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毒刺劍客
-
2 # 使用者聽松閒人
日本地處東北亞,氣侯寒冷,橡膠樹是斷不能種植的。橡膠樹是亞付熱帶和熱帶作物,如象中國的海南島相同的氣候便可種植橡樹或生產橡膠,日本
-
3 # 使用者75565015832李尊
日本住在幾千米高的海溝,有石油嗎?為什麼曰本認美國作同盟國這是日本有求於美國的依賴石油,誰沒思油價低一點讓國人好過,橡膠一是依賴中國的進口,有求於人必須向另人討好,中國要提高價錢才能賺回曰本給中國沒用成本的技術。
-
4 # 老粥科普
日本確實是個自然資源相對缺乏的國家。
因為氣候的原因,天然橡膠是沒有的,但現在橡膠可以人工合成,用石油。
日本是有油田的,特別是在日本列島的近海有一些油藏,但日本甚少開採。為啥?因為一來儲量不是特別豐富,採完就沒有了,它得留著預防萬一;二來它自己開採成本高,不如買別人的用。
日本進口其它礦藏大致也是一樣的原因: 沒有的必須買,有的要留著,能買就買。
日本是亞洲國家中工業化最早的國家,一度工業相當發達,能源礦產消耗高居世界前列,它自己哪怕有再多的資源也是經不起用的,即使現在日本本土的工業衰退了,資源還是必須買,否則玩不下去。
-
5 # Anop
據上學老師告訴我們,日本是資源匱乏國家,其東面是馬裡亞納海溝,深達幾千米,其西面是日本海溝也不可能有油氣資源。橡膠樹是熱帶亞熱帶植物,不適合在日本生長,哈哈
-
6 # 澹奕
受到地理書的影響,大多數人說起日本,就會聯想到“資源匱乏”這四個字,其實日本的資源匱乏都是相對的,日本有些資源儲量不僅不缺,反而非常豐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美洲發現之前,日本曾經是全球最大的黃金出產地。
日本列島總面積不到38萬平方公里,雖然面積不算太大,但也不小,而且日本列島的南北縱向跨度很大,如果將日本列島放在歐洲,南北相當於從斯德哥爾摩到直布羅陀。
由於地處亞歐大陸板塊、北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地質活動極其頻繁活躍,使得日本的成礦條件還是不錯的。
日本的地理年齡比較年輕,地下埋藏的礦產種類甚多,基本上全球已探明的礦產種類,在日本都有發現,只不過日本大多數礦產都沒什麼開採價值。
日本被稱作“礦物博物館”,形容其礦產種類之豐富,雖說日本大多數礦產因為埋藏太深,或者儲量太少,並不具備商業開採價值,但也不是全部,日本擁有商業開發價值的礦產資源種類目前其實僅有12種而已。
從種類上來說,日本儲量具備一定開發價值的礦產資源有銅、鐵、鉬、硫磺、黃金、白銀、煤炭、天然氣等等。
除此之外,日本是個海洋資源極其豐富的地方,日本海域擁有的礦產資源種類與儲量都相當驚人,只不過因為技術不夠成熟,開發極少,僅限於近海淺海地區。
古代時期,日本被歐洲人稱作“金銀島”,是一個富有得並不遜色於中國與印度的地方,而實際上,日本的確是個極其富產金銀銅的國家,所謂“金銀島”之名,雖然說是有點誇張,但並非完全是假的。
日本的佐渡金山,是18世紀之前全球最大黃金與主要白銀出產地,此外,日本列島各地還有諸多的金礦山,美洲發現之前,日本是持續四百多年的全球最大黃金與白銀輸出地。
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工業化開始以後,日本開始大規模開採國內的煤礦、鐵礦等,但與日本之前豐富的黃金白銀礦相比,煤鐵等工業所必須的礦產,日本儲量卻很少,侷限於本州島北方與北海道等地。
由於自家的工業所需礦產資源實在太少,沒開採多久就陷入枯竭,使得日本開始動起歪腦筋進行海外擴張,選擇從別國掠奪礦產資源以供應自身。
總體說來,日本並非是什麼礦產都匱乏,像是金銀之類儲量還是不小,但其他工業領域主要礦產,日本卻非常缺乏,因此給人留下了資源匱乏的印象。
戰後,日本經濟飛速崛起,而全球的工業技術也不斷升級,從原本對於原材料的依賴,逐漸轉變成為對於技術、市場的依賴,對日本來說,進口礦產比自己產的質量更好價格更便宜,當然就成為了首選,所以國內不少礦產即便還有儲量,也都陸續關停了。
日本能源對外依賴度超過99%,但並沒達到百分之百,原因就在於日本的西海岸、房總半島等地還有少數的本土油氣資源出產,至於橡膠這種植物資源,由於氣候原因,日本根本無法生長出膠,即便地廣的中國,能夠種植橡膠的地方也甚少。
日本一直給人資源匱乏的印象,但多年來日本佈局海外,購置礦產,並且極力開發海洋採礦技術,為未來海洋採礦產業進行準備。
