性,也就有了不可控性。

    針對周王室的不可控性,我們只需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各個諸侯間的關係,永遠不是和諧的,也永遠不是攜手共前的。他們之間有了矛盾、有了利益衝突,更多的時候是為了奪地盤,為了搶人口,為了搶一些先進的農耕工具。

    既然雙方之間有了矛盾,雙方之間有了衝突,那麼這個時候再指望他們能夠攜手前行,基本上是不靠譜的。

    4.世襲制度的徹底爆發

    周王室分封最為敏感的問題叫做:世襲制度的爆發。

    簡單講,如果一個諸侯世襲制度延續下去的話,就意味著它在諸侯國內部影響力越來越大,最起碼在自己所控制的土地範圍內影響越來越大。

    歷史啟示錄

    周天子分封天下,只是在當時特定情況下做出來的最適合國家發展的規劃。

    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比分封天下更優秀、更有力的解決措施,畢竟北方和南方有著各自的敵人虎視眈眈,中原還不算穩定,周天子的治理之地和其他區域又沒有太大的緩衝間隔,而分封諸侯之後,這些所有的問題通通不是問題。

    只不過後期諸侯做大,眨眼之間已經超越了周天子的存在,則是周天子沒有想到的也沒有辦法短時間內做出強有力迴應。

  • 5 # 牧漁子

    周朝實行分封制完全是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

    一、周滅商,不是滅天下方國

    周武王興師伐紂,打的是商紂王。而商朝的制度,也是由商王統治中心地帶一塊兒區域,其餘的都是小弟,這些部落和方國分佈在殷商地區的周圍,並不是受殷商直接管轄。由於商王朝強大,所以大家給面子叫一聲大哥,年年送貢品過去,商王就成了天下共主。但是那個時候不是中央集權,是大哥和小弟們的關係。

    周武王攻打殷商時,也是帶著一幫小弟去的,這些小弟不是商朝直接統治的區域,也不是周朝直接統治的區域。結果,打敗了紂王,改朝換代了。周武王不過是爭取了一個大哥的頭銜。小弟們不可能把土地都交給周王,自己去喝西北風去。所以,周朝知道自己只是牽頭造大哥的反,犯不著,也沒能力去收了小弟們的土地。所以就改了個方式,說我就是天子,代表上天把土地都分封給你們。這樣,小弟們也高興,周王也開心。

    二、前朝的舊制的延續

    夏商時期都有老大分土地給弟弟、子女們的先例,本來孩子長大了是要分家的。家臣立功了是要封賞的。最高的封賞不過是封土地,這種政策在哪個時代非常流行。即便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國君給臣子封地的也大有人在。周朝得了天下之後,把原來沒有控制的地方封給了四種人:上古賢人家族、周王室子弟、立功的功臣、殷商舊貴族。這些都是為了安定天下。周王不這麼幹,恐怕跟著他打天下的家臣也不會放過他,更難對付的是周王室子弟那麼多,你難道都留在京城裡養著,不怕出亂子?

    三、周朝時期的管理半徑無法達到邊疆地區

    夏商周時期,為什麼不能做到中央集權呢?其實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還沒有達到能長途奔襲,控制上千裡之外的地方。周朝初年,僅僅武王伐紂、周公克殷,軍隊都是長途作戰,耗費了巨大的財力、人力、物力。如果,讓周公率軍攻打薊城,恐怕走不到,糧食就供應不上了。那個時候,一個政權能管理的半徑並不大,最大的周王室控制地區,也就是半徑在500公里左右。況且,華夏民族開發的地方主要位於中原地區,而靠近邊疆的東夷、江淮等更是需要有人去主政開發。所以,周朝分封諸侯,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讓周朝的臣民和子弟去開發周邊的地區。

    四、長治久安的需要

    周朝立國,並不是天下太平。武王死後,武庚叛亂,“三監”叛國。當時周武王分封三個弟弟在殷都附近,就是要監視武庚的。只能說明,周朝的天下不是沒有敵人,正是因為周朝還能有足夠的能力統治殷商遺民,所以才把殷都地區封給殷商舊貴族。包括之後,微子啟被封在宋國也是這個原因。但是中原地區的各個封國,都有互相牽制,拱衛周都的意義。甚至外姓的功臣,周王分封也要謹慎考慮。否則就不會再姜太公的齊國封地邊在分封各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去建立魯國了。

