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淡墨淺白
-
2 # 文軒春秋
1 孫邵,他是孫權的第一任丞相,在孫權掌權52年間,他算是重要的一個人。孫邵並不是孫權的族人,在孫策死後,他上表孫權向許縣朝廷納貢,和曹操處理好關係。因此受到了孫權的賞識,被任命到盧江郡做太守。在孫權稱王后,便做了第一任丞相。可惜僅僅當了三年便病故,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孫邵並沒有來得及作出突出的表現。
2陳群,這個人是曹操的幕僚。曹操沒有當上皇帝,但是他的兒子當上了,陳群就是頭號的功臣。從長遠看他是三國統一為晉的頭號功臣。曹操在位時始終不敢把漢獻帝弄下臺,而他的兒子從上臺到登帝位不到十個月。這個和陳群的舉薦制關係很大。舉薦制的內容就是:朝廷任命一個推舉的官員,由他對後備官員進行評級,朝廷再根據這個評級來任命。這樣結果就變成了推舉官員只推舉自己人,不是學生就是同僚。士人階級壟斷了仕途,為曹丕當上皇帝掃清了障礙。
3魯肅,魯肅給孫策分析過天下的局勢。大約也是三分天下,當時三分天下是孫策,曹操,劉表三方。在三國演義裡,魯肅的形象膽小,老好人,能力多數被低估了許多。
魯肅能夠對較遠的大局觀有很好的把握,但是孫權不行。魯肅在位的時候始終能夠維持孫劉聯盟共同抗擊曹操。但是魯肅死後僅僅2年,孫劉聯盟就宣告破裂。
-
3 # 恆實說
世人看三國,基本上都是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入手。這其中就包括我在內。看三國演義中的張飛一句“吾有燕人張翼德也,誰敢與我決一死戰? ”喝退曹兵百萬,看常山趙子龍七進七出,入曹陣視同無人之地!定軍山白鬚老將黃忠計斬夏侯淵、看諸葛孔明七星燈滅,長嘆生死有命的無奈......每回翻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不禁熱血沸騰、豪情萬丈起來。
隨著書看得越來越多後,慢慢知道了,其實羅貫中生活在元末時期,在潛意識中認為蜀漢是漢族正統政權,擁劉反曹,其實也是在暗示著人心思漢,盼望早日推翻元朝異族的黑暗統治,恢復漢族政權。只是在三國演義一書中,羅貫中神化了“諸葛亮、關羽、趙雲”,並刻意貶低了其中幾個角色。這些“含冤”的人們到底是哪些呢?
一、蔣幹。在三國演義中,一段“蔣幹盜書”把此位仁兄刻畫成了一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超級弱智。也從側面諷刺了在曹操身邊的人都是酒嚢飯袋。連百萬曹兵對抗孫吳聯軍這頭等大事,也只能派一個這樣的“人才”去勸降周瑜。可是你知道不知道,現實中的三國裡,蔣幹卻是一名風流名士,被曹操強徵到了自己的幕府之中。派蔣幹勸降周瑜不假,但蔣幹知此事必定不成功。但也遵命前往。後面的情節就與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有出入了。周瑜知蔣幹前來,已知其心意。故巡營閱兵,而蔣幹整個過程也只是“笑而不語。”回曹營後,勸曹操打消勸降孫吳一計。此後在曹營過著他名士的風流生活。
二、劉封。原名寇封。劉備收為義子後,改名劉封。在演義中,劉封碌碌無為,沒有什麼出彩的表現。最後還因為劉封的見死不救,害了關羽的性命。提起來劉封,估計大多數人都咬牙切齒的痛恨。但是在現實中的三國,劉備入川時,劉封正值二十出頭的年紀,是劉備帳下一名力大無窮,剛猛無比的青年將領。以軍功顯著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在漢時,中郎將是一般軍官能獲得的最高官職。想想在當劉備入川的時候,猛將如雲。在這個背景下靠軍功能獲得這個職位,劉封不能說他是碌碌無為這輩吧。後來又輔助孟達收了上庸,又被升為副軍將軍之職。
關羽攻樊城時,確實請孟達劉封出兵相助。二人因與關羽不和,所以沒有出兵。但是關羽之死,確實與劉封直接關係。後孟達因此事降魏,勸劉封也降魏。劉封嚴拒。兵敗退至成都。諸葛亮恐劉封勇猛,劉禪繼位爭不過劉封。故勸劉備處死劉封。劉備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將劉封賜死。
三、高順。高順曾是呂布帳下中郎將。他的部隊有七百人左右,對外宣稱千人之眾。他的部眾鎧甲武器整齊統一。號令嚴明。故高順的部隊有“陷陣營”的美稱。
