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魔康夫

    附圖就是啟功臨宋拓爭座位帖以及顏魯公的爭座位帖。

    顏魯公的《爭座位帖》歷來備受書家尊崇,喜愛者、臨習者眾多。啟功先生也非常喜歡,這是他書於1982年的第四次臨寫本。

    但我對啟功老爺子的書藝不認同,這本子臨寫的與顏魯公筆法書風相去甚遠。只能說是按照自己的風格去臨寫的。

  • 2 # 楊鋒詩書畫

    謝謝康夫兄相邀作答。

    《爭座位帖》與顏的《祭侄文稿》、《祭伯文稿》被合稱為“顏書三稿”。與王羲之的《蘭亭序》並稱為“行書雙璧”。

    《爭坐位帖》是顏真卿56歲時於唐廣德二年(764)十一月十四日寫給右僕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一封信。顏真卿四十四歲時寫了他的第一塊楷書《多寶塔碑》。

    爭座位帖,雖是行草書,有強烈的顏楷中期特徵-一內緊外松、上緊下松。晚年是外緊禸松。再對比看啟老的臨本,已是創作居多,臨摹尚意,不具表象了。書家評論啟體重心之黃金分割,蓋亦出於顏體也。

    蓋所謂新瓶裝舊酒,斯之謂也。啟功之臨本乃啟老之書法,與顏體之廣博雄強何異乎改弦易轍,另起爐灶也。於是,以相似之度論之,啟老之爭座位帖乃南轅北轍也,然書法之妙,豈能以相似之度概以全之?

    俗語雲,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吾曰,一千個沙士比亞,亦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嗚呼,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故曰:知啟老之摹書不似顏體而病之、惡之者,誠可諒也。知啟老之摹本不似顏體而美之、贊之者,誠乃逾其墻而入於門內者也。君子不可不察也。

    惠州老楊識

  • 3 # 子衿書法

    學習書法,臨帖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學習環節,而在臨帖中,分有階段性。初學階段務求形似。高階階段以神合為綱要。

    啟功先生所臨寫的顏真卿《爭坐位帖》,追求的是魯公的神意。尋求的是“合而不同,違而不犯”的至高境界。魯公《爭坐位帖》,意到筆隨,有一種嚴厲鬱勃之氣溢於楮墨間,是顏真卿書法的經典名作。啟功先生所臨寫的《爭坐位帖》,少了魯公的剛烈之氣,卻得魯公篆籀之筆運,|古拙樸淡的氣韻。書法中最難學習的,便是草稿、信札一類的尺牘。這是書者隨性所致。而臨習者在學習時,往往刻意的模仿,導致其拘謹。形雖俱而神無。啟功先生畢生致力於書學。深知書法妙道,在臨寫時,以自然的筆墨,執行自如,很好的把握住了《爭坐位帖》中的“動有姿態”。對大家學習顏真卿書法,會有很好的啟發。

  • 4 # 中州耕牛堂主

    啟功先生是當代書法大師。據說,他一生臨寫古人的碑帖很多,九十歲時還在臨趙孟頫的字。

    印象最深的是他關於“寫字,沒有絕對的橫平,也沒有絕對的豎直”的論斷。

    啟功先生一貫主張學書法一定要臨古人的碑帖,並給自己的弟子指出了從臨帖到成為“書法家”的路子:臨帖——臨帖——臨到七分像時——加上三分自己的東西——就成為書法家了。

    那麼,我們如何評價啟功先生臨寫的《爭座位帖》呢?我認為,用“古意甚濃,神彩飛揚,用筆精道,風格獨特”十六個字來評價,再準確不過了。

    有人說,啟功先生的字最好臨摹,其實不然,若把他的字真正臨寫出“神韻”,不下上三五年的功夫,那是不可能達到的。

    注:圖片源於網路。

  • 5 # 大成國學堂

    我是大成,我愛國學。

    我知道您問的這個問題不是您想問的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先說明一個很重要的知識:學書者的臨帖階段性。

    大成認為,書者的書法生涯中,會經歷三個臨帖階段:

    1、築基式臨帖

    這個階段是給自己的書法生涯以一碑或者一帖打下根基,如同兒時背下三字經,三字經裡的隻言片語會初步奠定三觀,如影隨形,伴隨著成長曆程直到終結。

    在這個階段裡,臨帖的規則很簡單,一個字:像!

    五個字:無止境的像!