-
7 # 空氣世界
日本沒有橡膠樹,那他膠皮人從哪來?日本沒有石油,那他的汽車靠啥驅動?這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說白了就是不用自己的用別人的。至於用誰的肯定多少都會有親戚關係,借親戚的肚生個自己的孩兒,大家說有沒有水平,什麼叫軍事文化?這就叫軍事文化,自己永遠做精和血。
-
8 # 地理縱橫
日本是缺乏資源,如果說他們本土上沒有一塊油田是不可能,只能說石油儲量少的可憐,沒有什麼開採價值,為什麼日本石油少,這與日本的地質構造有很大關係,至於說還沒有橡膠,看看日本的地理緯度就知道了,這裡是溫帶地區,熱帶橡膠這種經濟林木不會跑到溫帶來吧。
我們先了解一下日本石油少的原因?看看下面一張圖:
上張圖是日本島位置及周邊海底地形圖,圖中藍色越深,代表海洋越深,從圖中可以發現日本東部是萬丈深淵的馬裡亞納海溝,西部又是深海盆地,都是太平洋板塊俯衝到歐亞板塊下面擠壓、拉張造成的,日本海不是咱渤海那麼淺,它是經過拉張斷陷形成的深海盆地,沒有好的沉積環境,石油形成也就難了,東部的海溝更不用說有沉積這個條件了。
形成石油最基本條件是要有一個海相沉積環境,可是日本週邊遍地是海溝和深海盆地,火山、地震非常多,即使地質歷史時期,有石油沉積環境,經過新生代構造運動,因儲油構造被破壞,這些石油消失得也無影無蹤了。
日本如果有石油儲藏的話,也是在日本海,這種陸間海相有較好的成油環境,我們國家渤海就有這個條件,可是日本海屬於島後拉張,活生生把地殼撕開,露出了洋殼,大洋深處也談不上海量生物沉積了,所以日本海 上帝造化,竟然沒給日本機會,形成不了石油。而渤海呢,緩慢沉降,大量生物沉積,便有了大油田形成,東北平原上也能找到大油田,同一個區域,相距不規定,地質構造天壤之別,確實給日本帶來的不利條件。
我們再看看日本的大陸架,什麼是大陸架?
是陸地向海洋延伸部分,原來是陸地,後來海平面上漲,淹沒的陸地,就形成的大陸架。大陸架上會有大量生物繁生,死亡後沉積就容易形成石油了,所以大陸架是石油寶藏。上圖中我們國家黃海、東海大陸架資源非常豐富,可是日本呢,它的島外是一片深淵,深不見底的海溝,島嶼特別“瘦”,因為沒有大陸架延伸,日本彷彿站在了斷崖邊上,非常危險,這樣的構造沒有成油環境。
日本島內地形以山脈為主,火山分佈較多,如富士山,主要由玄武岩構成,還有一些山脈多是岩漿侵入形成的,以花崗岩為主,海相沉積石灰岩儲量並不大,頁岩也很少,儲油的岩層也難以找到,石油形成就更難了。日本的山真窮,因地殼活動頻繁,導致礦床小、礦層薄、礦石雜質含量高,沉積類的大型鐵礦、煤礦更無從談起,更不用說大型油田了。
北海道是日本最大的油田,產量25.5萬噸,我們大慶年產量5000萬噸,比較一下,日本的油田難有開採價值,如果再與沙烏地阿拉伯大油田相比,更是小巫見大巫了,就是這樣一個油田也成為歷史了,已經開採完了,其它的小油田更不用提了。
橡膠樹主要生長在熱帶地區,主要分佈在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我國主要分佈在海南、廣東、廣西等地,這些地區熱量資源豐富,光照時間充足,才有這種經濟林木生長 ,可是日本緯度與我國山東相差不多,大約在35度左右,這樣的緯度位置,橡膠樹是難以生長的,所以說日本這種資源也得需要進口。
日本國小,相當於兩個河北省大,但人口卻超過一億多,加之地殼活動非常劇烈,沒有好的成礦環境,資源會非常缺乏,為此日本所需要的原材料基本上都是進口的,這會對日本經濟發展影響很大。從長遠來看,它的生存還是很難,成為一個大國夢也就是想想罷了。
-
9 # 寧死不979
日本不缺資源,缺的是昭昭天理和朗朗天道。
1,日本最大的資源是人。現在全世界的霸主是北歐海盜的後裔,總舵主是美帝,分舵主是五眼聯盟中的其餘四眼。
日本人幹海盜的勾當和營生,700多年前就開始了,和北歐海盜們幾乎同時。
有了人,可以做強盜,北歐海盜和倭寇就發跡了。於是,英美,統治了世界。滅絕並霸佔了美洲,獨吞了大洋洲,刮幹了非洲;日本就稱霸了亞洲,並三番五次襲擾侵略中國。
終於,1900年,北歐海盜和倭寇們在中華大地展開了饕餮盛宴。一個人一兩白銀的賠款,放現在以14億人,就是9251億人民幣。
終於,日本透過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獲得了2億兩白銀的賠款,摺合成現在的貨幣,就是1320億人民幣。
終於,日本全面侵華,南京北京落入魔爪,至於搶了多少金銀財寶,嚴謹認真的日本歷史學家政治家無法計算清楚,也不會去計算。
