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臨沂尚賢教育
-
2 # 帥小西De
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傳承離不開教育,而在教育這個觀念上,我們經常提及的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題主提及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完全相反站不住腳,僅僅是一些新聞中熱傳較多的個例。
教育的組成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是多重社會角色和身份,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師傳播文化、社會實踐課程等知識同時,還透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價值觀和個人習慣的確立。當然,不否認在教師這個大的團體中,一部分教師的行為不當。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提現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性格的養成。許多家庭不和睦、父母離婚或者家暴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都有一些問題,嚴重的甚至影響生活或者走上違法的道路。
社會教育最為廣泛,人不能脫離社會,而且在學校教育後,也需要步入社會。但是社會的發展存在很大的包容性,許多不正之風也在傳播,比如紋身、打架、喝酒、抽菸這些不適合學生的事情,都在走入校園。
為什麼不完全相反
題主得到這樣完全相反的結論,主要是因為社會誠信的缺失。許多媒體在追求熱點的時候,誇張渲染和錯誤引導了一些輿論走向。
這些誤導影響了孩子的價值取向,讓孩子或者家長覺得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完全相反。
其實,目前國家也在大力推動正能量的傳播,立法保護一些正當的行為。讓社會的風氣轉變過來。
當我們發現社會教育有點走偏的時候,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就需要扶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不至於被帶歪。
小結一切教育都需要從根本做起,離不開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任意一個。
-
3 # 世紀晨陽
我是一名教師,我來說說這個話題。
人的教育分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及家庭教育。教育的主體規則,隨著個人的成長,而接受不同的教育內容。學校教育重德行培養,社會教育重個體私利;學校教育重團結協作,社會教育重個體張揚。從懲罰上學校教育重“勸”,社會教育重“罰”。根據此問,說一下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區別。
一、學校教育。就教育內容的本質來講,學校教育屬於“聖賢教育”。
無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者,都遵循著成賢成聖這一教育目標的。正所謂: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教育在學校,從教從育,即要學習文化知識,又要學會誠信做人。這就要求學校教育既有學習功能,又有德育功能。學習功能有成績作為標準,非常好衡量。但是育人功能受影響的因素非常多,於是,社會上對施教者的“師德”要求,就會很高。以保證師德高尚者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一些看不慣的行為或習慣,就拿“聖賢標準”來衡量教師。即所謂的“道德綁架”。任何一個道德本不如教師的人,都可以用“師德”來問責教師,社會輿論也非常喜歡拿“師德”來拿教師說事。教育的問題,目前全集結於“師德”問題。教師從教,成了一大社會問題。
針對這種現象,陳部長就實際情況指出:教育質量不是問出來的,而是尊敬出來的。只有以尊師重教為前提,教育質量才能提得上去。我們要重振“師道尊嚴”!
