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一歲怎麼也看了幾百本繪本,但是文字理解很差
24
回覆列表
  • 1 # 晴之婉約

    小孩子看書,他們展開的是豐富多彩的想象,對原文中詞句的理解基本上只停留在當下,你要求一個小孩子能有很好的閱讀理解能力,這事是急不來的。孩子對閱讀還停留在一個只看不思考的階段,吸引他們的是書裡有趣的故事情節和豐富的人物形象,多跟他交流一些讀後感。可以不定期的開一個家庭讀書會,大家都來講講自己看的書,有那些有趣好玩的地方。他慢慢地就有了獨立思考的習慣,有不懂的他會來請教,大家可以展開熱烈的討論。

  • 2 # 林洛葉

    我想這個不能單純這樣來說,閱讀理解能力什麼是好 什麼才稱為差呢。並且有一點說的不太對,那就是看書多少跟理解能力的好壞並沒有必然的聯絡。看書再多,但你重來都不思考,都不去理解,那能力怎麼可能會出來呢。

    字,我們都認識,不認識的也是極少數。這樣看來,大部分書我們也都能讀下來,但是理解了沒有那就不知道了吧。學與思的關係孔子不就提到過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也都是一樣的,我們要想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一方面要多看,在數量多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畢竟很多知識也都是共用,道理相通的;另一方面要在質量上加油,去多思考,理解其本質含義。

    如果想見效快,那就走少而精的道路。將一篇好的文章反覆閱讀思考,真正的讀進去,然後走出來,就可以了。不過這點我還做不到,我從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入手,然後邊讀邊思考,慢慢走過來的。

    上面就是我個人的觀點,可以參考一下。一定要明白,看了跟看懂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3 # 仙翁童子

    不是你閱讀理解能力差,是你組織文字能力差,認知錯誤,永遠找不到改進的方法。要多讀,還要動手寫出來自己的見解,方能得以提高。

  • 4 # 好爺72282589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可能是就在這個“隨”字上了,這是要下苦工的。給個建議,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你看,我讀了多少多少書,應該比你強~錯,不見得。物理不有個做功嘛,那是個定數。做無用功,就是失敗的原因,ok?

  • 5 # 御品味

    孩子多看書是好的,但要培養孩孑看書的同時應對其內容分析中心思想,人物分析做到真正讀懂。就如看電影一樣,知道劇情。現在孩子看書往往表面化,不消化,所以對閱讀理解不起作用。

  • 6 # 學習問題診療—陶勇

    孩子的認知發展需要臺階。也就是說,當你並沒有準備好理解這類書之時,你看再多都是故事而已。也就是說,你的知識準備和認知準備並不充足。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過一段時間再看一本書,你看到不同的東西了。意思就是說,你的認知發展上了一個高度,那麼你就能看到全新的東西。

    為什麼別人家孩子讀書多,思維好,進步大呢?因為別人家孩子的先天智商高。先天智商高的孩子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求知慾強,喜歡看書,而且越看越高深。

    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先天智商是指不依賴於文化背景和知識背景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他們並不太依賴於認知的發展即可抽象地理解更多的事情。

    他們求知慾強,這就導致同樣兩個小夥伴,高智商孩子看一本書的效率、質量會遠遠超越普通的孩子,而且他們樂此不彼--因為這是一種智力挑戰,實在是讓人過癮。

    現實世界很殘酷就在於,先天高智商的孩子,抽象思維能力強、學習能力強、求知慾強、記憶力好,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還是創業,你都無法與之相比,除非你做一些毫無挑戰的事情。

    但是也不必羨慕,因為這些人註定要承擔更大的責任,註定需要更加努力去引領人類文明發展,這些東西都不是你想要承受的。

  • 7 # Yuy75010045

    因為只是看書是不行的,最重要的還是要去思考啊!而且是讓孩子自己去思考,並且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想法。

    看繪本不只是家長念念書上的字,然後讓孩子看看書上的畫就完了,而應該透過繪本與孩子溝通,引導孩子從圖畫中去發現各種細節,去聯想畫中各種事物人物之間的關聯,去整合自己的想法,去放開思維的發揮想象力,去感同身受故事中的情節…

    如果帶孩子看繪本只是念字,那還不如只給孩子讀讀報紙…

  • 8 # 星星啟明

    幼兒時期的閱讀是在引導開發興趣的基礎上,對於文字的理解還不怎麼好,這時家長切忌急躁,孩子有他自身的成長規律,家長撒播了閱讀的種子,就靜聽花開的聲音吧。

    讓孩子將看過的繪本、聽過的故事口頭複述,只要能將故事的意思講出來,即使講的過程中斷斷續續用錯詞,也不要笑話他。

    本文的插圖,是去年我與孩子共同完成的小目標。堅持閱讀100天,把看到的內容口頭複述,家長幫忙整理記錄,堅持一段時間後,口頭表達能力好了,總結歸納的語言運用得更恰當。