因此,即使把日本列島舉在半空當中,把骯髒的倭寇全部抖落進太平洋,然後把四塊石頭全部賠償給中國,也不足於抵債。
2,日本缺石油和橡膠嗎?日本週邊海域有石油。現在中日爭端,不就是資源,特別是石油之爭麼。只不過這裡的石油不像中東石油容易開採而已。日本有橡膠嗎?估計長不了幾根,但他們可以花錢買吧。
3,中國的戰略。明朝,中國對倭寇的戰略是疏,也就是派出艦隊應戰甚至下西洋。清朝的戰略是堵,海上的零星倭寇是禁止了,引來了更大更多的強盜。
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綜合實力和軍事實力空前強大,誰要是再掠奪中國的資源,中國人民不會答應,中國人民解放軍不會答應,核武器不會答應。
-
10 # 曾經滄海睜眼看世界
日本是一個島國,面積只有近38萬平方公里,比中國的雲南省還略微小一點。日本地處東北亞,主要領土都處在北緯32度線以北,屬溫帶、寒溫帶氣候,根本無法種橡膠,因為橡膠樹,那是熱帶、亞熱帶植物,像中國的海南島就有大量的橡膠園。
作為戰略資源,橡膠日本是指望不上了,那石油呢?過去教科書上說外華人斷言中國是貧油國,後來我們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江漢油田,一舉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其實隨著經濟的發展,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增加,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已是越來越大,只是日本比我們更缺石油,更依賴中東石油的進口。但他們不是一點石油也不產,以往的十幾個小油田都相繼枯竭了,現在還有四五個小油田加起來的產量,還不如我們大慶油田的零頭多。要不然,二戰時期的小日本,怎麼會像是吃了熊心豹子膽,竟敢老虎頭上撓癢,去招惹世界第一強國偷襲美國的珍珠港呢?這幾乎全是橡膠、石油惹得禍。
-
11 # 閒雲去處
不要簡單的就把日本理解為缺乏資源的國家,這是一種狹義的概念。至少在全球貿易的背景下,沒有資源絕對豐富的國家,我們對這個鄰居瞭解的太少。
除了稀缺資源,在開採技術、運營成本,以及利益價值等綜合因素考量下,買他國的資源要比自己開採的更便宜,這才是造成日本缺少資源的假象,而且透過購買,日本已經成為各種礦產資源儲備的大國。
可以說日本在歷史上就是資源性國家,礦藏非常豐富的金銀銅等貴重金屬曾經大量出口到中國,以換取中國的絲綢、陶瓷等技術性產品,而且其他種類的礦產也不少。
而且從廣義資源的角度上來說,日本一點都不缺少可耕作土地、森林植被、淡水資源、漁業產能、新型能源等等,這些關係到生存和宜居的資源,缺少的只是戰略性資源,比如鋼鐵、石油和橡膠等。
特別是在第一工業革命時期,對於發展工業所需要資源來說,至關重要的就是製造機械的鋼鐵、提供能源的煤炭、以及木材等等資源,以日本當時的儲量,這些資源都不缺。
第二工業革命時期,日本的工業技術以及產能,對工業原料需求量太大,而導致日本所需資源不足。而近些年在中國廣為流傳日本資源匱乏的說法,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日本為了掩蓋其歷史上侵略成性的罪行,解釋其發動侵略戰爭的藉口而已。
由於地質構造等原因,日本國土四周遍佈海溝、深海盆地等因素,不利於石油沉積的環境,因此讓日本無法有形成油田的條件,而導致地下無法大量儲油。
即便如此,日本本土也還是有一些油井,但是在其工業發展過程中,大部分都已用光了,目前還在開採也就儲量不高的幾個油井,這對於日本來說,聊勝於無。
雖然在日本近海發現有石油,但是因為開採成本以及儲量等方面的原因,因此,現在的日本必須大量進口石油,並且利用其港灣眾多的優勢,建設了很多儲油基地。
關於橡膠是氣候條件決定的,地處東北亞寒溫帶的日本,是無法栽種只有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才能生長橡膠樹,日本想要獲取橡膠,只能花錢從東南亞進口。
而且相對於西方領先的工業能力,當時的日本還處在二流水平,再加上像石油、橡膠這些重要資源,在日本與西方列強沒有利益衝突之前還可以買到,但是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銀,以當時的日本財力是無法承受的。
