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姜桐

    01

    招人定天下

    在阿里巴巴從成立到公司增加到500人的這個階段,馬雲都親自面試每一個應聘者,包括管理人員、技術、銷售、前臺接待、保安。後來發展到天下無人不知的阿里,其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人物,不少都出自馬雲招聘的這批人。

    如童文紅,就是從前臺的接待做起,然後做行政經理,做人力資源,管業務,管客服,再提升為菜鳥的董事長。現在擔任阿里集團首席人力資源官。

    另一個保安花名叫楊過,後來成為產品總監。

    有人說,如果這個前臺接待是行政經理面試的,那麼,她的出路就是行政經理。但如果這個前臺接待是馬雲面試的,她就有可能成長為副總裁。

    現在的一些中小企業老闆,公司人數剛過在一兩百人,就把招聘推給人力資源部門了,不再管招人了,忙著開會,出差,還兼做銷售與客服。這實質上是把自己降級使用,做不該做的事。

    為什麼?因為你沒有把時間放在招聘上,你的人力資源部門沒有招對人,因為招的人不行,你要替他們去幹他們本來該乾的事。結果形成了惡性迴圈。

    02

    一把手要做公司的首席人力資源官

    在給很多企業提供諮詢培訓工作的過程中,我一直強調一個觀點是,“公司一把手要做公司的首席人力資源官,各級業務部門一把手要做本部門的首席人力資源官”;

    另一個觀點是,“招聘重於培訓,培訓重於考核”。

    聯想的柳傳志很重視招人找人。他說管理就是“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他把“建班子”放在“定戰略”的前面。

    寧高寧也認為招聘比培訓重要:我認為企業經理人70%是天生,30%是培養出來的。只有他的性格、特點裡面有這些特質的人,才能被培養出來。

    馬雲從自己在阿里巴巴的管理實踐中發現,“公司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評估員工的表現和應得的年終獎上,評估過程也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錢。但是我認為,更多的時間應該花在招聘一個人上,如果‘料’取錯了,入職以後不管如何努力教導都沒有用。只有取對‘料’,再加上嚴格的訓練,才有可能收穫好的人才。”

    “所以請記住,多花點時間在招聘上是極其關鍵的事情,招聘是最大的投資,不要迷信找最好的人,而是要找最合適的人。”

    03

    招不到人才

    只是因為投入的精力還不夠多

    雷軍是位多次創業的老司機,在創辦小米時把頭等大事定在親自招聘上。他說:“首要的一個,就是找人。我有個觀點,要用最好的人,在核心人才上面,一定要不惜血本去找。無論什麼樣的企業,找優秀的人都很困難。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兩種辦法:一、花足夠的時間找人,至少 70%;二、把現有的產品和業務做好,展示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機會,築巢引鳳!”

    他釆取的辦法其實挺“笨”的,把想找的人列個名單,然後一個個去談。

    雖然這樣做失敗的比例很高,但他拼韌勁,不放棄。雷軍說:我相信事在人為,創業者招不到人才,只是因為投入的精力還不夠多。

    他為了找到一個非常資深和出色的硬體工程師,連續打了 90 多個電話。為了說服他加入小米,幾個合夥人輪流和他交流,整整 12 個小時。

    創業時期他每天都要花費一半以上的時間用來招募人才,前 100 名員工每名員工入職都是雷軍親自見面並溝通的。這樣招進來的人,都是真正幹活的人,想做成一件事情,所以非常有熱情,會有一種真刀實槍的行動和執行。

    04

    招人策略

    不要過早地下放招聘權力

    曾任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的衛哲在2006年剛去就任的時候,詢問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我們工程師、銷售的離職率有多少?答覆是離職率10%,是一個月10%,年化120%,一年換一遍。

    衛哲再問:員工流失率這麼高,那最後採取什麼措施沒有啊?