    在閱讀過程中,讀而不思應該是我們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了。單純的追求閱讀的速度和快感,卻不去思考文章背後的邏輯和背景,更不談“不動筆墨不讀書”,用筆記錄閱讀時遇到的各種問題,這樣地閱讀,收穫不大。

    引導孩子善閱讀,會思考,不斷求索,化知識為智慧,這樣的閱讀才有效。

  • 9 # 燦爛星貓

    看繪本時,愛思考的孩子,會主動提出問題,家長不用陪伴,孩子閱讀理解還是很棒。不愛思考的孩子,需要家長提出問題,要陪讀,孩子閱讀理解能提高一些,也趕不上前者。孩子個體差異很大,作為父母,能努力去幫助孩子,不求結果如何,孩子盡力就行了。這兩種都經歷過,親身感受。

  • 10 # 滿莽莽

    光看、背有什麼用,會提問題的小孩才在思考。可以講完故事把裡面情節編點問題問問孩子。如果小孩年齡在3歲以下不要去比較理解能力。我家四歲半了應該是從四歲開始10萬個為什麼的,雖然煩他囉嗦,也得耐心引導。現在特別喜歡講故事,看到圖就能跟你囉嗦半天,可是邏輯越來越清晰,現代用語和電視裡看過的成語都出來了。

  • 11 # 小滿s

    經常聽有些家長說,孩子看了不少的書,可就是作文寫得不好,閱讀理解也不好,我認為,一種情況是,看書只注意故事情節,二是,僅僅在看故事,不思考。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就會邊看邊思考邊歸納總結,有些可能需要引導,就會好一些。

  • 12 # 閱界z讀行俠

    閱讀的作用:功利的方面來看,閱讀理解,一邊閱讀,一邊理解,將理解的內容內化,才能達到閱讀的目的,也為表達和應用建立基礎。長遠來看,閱讀是在孩子心底種下一粒種子,每天的閱讀是培育這粒種子,在孩子以後的成長道路上,種子慢慢發芽開花,結出果實。

    但是很多家長誤會了閱讀,以為閱讀就是識字,當他自己認識很多字後,自然就會閱讀。然而這種認字過早,但並不理解讀了什麼的孩子,反而越來越不愛讀書。過早的只識字,不關心閱讀的內容和不理會孩子興趣所在,會拔苗助長。

    孩子的最初閱讀,是被圖畫吸引的。在親子閱讀中,美麗的圖畫,或者富有想象力的圖畫吸引孩子。父母將孩子抱在懷中,真實的聲音,溫暖的氛圍,孩子耳朵聽著故事,眼睛看著圖畫,大腦裡慢慢構建一個完整的畫面,這時他的大腦是完整運轉的,再加上父母的愛,孩子的整個身心都沉浸在情感的溫暖中,這也是親子閱讀的好處。

    然而,有的成人習慣指讀,以為用手指點著讀,孩子就可以快速認字,殊不知這樣反而破壞了孩子的閱讀美感,整體的故事被敲擊成零零碎碎的字或字母,孩子的大腦是凌亂的。

    還有的父母喜歡讀完故事問問題,如果問題是開放的,可以公平並天馬行空的討論,那沒什麼關係,還能幫助孩子思考。然而有的成人表情嚴肅的問:“我剛剛講的是什麼?從這個故事你學習到什麼?”如果孩子回答不上來或者不如你意,就一頓說教,這樣長久下去,孩子就是認字,也會越來越不喜歡讀書,因為他只關注你的情緒,發現不了閱讀和學習的樂趣。

    閱讀是一件很個人的事,直接跟孩子的性格和興趣相關,根據孩子的特點選好書,用愛心相連,讓孩子從小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慢慢地就學會理解和輸出了。

    願天下人都能做自己喜歡的事,並從中受益!