因此,基於發展所需關鍵資源跟不上消耗的原因,日本開始仿效西方列強,覬覦周邊國家資源,並伺機發動侵略戰爭。從佔領北韓,到侵略中國東北,再到進攻東南亞,瘋狂的掠奪鐵礦、煤礦、石油、橡膠等資源。
由於當時蘇聯西部發現石油,並已經開始開採,而日本四處勘探也沒有發現中國東北部的大慶油田,同時在此部署遠東軍,想要透過擊敗蘇聯而獲取石油,結果一場諾門坎戰役的失敗,日本只能轉向南進戰略,企圖從東南亞獲取石油和橡膠。
可以說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日本這個島國的地理位置,註定其缺乏發展工業所需要消耗的大量的、關鍵性的資源,而日本侵略性的選擇也決定了它後來的命運。
-
12 # 薩沙
日本缺資源,不是說他沒有資源。
以石油資源為例,二戰日本由於開採技術原因,對於海上和陸地較深的油田不能開採。
即便如此,日本本土以及庫頁島等地油田,仍然能夠維持戰前十分之一的石油消耗。
自然,戰爭全面爆發以後,這個缺口就越來越大了。
但如果說日本沒有石油,這是不對的,只能說石油資源不足。
二戰後日本工業大發展,對於能源要求就更高了。
雖日本也開發了一些海上油田,卻同巨大的需要量相比,是不值得一提的。
70年代以後,日本知道對於石油過於依賴,曾經大力發展核電。
然而,地震後的福島核電站洩露,讓日本發現了核電站的巨大安全隱患,被迫叫停。
目前,日本2016年度天然能源的國內供給結構為:煤炭25.4%,石油39.7%,液化天然氣23.8%,化石燃料的佔比高達88.9%。
所以,日本和中國一樣,對於石油進口的要求是無法停止的。
至於橡膠,誰都知道是從橡膠樹裡面搞出來的。
其實,橡膠樹對於環境的要求很高,溫度必須高於23度,但不能超過32度,日照一定要好,每天至少超過6小時。甚至,橡膠樹對空氣中溼度需求甚高,約80%左右。
所以,橡膠樹理想種植環境,是緯度15度以內的熱帶地區。
一份資料這麼寫:中國可以種植橡膠林的面積還不到國土的1/1000。橡膠樹成活6~7年後才開始割膠,一般產膠壽命只有20年左右;在正常條件下,每畝膠園的幹膠產量只有50~100千克。一遇到颱風、乾旱、病蟲等自然災害,就會大幅度減產,所以首先在數量上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日本的環境壓根不適合種植橡膠樹,無法搞到天然橡膠,只能生產合成橡膠。
但二戰時期,合成橡膠技術落後,無法取代天然橡膠。
所以,珍珠港事變後,日軍第一時間橫掃南洋,完全控制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膠園。
-
13 # 流年Leoyoe
對於日本,我們再熟悉不過了。這個意為“日出之國”的國家,位於亞洲的東部,整個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以及六千八百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只有37.8萬平方公里。由於整個國家是由各種島組成,所以日本也被人們以“島國”作為代稱。
▲日本首都東京夜景
日本四面臨海,國土形狀為長條形,而且面積很小,所以日本的自然資源不是一般的匱乏,只有一些礦產資源,而且還是少量。去過日本的朋友都知道,日本的物價貴得驚人,幾個普通的蘋果能賣到幾十元錢的高價,一個西瓜甚至賣到幾百元。高昂的物價和日本本土的自然資源有著緊密的聯絡,為了緩解資源短缺,日本只能透過進口物資來解決問題,這種進口依賴是長期的,也是極端的。不過日本也不是什麼都沒有,比如說鐵礦資源就很充足,每年的鋼產量甚至能超過美國,這個數字可是相當驚人的。
▲1955年左右的日本東京航拍照
雖然我們都知道,日本由於先天條件不足導致什麼資源都很匱乏,但是這樣艱難的處境也沒有阻礙日本成為全球最富裕國家之一。沒錯,換個角度考慮,可能正是因為短缺的資源才造就瞭如今的日本。日本人非常聰明,很善於取長補短,規避自己的短處,極力地發揚自己的優點。日本發達的製造業是支撐著整個日本經濟,像我們所熟知的動漫產業,就是日本主要的產業,很多非常著名的動漫人物全是出自日本漫畫師之手。
日本人將這些活躍在紙上的形象搬到熒屏上,陪伴了無數孩子的童年。當然,積極尋求向前發展的日本人是不會滿足於這一個產業的,在別的領域他們依舊做到很好,比說教育行業、科研行業等等等等,他們將一切可能發展的東西都極盡地做好,這也讓日本成為了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整個國家的國民生活水平也一直處於很高的狀態。