呂布也知道高順是一名智勇雙全的猛將,但不知出於何種目的,並不重用高順。但是歷史做不了假。看呂布的所有戰鬥,高順都是獨擋一面。高順勇到什麼地步,我們來看看史書記載::"布...令高順領兵五萬,襲玄德之後。玄德聞得此信,乘陰雨撤兵,棄盱眙而走,思欲東取廣陵。比及高順軍來,玄德已去。"就連帳下有張飛和關羽兩員猛將的劉備聽得高順襲來。也不敢直抵其鋒芒,落風而逃。
只不過高順在呂布的光環下,黯淡了。再加上羅貫中先生的擁劉主張。高順在《三國演義》中成了一個不起眼的部將了。
四、徐榮。估計很多人看了這個名字,都會一頭霧水。徐榮是誰?如果要提華雄,大家就會知道了。徐榮僅是華雄帳下的一員普通武將。徐榮最歷害,最輝煌的戰績是:戰勝過孫堅、曹操兩名馳騁三國的統帥級人物。更讓人驚歎的是,有一次竟然還差一點要了曹操的性命。可惜他也在《三國演義》裡當了一員不起眼的將領。
五、曹仁。曹家的親戚。更完了。曹仁更是一員被嚴重低估的猛將。在現實三國中,打呂布、打袁紹、打袁術、虐馬超、阻關羽,曹仁大部分都是當做主力的存在。僅有和周瑜相持一年多才把江陵丟失這一次例外,其它的戰績基本是全勝或完勝告終。
六、曹純。又是一曹家的。曹家也真是無故中的槍啊!曹純和曹仁是同父同母的親弟弟。之所以認為他也是被低估的,最大的原因是:曹操曾將當時全中國最精銳的部隊“虎豹騎”交與曹純統帥。曹純死後,虎豹騎被曹操直接統帥。一方面,曹純是曹家的人,信任度高。另一方面,武力或者統帥力出群才能獲得這個重要的職位。
在浩瀚的三國曆史長河中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那些三國百百千千的歷史人物,在三國的長篇書章中留下了自己的點滴筆墨。留待後人觀評。
-
4 # 金多多賊蓋
說武將,哪的說龐德第一。龐德字令明,早年隨馬超征戰南北,後因病留在漢中張魯賬下。後隨張魯降曹操。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話說關羽攻樊城,曹操賬下於禁,討令前往救助,龐德為先鋒。為表其志,龐德抬棺戰關羽,與關羽大戰百合不分勝負。後來一箭射中關公臂膀,險些斬了關羽。試問天下與關羽戰百合不敗有幾人?能傷關羽的有誰?只是龐德出頭的時候不對,選的對手不對。
在曹操賬下當差時候,怎奈曹操賬下人才太多,一直默默無聞,沒有機會露臉,好容易有個機會還碰見關羽了,最後被關羽所殺。
-
5 # 掌心讀史
三國裡有一個人出場不多,屬於標準的跑龍套的,唯獨有一場戲他當了一回主角,和諸葛亮演對手戲,結果被諸葛孔明洋洋灑灑“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什麼的,竟然活活給罵死了。《三國》迷們都熟知這個經典情節,對,此人就是大魏典典有名的司徒王朗。王朗在陣前與諸葛亮挑起舌戰,卻被諸葛亮的言詞所駁倒,一時氣憤而自馬背上摔落而死。被稱為"武鄉侯罵死王朗"。
小說裡的這一情節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英明神武,但歷史上王朗王司徒就真的是這麼不堪嗎?當然不是,可以說王朗是三國被嚴重貶低和低估一位。
孔明在罵詞裡說王朗,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這就是王朗的罪名,扶魏不扶劉。所以在羅貫中仰劉抑魏主旨創作思想下,象王朗這樣的人不受待見那是肯定的,所以被寫成76歲,被罵吐血身亡,可見老羅對王朗有恨呀。那麼歷史上真實的王朗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正史上,王朗自舉孝廉入仕,從茂才、治中從事,幹到會稽太守;曹操當政時期為拜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魏國軍祭酒,領魏郡太守,又任少府、奉常、大理等職。曹丕繼王位時,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稱帝后,改任司空,又進封樂平鄉侯。曹叡繼位後,任司徒,進封蘭陵侯。在三國時期,太尉、司徒、司空稱為三公,是朝庭一等一的重臣,位列從臣之上,這官當得了得吧,而且王朗死後,與曹真等人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廟庭。能在曹氏三代政權下都位及人臣,要知道曹操、曹丕都是相當了得的政治家,王朗如果沒有兩把刷子,能居高位?