另外,學生在學校犯了錯,本身由學校的規章制度懲罰,特別是在九年義務時間內,不允許開除學生。雖然可以將屢教不改的問題學生送到工讀學校。但是自從九十年代以來,社會上已經沒有這種學校了。還有《未成年保護法》這個大傘的保護,學生在校期間,是受到絕對的保護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即保護了學生合法權益,但同時,也滋生了部分學生無法無天的思想。
二、社會教育。社會教育從內容本質來講,是“底線教育”。
即,社會自然人受“底線教育”,觸碰“底線”,要麼受法律制裁,要麼受社會公德聲討。其中,法律制裁是可以讓人受到牢獄之災的。這是一條鐵律,有不可觸碰的原則。一個人猥瑣到極致,可以無良無品,但是絕對不可以是法盲。一旦觸碰規律規則,則馬上受法律制裁。
一個人進入社會後基本上都是成人,即便是未成年,在社會上觸碰底線,在實際操作上,也會同比在學校處罰嚴厲得多。比如:16歲的學生“偷拿”同學的財物和16歲人盜竊,在處罰上,在學校,基本就是以說服教育為主。而在社會上,是可以承擔刑法責任的。
所以,一個人,從學校的“聖賢”的象牙塔出來到社會上,會馬上吃幾次虧,然後就立馬學會了社會規則。並且很快的掌握了這種社會規則。
因此有人說,社會教育是活的,它的深刻性、豐富性、獨立性、形象性遠非學校教育可比。
倘若社會教育也能同比學校教育的“聖賢”,那自然也就是一個和諧無比的社會了。
-
4 # 教育同心圓
教育一般可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如果說教育是一座大廈的話。那麼,在這座大廈的修建過程中,家庭教育是“地基”,學校教育是“主體”,社會教育是“裝修”。
學校教育的主體“穩不穩”,在於家庭教育的地基“牢不牢”。教育大廈的顏值“高不高”,在於社會教育裝修的“好不好”。
裝修只有和主體建築的風格相一致,才能完美。
因此,只有三者相互協作,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同心協力,才能建設一座漂亮的教育大廈。
-
5 # 愛學數學1
學校教育教育孩子向善,向上,而學校教育是底線教育。在學校如果孩子犯錯如偷拿同學東西,以批評教育為主,而社會就是規則教育,如果犯錯,觸犯法律,就是懲罰。其實並不完全相反的。
-
6 # 血鎖六界
學校的教育和社會教育並一定完全相反,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
首先是學校教育,要提到學校的教育,就不得不得到高考,雖然中國學校裡有其他不以高考為目的學校,但是教育方式大部分都是一樣的,就是書本理論。
我們先來說一說高考,對於高考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愁,喜的是經過十多年的寒窗苦讀終於有了回報,愁得是很多人辛辛苦苦幾十年,幾張廢紙回到解放前。而對於某些學生而言,高考對於他們來說簡直還不如坐牢,至少監獄包你吃住,而且如果你坐牢的當地政府人性化,還可能教你生存的技能。而為了參加高考,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到頭一場空。即上考上了,可能學的東西不不如某些在牢裡接受教育的人。
社會教育則不同,最終的目的不是考試而是生存,你不想接受也要接受,活下去。用力的活下去,為了活下,不知不覺世故以學懂。而為了擁有更加好的生活條件,很多人就不得不拼進全力,在實踐過程中去學習,和學校的理論教不同,只要能肯動手,幾乎可以見到未來,而學校的教育往往很能見到未來。這就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最大的區別。
-
7 # 無名198444763
學校教育是單純的德育加知識,社會教育是對人道德底線的教育,社會教育複雜而龐雜。學校教育對學生進行是與非,錯與對的選擇教育。而社會教育不是簡單的是與非,對與錯,才進入社會的人都會感到其複雜性,不能用是與非,對與錯來衡量任何人與事物。社會教育層面複雜而寬泛,媒體、家庭、社群、朋友等因素都是受教育者的導師。這就讓人感到學校教育的成果為什麼會被社會教育成果所取代。5+2≤7就很好地詮釋這個道理。
-
8 # 董海發
完整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的接力賽!
完整的教育是家庭育人、學校育才,在一定社會環境下三家共同舉辦的馬拉松式田野接力賽,絕對不是學校一家舉辦的校園百米衝刺賽!
教育分為三大塊:
一是家庭教育,由父母透過言傳身教的行為示範,讓孩子模仿、效仿自已的一言一行,成為具有仁義禮智信做人品德、品質、品行的人。否則,就是有人形、沒人性,披人皮、沒人格,穿人衣、沒人品的衣冠禽獸!
一個孩子上學前就具有仁義禮智信做人品德、品質、品行,就已經贏在起跑線上了,即使上不了大學,將來也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會給家庭、社會、國家創造一定財富。否則,一生就輸定了,即使將來考上大學,遲早也是家庭、社會、國家的禍害!