▲日本工廠內景
其實說起日本,筆者覺得這個國家很像打不死的小強。為什麼這麼說呢?放眼日本的發展史,歷史上的兩次世界大戰日本都作為戰敗國,戰後的日本可謂是滿目瘡痍,經濟衰落的非常快。二戰後,美國的軍隊更是佔領了日本,趁機在日本建立很多工廠。但是日本並沒有因為國土被佔而如何難過、倒退,相反,日本趁著美國建立工廠向美國學習了很多先進技術。在後來的幾十年裡,日本就這樣從美國引進了兩萬多種先進技術用於本國的發展。有了技術,還缺人才,日本又馬不停蹄地培養各種行業的人才,人才技術合一才能達到發展的目的。不得不說,在這方面日本的確頭腦清楚並且行動迅速。
▲圖為生產相機精密鏡頭的工廠
調查資料顯示,在2018年,日本的人均GDP位列世界第三位,排在美國和中國之後。如此高的GDP還要歸功於日本發達的製造業。敢投入、敢研發是日本發展製造業的特點,不但重視科研人才的培養,每年投入在科研事業中的資金更是我們想象不到的數字。正是因為這樣豁出去的投入才能使得日本的製造業領先各國,排在世界第一位。
筆者記得,在日本有一家小公司,這個公司只有幾十名員工,他們研製出了一種螺母,取名為“永不鬆動”。公司的人放出豪言,說這款螺母用一百年都不會鬆動。有的國家就不相信非要研製出比這個還先進的,但是至今沒有突破。後來這款螺母受到無數國家的青睞,日本也得以壟斷了螺母市場。其實,雖說日本在一些歷史問題上一直受到各國抨擊,但是功歸功,過歸過,任何事情都要客觀地看。日本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去學習參考,取長補短,再創新高。
▲孤兒收養院裡孩子們正在吃午飯
回顧歷史,在二戰結束,到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為什麼能重新崛,實現突飛猛進的發展?事實上這與日本重視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叫: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日本早就深知這一道理,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之前,就對教育極度重視,使得日本人的整體文化水平不斷提升。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思想開始偏向西方化,對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都極為重視,使得日本的識字率僅僅用了幾年時間便由40%變成了90%,對教育的重視,國民素質的提升,為二戰後日本工業化大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
1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日本的資源極度缺乏,但日本並不是一個沒有資源的國家
日本是典型的島國經濟,由於自己的土地有限,無論是石油還是糧食資源都難以自給自足,尤其是日本的人口上億,資源消耗巨大,日本想要發展無非是兩個法子,一個是對外掠奪,這個方式日本上個世紀用過,最後死得很慘,再一個法子就是發展加工業,進口別國的資源加工後再賣給別國,自己做箇中間商賺差價
這個模式日本發展得不錯,其核心就是要保證穩定充足的資源供應,特別是石油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日本每天用掉的石油那是天文數字,日本沿海地區那幾個油田每年的產量不佔其總用量的百分之一,因此日本不斷保證其石油來源多元化,不單進口中東的石油,就連俄羅斯,日本也有進口的想法,再加上日本不斷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石油利用率的同時大力開發其他新能源;最後日本也在不斷的建立自己的石油儲備,在2003年就儲備了近9000萬升石油,足夠自己使用半年的,這也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石油儲備
-
15 # 汗青正浩
我們說起日本,不免聯絡到一個詞彙,那就是資源匱乏。對於二戰日本落敗,我們也認為是在戰爭後期,日本國內的自然資源匱乏,導致戰爭後續力不足,後勤和軍備跟不上,才導致的。這就讓人禁不住問道:日本島難道連油田和橡膠都稀缺嗎?
