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知道是兩首寫在一起。想知道獨立開來理解的話會不會背離當時李紳創作這兩首詩的本來思想和心境?
28
回覆列表
  • 1 # 等事長

    李紳《憫農》在全唐詩中是二首隻是寫在一起了,全詩是:

    古風一《憫農》二首

    春種一粒粟,秋成(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優餓死。O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字公垂。潤州無錫人,於詩最有名。有遊詩三卷,雜詩一卷。今合編為四卷。

  • 2 # 韓強強

    開門見山,直接給出我的答案,然後再作詳細分析。

    答案如下:

    提問者所問“李紳的《憫農》詩”在收錄於《全唐詩》時稱作“《古風二首》”或者“《憫農二首》”,蘇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下冊選用時命名為“古詩二首”,並將此二首詩分別冠以“鋤禾”和“憫農”的詩名。因此,蘇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下冊當中並未將提問者所謂“李紳的《憫農》全詩”剪開。正如提問者所描述的一樣,蘇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下冊當中收錄李紳的這首“憫農”詩時是將兩首寫在一起的,看下文的教材截圖。而教材中所呈現的兩首詩就是原來李紳的《憫農二首》全詩,在詩的內容上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既然本來人家李紳寫的就是“憫農二首”(包括著獨立的兩首詩),所以當然是可以分開的,也就可以分開來理解,並且完全不會背離李紳創作這兩首詩的本來思想和心境。“憫農二首”本就是同一個主旨,將兩者放在一起更能使得讀者加深對農民辛苦悲慘的理解。

    詳細分析如下:

    【1】教材未將原詩剪開,內容也與原詩一樣。a.蘇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下冊並未將李紳的“憫農”詩人為剪開,因為本來李紳的詩就是兩首,而不是一首。b.蘇教版一年級語文教材下冊中所收錄的李紳的“憫農”詩除了詩的題目外詩文的內容是完全相同的。下面有兩幅圖,上面的圖是教材中該詩的全文,下面的圖是《全唐詩》所收錄的李紳的“憫農二首”詩的全文。從此二圖中,讀者可以明確清楚地看出來二者的異同之處,也可以清楚明白地得出上述我所得出的結論。

    【2】完全可以分開理解,這不影響詩人原意,但放在一起更能使我們加深理解。李紳在創作憫農詩的時候,就是同時寫下了兩首,這兩首詩可以獨自成一體,不必一定糾葛在一起理解。第一首詩中最重要的一句是“農夫猶餓死”,可謂點睛之筆,這首詩就是要表達農民生活之慘狀,辛辛苦苦耕作卻衣食不能保障,充滿著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第二首詩中最重要的點睛之句也是最後一句,“粒粒皆辛苦”直接表現的是農民們耕作時的極度辛苦狀態,表明糧食生產的不容易,也是悲憫情懷的表現,從中亦可讀出“珍惜糧食”的諄諄教誨的涵義。都是“憫農”的主旨,但是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去表現,每一個角度都是可以單獨理解的,這並不會影響到理解詩人李紳落筆時的“悲憫”情懷。但是,既然詩人同時寫就了這樣同一主旨的兩首詩,那麼放在一起來理解的話可以更全面地更深入地讓我們讀者感受到農民的辛苦,從而產出更感同身受的憐憫情懷。

    額外贈送一個附加知識:

    雖然提問者的問題我已經回答完,但此處再多往前走一步,糾正一下百度百科中關於“憫農”詩內容上的錯誤之處。當然,最終的目的在於“撥亂反正”,給各位讀者正視聽,以免被百度百科的錯誤所誤導。

    a.證明百度百科錯誤的第一條證據,“憫農二首”而不是“憫農三首”。百度搜索“憫農”後,詞條內容會出現“《憫農》三”,如下圖所示。根據前面的查索,哪裡有什麼“《憫農》三”,人家李紳就寫了兩首,就叫做“憫農二首”,哪裡會蹦出來個第三首,所以這個百科是錯誤的,簡直“欺人太甚”,簡直認為消費者都是三歲小孩容易糊弄。

    b.證明百度百科錯誤的第二條證據,“‘壟上扶犁兒’一詩正是唐朝詩人於濆的《苦辛(一作辛苦)吟》一詩,這與百度百科的‘於濆’詞條所說一致”。百度百科搜尋“於濆”後,詞條內容會出現於濆的代表詩作“辛苦吟”,搜尋結果如下圖所示。

    百度百科“於濆”詞條說“辛苦吟”是於濆的詩,但是咱這次不能輕易相信了。於是,再一查索,發現《全唐詩》中同時收有李紳和於濆的詩作(李紳的詩作在《全唐詩》中的位置是卷483,於濆的詩作則在《全唐詩》中的位置是卷599),但明確的是“辛苦吟”一詩被系在於濆名下,具體證據如下圖所示。