    要在築基期毫無個人發揮地忠實還原古代大師書寫的意圖,從筆法,到結字,到節奏,再到氣韻,以對外形細節無止境的窮追猛打為手段對自己進行錘鍊。時間長了,還能做到與古人的心靈契合和氣脈通行共振。

    大成認為築基期需要在一帖上花費十年功夫,有了這個功夫,如同被人灌頂,會有易筋經之效。當然,天賦和理解力遠超大成的學書者,可以縮短築基期。

    2、博採式臨帖

    當根基已經相對穩固,就可以進入博採式臨帖。

    初始階段由築基碑帖進行延伸,比如筆法相似、風格相似或者同一人的不同書體,或者同一流派的不同書家作品。博採結束後即可進行反向博採。即集中針對筆法、結字規則、風格、氣格上與築基碑帖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反方向的書法作品進行學習、揣摩。以求得博採眾長、吸納不同養分、彌補缺漏的作用,也抵消很多習氣。

    3、體驗式臨帖

    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大家臨帖,既不像又不準。原因在於作為一代大家,其實根基已經無比堅實。書法大家們站在巔峰上,都已經不必針對自己的筆法、結字和節奏進行深化練習。

    書法大家的圈子裡,如同中國乒乓球國家隊,彼此之間的各種技巧訓練和能力其實都在一條線上,其差距遠比外界觀眾所想象的要小得多。真正影響比賽成績的其實是經驗和自信。

    書法同理,決定一流書家高度的,不是書法本身了,而是決定於視野的寬度、高度和對書法作品氣韻的把握。所以,大家臨帖,是抓氣韻,筆法、結字等基本功夫上,他們是不關注的,這就叫“找自己沒有的東西”。而他們所找的,其實並不為低階書者或者大眾所能領會到。這就造成了所謂的“臨帖不像”。

    啟功先生是純粹的帖學主義者,書法風格形成的脈絡也相當簡單而清晰:二王——歐陽詢。在他晚年的臨帖物件卻相當豐富,從北碑到顏魯公到柳公權到蘇軾到到石鼓文,跨度相當大,固然一部分原因可能跟書法界邀請出書來促進指導大眾學習書法,應該出於自願去廣博地“找自己沒有的東西”的心裡驅動更大一些。

    一如既往地,啟功先生臨顏魯公爭座位臨成了啟功式的爭座位,從形上來說魯公的幾乎筆筆中鋒和體勢開張的特點幾乎消失殆盡。作為帖學者,啟老要的不是這些,他要的是爭座位的行氣貫穿的欹側方式和在單字開張中一行字的收放節奏關係處理。所以我們看到他在篇眼(一幅中的關鍵表現區域性)、行眼(一行中的關鍵表現字和詞)、字眼(單字的關鍵表現點畫和速度)這三眼上投放的注意力和模仿度相當高,而且表現出了相當高的筆鋒控制力和理解力。

    在這些臨帖作品中,我們要學會去抓三眼,從而藉助啟功先生的高度和眼光去發現原帖的真正關要之處和高明之處,相信這也是啟老的本意。

    光看外形,以築基期臨帖的要求去要求一位已經修成的大師,這不是正確的學習態度,也得不到客觀的結論。

  • 6 #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臨,自己的東西必須少。否則,小學生抄作業一般全是自己的筆跡。至於和而不同、違而不犯中的不同,絕對不是自己過去慣用的手法,而必須是對所臨的帖有發展和創造。如果沒有,就必須看你臨摹的像不像,傳達原作者的本意的水平高不高。因此,啟功的所謂臨帖,水平算下品。

  • 7 # 翰墨書道

    啟功先生的的臨帖,是以書法家和畫家、國學學者的眼光來進行對古代書法的臨摹研習的,和我們一般的臨摹學習是不能相提並論的。

    作為一位藝術大師級的人物,特別是中年以後的對書法的臨摹研習,所採取的臨摹方法是遺貌取神的學習。這種方式並不適合一般的或者說初學者來採納,是一位書法家人書具老或進入創作階段、書法學術研究階段所採取的對古代書法的學習。

    按照尋常的認識學習書法,透過臨摹先賢學習理解古代書法藝術或技法,必須做到形神具妙,這沒有錯。

    如果在學習書法打基礎的階段,採用遺貌取神的臨摹做法,一則做不到,二則就是真的去那樣做,無法能夠從古今經典書法那裡學到書法知識或技法。

    書法雖然以神采為上,但不是書法藝術的基礎。這就象一座經典的建築,神采是經典建築完成以後的整體面貌,而其他的都是在經典建築完成之前的過程中的元素。正是這些元素的積累,才使得經典建築的順利完成。

  • 8 # 活著真好62

    那不叫臨,叫寫,按自己的想法(筆法字法寫。臨書,最基本要做到,揣摩前人的執筆、結體、筆法、佈局等。啟功書和顏不是一個路孑。僻如用練體操的架子表現太極拳,不倫不類。

  • 9 # 翰墨今香

    啟功先生臨寫的《爭座位貼》,跟原帖不一樣,完全是自己的風格。我相信一般人看到之後一定會吐槽:大書法家臨帖還臨不好啊。哈哈,你看到後會這麼想嗎?