其實關於日本國內資源匱乏的說法是片面性的,畢竟一個國家肯定是有的資源較為充足,而有的資源較為緊張。不過在二戰時期,日本確實對一些軍事工業所需的自然資源十分匱乏,就拿石油和橡膠來說,日本不得不花大錢去買,或者撕破臉皮地去搶。
一、油田不是沒有,但沒法開採石油雖然在古代就已經有了使用的先例,可是石油進入工業,還得等到近代。畢竟石油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它形成於地底下,要開採並不容易。到了近代,有了那個開採的科技水平了,才得以充分利用。作為一種高效的新能源,石油很快成為工業的“血液”,成為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本當然也有油田,不過並不多,而且規模並不大,要“供養”國內的現代工業,那是不夠的。據統計,日本的油田也就數十個,開採至今基本上都枯竭了,目前還能開採出石油的僅剩五處油井。
在二戰時期,日本國內的石油開採技術不高明,雖然勘探出了油井,可是受限於地下和海底油井的開採技術,能看不能用,所以當時日本必須向他國進口石油,而美國就是他們最大的石油進口國。
其實二戰前,日本的石油儲備還是相當可觀的,可是開打後,缺口自然越來越大。當日本在擴大戰爭機器時,對石油的進口越來越多,國家的資金逐漸外流,於是不斷髮動戰爭,掠奪資源和財富,以填補缺口。
二、橡膠是真沒有,不過可以搶橡膠在現代工業中十分重要,雖然以今天的技術,可以獲得橡膠的一些替代品,可是在二戰時期,沒有橡膠,車輛就沒有輪胎。日本國內是沒有橡膠的,也得靠進口。
橡膠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它來自橡膠樹。橡膠樹的原產地是亞馬遜雨林,屬於熱帶植物,也可以被種植於亞熱帶。不過橡膠樹對環境的要求很高,最適宜的種植、成長溫度是攝氏二十三度到三十二度之間,而且每天最好是接受日照六個小時以上。此外,橡膠樹要求空氣溼度得達到百分之八十。
日本處於溫帶,氣候根本不適合種植橡膠樹。不過在二戰前期,合成橡膠技術已經被髮明,然而技術水平還不行,相關的裝置技術也還未成熟,其質量遠不及天然橡膠。所以二戰時期,日本還是得用天然橡膠,可是國內沒有啊,年年進口,卻總是無法滿足,於是只能去搶。
東南亞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種植園,歐美等國的殖民地、後花園,所以戰爭爆發。可是日本儘管搶掠了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園,卻被戰爭給拖垮了。
三、地殼運動頻繁,成礦環境差日本的天然地理環境並不理想,它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因此地殼運動頻發。出生在太平洋地震帶的日本,自古就地震、海嘯不斷,要命的是其國內的火山非常多,其數量佔全世界一成左右。頻發的地殼運動,帶來的不僅是火山噴發、海嘯壓頂和地震裂地,還有惡劣的成礦環境。
礦產資源是經過地質成礦作用,在千萬年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十分珍貴和寶貴。不過成礦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頻發的地殼活動只會讓原本的礦產資源,如石油等的形成構造被破壞。
日本的山脈雖多,可是多以玄武岩為主,形成礦產資源的沉積石灰岩不多,頁岩也少,難以形成儲油岩層。所以在石油資源上,日本島是先天不足。不過日本的黃金礦產倒是很多,是世界一大出口國。
綜上,日本確實對一些自然資源十分稀缺,尤其是在二戰時期,例如石油和橡膠等工業原材料基本只能靠進口,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日本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不過日本的自然資源匱乏只是相對性的,隨著開採科技的進步,日本如今對領土範圍內的資源開採和開發已經更加高效和高質,而且與中東一些富油國進行石油貿易往來,也讓日本本土的石油儲備十分可觀。
總之,自然資源的匱乏是先天性的,可是透過科技進步、國際貿易等後天性的努力,足以改變本國的資源儲備情況!
-
16 # 石皮君
日本有資源嗎?當然有,金銀銅礦資源還是挺豐富的。
日本缺資源嗎?當然缺。石油天然氣資源基本依賴進口,本土當然也有一些油田,儲量都小。煤炭儲備也有,但是開發難度大,約等於沒有。
橡膠這個真沒有。這是熱帶和亞熱帶作物。就是美國也幾乎沒有。
首先,大家口中的資源一般預設是所謂的戰略資源,即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工業資源。而不是什麼金銀鑽石資源。
因為大家心裡默認了兩點:一、工業資源才是真正的命脈;二、日本是個工業強國,一個缺乏工業資源的工業強國。是不是很有戲劇衝突?