    總之,周王分封天下是當時歷史時代的必然,也是最好的選擇,正所謂:周王立國封天下,澤被華夏800年。

  • 6 # 石之瑛

    周朝分封列國的原因很簡單,正是因為自己統治不了,所以才要分封列國,分封制也是順應時代的發展。

    分封制在商朝就初具雛形,但主要還是靠方國聯盟來維持統治。比較有名的諸侯國有崇侯虎的崇國,北方的孤竹國。商朝滅亡後,對商朝忠心耿耿的孤竹國的兩個王子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根據清華簡的記載,楚國也是商朝分封的諸侯。

    商朝的都城被稱作“大邑商”,商王直接控制的區域方圓七十至二十里,叫內服。商朝分封的諸侯和向商朝臣服的方國的範圍,被稱為外服。除此之外還有與商朝敵對的方國,比如鬼方。

    順應時代的發展

    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方國滅商之後,建立了鎬京作為都城。然而,當時的生產力來說,想要控制邊陲的地區,僅靠周王室是不可能的。為了控制東方地區,周朝採取了封建制度。周武王把親信分封出去,建立諸侯國,以夾輔周室。太公望呂尚被封在呂,周公旦被封在魯,他們開始同東夷人互相融合。

    安撫民心

    為了安撫商朝遺民,周武王還主動退出朝歌,而把商王帝辛的兒子武庚分封在朝歌,仍然作為殷國。周朝還將夏朝的後裔封在杞國,虞舜後裔封在陳國。

    鞏固統治

    周武王死後,武庚為了恢復商朝,聯合管叔鮮、蔡叔度一起叛亂,東方的奄國、薄姑、徐國等東夷國家也紛紛響應。

    周公親自領兵東征,歷經艱苦卓絕的戰爭,終於平定了叛亂。

    周公平定三監叛亂後,為了鞏固周朝的統治,開始在洛邑營建東都,大封諸侯,齊國、魯國、唐國(後稱晉國)、蔡國、衛國等諸侯紛紛受封,周朝的勢力範圍向東擴大到了海邊。

    在周武王和周公的大分封之後,分封制度還在連綿不絕地進行著

    周朝中期,周人在商朝舊地的勢力已經盤根錯節,昭王和穆王不斷向江淮、楚國用兵,陸續分封了漢陽諸姬。我們所熟悉的曾侯乙編鐘就是來自漢陽諸姬之首的隨國。

    周孝王時期,秦非子因為善於養馬,被封為秦,成為了西周的附屬國。秦人從此開始了與戎人艱苦卓絕的鬥爭,為周王朝西部邊陲的安定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 7 # 北辰飛雪

    周武王也想直接統治,可實力不允許呀!周初採取的分封制,也是根據當初的形勢,所採取的對應辦法。因為此時政權的組成形式、周族本身的實力只能讓周朝採取分封。

    商周時政權的組成形式

    商周時的政權組成形式,還屬於部落聯盟的形式,從周武王伐紂的過程就可以看出來。

    是時,諸侯不期而會孟津者八百諸侯。

    但周武王觀察了一番之後,認為商王朝還依舊強大,因此引兵迴歸。過了兩年之後,周武王認為伐商的時機已經成熟,再次回合諸侯,這次來了三千諸侯會盟。“八百”、“三千”不是確數,但從側面告訴我們那時小諸侯或者小部落是不少的。這些諸侯原先奉商王朝為“宗主國”,承擔進貢、兵役等義務。除此之外,除非諸侯有重大過失,否則宗主國是不能隨意插手諸侯之事。

    這種政權組成形式,也註定了聯盟之間鬆散的關係。武王伐紂的過程中,也藉助了這些諸侯的力量。但如果周武王派人直接去統治這些小諸侯的地盤,那麼周朝會立馬被人推翻。歷史的程序註定,西周建立後,只能採取當時被大家所認可的分封。何況此時的周朝,亦無力直接統治佔領的區域。

    西周初期統治力量的不足

    周族對於商王朝,其實一直保持著一種敬畏的心情。從周族對雙方的稱謂就能看出來:“小邦周”和“大邑商”。武王伐紂,其實是趁商王朝在東方和東夷族大戰的時候,商王朝內部空虛才發動的戰爭。否則,周族只能選擇繼續隱忍。周文王父親被商王殺死、周文王本人更是被商紂囚禁,但周族依舊對商王朝表示臣服。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實力不如商王朝。