    啟功先生臨《爭座位貼》

    藉由這個問題我們正好來了解一下啟功先生關於臨帖的書法觀。啟功先生早期學習書法,楷書是從顏真卿的《多寶塔》入手的,小楷取法唐人的寫經小楷,這在他年輕時留下的手稿中能看到唐楷的痕跡。行書早期學習的是趙孟頫的,後來又取法董其昌,中年時又學習歐陽詢的字。晚年時候學習柳公權的書法來加強書法的骨力。

    上位啟功先生二十幾歲時的手稿

    早期啟功先生的手稿完全是一派唐人楷書的風格,可見先生早期臨帖的時候,也是追求“像”的,也就是實臨階段,即追求點畫的形態和結構與古人酷似的階段。我們拿六十年代啟功先生臨摹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的作品來看,與原帖還是比較接近原帖風貌的,特別是柳書為古今稱道的“柳骨”,被啟功先生學到了。

    啟功先生臨《玄秘塔》

    但這個時期啟功先生已經不求點畫形態和原帖完全一致了,但是在筆畫組合的呼應關係上與原帖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且啟功先生曾經說過,寫楷書要當行書寫,就是筆畫之間的呼應關係要向行書學習。

    所以他後來臨摹的楷書作品多帶行書筆意,我想這也是先生倡導的“透過刀鋒看筆鋒”的關係吧。雖然是楷書,但點畫之間的呼應關係非常強,筆斷意連或者是虛連。他逐漸放棄實臨階段對筆畫形態的追求,而是更加關注筆勢,筆勢貫通於點畫之間。用日常書寫的一種狀態來臨摹古帖,點畫不到之處也不予計較,強調筆勢貫通、氣息流暢為首要。

    這幅臨摹的《爭座位貼》也是如此,一看之下與原帖差別較大,但仔細觀察之下很多字的筆勢和外形與原帖相似度很高。這也是啟功先生的臨帖書法觀,取古人之法為我所用,這個取法有多有少,我需要什麼就去取什麼。

    啟功先生後期關於臨帖的觀念是不做古人書法的影印件,今人臨帖不入古人門徑者,往往是過度計較古人的筆畫形態,而忽略了其內在的筆勢,不論碑版還是墨跡,盲目描摹外形,臨的再像也完全沒有了古人的氣息。

    啟功先生臨米芾《苕溪帖》

    啟功先生的這種臨帖觀念,應該是早年學習董其昌的時候,受董其昌書法觀影響的。董其昌在他的《畫禪室隨筆》中曾經談到過臨帖的問題:“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莊子所謂“目擊而道存”者也。”

    但我想這種臨帖觀念都是在這些大家已經過了實臨的階段後,而取古帖能為自己所用之處,融合到自己的風格中,這正是這些大書法家再慢慢蛻變的一個過程。這些也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 10 # 一天星星

    臨帖有三種,一種初學不多做解釋。二種,像與不像之間,主要目的是找到自己的風格。三種就是是啟功老這樣的,歷史上可見的臨摹墨跡都是這樣,趙孟頫,董其昌,王鐸等等,人家的目的,借古人打磨自己,這種難度最高,也最不容易讓人理解,因為怎麼看,都是用自己的書體照抄……

  • 11 # 古道神

    臨的像寫不好的人多了去了。

    現在的人學書法已經走進了死衚衕,只要不像就是不對,就是不尊古法,就是等等亂七八糟的各種說辭。

    臨帖的目的是學習筆法和結構以及章法,他就像是一個路標,給你指明瞭方向,使其你能夠不繞彎路。

    為什麼古人個個寫的字都有自己的風格?不管名家還是非名家,都是自己的風格。這是為什麼呢?

    而現在的人,臨了十幾或幾十年的帖,依然還是個模仿者而已。

    模仿的再像也不算是什麼本事。

    臨帖要動腦子,要去研究他的規則,而不是一味地模仿,照葫蘆畫瓢,照本宣科,臨的像,你也學不到他的法則,他的精髓。

    當然,也不是要你不像然後亂寫。

    而是要在他的法度規則之內去臨寫,和原帖有些差別是沒什麼問題的,這樣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當然,如果你只喜歡某帖某體的樣式,那就去死摳形狀就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在看房子,看了一個樓盤,旁邊就是醫院,可以入手嗎?離醫院就一牆之隔會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