二是學校教育,由老師透過課堂教學傳授知識技能,讓學生複製、學習自已的知識技能,成為有社會主義思想政治覺悟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是社會教育,由良莠不齊的社會媒介影響學生,社會媒介是一個五顏六色的大染缸,有道德免疫力的學生會“入汙泥而不染”,沒有道德免疫力的學生就會“入汙泥而汙染”。有些學生就是被網路、網咖、歌舞廳毀掉的!
由此可見,一個學生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家庭、學校、社會的馬拉松式的田野接力賽。
家庭教育是人生起跑線,是人生第一棒;
學校教育是人生加油站,是人生第二棒;
社會教育是馬拉松式田野接力賽的賽道,如果賽道平坦順暢,就能順利完成人生接力賽,如果賽道磕磕拌拌,就不能順利完成接力賽,甚至終止接力賽,許多學生因此中斷學業,或浪跡江湖,或鋃鐺入獄,或命喪黃泉!
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許多孩子特別是那些留守兒童就已經輸在人生起跑線上了,根本沒有拿接力棒,有些學生雖然拿了接力棒,但由於賽道磕磕拌拌,接力棒早早就丟棄在賽道上了,學校教育在哪接棒啊?
綜上所述,
完整的教育=家庭父母育人+學校老師育才+社會環境影響。
社會環境影響分為兩種情形: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家庭父母育人成功,社會環境就是正面影響,因為孩子有道德免疫力,知道啥該幹,啥不該幹,真可謂“錦上添花”;家庭父母育人失敗,社會環境就是負面影響,因為孩子缺乏道德免疫力,專門找壞事幹,真可謂“雪上加霜”!
學校老師只能育人成才,不可能訓獸成才,因為學校是育人成才的殿堂,不是訓獸成才的馬戲團。即使偶爾訓獸成才,將來也是家庭、社會、國家的禍害。大學生殺人犯藥家鑫、馬加爵,復旦研究生殺人犯林森浩,北大法律畢業生殺人犯連勇就是最好的例證!
-
9 # 擁抱大地奔向天
讓每個孩子成為自己是教育的靈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才是教育的本質!父母們要求每個孩子一樣,這是一種錯愛和盲目。 真正的讓每一個孩子不一樣才是關鍵!
好好的欣賞你的孩子,好好的發掘你的孩子,好好的看看你的孩子,你的孩子真的不一樣,有你自己孩子本身獨一無二的潛能和天性。 每個人,每個孩子,每個事物都是獨一無二的,不一樣才是最大的特色!
不要透過語言和行為來傷害自己的孩子,攀比會把孩子逼成變態和瘋子,你不相信你可以試試! 很多父母說,孩子很叛逆,什麼是叛逆,是父母等長期不良的教育,如攀比,呵斥,悲觀等長期積累起來的不良情緒和習慣的壓抑叫叛逆!每個孩子天性都是好的,由於父母不良的教育導致了太多孩子的變態和叛逆!
從小養成好的習慣,以做人為根,做事第二的理念和原則去培養,孩子不會有叛逆行為,即便是到了所謂的人為劃分的叛逆期,也會很自然的度過!是不是我們每個父母做錯了,教育的方法不對,是不是太溺愛等,做父母的可以好好想想了!
反思從父母開始,孩子就會越來越好,反思從孩子身上開始,孩子就會越來越糟糕! 家庭教育大概佔孩子教育的70%左右,家庭教育教為人處世,塑德成人;學校教育才佔孩子教育的20%左右,學校教育教學科知識,明理順道;社會教育只佔孩子教育的10%左右,甚至更少,社會教育教學以致用,實現自我。
所以孩子能不能真正健康成長,家庭教育是關鍵,家庭教育的根本是父母等一言一行的身體力行的影響! 要想孩子真正健康成長就從父母的行為舉止的點點滴滴開始改變,父母永遠是孩子榜樣,也是孩子永遠的班主任,孩子是否成為你想要的那個標準,那就從父母自我改變和完善開始吧。
教育錯位的根源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導致的,找準自己角色定位,然後發揮自己的優勢,相互配合,教育就成了有效合理的教育,位置擺錯了,那教育出人才等的說法就是空的了。教育從擺正自己的位置開始,素質教育也就自然而然的融進來了。
-
10 # 寧靜淡泊40215977
社會的悲哀,我們的孩子至少還要垮十年,因為知識越多越反動。你不見一個歌手唱一首歌和一個科學家比誰的收入高?