在我們這種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國家眼中,資源、技術都掌握在自己手裡更安全更穩妥。
日本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自己沒有,就去掠奪。二戰時期日本冒著戰線過長的風險也要佔領東亞、東南亞,說到底還是為了這些戰略性工業資源。
二戰結束,戰敗的日本不能再透過軍事佔有的方式獲取資源。於是,他們換了一種方式:經濟控制。
一方面,利用技術發展攢下的本錢,透過“經濟援助”或“技術支援”等措施,儘可能改善與資源國的關係。
另一方面,組建各種礦業財團,全力推動日本公司的跨國礦業經營。利用各種直接和間接的財政、金融、技術等手段參股控制和開發海外礦產資源,建立戰略礦產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自己擁有資源固然安心,但對資源真正的掌握是控制和充分利用。很多資源大國最後也不過是坐在寶山上販賣,日本以科技和工業技術為根基,向上遊滲透開拓,掌控了大量戰略資源,卻悶聲大發財,依然常被人們認為是資源欠缺國。正如日本GDP穩居世界第三(如果不是中國迅速崛起,則穩居第二),還是總被人拿“失去三十年”說事兒,“失去三十年”還世界第三,那其他國家是幹什麼吃的?
我們常常會有一種,如果我們沒有某種資源和技術就會被別國卡脖子的危機感,所以常常希望本國攢齊各種生產要素,以備別國的圍堵。日本換了一種方式,充分融入世界,同時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默默地囤積出數量恐怖的資源。
不過,各國自有各國的國情。我們未必能夠、也未必願意完全學習日本這種模式。但也不要被很多人云亦云的表象所矇蔽。這個世界比想象中的複雜。
-
17 # 風鈴不再響660
日本橡膠石油確實沒有,可別忘了日本白銀儲量亞洲第一,還有大規模的黃金儲量,不要以為日本沒有資源,老天爺公平。
-
18 # 龔柳輝
日本幾乎沒有石油,不是說一塊油田都沒有,到30年代末,日本自產的石油,僅佔其全部石油消耗的7%左右。
石油的缺口全部靠進口,其中80%來自美國,10%來自荷屬東印度群島。
後來,日本在偽滿洲國確立了石油壟斷,以期擠走西方公司。外國公司意識到它們將受到排擠。美英政府亦不滿日本新透過的限制性石油政策。
怎麼對付日本人?
在華盛頓、紐約和倫敦,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說要對日本實行全面或部分地禁運,限制對日本的石油供應。
1934年8月,亨利·迪特丁和沃爾特·蒂格爾去華盛頓會見了國務院的官員,以及石油總監哈羅德·依克斯。
兩位石油大亨建議美國向日本暗示禁運,嚇唬”日本,使其改弦更張。他們希望訊息傳到日本,會使日本政府做出政策調整。
日本為了毫無阻礙地從荷屬東印度獲得石油、橡膠等重要戰爭物質,不惜以它在亞洲的既得利益為賭注,悍然與美國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20年裡,世界各個強國的軍隊都積聚了大量的坦克、轟炸機、艦艇和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稱為“工程師戰爭”,而它們都需要從石油中提煉的汽油和柴油,以前從來沒有一場戰爭這樣打過。
日本海軍參謀部非常現實,曾經於1940年8月發出警告,獲取鋼鐵廢料與石油是日本“生死攸關的事”,日本如果佔領印度支那很可能導致美國的經濟封鎖。
可是,日本海軍的極端分子,想趁著希特勒佔領歐洲的契機,南下奪取印度支那與印度尼西亞的油田。
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許多極端分子便堅信,日本與美國的戰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特別是1941年7月,美國連同荷蘭對日本實施了石油禁運,這一制裁尤為致命。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而日本境內則幾乎沒有任何石油資源,其所需的石油98%都要從美國進口。
僅僅是維持日本海軍龐大艦隊的正常運作,每天就需要四百多噸石油。日本在此之前雖然未雨綢繆、全力囤積,但其石油儲備在戰爭條件下也不敷一年之用。
所以受到美國的石油禁運制裁之後,日本就被逼到了牆角,要麼屈服於美國所提出的難以接受的條件,要麼放手一搏,對實力強大的美國開戰。
