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藝術小杰

    略論朱湘詩歌的藝術特色

    摘 要:朱湘作為“新月派”的重要詩人,曾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的濟慈”,詩人的生命和創作雖然如夜空中一顆飛逝的流星短暫,但又有耀人的光輝,他給我們詩壇上留下了優美和諧的《採蓮曲》、《昭君出塞》等優秀詩篇,在詩歌“三美”方面他努力專研進取,給新詩留下了寶貴的創作經驗和藝術成果。

    關鍵詞:朱湘;詩歌;藝術特色

    朱湘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重要流派“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對我國現代新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史上,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的濟慈”,被柳無忌稱為“完全的詩人”、詩人的詩人”。朱湘在他短短的人生歷程和創作生涯中,能得到如此的稱號,足可見出他的詩歌的藝術成就的影響之大。藝術成就當然離不開詩人創作的藝術特色,本文就試圖著重分析朱湘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

    一 與傳統文化和古典詩詞的血肉聯絡。

    朱湘有很好的舊學修養,從小熟讀《詩經》、《古文觀止》、《四書》、《左傳》等古代典籍,而且讀遍《楚辭》、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民歌,對古詩傳統的熟識和精通,使得他在創作詩歌時,不自覺地化用古典詩歌的詩句或題材,推陳出新。蘇雪林在1932年曾指出朱湘的詩“善於融化舊詩詞,舊詩詞的文詞、格調、意思他都能隨意取用而且安排得非常之好。①”我們通讀朱湘的詩,確實發現詩人在作品中經常化用古典詩詞名句,比如朱湘在《落日》中就分別化用王維、漢樂府、岑參等詩句,把蒼涼、悲壯和雄奇三者合一,從而顯出新的審美境界。在《寧靜的夏晚》中:“炊煙爐香似的筆直升入空際,遠田邊農夫的黑影扛著鋤頭回來了”我們可以看到“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影子。《催妝曲》:“畫眉在杏枝上歌,畫眉人不起是因何?遠峰尖滴著新黛,正好蘸來描畫雙蛾。”則是溫筳筠《菩薩蠻》“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的現代演繹。當然朱湘並不僅僅停留在描繪華夏民族的傳說故事和繽紛的風俗畫上,而是深入挖掘中華民族的深層精神世界,試圖去表現炎黃子孫的內在精神生活和民族品行。

    朱湘的詩同中國歷史文化也有著血肉聯絡。他的很多詩書寫本民族的故事傳說、風土人情和民風習俗。敘事長詩《王嬌》就是代表,詩歌取材於話本小說“王嬌鸞百年長恨”詩人用清秀明麗的筆調述說了一個悲豔的愛情故事,全詩充滿了對聰明美麗善良而又剛烈的女主人公王嬌深切的同情。詩人取材於話本但又不拘束於話本,他運用詩人所特有的獨到眼光,去蕪存菁,刪繁就簡,突出人物細膩複雜的心理刻畫,使歷史的古人變成了具有現代人靈性的可憐可愛,可悲可嘆的婷婷少女,她追求平等自由的愛情,寧死也不充當別人的玩物。詩人在詩作中賦予了主人公“五四”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光輝,使之成為現代詩廊中光彩流溢的人物形象。在詩歌《端陽》中描寫了在傳統節日中風俗習慣,“這天酒裡都放雄黃”,“兒童額上畫著王字”,而且“孩子們穿著老虎衣裳”,吃著粽子喊著母親“你帶我瞧劃龍船去”。而在詩歌《婚歌》中描寫了熱鬧紅火的喜慶的婚禮場面,“喜幛懸滿一堂”,“紅毯鋪滿地上”,樂聲悠揚,通宵達旦。而在《昭君出塞》一詩中,詩人化舊為新,抓住“琵琶”這一核心意象,聲聲都似在訴說著昭君遠去天涯的悲傷和無奈。

    二 詩歌“三美”的藝術實踐

    20世紀聞一多提出新詩應該具備“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的理論,朱湘作為“這條道路上努力創造的‘旅伴’之一②”,以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推進這一潮流。在新月派中朱湘雖然位列聞、徐之後,但他的詩歌卻是最嚴格履行新格律詩主張的,我們從他的詩歌中就足以看出他對聞氏“三美”主張的重視和推崇。

    (1)沈從文曾這樣評價朱湘詩歌,“在音樂方面的成就,在保留到中國詩與詞值得保留的純粹,而加以新的排比,使新詩與舊詩在某一意義上,成為一種‘漸變’的連續,而這種形式卻不失其為新世紀詩歌的典型,朱湘的詩可以說是一本不會使時代遺忘的詩。③”,朱湘自己也是怎麼認為詩歌的,他認為“詩歌就是詩加歌的意思”,“對音樂美的追求在現代詩歌中堪稱獨步”,朱湘為了增強詩歌的音樂性,就十分重視音節,為了達到音節的和諧優美,他就從押韻、節奏,平仄等方面入手,我們看其得意之作《採蓮曲》,詩人在面對從兩漢時就有的老題材中,能夠自有其創新之處,讀者在朗誦時,能夠感受到突出而又特別的美感,尤其是音樂美。