    他了解到所謂採取的措施是,為了杜絕員工流失率,公司把流失率定了個指標,作為各級HR 與各級幹部的KPI考核。效果怎麼樣呢?結果是還不如不定這個KPI。為什麼呢?該留的一個沒留,該走的一個沒走。

    衛哲回憶說:我們做了一個診斷,為什麼員工的流失率這麼高?核心只有一句話:人力資源的源頭——招聘,出了問題。就是過早地下放招聘權力。

    中國有很多公司,人力資源開始出問題,就在於過早地下放招聘權力。

    推行一把手跨級招人

    在跨國公司,至少在堅持跨兩級招人,阿里巴巴一度恢復跨四級招人。比如,阿里巴巴廣東大區的總經理,下邊有城市經理,城市經理下邊有業務主管,業務主管下邊是我們普通的銷售或者客服。跨四級招人,也就是一個廣東大區總經理,要直接面試到銷售或者客服。

    降1-2級招聘人才

    這也是阿里巴巴的經驗。什麼叫降級招人呢?公司要招一個願意給每月1萬元薪酬的人,就從3000-4000元月收入的應聘者裡面去找。這個新人來了之後,是不是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覺?成就感特別大,特別感謝這個公司給他這個機會。因為,他在外面沒有這樣的機會。

    衛哲說:阿里那時候,很少去清華招工程師。我去清華做校招,人家問我,衛哲你來幹嘛,馬雲怎麼不來,李彥宏都還來呢,覺得我去都不夠格。那我跑到華中科技大學,一千多人場子,擠進來兩千多人。阿里很多最優秀的工程師,都是來自武漢郵電、華中科技,並不是大家心目中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清華北大的畢業生永遠有比阿里更好的offer。那你到了武漢郵電,到了華中科技,阿里就是他們最好的機會。這就叫做跨級招聘人才,跨級選人才。

    在HR源頭上提升公司競爭優勢

    公司之間的競爭,表面上看是產品與市場的競爭,而實際上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競爭的源頭在招聘上,一把手坐鎮這個源頭要比讓中層管理者操刀更有優勢。一是一把手親臨現場,可直接瞭解人力資源市場情況,快速而準確地調整人力資源政策;二是瞭解應聘者全面情況與個別特點,可現場一對一解決問題。三是發揮領導人的吸引力。

    雷軍講過一個小故事:

    在創業時的三個月的時間裡,我見了超過 100 位做硬體的人選,終於找到了負責硬體的聯合創始人周光平博士。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我們本來打算談兩個小時,從中午12點到下午2點,但一見如故,一直談到了晚上12點。

    後來,他告訴我,願意加入小米的最後一錘子推力,是我跟他說,必要的時候,我可以去站櫃檯賣手機。所以,創始人到底有多想做成一件事情,在聊的過程中對方也在判斷。

    最重要的不是招聘人而是吸引人

    公司在招聘中要注重打造僱主品牌。不但要面對使用者市場樹立產品品牌,還要面對人力資源市場打響僱主品牌。塑造僱主品牌要言行一致,否則說一套做一套,好不容易招進來的新員工也會知道真相後辭職走人。

    塑造僱主品牌還要重視員工價值問題。要考慮:在一家公司裡員工可以長期為公司服務,原因是什麼?一是要重視滿足員工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二是要重視滿足員工對工作價值、工作意義的需要。

    05

    聘請什麼樣的人決定小公司的成敗

    而開除什麼樣的人決定大公司的成敗

    馬雲以前有一個下屬,擔任一個部門負責人,人很好,但是招進來的員工都不靠譜,全軍覆沒。

    馬雲從這件事上得出來的結論是,有些人招比自己弱的人是一種本能。具有這種本能的人,招聘來的人比自己越弱越好,越弱的員工就越聽話,能夠讓招聘的這個人有安全感。

    所以聘請什麼樣的人決定小公司的成敗,而開除什麼樣的人才是決定大公司的成敗。這是有區別的,小公司的成功可能是在於聘請了有能力的、正直的人,而大公司的成功在於開除掉錯誤的人。

    大公司裡面最容易生長的就是白兔,就是不幹活的好人。白兔的繁殖能力超乎想象,如果不及時滅掉,就會拖垮公司。因為確實有一些人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且趕不上公司的步伐以後,就會發揮一些“其它的作用”,他們為了維持公司原有境況會招來一批又一批能力弱的員工,形成惡性迴圈,很多公司就是因此而倒閉的。

    招聘什麼樣的人,不能只看業務能力

    衛哲說,這是阿里當年犯的一個錯誤。在招聘的時候,過度地強調技能,忽略非技能因素。其實,這錯誤,在跨國公司經常犯。阿里也犯,不過糾正地快,糾正地很堅決。

    阿里巴巴招聘的時候,要“聞味道”,看看以後跟我們是不是一類人,有沒有共同的價值觀。

    雷軍在按價值觀挑人上也是很狠的。他說:

