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冷芸時尚博士
-
2 # 柚子愛畫畫
很多人買運動鞋的時候往往考慮的是阿迪達斯就是耐克,但其實他們的價格都是非常貴的。而中國產的李寧和安踏價格就便宜很多,而且質量非常的不錯。但是為什麼大家還是選擇阿迪達斯和耐克呢?我認為有以下的幾個原因。第1個原因就是知名度的問題,中國產的李寧和安踏雖然都很有名,但是這兩個牌子的名氣比不上阿迪達斯和耐克,這兩個是國際著名的大牌子。很多人在買東西的時候往往會考慮買大牌子的,因為他們覺得大牌子的東西質量上更加的有保障。第2個原因就是阿迪達斯和耐克都是國外的大牌子,很多人都覺得外國的東西總是最好的,所以他們在買運動鞋的時候,往往只會考慮國外的大牌子,而不考慮國內的牌子,還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國產貨都不怎麼好的。第3個原因就是宣傳營銷這一方面的,在這一方面中國產的李寧和安踏做的並不是很好。其實我們很少看到有關於李寧和安踏的廣告。但是我們總會看到阿迪達斯的廣告,所以說在營銷這一方面我們的中國產牌子做的並不是很好。其實請明星代言,做推廣真的非常有效果。像阿迪達斯這種大牌子,也請了不少國際上著名的影星做代言,所以他賣的比中國產的安踏還有李寧好也是有原因的。最後一個原因就是跟風,很多消費者看到大家都買阿迪達斯,那我也買阿迪達斯了。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3 # 四維之舟
一切皆有可能!但問題在於未來安踏李寧的發展戰略、經營策略是否正確,特別是企業執行機制能否創新與健全。中國企業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龐大的國內市場,中國很快就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市場。
我認為有機會,但目前還是有一定差距。
曾經耐克工作6年,百麗工作3年(不在滔博,但是很熟悉這個團隊)。
國內品牌和國際品牌差距分2部分來說,一個從內部來說;一個從外部環境(包括產業鏈、市場環境及社會環境來談)。
內部方面,其實大多數知友都有談到。就是“創新”問題。特別是“創新技術”。
有知友說鞋服沒有技術門檻;或者說,國外品牌可以做的國內也可以做。 說鞋服沒有什麼技術門檻的,基本是對鞋服技術認知度太低了。要麼是批發市場出身的背景。批發市場的鞋服是沒有技術含量的。基本上大眾品牌也沒有什麼太多技術含量, 但走向專業路線的運動產品是有技術含量差異的。 這部分,有知友給出了例子,此處不再贅述。
另外,技術有2個步驟;一個是技術研發環節;一個是技術實現環節。
我個人認為,在技術實現環節,國內的最頂尖的製造業工廠確實有實現技術的能力;但是技術研發環節,就不一定了。 我認為國際品牌能做的技術,國內品牌都可以做,應該更明確的說是技術實現環節(製作),而非技術研發。
耐克是有自己專門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研發部)。這個部門我去看過。先說團隊吧。 基本博士畢業,有各種相關專業,纖維面料;運動生理學等。 他們還會和大學實驗室共同研發新技術。專業裝置,基本和大學科研室差不多;面料拉力測試;耐磨度測試;烘乾洗滌測試等。 還有專業運動裝置, 比如專業運動員腳踏車;跑步機, 為此請運動員來測試產品,觀察人體在運動過程中的變化等等。
好吧,這裡就牽涉到外部環境因素。
我認同一個觀點, 不要動不動就去貶低我們的國內品牌。這也不是所謂的民族主義,而是客觀上來說,我也覺得其實中國品牌成長得很快,也很不容易。
我從1996年進入這個行業(鞋服業),至今也算參與並觀察了這個行業20年。我的博士研究領域是中西時尚體系對比(雖然“時尚”,但是意指大的鞋服業),瞭解了歐美品牌的成長曆程,對照中國品牌的成長曆程, 還是很欽佩我們中國品牌的。
其實歐美品牌的成長也是經歷了很多曲折,只不過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好的結果,就以為他們很了不起。 他們也是市場逐步走向成熟與規範的。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歷史,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歐美的國際品牌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其實,總體而言,歐美品牌歷經了將近100多年的發展, 而中國的這些品牌只是20多年, 能有今天的戰績, 我以為也是了不起的。 這是中國才有的速度。雖然,我也承認,中國許多品牌確實是抄襲起家的。但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不斷改進自己 。
創新的問題,絕對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個企業的問題。創新是需要體系性的提升的。從源頭教育到終端消費市場,都需要提升。
你不能學校在應試教育,然後責備企業不創新!沒有創新人才,企業靠什麼創新?大學裡的實驗室本應該做最前端的技術研發,但大多數都在混日子,做專案圈錢,企業與什麼科研機構合作去獲得最新技術(與此同時還是要說還是有踏實做科研的,但是太少數)?技術研發也是需要資本的,而且這種資本投入可能是沒有回報的,但是當所有投資人(包括股民)都要快速回報時,那又怎麼辦?