    等到西周建立之後,商王朝殘餘的力量依舊強大,周族的力量控制不了如此廣大的疆域。沒有辦法之下,周朝只好營建洛邑,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此時的西周,只能選擇把宗室、功臣分封到關鍵的戰略節點,類似於軍事據點。

    在這些據點之間,其實也分佈著其他小諸侯。武王建立西周後兩年後死亡,周公輔政。等到周公平定“武庚叛亂”之後,透過東征再次掃蕩了比如奄國等忠於商王朝的勢力。做完這些還不夠,還要把周公分封到魯地鎮壓東夷族。召公封到燕國,抵禦北方戎狄。等到周公輔政七年,還政給周成王時,周成王仍舊讓他繼續輔佐。

    四方迪亂未定,於宗禮亦未克敉公功。

    意思是什麼呢?四方還不平靜,周禮還沒完成,要讓周公繼續輔佐。而此時,距離周朝建立已經九年,但敵對勢力依舊強大。西周初期的統治者,是很有些戰戰兢兢的感覺。因此周公對周王一再強調要“修德”、要“保民”,這是統治基礎還不穩固之時的懷柔之策。

    對四方諸侯安撫兼征服

    宗室、勳親、功臣分封到四方,“並建母弟,以藩屏周”。但在這些分封的諸侯之間,也分佈著其他原來就已經存在的諸侯。對於這些人,如果表明對周朝順從,那麼周朝便以安撫為主;如果仍舊忠於商朝,那麼便打擊、驅逐。周朝統治者一邊對殷商遺族恐嚇,一邊拆分他們。比如魯國和衛國就有“殷民六族”,燕國有“殷民七族”。一些殷商貴族,也被周朝吸收,擔任了重要職務。周朝透過安撫兼征服,慢慢消化掉殷商遺留下的勢力。

    新就封的諸侯國,一般帶領本宗族以武裝殖民方式進入封地。他們在此營造都城,在保護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穩定統治,然後再圖謀往外發展,從而實現“夾輔周室”的目的。這些軍事據點漸漸連點成線,連線成面,成為周朝的屏障。全國軍隊名義上統歸周王領導,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透過這種形式,周朝迅速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在後續的過程中,再慢慢吞併其他非分封的諸侯,從而擴大自己的統治範圍。只是後來隨著血脈的疏遠,以及諸侯權力被士大夫把持,即使是同姓諸侯間,也開始吞併,這卻是當初周朝統治者沒有預料到的了。

    即使有這麼多弊端,分封制卻仍是當時最佳的選擇,也幫助周朝維護了八百年的統治。而郡縣的普遍出現,要到戰國時代了。這也是時代的發展,限制了周朝初期的統治方式,我們不能以後來者的視角過多苛責。

  • 8 # 看不見的角落

    西周初年,周武王雖然贏得了牧野之戰的勝利,順利取代了商王朝。但事實上當時的天下還面臨很多的危機,戎狄蠻夷的圍繞使得周朝的邊境一直有潛在的危機。所以,周武王分封時期用了“以藩屏周”的概念,就是為了讓各諸侯國作為自己的藩籬和屏障來保衛自己的核心區域。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內在原因。

    首先,因循前代。在商代,國家就是實行分封制來保衛國家的安全。據《孟子》記載:“西伯,即文王也。紂命為西方諸侯之長,得專征伐,故稱西伯。”這說明商代國家也是分封制,周代的前代統治者在當時也是商代的諸侯之一。周代也實行分封制可以說是繼承了前代的政治制度,在此基礎上綜合發展出屬於自身的政治模式。