-
11 # 成老師3
學校教育以知識教育為主,目的是讓後代進入社會後能夠生存、能夠創造財富、能夠承擔社會責任,完成這一任務主要靠教師一一我們辛勤的園丁;社會教育主要讓人們能夠遵紀守法,目的是讓個社會、民族、國家安定團結,社會教育是透過政府各層行政部門及執法部門實現的。在學校當學生時,我們必須努力學習,成為一位愛祖國、愛人民、有理想有知識的社會主義建沒的接班人;在社會上,我們要成為一位懂法律、守紀律的好公民。
-
12 # 雲騰致雨102568750
題主指出了當今學校教育與社會價值取向的脫節與不一致。問題問得很深。
一點不同看法:相反乃至完全相反我認為則失之於偏,假設果真如此,教育可以取締了。實則不會也不能。
學校教育根本目的在於向上,向善,合作,並融。一定程度上是脫離。這種脫離是必要和必須的。學校培養的是具有基本知識素養、基本的社會生存和基本道德規範,是根本、根基,需要符合社會的基本規範。
社會強調的是法制、規則、秩序,及在此基礎之上的森林法則。競爭之下,學校人在完成社會人進化過程中,必然伴隨新道德選擇,必然對原有的道德認識衝擊、改變、豐富。
但若沒有基本的、正確的道德規範為基礎,社會公德就無法形成共識,社會認識相互割裂,社會將無序。
我們現在提倡的競爭與合作就是社會關係下人際關係的調整,本身就是基本道德的豐富與發展,所以二者形似對立,實則是基礎與發展的關係。
-
13 # 神奇牛爸
這個問題你可以理解為“學校和社會,在哪兒勝出更難?”
底層邏輯決定了我們的不同
學校的競爭環境是人為設計的,學校學習,尤其是數理化等理科類學科的學習,其特點是:初始條件明確,規則(公式)明確,答案標準。學生就是在這個明確的框架下接受考核,考核的核心就是對規則(公式)的熟練掌握度。
同時,學校還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要對學生進行篩選分流。因此,在這種明確的框架和目標下,競爭會非常內卷,因為當學生對公式的掌握度普遍提升後,為了完成篩選分流的目標,學校能做的,就是持續加大考試難度,不斷在試題中挖坑,因為篩選分流是必須強制完成的。
然而,社會競爭跟學校競爭的框架是完全不同的:初始條件不明確,規則不明確,答案不明確。
初始條件,取決於你的資訊採集以及採信(跟信念相關,你總是更容易看到你願意看到的),我們做擇業、投資、購房等人生重大決策時,基礎資訊必須自己去採集、並分析採信,不可能有明確給定的資訊提供給我們;規則取決於你對生活經歷的感悟,沒人能告訴你哪條規則一定行,或者說告訴你,你也未必信,只能自己悟了,再內化為人生信念;答案,生活沒有答案,有的只是結果。
在社會競爭中勝出,需要的不是高超的解題技巧(學校考試的重點),而是理解社會規則後的堅定前行。楊康學得快,但最終走得遠的,是郭靖,為什麼?因為楊康總在投機取巧,不斷被各種噪音,各種誘惑干擾,而郭靖一直在踏實前行。
“大道至簡”、“大道甚夷”,社會的大道理,相比高中數學的公式,要簡單很多,比如複利原理、比如槓桿原理。道理不復雜,字面上理解也很容易,但要融進骨子裡,篤信篤行,成為人生信念,並不容易。
而一旦真信了,執行層面,大巧不工,重劍無鋒,並沒有太複雜的(解題)技巧。
總之,社會和學校是兩個底層邏輯完全不同的遊戲。
我們所面臨的勝出規則是不相同的
在學校勝出,看的是總分,而且因為一門課最多就是150分,長板的天花板比較低。
所以學霸競爭,不能有明顯的短板。
不同的選擇,會造就不同的結果
在學校,沒有選擇的問題,大家都是學習同樣的學科並做同樣的試卷。
在這個社會,選擇則至關重要。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入什麼行,這就是選擇問題。
行業,就像是人生事業路上的交通工具,它會馱著你前行,能走多遠,交通工具是第一決定因素。
比如,僅就財富水平而言,馬化騰可能是他大學同學平均水平的一萬倍以上,然而他不可能有任何一項能力會是他同學平均水平的100倍以上,更別說萬倍。
之所以最終會拉開這麼大的差距,就是大家乘坐的交通工具,也就是事業不一樣。
不管你信不信,都有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成分