然而,經過激烈的太平洋戰爭,最後盟軍奪回菲律賓,並粉碎日本的海、空兵力之後,其航空兵、水面艦艇部隊和潛艇部隊以呂宋島為基地展開活動,便可使南洋地區的物質不再流入日本。
這樣,日本就會逐漸喪失了進攻的動力資源。
日本政府從1876年開始,就委託美國地質工程師進行油田地質勘探,同時還利用工部省進行鑽探,但是一百年以來,日本本土的石油產量很低,目前已探明的只有新潟縣和秋田縣有石油石油對於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從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石油就成為最重要的動力能源和化工原料,自然也就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有人稱石油為工業的血液,也有人稱石油為“黑色金子”。
近代日本的石油產業源於明治時代,隨著油燈用煤油的需求增大,石油產業也開始興起。明治時期的石油需求,幾乎都是作為消費商品的煤油,與現在相比,石油在產業中所佔的比例很小。
為此,石油產業沒有成為明冶政府殖產興業政策的直接物件,而是作為地方性工業,以民間為主導進行開發的。
1904年前後,隨著電燈的普及,煤油的消費量逐漸萎縮。另一方面,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契機,內燃機車發展起來,石油的主要用途由照明轉向動力。
事實上,明治政府從1876年開始,就委託美國地質工程師萊曼進行油田地質勘探,同時還利用工部省製造的繩索、頓鑽裝置進行鑽探。
然而,萊曼的調查報告顯示,日本的石油資源不容樂觀,而鑽探作業也確實沒有發現石油,因而,此後日本政府幾乎沒有再去搞比較徹底的地質調查。
戰前,日本每年所需石油的90%靠進口,發動太平洋戰爭後石油需求激增,所以,佔領印尼後便利用一切手段掠奪。日軍強徵數萬名勞工到東婆羅洲和西蘇門答臘,修復及開發該地的油田。
但是,從50年代開始,日本確實發現了一些小規模的油田。
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能源安全政策的基本目標是保證穩定的石油供應,但兩次石油危機給日本經濟造成嚴重打擊,使日本對能源安全的思考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
80年代,在日本本土新瀉縣和北海道的海域,日本曾經加緊開採石油的工作,而且制定了企業化計劃。
在最近的將來,日本國內石油產量的展望,同這個工業部門過去的記錄所顯示的趨勢比較起來,並不會有重大的轉變。
日本僅有的一些重要的證實儲藏量都包括在現有的主要產區裡,比如北海道、秋田、山形和新潟縣等地。
日本儲量的長期展望很難以確定,但將來的新發現是有可能的,過去的產區記錄不能令人期望有大的發現,但是在分散得很廣的地區內卻具備著有利的地層條件,對這種地層條件所需用的現代勘探技術,只不過才開始應用。
據1950年12月的估計,這些地區中的許多小油田,約有8,182,000千升(26,306,090桶)的儲藏量,在經濟上是值得開採的。按1950年的生野和靜岡兩縣也有些產量。
總的來說,日本本土的石油產量很低,目前已探明的只有新口縣和秋田縣有少量的石油儲量。
根據《國際能源展望》中引用的《石油和天然氣雜誌》釋出的對世界儲量的年度評估,1995~2025年世界石油儲量估測結果,是日本探明儲量為1億桶。
綜上所述,日本確實缺資源,但是也不是一無所有,在石油資源方面,日本已經發現一些小規模的油田,而且具有開採的價值。
-
19 # 大馬哈魚12
答
日本缺乏資源,我的理解為相對於日本的國土面積和陸地周圍海洋,所具有的資源總量是非常的少。
以相同地理位置的英國,英國在其北部灣有大量的油田和天然氣,為此,英華人辦了一個個北海布倫特的原油期貨市場。而日本人的石油,天然氣,煤……等一系列資源,全部依賴於進口。
日本建立的儲藏裝置
自己需要,又沒有辦法透過國內的資源儲備的探明和開採來滿足。此外橡膠是熱帶植物園區有,日本人本土不具備這種生產能力。而國外也沒有自己的植物園。為此橡膠這類東西,全部依賴於國際市場的採購。
回覆列表
不過日本有種資源卻非常豐富,那就是硫磺,因為日本火山很多,火山口就有很多硫磺。日本冒著危險偷襲美國,是因為羅斯福總統斷絕了日本的石油供應,日本佔領太平洋,還是為了石油,橡膠等資源。
值得我們警醒的是,日本會把買來的能源儲存起來,基本就是用一半,存一半,日本在淺海大陸架儲存的煤,已經相當於一個大型煤礦,而石油的儲備也是全球前列,日本的這種危機意識,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