    其次,實際行政的需要。西周初年,由於統治地域中有許多的的煙瘴荒蠻之地,周朝無法良好的進行統治。而利用當地原有的大部落進行統治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所以周王室分封制度中除了姬姓諸侯之外,也有一部分是大部落氏族的代表成為諸侯。比如楚國就是因為其祖先鬻熊就是世居丹陽,後來丹陽就成為楚人立國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第三,物質條件不允許。只要周天子掌握足夠的力量,就可以透過征伐特權保證周天子的超然地位。所以,分封制度在當時也是實行條件最好、政治成本最低的制度建設。而且,統一集權式的國家管理方式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硬體保障,比如交通、基層管理、官僚隊伍建設、賦稅徵收等。而這些要件在當時的經濟基礎上是不具備的,國家難以管控全域性。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國家意識。當時,整個國家雖然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法統,但是民眾的國家認同卻不存在。也就是說夏、商、週三代只有在面對外來的戎狄蠻夷入侵時才會擁有統一的認同,在日常還是各自為政,認同自己的家族或者部落。這也是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各自為戰的思想由來,一旦周天子失去權威,王朝立刻分崩離析。歸根結底是因為普通百姓並不認可自己是“周人”,反而更認可自己家族內部的圖騰和象徵。諸侯對於周王室更多的是尊敬他們的禮樂文明與服從他們的軍事力量,身份認定方面的認可就做不到了。

    文:經典守望者

  • 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周朝為什麼要分封列國,因為周王室自己管不過啊

    算上夏朝,中國歷史上週朝是第三個奴隸制帝國。周朝的建立者是武王,但是奠基者應該是周文王姬昌,姬昌本是臣服於商朝的部落首領,商朝末年,紂王太過殘暴,不斷的對四方用兵大大消耗了國力,也使得貴族不滿,終於武王姬發趁商朝主力在東夷平亂的時候揮師東進,一舉攻破了朝歌,滅亡了商朝、

    那麼周朝為什麼要分封列國呢?

    西周分封制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維護周朝自己的統治。據史料記載,周武王病死後,子成王誦繼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輔政,而帶兵駐守在殷都周圍的管叔、蔡叔等貴族置疑周公有奪取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致使紂子武庚有機可乘,撮合二叔,又聯合東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經過三年苦戰,才被平定。戰後,周公意識到分封勢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鹹”之餘,“封建親屬以藩屏周”。

  • 10 # 亙古懷念說史

    周朝的政權建立形式主要還是以部落聯盟為基礎,還沒有形成後世國家的概念。

    客觀的來說,周朝當時採取分封制是順應了當時歷史發展潮流的正確抉擇。周朝長達800年的統治正佐證了這一政策的正確性!

    在這漫長的統治時間內,即使是西周初年周天子權威比較鼎盛的時期,也難以做到對周邊部族的絕對統治。所以當時最恰當有效的統治方式保證周邊部族對周王朝的臣服前提下,保持有一定的自治權。

    如果有不臣服於周王朝的部落,周天子會率領六軍及其他臣服於周王朝的諸侯國軍隊去共同討伐,比如西周初年,周昭王對楚國的討伐,就屬於這一型別的維護統治權的戰爭。

    然而隨著歷史車輪的不斷向前滾動,周初順應歷史潮流發展的分封制也逐漸變得不再適應社會的正常發展規律。尤其是西周滅亡東周建立之初,周天子的權威掃地,無法對諸侯像之前一樣保持絕對的震懾和統治。

    東周時期的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實際上是周初分封的各國之間的兼併稱霸戰爭。在一輪又一輪的優勝劣汰,秦國最終抓住了歷史發展的機遇,一統天下。

    八百年後,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郡縣制最終淘汰了分封制,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的國家概念開始正式形成。而秦朝在其有效的統治時間內保持著對國家絕對的統治,後世王朝莫不如此!

  • 11 # 行雲流水1437995

    周武王克商後,把得來的廣大土地和俘虜,分給了他的兄弟,親戚及有汗馬功勞的隨從,讓他們到各地去作諸侯,進行分割槽管理,輔翼王室。這就是所謂“授民授疆土",封邦建國的分封制。

    當時,分封基本上是按王室的血緣親疏關係進行的。由於周族剛剛從氏族社會進入封建社會,舊日的氏族血緣關係還很深,周朝的統治者利用這個血緣紐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作為加強統治的工具。

    在周初分封的七十一國中,周王的親族與同姓就佔五十三人。 周王是最高的統治者,直接管理著最大的地盤,稱為“王畿"。諸侯的封地根據當時的形勢和王室的需要,是接不同的辦法處理的。 把與周王室血緣較近的親族,封在距周的東西兩都都較近外地區:以鎬京為中心的近畿周圍的封國,包括在王畿之內的,有周(陝西岐山北)、召(陝西岐山西南)、荀(山西臨猗西南)、鄭(陝西華山西)、虢(陝西寶雞東)、畢(陝西咸陽西南)、芮(陝西華山北)、毛(陝西扶風北)、散(陝西寶雞西南)等。 這些分封的諸侯國大都是王室的近親姬姓,也是王室直接依靠的力量。