學校考試,雖然也有考運一說,但總的來講,白紙黑字地作答,運氣騰挪的空間並不大。
在社會上,近些年大家應該都有感觸,努力工作,不如早年多買兩套房,這就是在講運氣。
因為有了選擇,運氣就有個發揮的空間,無論是事業選擇,還是投資選擇,運氣都將對最後的結果產生重要影響。
在學校,學習時間基本是固定的,大家都一樣,如果不考慮復讀,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就是12年。
而在社會,你可以一兩天淺嘗輒止,也可以十年磨一劍。
時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槓桿,很多令人歎為觀止的成就,就是靠在時間上的壓倒性投入實現的。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關鍵詞:在學校,努力的作用其實不大,但學生普遍努力;在社會上,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作用極大,但真正努力的人實際上並不多。
在學校,努力的作用不大,是基於三方面的原因:
1、大家的時間是一樣的,你沒法在時間上形成壓倒性投入,努力沒有時間加持,就像老虎失去了利齒,效果大打折扣。
2、大家普遍在努力,這就形成了劇場效應,努力只能讓你不落下,但沒法讓你勝出。
3、學校學習,是很講天賦的(下一個關鍵詞),在努力無法形成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努力很難跨越天賦的差異。
在學校,普遍知道要努力的原因有兩個:
1、努力的方向很明確,就是這些學科,就是這些知識。
2、努力得到的反饋比較及時,努力不努力,很快從考試分數、排名上就能看出來。
而在社會上,努力作用大,真正努力的卻並不多——尤其是能在正確的方向上高效努力的人,而不是那種只能感動自己的簡單低效努力——的原因,則恰是學校原因的反面。
努力作用大,是因為時間上能形成壓倒性投入,真努力的人不多讓你容易突顯以及你可以選擇你最有相對天賦優勢的領域,讓天賦加持努力。
真正努力的不多,是因為人生的方向、路徑不明確,不知道往哪兒努力以及努力要得到正反饋,可能需要較長時間,甚至,如果努力錯了方向,壓根就得不到正反饋,所以,還不如做條鹹魚。
你的天賦決定你走這條路是否輕鬆
學校學習,需要天賦,分三點來談
1、我在輔導我女兒做數學題時的感悟,這個天賦,可能還不簡單就是指智商,而更可能是思維方式,資訊攝取方式。
以我女兒為例,她閱讀文字是掃描式的(雖然才小學三年級,但讀小說飛快,有時一下午能讀幾本),讀數學題很容易發生跳讀,審題不清,就掉坑裡了;而她畫畫不錯,尤其是對影象的細節觀察很厲害,但這又阻礙了她做幾何題,很容易看幾何圖陷入細節而跳不出來。
2、這個學校學習的天賦,也可以說是運氣的產物,意思是擅長的能力可能正好比較適合學校的學科學習,並不必然跟聰明或高智商掛鉤。
比如,我有一個從小跟我一起長大的堂兄,他讀書成績遠不如我,但動手能力遠強於我,如果學校增加一門需要動手能力的學科呢?那他肯定把我秒成渣。學校的學科安排沒包含他能力最強的領域,這就導致他在學校表現不如我。不是我不聰明,只能說是我求學的時候運氣比較好。
3、高中畢業也就18歲,篩選分流的求學階段都發生在人生的早期,這個階段,雖然記憶力比較強,但整體的學習能力和經驗——比如總結、分類、反思的能力——還是比較弱的,大家更多是靠本能進行學習,所以這階段,天賦的作用會比較明顯。
寫到最後:
總結來說,在學校要勝出,主要看天賦,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本能,你的本能適合學校設定的學科知識,你就會如魚得水;而在社會要勝出,要看選擇,靠努力,憑運氣,當然還有靠投胎的,這個跟本文關係不大,就不提了。
要勝出,其實都不容易,一定要我說的話,我覺得還是在學校勝出難些,因為那更像是一錘子買賣,剛性框架,沒有選擇的餘地,你行就行,不行,差不多也就不行了,努力的作用也不大。而在社會,你總還是有選擇的餘地,只要你認真用心生活,最不濟,你還是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