  • 13 # 書館芳華

    不確定您的評價標準,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講,文字理解能力相關的因素很多:

    1、孩子的閱讀內容。

    閱讀內容是孩子完全不曾接觸過的,比方說有的小朋友,六歲就可以認好多字了,所以拿起一本初中物理書。雖然孩子都認識上面的字,但是這個書看過很多遍以後,孩子可能還是不能理解這本書。如果是曾有過涉獵或者體會的內容,孩子看的質量和效果就會完全不同。

    2、孩子的閱讀方式。

    有的孩子覺得閱讀就是讀完這本書。有的小孩會在讀完以後想一下這到底說的是什麼。還有的小孩會把自己帶入情境,進一步思考。有多一點衍生思考的閱讀方式可能會理解更多一點吧。

    3、孩子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不是天然生成的。需要引導和教授的。有的小孩可能精讀一兩本書就會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但是,對於大多數小孩和成人來講,有質量的精讀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才會有閱讀能力的提升。蓄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4、孩子的思考能力。

    把一本書讀懂為我所用,實際上是一個解碼的過程。這種解碼能力就是閱讀理解能力。而讀者自身的思考能力高低會影響著閱讀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也是需要學習和訓練的。讀得多不思考也是不行的。

    5、孩子的閱讀習慣。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的孩子看過的書不翻第二遍,有的孩子會反覆閱讀。有的孩子喜歡看沒看過的,有的孩子對看過的書也會帶著興趣繼續體味。這兩種不同的閱讀習慣也會讓孩子的閱讀理解質量和能力有差異。

  • 14 # 凌未風

     魯姆將認知領域的目標分為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   認知領域六層次目標的一些典型用詞:識記:說出…名稱、背誦、辯認、回憶、指出等領會:描述、解釋、選擇、區別、歸納、舉例說明、列舉等應用:運用、計算、改變、說明、證明、利用等分析:分類、比較、評論、猜測、舉例說明、圖示等綜合:設計、提出、排列、組合、建立、形成評價:鑑別、討論、評價、判斷、總結、證明等根據你提供的“隻言片語”,我認為他可能卡在第三等級“應用”,升級到第四等級“分析”這個點上。1,2,3級都是停留在“知識層面”,4,5,6是“知行合一”階段。通俗點的解釋:你家孩子學習的東西跟具體應用直接產生了隔離,就是說,你家孩子的知識“停留在書面意思的理解,證明”,你需要幫他“引導孩子把所學知識,拿到具體生活例子進行分析”,從“知識中來”,記得“到實踐中去”。如何引導?比如閱讀理解,他應該跳出文章本事,看本文章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寫作的目的是什麼,侷限性是什麼,這樣就有“帶入感,體驗感”,畢竟學習就是為了應用!供參考!

  • 15 # 真心爸媽

    看到這位爸爸/媽媽對問題的描述“從一歲怎麼也看了幾百本繪本,但是文字理解很差”其實就可以明白,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

    1、繪本以圖為主,無法培養孩子對文字的理解能力

    大家知道,繪本是以圖為主的,文字很少,而且很多孩子讀繪本時,都是不認字的,他沒有在讀文字,自然也就培養不出對文字的理解能力。

    而到孩子大一些,上小學、上中學,需要的“閱讀理解能力”,其實是對閱讀並理解文字的能力,只讀過繪本的孩子,當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2、孩子讀繪本時,是以大人講解為主的,孩子並沒有自己去“閱讀”和“理解”

    爸爸媽媽們都重視親子閱讀,從孩子很小的時候起,就開始帶著孩子讀繪本,但通常是由大人講給孩子聽,或者大人讀給孩子聽。在這樣的親子共讀中,其實是大人在讀,而不是孩子在讀,所以他的閱讀理解能力,即便是對圖片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很難發展起來。

    我們在和爸爸媽媽們的交流中,遇到過很多這種情況,許多爸爸媽媽是一直帶孩子做親子閱讀,但是等孩子上了小學,他還是不會自己拿起書來讀、大人不陪著,他就不會做任何閱讀活動,這樣的孩子,雖然看起來是“讀”過了很多書,但因為缺乏自主的閱讀實踐,他還是不會讀的,既不會讀圖,更不具備對文字的良好閱讀理解能力。

    4、孩子的閱讀,需要進階

    爸爸媽媽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大多會從繪本開始,而且繪本也確實是非常適合幼兒的讀物。

    但爸爸媽媽別忘了,繪本是“低幼讀物”,畫面簡單,文字量小,並不適合更大一些的孩子,這就像是給幾個月嬰兒吃輔食,不適合再給1歲以上的孩子吃是一樣的道理。如果爸爸媽媽一直只給孩子讀繪本,孩子的閱讀能力就沒有辦法提升。

    父母在培養孩子閱讀的過程中,需要關注“閱讀進階”,就是適時為孩子提供適合他年齡段的非繪本類讀物,讓孩子閱讀,經歷內容由少到多、畫面由簡單到豐富,文字量從小到大的進階過程,這樣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慢慢發展,才不會停留在只會讀繪本的水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女的都三、四十了,還裝嫩,讓人感到難受?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