    曾經有一個理想人選,一個星期談五次,每次平均 10 個小時,前後談了 3 個月,一共談了十七八次,最後一刻,這個人對於股份“無所謂”,我還是比較失望,發現他沒有創業精神,不是那種我想要的人。

    我找人的兩個要素:一、要最專業。小米的合夥人都是各管一塊,這樣能保證整個決策非常快。我要放心把業務交給你,你要能實打實做出成績來。二、要最合適。主要是指要有創業心態,對所做的事要極度喜歡,有共同的願景,這樣就會有很強的驅動力。

  • 2 # 大廚老齊

    謝謝邀請,我個人理解,由於萬眾下海創業,有膽有識的弄潮兒,都在獨自挑頭創業,膽小的在原單位,忠於職守,中規中矩不想跳槽,只有一些有膽無識的或相對青澀的,再者就是喜歡挑戰,愛跳槽的所謂人才,這些人要麼業務欠佳,要麼要高薪,雙方很和諧,要麼你不理想,要麼他會嫌待遇差跑路。辭職的原因大多是跟薪酬待遇有關,請不到人的自已要反省,不是說水淺養不了大魚,請人的標準與公司的現狀不相匹配,工作環境或薪酬是否能滿足被請人才的要求等,要適當調整,別反差太大…

    求職人大多是想利用你現成平臺一展才華,而不是想與你同甘共苦打天下共創平臺,大多數是想借用巨人的肩膀,而不是屈身讓他為你做基礎,讓你壯大增加高度…

    總之是打鐵需自身強,花香蝶自來。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想請人才,自已必須有強大的實力與高智商,以人格魅力和公司聲譽征服被請人才,或是以超出其它同行業優厚福利待遇折服被請人才,最好是在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兼具,才能牢牢掌控人才,否則,會前功盡棄…

  • 3 # 楓葉飄飛

    這麼說吧,像助理工程師,在公司待了兩年,可以說事情差不多都能解決,跟工程師做的事情一樣,可依然還是個助理,不升工程師,不漲工資,誰都幹不下去,想想看,如果跳槽繼續做這一行,肯定是工程師級別,不跳槽永遠都是助理。

  • 4 # johnjiang2018

    有模式不缺人才,管理系統不改善,人才進來後,定位決定權力,一個人才進來並沒有改善總體公司的權力,最後還是老模子做事情,最後也不開心,就走了。改善管理,確定模式,做好績效和企業文化。有模式不缺人才。

    如何確定模式,組織架構、崗位職責、模式(流程)、績效薪酬激勵、企業文化、IT。

    組織架構要完整、崗位職責要全面、流程要清晰易操作、績效薪酬激勵要到位、企業文化符合組織特性和基本價值觀(確立價值觀、使命、願景)、形成IT(IT要實行公司全面資訊管理,oa、ERP、IM、email),除了ERP和oa,工作中一般可以用email支撐日常資訊互動和管理(阿里標準企業版可以實施分級資訊管理),提交匯報等要麼ERP、oa,要麼email。

    日常專案化運作的事務協調email,email便於同一話題縱深,也便於追溯。IM或者簡訊便於臨時知會。

  • 5 # 黑馬訓練營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只有兩點。

    1 給的錢夠不夠

    你知道華為是怎麼挖人才的嗎?去日本韓國去找高新技術人才,然後用2-3倍的薪酬挖過來。任何公司其實都不缺人,但是任何公司都缺人才。沒有哪個靠譜的公司會嫌手下人才太多了。人才也一樣,他也希望去到一個好的公司,所以當你真的需要這個人才,花多點錢吧,你要相信,他未來給你帶來的價值遠遠高過這點薪酬。

    2 給的未來好不好

    很多人才騎驢找馬或者觀望想跳槽,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的職業遇到了瓶頸,現在的公司給不了他更多,沒有足夠廣闊的發展前景,於是他在尋找出路。

    這個時候,你能給他一個更好的平臺,一個更好的發展機會,他會毫不猶豫的加盟,很多人追求的是一項事業,一項可以為之奮鬥終身的事業,很多時候,甚至可以放棄眼前的利益。

    我有一個朋友,本來月薪好幾萬,但是因為朋友相邀,一起創業,那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也是一個他一直想做的專案,於是幾乎沒有收入的幾個月,他們都撐過來了,現在在慢慢好轉,實現盈利。

    所以,只要你是個靠譜的公司,有足夠的發展前景或者足夠的薪資待遇,真的不用擔心招不到人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打籃球都有哪些專業術語,撤凳子是什麼意思?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