當然,這並非說企業內部沒有問題。我只是想說,現在的企業不是不想創新, 而是沒有能力創新!從內部到外部的問題,導致了創新目前在國內, 還是一個要去逐步探索, 逐步適應的過程。 不僅僅對企業, 也對教育及所有相關方都提出了同等的要求。
國際品牌和國內品牌另外一個差異,是它們所處的市場。
在美國歐洲生活過的人,應該知道那裡的群眾多麼喜歡運動!從小學開始就各種運動俱樂部,比賽。就看看他們年輕人和我們年輕人的身板吧。 看看他們每週花在運動上的時間有多少,而我們的人又有多少。到現在, 許多家長視體育為輔課,學業更重要。這些理念不改變,國內的體育品牌就無法與國際品牌相提並論。這些市場是成就品牌的重要土壤。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運動市場的發展空間還非常非常大。而現在整個時尚風格趨向於運動也為運動產業的發展造了更大的勢。
除了以上說的創新差異,市場差異,還有是社會責任感的差異。
大家可以去看耐克,阿迪,李寧和安踏的財務報告(上市公司公開的財報)。耐克10多年前就開始做回收球鞋填滿跑道。阿迪有做類似專案。在技術研發上,不僅僅是技術改善運動表現,也包括如何降低對環境的破壞,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在紡織服裝及鞋業工作過的人都知道這個產業的汙染及浪費狀況。在這個社會責任感方面,是國內與國際品牌的又一差異。當然,這同樣與社會發展相關,包括環保機構的作為,消費者認知等問題。
下文是本人在2016年寫給《週末畫報》“中國服裝行業專欄"的文章。 受採訪者全部是運動業工作20餘年的人。 希望給大家不同視角的分析。
中國本土運動品牌,距離國際一線品牌還有多遠?
2016年在全球零售業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的運動市場卻表現出極強的增長勢態。全國最大的體育用品零售商百麗集團的2015年財報顯示,雖然其核心鞋類業務只艱難地增長了3.2%,但是其以代理模式為主的運動品牌業績卻增長了17.2%。而一直被視為中國的標杆性民族品牌李寧,在連續虧損3年後,終於在第四年2015年獲得盈利。安踏,這個從中國體育品牌發源地福建走出來的品牌,在2015年業績突破100億大關,達111億,同比2014年增長24.7%。
這一切的資料都顯示,雖然包括中國在內的零售業繼續處於掙扎狀態,但是中國的運動市場正在變得欣欣向榮。那麼,身處這個受世界矚目、正在變得欣欣向榮的運動市場的本土品牌,距離成為國際一線品牌的水平,究竟還有多遠?
幾位在中國體育產業工作已超過20年的經理人一致認為,“(這個距離),還很遠!”