王朗不僅官當得大,而且名氣更大,是三國時期的經學大家,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後世把他註解裡的思想稱為"王學",魏朝廷還王朗所作的《周易傳》作為學習《易》學的人必須考核的內容。可以說王朗是飽學之士,名家大儒,論才學名氣,西蜀的諸葛亮、東吳的張昭等和王朗都不是一個等量級的。王朗任會稽太守時被孫策擊敗,因王朗名氣太大,敬重不敢加害,以禮相待,後因曹操闢徵放行。
王朗還是以實績說話的。雖然在軍事上見樹不多,比起諸葛亮、司馬懿、荀彧、荀攸、郭嘉等頂級謀臣,不算突出。但在治理上還是非常了得的,王朗任會稽太守四年,倡節儉,性慷慨,恤民情,幹實事,能夠造福一方、關注民生的好官,獲得當地人民愛戴。在為曹氏政權服務期間,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幹,他主張休養生息,減少刑罰,敢於諫言勸曹丕、曹叡勵精圖治,倡導節儉,少享樂多幹事,為民造福,可以說是魏國發展強大的一大功臣,對曹魏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貢獻卓著。
作為個人私德來說,王朗還非常恭儉節約,輕財好施,賙濟困急。王朗為人很講義氣,他年輕時好友劉陽,因刺殺曹操不成,後曹操掌權,而當時劉陽已死,曹操則通緝他的嗣子。劉陽親屬舊友雖然多,但沒有一個敢收容他,而王朗卻收容了他數年,最後請求曹操赦免了他。曹丕當政時,為表彰王朗,要封他的兒子為列侯,王朗卻求文帝封他兄長的兒子王詳。
陳壽在《三國志》評價:“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這就是史書上的王朗。可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演義成了一個腌臢不堪、無能無知,可笑至極的腐儒,反差實在太大,可見《三國演義》的演義成分有多重。
最後再介紹一下,王朗到底是什麼死的。史書記載,王朗是病死的。《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太和)二年(228年)春正月……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而未如《演義》所云,有以王朗為軍師隨軍出征之事。且又載:同年“十一月,司徒王朗薨”(《資治通鑑》同),可見王郎之死,距此戰的結束已有大半年了。
-
6 # 磨史作鏡
我認為是昭烈皇帝劉備,為什麼呢?因為被低估的人很多,這也是藝術塑造的需要,無可厚非,但是其他被低估的都是將相,或者是次要的帝王,而劉備是三國不但歷史還是演義上的頭號主人公。
低估了劉備作為一代英主作為“主心骨”和梟雄必須具備的英雄之氣。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文藝作品,為了刻畫一個仁義之主,不惜篡改歷史上真正的劉備形象,劉備成了一個缺乏決斷,一有危局或者險境就不知所措、哭哭啼啼的老好人,固然凸顯了他的仁義,但是歷史上百折不撓,從草根逆襲破除萬難成長起來的蜀漢先主顯著能力不足了,就連歇後語都說: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低估了劉備的軍事才能,劉備固然算不上很厲害的軍事家,但是也絕對不是離了諸葛亮不會打仗的人。實際上,諸葛亮的軍事上建樹主要是在劉備去世之後展現出來的,比如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劉備在世時還是以自己帶兵為主,這點在平定荊州四郡、取西川(龐統戰死後諸葛亮才參加),定漢中都是如此,包括失敗了的夷陵之戰,諸葛亮主要負責後方的事情,劉備衝在第一線。
還有劉備在世對蜀漢政權的穩定和團結也被低估,或者很多地方沒有表現。蜀漢屬於“異地創業”,統治集團構成相對複雜,各種勢力都有,河北集團、荊州集團、東州集團等,劉備在世可以靠自己威望將他們有效凝聚。諸葛亮雖然是個偉大人物,但是由於其本身是屬於荊州集團,在處理派系關係上先天不利。
回覆列表
“扶不起的阿斗”,蜀後主劉禪絕對是諸多三國作品中最被低估的人!
劉備託孤諸葛亮,讓諸葛亮能輔則輔,不能輔就取而代之。事實也是劉禪繼位的時候也才14歲,古往今來皇帝年幼不是後宮干政,就是權臣當道!劉禪要是稍有差錯就很有可能被諸葛亮取而代之。
董卓廢殺劉辯,曹操專權兒子篡位,司馬懿專權孫子篡位,吳國也要權臣弒君。諸葛亮在蜀國軍政大權在手也是權臣,劉禪卻能穩做皇位。
世人都認為劉禪傻,但我認為是“難得糊塗”。劉禪的“傻”讓諸葛亮安心治理蜀國,南平蠻夷,北伐中原。劉禪的“傻”他的樂不思蜀讓司馬炎放心自己,不殺自己和自己子孫,做個安樂縣公安享晚年!
劉禪真的“傻”嗎?諸葛亮死後,劉禪就沒有再設定丞相,蜀國再無權臣。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二十九年皇帝,真的傻,早就滅國了!姜維統管蜀國大軍,因為流言居然不敢回成都,劉禪真的“傻”姜維還能怕他嗎!?
劉禪才是三國最被低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