    周王的卿、大臣,多由這些封國的公侯擔任。周王的軍事征伐,也多半是由他們來統帥或出兵助戰。洛邑周圍的封國,有衛、魯、齊、晉、燕等。 黃河中下游地區原是殷王朝的中心,為了對付殷的殘餘勢力,周在分封東方的諸侯時,一方面注意樹立周王室在東方的支柱,另一方面也注意便於對殷民分而治之。如封康叔於衛,居河南北部、河北南部一帶,監督殷民七族。封周公之子伯禽於魯,監督殷民六族。封主要功臣姜尚於齊,治理當地的殷民。封召公奭於燕,治理北部及遼東。 對殷,除採取分而治之外,並用以殷治殷的辦法。

    殷紂王庶兄微子啟在武王滅殷時投誠。後來的武庚叛亂,微子啟也未參與。周公平亂後,便封微子啟於宋(河南商丘),治理部分殷民。 把被殷滅掉的古國,重新扶植起來,計有陳(河南淮陽)、杞(河南杞縣)、焦(安徽亳縣)、祝(山東寧陽北)等,其目的是利用他們來對抗殷族殘部,並監視宋國。

    對一些異姓部落首領加封,如秦、楚、徐、肅慎、淮夷、戎狄等。這些部族服從時少,對抗時多。上述諸侯國,一般都是世代相傳。他們在封國內的行政、軍事及經濟等權,都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必須承認周天子是他們的共主。

    分封的諸侯國賜予爵位,計公、侯、伯、子、男五等。封國要聽從周王政令,不服從者就要受到征討,甚至剝奪封國。周天子定期巡視諸侯之國,稱為巡狩。周天子任命諸侯國的某些重要官吏。 周天子利用這種分封方式,建立了一套統網。在當時的條件下,起到了一定的歷史作用。

  • 12 # 歷史名將錄

    因為中國有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歷史,所以分封制這個概念,歷來就被人看成是一種非常愚蠢的體制。不少人都誤以為,分封制就是國王割自己的肉在喂諸侯,然後被餵飽的諸侯把自己給推翻了似的。但其實,這種理解是本末倒置了,誤解了真實的分封。

    並且,分封制也並不是中國所獨有的一項制度,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包括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的大英帝國,實際搞的也是一套類似分封制的封貢體系。

    1.先解釋一下西周為什麼搞分封。因為西周並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它原本只是一個西垂小國,臣服於商朝。當商朝衰敗後,它乘機推翻了商朝,並取代商朝,成為天下各個部族、方國所承認的中央王朝。這個就很像近代歐洲的英格蘭,原本只是一個小國,在各個方面都不如槓把子西班牙帝國。如果靠硬實力,英格蘭不是西班牙的對手,所以英國女王非常睿智的想到了拉攏海盜為自己賣命。英女王將海盜收編,讓他們以“皇家海盜”的身份去世界各地搶劫,英國為其庇護,給這些海帶一個避風港。作為交換籌碼,海盜也要把搶來的東西按比例上供給女王。這也等於是說,英國女王空手套白狼,它除了提供了一個平臺以外,其實什麼都沒幹,但是獲得的利潤卻是極大的。

    當然了,被收編的這些海盜裡面肯定也有不老實的,肯定也有跟英國女王對著幹的。但是從整體上來看,英國收編海盜獲得的好處要遠遠大於付出。這就是分封制的一種變異體,雖然沒有列土封疆,但相當於是列土封疆。

    扯遠了,回到西周。周武王在滅商後,雖然他變成了天下共主,但是很多地方,西周的軍隊並沒有去佔領。這些被蠻夷佔領,或被商朝遺民佔領,或者根本就是無主之地的土地,單靠西周的勢力想去全部佔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划算的。但是空著這些土地也很浪費。放任商朝遺民,也是不理智的。

