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透視歷史

    漢服博大相容,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大氣磅礴的精神風貌;漢畫像包羅永珍,用影象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是漢文化的重要遺存,更是難得的藝術品。漢畫像人物服飾作為兩種藝術的結合,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勞動者服飾特徵。漢畫像被稱為漢代生活的“百科全書”,是因為它從多個角度反映了漢代生活。在這部“百科全書”中可以看到的除了貴族、武士等等,刻畫得最全面最多的是普通的勞動人民。勞動人民指的是靠勞動為立身之本的普通勞動者,是一個社會的最主要組成部分他們需要為少數統治階級服務,受統治階級的限制。漢代,百姓不得穿帶顏色的服裝,只能穿沒有顏色的麻布。直到西漢末年才允許平民穿青綠色的衣服。然而在服裝的樣式上,似乎沒有嚴格的限制。所以他們的服飾儘管最簡單、最粗糙卻代表著漢服最原始的面貌。

    從這些勞動人民的服飾中,能更直接地瞭解漢服,瞭解當時的社會流傳下來的漢畫像中,刻畫勞動人民的畫像磚、畫像石也佔總數的絕大部分從漢畫像中可以看到很多對勞動人民的刻畫,如耕種圖、釀酒圖、冶鐵圖、庖廚圖中勞動人民的服飾。勞動人民服飾最突出的特點便是簡單化。漢代勞動者的著裝。勞動人民處於社會的底層,他們以勞動所得為生活來源。他們的著裝與他們的社會分工緊密相關。在物質資源不豐富的漢代,除非是家境比較殷實,以及需要穿莊重一點的場合,像祭祀、結婚、拜訪等,否則勞動者一般很少去穿長衣。

    因為在勞動者看來,長衣浪費布料,而且在勞動時穿著並不方便。所以,我們瞭解的漢代勞動者一般都穿著輕便的短打。短打又叫短褐,一般是乾重活的人穿的。短打的袖子也多是大袖,整體上來看上衣比較短。在留下的漢畫像中,經常可以看到身著這些短衣的勞動者。如山東嘉祥縣劉村洪福院出土的“造車與釀酒圖”中,正在釀酒的農民就穿著短衣和短褲,我們可以較為清楚地看出這種短衣和短褲的大致樣子。中國文化自古男主外、女主內,男子承擔起養家的重大職責。男子和女子承擔的社會角色不同,所以他們在服飾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即使是同為同性勞動者,所穿服飾也有所不同。如河南南陽邢營出土的畫像《田間小景》中,正在鋤地的農夫就穿著長襦褲,上面隱約是一件沒有袖子的短上衣。送飯的妻子則身著直裾長袍。袍在先秦時指的是內衣,東漢時以之為外衣。《釋名·釋衣服》“袍,丈夫著,下至者也。袍,苞也;苞,內衣也。婦人以絳作衣裳,上下連,四起施緣,亦曰袍,義亦然也。”再如山東嘉祥縣洪山村出土的“造車與釀酒圖”中,叉開雙腿的釀酒者,站在缸前,似乎在品嚐新酒的味道。他一身短衣、短褲。而另一側的造車圖中,揹著嬰兒,給丈夫遞零件的婦女,可以明顯看出她穿著長袖直裾的袍。

    有時,為了體現某個特定的勞動場景,呈現場面的壯觀,勞動者甚至被簡化成一個個模糊影像,看到的服飾也都基本上是由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眾所周知,漢畫像石、畫像磚屬於墓葬藝術,普通的平民百姓很少有人有能力為自己的墓室創作如此眾多的畫像。因此,在漢畫像中勞動人民只是作品的配角,他們的服飾並不是刻畫的重點,只能說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概括性。

  • 2 # 崔國文奇門遁甲

    漢服,是現在對古時候服裝的一個統稱,大家不太會區分每個朝代的服裝,所以大家都叫漢服。我們現在能買到穿的漢服裝基本都是機器流水線製作,如果是手工製作的全套漢服,那價格會非常的貴,幾千到幾萬不等。

    要看古時候服飾的精緻之處,還是要去了解真正的文化和手藝,在古代,能穿到如此精緻的絲綢衣服一般都是非富即貴的有錢人家。所以這也體現了朝代人文的貧富對比。古時候的匠人是非常受人們的尊重,我國古時候機械並不發達,但是手工藝是非常的精湛,上到皇宮宮殿,下到平民百姓,無處不在匠人的手藝作品。古時候富人穿的當然也是手工製作。一個工藝的精湛程度決定了這個工藝品的地位與這個匠人的地位。

    如今也出土儲存過很多完好的古代服裝,隨便一件拿出來都是無不驚歎!即便是放在現在也是非常漂亮的,所以很感嘆那時候人們的審美。甚至我們現代的工藝都無法達到這樣的製作水平。敬嘆古人!