他們的職業生涯,均開始於1990年代中期: 現任某國際品牌的產品事業部總經理的李鏗,他曾在中美兩國工作多年,諳熟中美運動市場差異;上海交通大學高材生,在耐克、阿迪達斯運動市場部任職近15年,現任阿里巴巴體育公司賽事運營總監的陶晶;與做了13年的市場部經理人,曾任姚明的大鯊魚籃球俱樂部副總經理,現任綠地集團申花俱樂部董事長助理的錢安柯。
商業分析中,有個重要的PEST環境理論,既政治(Politics)、經濟(Economy)、社會(Society)及科技(Technology)。幾位業內經理人都認為,中國與世界體育強國相比,兩者在PEST環境間的差異,是導致中國本土品牌難以望及國際一線品牌項背的客觀原因。
眾所周知,在中國,運動員只有進入體制內通道後,才可能有更輝煌的成就。
這種舉全國之力,培養所謂“國家運動員”的體制,雖然屢遭詬病,卻是短時間內難以被改變的政策性頑疾。在國內球隊俱樂部負責商業運營多年的錢安柯說,以美國的NBA與中國的CBA為例,在美國,NBA是完全的市場化運作,政府部門沒有任何干預權力;但在中國,雖然理論上CBA也是職業球隊,卻可能因為國家隊備戰需要,其賽程就被籃協縮減或者調整。相應地,相關運動品牌贊助商的贊助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在商業運營方面,中國市場同樣顯示了其巨大的落差。
錢安柯說,以美國NBA為例,他們專門有一個球隊總負責人;並行的還有一個專門負責俱樂部商業運營的總經理。兩者相互獨立,互不干涉。這就使得俱樂部的商業運營不會受球員太多影響。所以商業運營部不僅擁有獨立的許可權,並且商業運營模式可以更加多元化。但是中國的俱樂部則幾乎完全以球員為中心,商業運營更多地依賴於運動隊在賽季內的表現:球隊成績好,贊助商就好找,那麼俱樂部收入就會好。但是每個賽季只可能有一個冠軍,剩下的球隊怎麼辦?
在華人傳統的觀念中,運動只是運動員該做的事情,而且運動員是一批“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而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都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運動習慣, 並鼓勵他們參加學校的各類俱樂部。正是這些貫穿於小學直至大學的運動俱樂部,為美國培養了大量的運動愛好者。他們中許多人到了華人傳統觀念中的老年時,依然堅持鍛鍊。這些體育愛好者,不僅為美國挖掘世界級優秀選手提供了龐大的基數,更構成運動品牌巨大的消費基礎。
而陶晶之所以選擇阿里巴巴這樣擁有優質資源的平臺做賽事運營總監,也是為了一個深藏心中多年的夢想。他希望有朝一日,中國的學校能夠像美國一樣,有各種運動俱樂部。中國的大學也能推出像美國大學生那樣的準職業籃球賽。毫無疑問,若此夢想真的實現,中國本土的運動市場體量將大得驚人——無論對於國際品牌還是本土品牌,這都是一個極其振奮人心的未來。而對國家來說,也可以從這個龐大的運動愛好者裡,挖掘更多的劉翔、姚明和李娜。
高科技運用是國內運動水平比歐美落後的另一方面。
過去,教練對運動員的訓練,主要依賴於個人的經驗。 而現在,“則是根據透過各種技術手段收集的資料,比如球場邊的監控器”,陶晶說:“歐美教練對資料的運用非常厲害…..教練員利用手機、谷哥眼鏡,將運動員的每個動作都分解到最細化,從而來判斷運動員的狀態和體質。” 而在中國,這些高科技遠未得到充分運用。
雖然如此,幾位經理人又一致認為,中國本土運動品牌的前景卻是非常令人樂觀的。
李鏗以近幾年刷爆了朋友圈的馬拉松為例,回憶了2009年時他所觀察到的國內馬拉松賽事:“那時,(活動)還需要學校、政府去特別號召、組織;跑步者的衣服也很不專業,有穿牛仔褲的、鬆糕鞋的;有跑一半就去抽菸的”。但是今日的馬拉松,不僅參加人員更加註重專業訓練與裝備,並且已儼然將它作為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這種將運動視為生活的必需品的趨勢,將為中國本土品牌帶來更多的機遇。
而今日的賽事也同樣今非昔比。
錢安柯說,原來有足球賽時,對個人就是單純地去看場球;商家們則爭相90分鐘賽場上的曝光率。而如今,“一場賽事對於球迷和商家而言,好像一個節日。”晚上的賽事,一大早球場附近就會有各類商家活動,球迷們在這裡除了參加商家的各類體育運動遊戲;還可以相聚交友。這樣的模式帶動了球場周邊經濟的發展。
不過,最關鍵的問題是,中國的本土運動品牌至今依然在走抄襲路線。
以上是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