    所以,透過以上兩條證據,我們可以得出百度百科在解釋“憫農”一詞時犯了錯誤,“《憫農》三”壓根不存在。

    對問題的回答一定要有理有據,不放空炮。對知識的傳播一定要全權負責,不欺讀者。

    忠告:切莫盲目相信百度百科,要不然會被誤導,從而以錯為對,鬧笑話。

  • 3 # 打死不喝孟婆湯

    @江浥塵先生說的非常好,我個人補充一下我理解的原因,那就是太小,長了記不住。我記得我學這首詩的時候應該是一二年級,絕句還行,能背過,律詩八句,記起來費勁。再說拆開讀,並不影響這首詩的主旨和意境。

  • 4 # 低調d土匪

    那是因為鋤禾詩的意思很好理解,主旨在教育小朋友要懂得糧食來之不易,愛惜糧食。而另外那首,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為什麼?怎麼給小孩講?講封建社會?講統治階級?講生產力?話題太沉重深沉,不適合給小孩講啊

  • 5 # 追憶86201417

    但是就是這個寫憫農的人竟然一頓飯要吃掉幾百只雞!你沒看錯,是一頓飯吃掉的喲~

    因為他這個人喜歡吃雞舌頭(真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一頓飯幾百個雞舌頭炒出來也才一盤菜,而雞沒有了舌頭,肯定是死翹翹的,所以不能看人看表面

  • 6 # 一同成長

    一個講封建統治下的農民,種地也養不活自己。一個講愛惜糧食。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該讓小學生學習愛惜糧食都啊!就算要學前一首,也要等到初中高中了啊!

  • 7 # 平南侯丶裴希

    古風《憫農》二首――唐 李紳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對應第一首,不平則鳴,提現階級對立,有反抗意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對應第二首,呼籲勤儉節約,樸素惜福。雖然是寫在一起的,但是詩中意義相差甚遠,而且應該是“鋤禾日當午”在前,“春種一粒粟”在後,先“可憐”再“不平”,重心在“不平”上,才是作者要表達的真義。此外,據說該詩雖然流傳千古,但作者並不是個簡樸的人,做官之前,名聲尚算不錯,進入官場即開始飛揚跋扈起來。官運亨通一路做到宰相,但在遭遇貶謫之後,破罐子破摔,一發的橫行無忌起來,到死才停止作惡。所以很難想象,這兩首對勞動人民充滿憐憫、飽含同情的詩是這樣一個人寫出來的。只能理解為人是複雜的、人是會變的。

  • 8 # k72275754

    像巜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其實現實生活中,養雞的、賣雞蛋的不一定捨得吃,也存在。有些詩用來欣賞,有些教育人的。布衣詩人謝榛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鏡花水月,勿泥其跡可也…”。

  • 9 # 黃長堆

    詩人李紳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告訴人們盤中不易,應珍惜糧食。由其在當下,糧食在餐桌上浪費嚴重。當前中國糧食是不夠吃,在考慮象抓重點工程那樣,在全社會抓糧食生產。社會主義現代化,離開了農業現代化,其它現代化將落。

  • 10 # 聖地頑童

    現將《憫農》全詩抄錄如下:一、《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二、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提問者所問”李紳的《憫農》詩“詩在收錄於《全唐詩》時稱作”《古風二首》”或者“《憫農二首》”,蘇教板一年級語文教材下冊選用時命名為”古詩二首,並將此二首詩分別冠以”鋤禾”和”憫農”的詩名。”憫農二首”就是原來李紳的《憫農二首》全詩,在詩的內容上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憫農二首》是同一個主旨,將兩者放在一起更能使得讀者加深對農民辛苦悲慘的理解。

  • 11 # 水花走天下

    憫農二首

    其一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12 # 綠色重陽

    憫農使詩人家國情懷躍然紙上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本是對自然界規律唱頌讚歌,而下二句,“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真是看到了生產力對大自然的無奈呀。如果能提高產量,那農夫就幸福啦。

    稼興萬事好

    口裡藏膏食

    人健智慧長

    生命萬年長。

  • 13 # 璫榮珠寶大講堂

    這兩首詩深深影響了華人對農耕以及人世公平的價值認定。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的盛世,其實一直圍繞著是否解決吃飽肚子來評判,同時也是圍繞著讓所有人吃飽肚子來評判。如果吃飽了,都不餓了,則天下太平,否則,必將又一波腥風血雨,改朝換代擁立新皇帝。

    憫農,正是因為農耕之艱辛才倍加引人注目。

    希望這個民族,不再糾結於吃飽,不再恐懼與飢餓,更好的生活,一定是吃飽後,還要有更尊嚴自由快樂的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