14 # 俯仰宇宙一笑
其原因在於,學校教育針對的是學生,更多強調的是對社會規範、社會道德、社會秩序和傳統文化上對人的行為美德的教育和引導。這種教育是正向的,灌輸式的,理想化的教化。而所謂的社會教育則是體驗式的,感受式的教育,是從學生個人出發,透過學生自身對客觀現實社會的觀察、瞭解、體驗、感受、思考,從而得到的認知。而現實社會是複雜的,社會上的人和事,社會現象和人的認識是千差萬別的,有正向的也有負面的,有光明的也有黑暗的,有美好的也有醜惡的,在功利面前,道德規範也不見得人人都能很好遵循。所以從理想到現實總會有很大落差,這也不奇怪。
回覆列表
您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有人認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完全相反”,這種觀點雖然有些片面,但也反映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如何調和這一矛盾,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相結合的有機整體,在這個“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中,都肩負著不同的使命,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體,社會教育是另外兩者的延續和補充(也有人說社會教育是配套設施和裝修)。我們只有重視三者力量的整合,才能承擔起育人的重任。
家庭教育這個地基“牢不牢”,學校教育這個主體“穩不穩”,社會教育這個配套和裝修“好不好”,決定教育這座大廈的顏值“高不高”。配套裝修只有和主體建築的風格相一致,才能完美。然而,在我們的教育中,配套裝修和主體建築極不協調的現象時常發生,“2 大於5”現象(學生在學校5天的教育抵不上雙休日兩天的影響)時常出現,這裡拋開家庭教育的負面影響不說,單單社會教育的負面影響就讓孩子無所適從。在學校,教師言傳身教給學生傳遞正能量,告訴學生人性是美好的,世界是光明的。可到了校外,學生感受到的往往是人性的醜惡,世界的陰暗。以至於出現了“2 大於5”現象。
“2 大於5”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並不是“醜惡”和“陰暗”本身,我認為其罪魁禍首應該是社會的不當宣傳和引導。不當的宣傳和引導讓“醜惡”和“陰暗”本身的影響擴大化了。比如“扶跌倒老人被訛”事件的炒作,讓太多的人不敢去做類似的好事。當然,雖說不當的宣傳和引導導致了太多的人不敢,但實際上再有老人跌倒最終也還是有人去扶了,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學校教育的“人性是美好的,世界是光明的”的正確性。
不管人類社會發展到多麼文明的階段,社會中的“醜惡”和“陰暗”都不會杜絕。這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課題,那就是必須培養好孩子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選擇能力。這就要求在德育的過程中,在傳授思想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培養適應現代社會和生產所需要的基本品質,培養學生在日益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正確分析、判斷、選擇能力。讓學生明白“醜惡”與“陰暗”存在是正常的,是非主流的,“美好”與“光明”才是主流的。讓學生明白傳遞正能量才是正確的選擇。這樣就不會有人認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完全相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