    小船呀輕飄,

    楊柳呀風裡顛搖;

    荷葉呀翠蓋,

    荷花呀人樣嬌嬈,

    日落,

    微波,

    金絲閃動過小河,

    左行,

    右撐,

    蓮舟上揚起歌聲。

    雖是自由詩,但詩人又採用了一定自定的“格律”,嚴格而又自然。整首詩分為五節,每節十行,每一節的十行又分成三小段。主要押“ao”、“e”、“eng”三個韻,前四句一個韻,中三句一個韻,後三句一個韻。後三句的韻,通用於全詩。形成一種重奏、跌宕、首尾呼應的感覺,讀起來極富音樂的節奏和韻律感。詩中還用了疊韻詞“妖嬈”“蠶繭”“蒼茫”來調和聲律。同時借鑑了民歌中的諧音雙關,“蓮”與“戀”或“憐”,“藕”與“偶”,“絲”與“思”。委婉地傳達出少女對心上人綿長而又羞澀的思念和愛戀。《草莽集》中唯一一首無韻自由詩《雨景》,讀起來依然是順暢、流利和清爽。看似無韻實際上整首詩尾韻的瀝、絲、裡、啼都押“i”韻。

    (2)聞一多認為“我們的文字是象形的,我們中國人鑑賞文藝的時候,至少是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傳達的。④”並依此提出了“建築美”,強調詩要“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朱湘也說:“詞的外形,據我看來,是有一種節律的圖案的:每篇詞的上闕確定了本詞的圖案之方式,下闕中仍然複用這方式⑤”。我們從他的詩歌中就可以看出朱湘確實是踐行了這一藝術主張,《夏天》和《草莽集》的大部分詩歌,《石門集》和《永言集》的一部分詩歌都是均勻整齊的。在章法上,這些詩歌全章各行整齊劃一,章節與章節之間對稱這兩種形式;詩行上,他嘗試一字到十一字,並認為不宜超過十一字,避免造成不連貫、不緊湊。他的詩歌力求在長短錯落中求得對稱和平衡,使詩顯得錯落有致,搖曳多姿。他的詩歌大多都有一個主導詞或者主導句渲染氛圍,給全詩定下基調,整首詩的各節或依時間的推移鋪排,或按空間的轉移並置。比如說《昭君出塞》一詩,主導句即各節首句“琵琶呀伴我的琵琶”,琵琶在我國古代詩歌中,大多象徵著幽怨和悲涼,這就為全詩鋪墊下了淒涼和憂怨的氣氛,使整首詩歌流露出昭君身居塞外的淒涼和孤單。全詩分為五節,依次描寫景物和塞外環境的惡劣,以及由此引發出思念家鄉之情和回憶過去初選入宮而今不幸流落天涯的悲嘆之情。形式上錯落中有整齊,音節上同押”a”韻,最後一節照應第二節,使得整首詩從音、形、義都構成一個完整的圓。我們前面提到的《採蓮曲》,每節十行,字數是5、7、5、7、2、2、7、2、2、7,在視覺上給人均衡的美感。詩行、字數靈活多變,整齊中有變化,變化中求整齊,有一種靈動美。長短錯落有致,凹凸圓潤,具有女性形體的曲線美。可見、朱湘在詩的形體美或者說建築美上是煞費苦心。當然,過分講究詩歌的“形體美”或“建築美”也是朱湘詩歌的一個缺點,孫大雨和羅年生曾就指責建築美“把每行詩的字數限定死了。⑥”

    (3)詩歌的繪畫美,應該說是中國詩歌歷來就有的美學特點,中國素來提倡詩畫相通。這裡的“繪畫美”是指詩歌中的詞藻有著鮮明的色彩,讀者在朗誦詩歌時引起一種對色彩的感應。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染的朱湘,在詩歌創作中就自然地表現出重視詩歌語言的色彩美。跟聞一多所不同得是,聞的詩歌濃墨重彩,而朱湘的詩歌著色清淡。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從詩人詩歌中所用的意象: “白雲”、“松蓋”、“桃色”、“斜暉”(《小河》)“暮煙”、“蒼鷹”(《有憶》)以及《採蓮曲》中的“荷葉”、“蓮舟”、“薄霧”、“蒼茫”等都可以看出詩人用語的素淡和平雅。當然我們不能把繪畫美僅僅侷限在字詞的表面上,而應該從總體上去把握體會。《採蓮曲》中的採蓮圖:江南的夏日的傍晚,荷葉田田,風拂楊柳絲,白裳紅裙的漁家少女撐著蓮舟,穿行於成片的荷花中,人面荷花相映紅。嫋嫋的歌聲於槳聲輕輕應和。《催妝曲》中描繪的待嫁新娘晨起時美景,都在我們腦海中引發無盡的美的聯想和享受。