  • 3 # 草青樹茂1992

    本題由---《一個即將失業的營銷人》 特約回答;

    漢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禮典服制的文化總和,貫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書史體系《禮記》、《後漢書·輿服下》、《晉書·輿服》、《宋書·禮五》、《南齊書·輿服》、《魏書·禮志四之四第十三》、《隋書·禮儀七》、《舊唐書·輿服》、《新唐書·車服》、《宋史·輿服》、《明史·輿服》,透過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飾體現出來。漢服文化從三皇五帝延續至今(清代被迫中斷),透過連綿不斷的繼承完善著自己,漢服文化是一個非常成熟並自成體系的千年文化。在當代,漢服文化正在透過漢服運動這一民間文化運動形式逐漸復興。

    “天人合一”的形制內涵

    “五行”和“五色”的色彩內涵

    “文質彬彬”的“中和”之美

    漢服包含的文化內涵,體現特有的審美意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漢服也是我國民族的象徵,對我國文化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多元文化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傳承傳統文化,對作為漢文化的一種的漢服加以深刻研究,展現我國華夏的璀璨文明。

  • 4 # 書之文化

    如果按朝代去劃分的話,當時的漢朝的繁榮與今天的繁榮一樣,也是使往後千年我們都稱之為漢人的原固!

    漢服博大相容,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大氣磅礴的精神風貌;漢畫像包羅永珍,用影象記錄了當時的歷史,是漢文化的重要遺存,更是難得的藝術品。漢畫像人物服飾作為兩種藝術的結合,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更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但迄今為止,研究漢畫像的專家學者不少,但研究漢畫像人物服飾的卻不多。

    首先,漢畫像人物服飾概論。漢畫像人物服飾是漢服和漢畫的結合體,包含了漢代服裝的特徵,也包含了漢畫的一些風格,它是一種新型的藝術。本章將從它與漢畫、漢服的關係入手,分析漢畫像人物服飾與漢代社會生活及真正的漢服之間的關係。

    其次,漢畫像中的不同人物及服飾特徵。漢畫像包羅永珍,人物服飾類別也幾乎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研究時不可能面面俱到。流傳下來的漢畫像中,伎樂者、武士、貴族、勞動者這四類群體的服飾比較整齊、鮮明,基本上代表那個時代各個階層的審美文化特徵。本章對這四類人的服飾具體研究,以便於更好的瞭解服飾背後折射出來的審美文化。

    最後,漢畫像人物服飾的審美特徵。漢畫像人物服飾是漢畫像及漢代服飾的結合點,具有多重審美特徵。本章將從美學的角度出發,透過研究漢畫像人物服飾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統一、等級性與多樣性的統一、寫行性與寫意性的統一、傳統文化對審美的導向等方面研究它審美方面的特點。

    漢服是我們民族的榮耀,於今天能看到很多人喜歡上漢服,也敢穿出來走走,我覺得這是值得提倡的

  • 5 # 喬典520

    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是華夏文明的具體體現形式之一。承載著中華文明傑出的智慧

    其主要特點及體現當時人們以下審美觀點

    特點一 男士漢服主色調以黑色 褐色及紅色為主,可以看出古人比較欣賞內斂!低調卻又不失自信 上進又不張揚的個性。

    特點二 女士服裝色彩多樣,服飾上大多會繡上花紋 五彩斑斕 體現古代女子雍容華貴之美

    特點三 腰間繫帶 V領 體現修長身材,細腰是中國古代美女的重要評判標準。

  • 6 # 重慶李凌雲

    漢服,從歷史記錄起,就是我國古代人們穿的服裝,具體從哪朝哪代發明的漢服,己不可考證。中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我想:從人類知道織布開始,漢服就初具雛形了吧。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改進,漢服終於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完美。直到清朝未期,我國主要穿著都還是漢服,尤其是女裝漢服。而男裝漢服雖然在清朝未期逐漸穿的人少了,但並不代表漢服不美,而是人們為了工作,做事方便。才改穿現代服裝。

    西方國家有西服,燕尾服。也有它的優點,而日本的和服在歷史上遠遠晚於我國漢服。因為從有歷史記錄以來,包括人物畫像,我國漢服就己經有了,那時還沒有日本。從和服樣式看:也是在我國的漢服基礎上改變而成的。