    2.那麼,應該用什麼辦法才能讓這些土地不浪費呢?是的,就是分封制。

    還是拿英國舉例,英華人在全世界的擴張過程中,究竟有多少殖民地是靠英國政府來直接殖民的?恐怕微乎其微吧。很多地方的殖民統治其實靠的是商業團體,比如東印度公司之類的商團。英國國王授予他們許可權,讓他們在海外殖民擴張,如果碰上了搞不定的野蠻人,英國政府替他們“伸張正義”。但作為回報,這些商團需要給英國政府納稅。他們納的稅,其實就像是西周時期諸侯國給周天子的上供。(有一些區別,但本質是一樣的)

    綜合以上之論述,可以還原出當時周天子分封的歷史背景:

    當年周武王滅掉商朝後,原先東方,東北的諸多方國(商朝的堅定盟友),以及中原殷商故地,因為民族習慣,宗教信仰,與西周不同的勢力還有很多。這些殘餘勢力都是西周潛在的敵人,但是周朝沒有能力一一去滅掉,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派遣諸侯,在這些不服自己的國家的旁邊建立新的,忠於周天子的國家去監視他們,然後讓周天子派出的諸侯,用周人的習俗教化原先商族的百姓。這樣一來,原本不服的勢力漸漸被馴服,成為周朝的子民。所以西周的實力不是變弱了,而是變強了。

    因此,可以這麼說。周天子分封的這些諸侯國及盟國,成為了周天子的有力支柱。沒有這些諸侯的支援,西周可能早就被推翻了,就像當年周武王滅掉商朝一樣。

    3.後來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受到了楚國的挑戰,也像當年周武王挑戰商紂王一樣。但是不一樣的是,西周滅商朝時,沒有諸侯替商朝撐場子。而楚國挑戰周天子時,當年被分封的諸侯國們都站出來維護周天子的權威。正是因為齊國、晉國這些諸侯打敗了楚國,迫使楚國承認周天子的權威,所以周朝才能又苟延殘喘四百年。試想如果沒有這些諸侯國,周朝是不是也會跟商朝一樣,僅僅一個牧野之戰就能將其顛覆。

    至於周天子喪失的權威,其實跟分封制的關係不大。周幽王時期,國家動盪,犬戎來攻,周王室主動放棄自己在陝西的大批領地,東遷洛陽,實力大不如前。這是周王室自己作死,賴不著分封制,也賴不著齊國、楚國、晉國這些新興諸侯。畢竟大家都需要找大腿傍,以前周天子實力強,大家都傍它;現在周天子實力很弱,大家自然要去傍強者,很正常的現象。

    這個情況,也可以拿英國來舉例。當年澳洲、南非、加拿大為什麼都要傍它?因為英國實力強嘛,遠比這些土地面積大於它的殖民地都要強。後來大家為什麼又不傍英國了?因為英國自身的實力衰退,不能再保護各國了。所以大家就都去傍新興的強者——美國。

    而搞笑的是,正如齊國、晉國是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一樣,美國以前也是英國的前殖民地。齊國、晉國乘周天子衰落的時候崛起,美國也乘英國衰落的機會,搞翻了英華人的霸權。所以說現在的英國,就跟當年的西周是一樣的。落毛的鳳凰不如雞,原來的大哥變成了原來小弟的保護國。

    4.總結:周天子之所以搞分封,是因為西周本身的實力不夠強導致的,也是受當時的生產力所限制的。如果西周有實力直接統治,它當然會直接統治,就如後來的秦朝一樣,直接建立郡縣制,搞大一統的管理模式。問題是西周沒有搞大一統的實力,也沒有實行大一統管理的生產力,它就只能選擇當時最適合它的管理模式——分封制。

    換一個角度再來看這個問題,如果西周不搞分封制,結果會如何?它會死的更慘。

    因為土地是不動資產,土地就放在那裡。誰佔有土地,誰就是地主。西周沒有能力佔地,自然會有其它勢力會去佔。如果大把的土地被對手佔去了,周天子是不是會死的更慘?這就好比英國不去佔殖民地,自然會有大把的國家會去搶。誰搶的土地多,誰的勢力就大。把資源扔給別人,是不是很蠢?誠然,後來的殖民地紛紛拋棄了宗主國,但是這隻能說明後來的管理者沒有與時俱進,沒有跟上時代變化,沒有制定更準確的制度。後來分封制的破產,不能賴當初制定這個政策的人。畢竟,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裡的王爺,你最喜歡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