    三 結 語

    朱湘英年早逝,詩作在現代文壇上雖不能說是大家名作,但應該說是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他對詩歌三美的藝術實踐,有開拓進取之成果卻沒有走上形式主義的歧途,而是使新詩在內容、外形、音節得到了比較和諧的調和,使現代新詩的創作向前邁了一大步,如今,關於朱湘的詩歌研究碩果累累,從著名作家的感性分析到深沉睿智的批評家的精彩見解,都使我們對朱湘詩歌藝術特色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我們相信以後的朱湘研究會更上層樓,詩人雖早已葬身於茫茫的長江中,但他的詩歌卻將是詩壇上永放光輝的奇葩。正如詩人的身前好友羅年生所說的:“死了也不死,是朱湘的詩。”

    參考書目:

    [1]蘇雪林《論朱湘的詩》選自《中國現代作家選集·朱湘》孫玉石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第1版

    [2]孫玉石 《朱湘傳略及其作品》選自《中國現代作家選集·朱湘》孫玉石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第1版

    [3]《論朱湘的詩》 選自《沈從文選集 文論》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06月第1版 344頁

    [4]錢理群等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5]朱湘《論詩的產生》選自孫玉石編《朱湘散文選集》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8月第2版204頁

    [6]羅年生《中國現代作家選集·朱湘·序》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第1版

  • 2 # Geer吉卟

    朱湘先生作為“新月派”的重要詩人,詩人的生命和創作雖然如夜空中一顆飛逝的流星短暫,但又有耀人的光輝,他給我們詩壇上留下了優美和諧的《採蓮曲》、《昭君出塞》等優秀詩篇,在詩歌“三美”方面他努力專研進取,給新詩留下了寶貴的創作經驗和藝術成果。

    朱湘先生對我國現代新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史上,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的濟慈”,被柳無忌稱為“完全的詩人”、詩人的詩人”。

    朱湘在他短短的人生歷程和創作生涯中,能得到如此的稱號,足可見出他的詩歌的藝術成就的影響之大。

    朱湘先生有很好的舊學修養,從小熟讀《詩經》、《古文觀止》、《四書》、《左傳》等古代典籍,而且讀遍《楚辭》、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民歌,對古詩傳統的熟識和精通,使得他在創作詩歌時,不自覺地化用古典詩歌的詩句或題材,推陳出新。蘇雪林在1932年曾指出朱湘的詩“善於融化舊詩詞,舊詩詞的文詞、格調、意思他都能隨意取用而且安排得非常之好。

    遺憾的是朱湘先生英年早逝,詩作在現代文壇上雖不能說是大家名作,但應該說是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他對詩歌三美的藝術實踐,有開拓進取之成果卻沒有走上形式主義的歧途,而是使新詩在內容、外形、音節得到了比較和諧的調和,使現代新詩的創作向前邁了一大步,如今,關於朱湘的詩歌研究碩果累累,從著名作家的感性分析到深沉睿智的批評家的精彩見解,都使我們對朱湘詩歌藝術特色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 3 # 雕塑熱點

    朱湘是一位詩人。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拿他當作一位詩人來談論,那是不能反映出朱湘的全貌來的。作為詩人的朱湘,他同時也是一位對中西文化都做過深入研究的學者。

    在留美前,他就有意識地在中國文字和文學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留美時,他又專習了西洋文字與文學。在文字方面,他很早就掌握了英文,以後又學習了法文、

  • 4 # 百川美學

    一看到“朱湘”兩字,就想起魯迅先生讚譽朱湘為 “中國的濟慈”。

    朱湘作為“新月派”的重要詩人,詩人的生命和創作雖然如夜空中顆飛逝的流星短暫,但又有耀人的光輝,他給我們詩壇上留下了優美和諧的《採蓮曲》、《昭君出塞》等優秀詩篇,在詩歌“三美”方面他努力專研進取,給新詩留下了寶貴的創作經驗和藝術成果。

    也曾經被柳無忌稱為“完全的詩人”、詩人的詩人”。朱湘在他短短的人生歷程和創作生涯中,也能得到如此的稱號!

  • 5 # 墨的味

    朱湘作為新月派的重要詩人,曾被魯迅先生譽為"中國的濟慈",他給詩壇上留下了優美和諧的《採蓮曲》、《昭君出塞》等優秀詩篇,在詩歌"三美"方面努力鑽研進取,給新詩留下了寶貴的創作經驗和藝術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綠豆糕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