    雖然各國都有不同的服裝,但若論飄逸瀟灑,美觀大方。包括我國的現代服裝都不及漢服。

    那為什麼現在人們普遍不穿漢服呢?這是由於漢服雖然美,但對我們工作和生活也不是很方便。因為漢服結構比現代服裝複雜,光是穿衣服就要花費很多時間,衣袖寬大,行走和工作都適應不了現代人的快節奏。而古代人們講究文雅。尤其是女子,走路步子跨大了都會遭到非議吧。所以那時候的人們適合穿漢服。現在,人們又開始喜歡漢服了,有些人穿著漢服走在大街上,很是吸引大家的目光。

    我們都看過很多電視電影,裡面的演員穿上漢服,在我們看來,就有了飄逸如仙的氣質。而穿上現代服裝,人雖然也美,但那種古典美,飄逸如仙的感覺則沒有了。

    漢服,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歷史的瑰寶。是見證中國古代文明的特證。是我國文化的重要傳承。

    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代我國人民的智慧和審美觀。創造出瞭如此美觀大方,仙氣十足的漢服。漢服是值得我們永久傳承的寶貴財富。

  • 7 # 司馬情1

    古人的審美特點主要體現在漢服的文化內涵上。一是“天人合一”的形制內涵。漢服的深衣體現出公平正直和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賦予了漢服特有的意蘊。二是“五行”和“五色”的色彩內涵。漢服的“五色”與中國的陰陽五行有著重要關聯,人們把自然洗。行為與世間萬物執行規律保持協調,以體現漢服的審美意蘊。三是文質彬彬的“中和之美”。漢服將事物組構的意蘊和內容有機結合,體現人與人的交際禮儀,體現人們的身份地位和品行,體現美學上的審美意蘊。

  • 8 # 風歌曼舞

    何謂華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題主這個問題提得太好了!我們漢族同胞常常羨慕少數民族過傳統節日之時,可以身著民族服飾既漂亮又有內涵。而我們自己即使想穿也不知道穿什麼好!甚至漢服和服不分(確實也很難分,本身就是中國古代吳越地區的寬袖、疊襟式長衫流傳到日本的,後在日本發展,和服的袖筒變短變長,腰帶變窄變寬)。但這不能怪國人,實在是自滿清入關,漢民族就被剝奪了自己的衣冠服飾。厚顏以我微薄的所知,拋磚引玉,試著回答題主的問題。

    漢服其實是漢民族服飾的統稱,本身就有一個漫長髮展的過程。“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從上古到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蒙元、明,都有一定的變化和發展。同時也極大的影響了周邊國家。如今日本天皇出席一些場合所著服裝就是漢服的變種。

    一,衣

    漢服本身的基本特點是男子“大襟右衽交領寬袍大袖博衣大帶”,女子“大襟右衽交領”。

    而漢代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曲裾深衣者少。但女子一直是常見的服裝之一。也有變化的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 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

    直裾素紗襌衣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並替代了深衣。

    二,冠巾

    冠是漢代區分等級的重要標誌物。光是《後漢書輿服志》記載的就有:

    “冕冠 長冠 委貌冠 皮弁冠 爵弁冠 通天冠 遠湤冠 高山冠 進賢冠 法冠 武冠 建華冠 方山冠 巧士冠 卻非冠 卻敵冠 樊噲冠 術氏冠 鶡冠”。

    巾,則是東漢後期才開始流行。最要是冠覆蓋面積太小,而巾包裹範圍大。有上位者為了掩蓋自身的缺陷開始使用,“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久而成風。如漢元帝,因本人額髮豐厚,怕被人看見而認為自己智商低,故以巾包頭。又如王莽則是因為禿頭。

    現代男子穿漢服總覺得不太自然的地方,個人認為就是缺少冠巾的配合。有愛好者,不妨一試,肯定效果會更好。

    三,佩綬

    佩:身上的玉飾,綬:用來懸掛印佩的絲織帶子。一般有職位之人才能佩綬,是權力和地位甚至財富的象徵。

    漢代服飾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形制雖然簡單,但各個階層都有自己的服飾特點。觀漢代風物遺存,形制簡單的漢代服飾在不同的人物造型上,頓時便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有一種天然的風韻。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儒雅脫俗、武勇而不張揚的民族性格,以及玄淡自然、含蓄委婉、單純靜穆的審美情趣。

    不識漢服之美者無目者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見過最善良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