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戴軍筆記
-
2 # 童話小博士
春節俗稱“年節”,古稱“元旦”。傳統的年節持續時間比較長,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有的地區甚至要到“二月二龍抬頭”才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為隆重熱鬧。
其實,春節和年節本來並不相同。
自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春節的說法,直到民國才有,民國採用公曆計年,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由於春節與大年緊密連線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人們逐漸將這兩個節日合二為一。
到了今天,每逢過春節,我們最通俗的說法都是過年。那麼,圍繞這個流傳了千古的“年”,以及與“年”相關的漢字和詩詞等,還有哪些有趣的傳說和故事呢?
年的意味
出土於河南安陽等地的甲骨文中,“年”字相當常見。
年的甲骨文寫法,上面是“禾”、下面是“人”,是一個人揹負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將收成的穀物搬運回家。年成,年景,年荒,都有這層意思。
年的產生與農耕生活如此密切,以至於當“年”被引申為計時單位,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成長週期。
西周的農夫在農曆的十一月間慶祝豐收和新年的到來,這被認定為是新年的習俗起源。但這時的年沒有固定在某一天,直到漢武帝時期才結束這種局面。
如何過慶賀新年,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流傳至今。慶祝方式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隆重而又豐富多彩。
不過,有些歷史名人慶祝新年的方式比較特別。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每到過年的時候,他就備足乾糧,帶上儀器,一個人早早離開了家,然後找個山頂,去觀察天象去了。他心裡明白,春節是一年中天象最複雜的一段時間,寧肯不吃團圓飯也要抓緊研究天文,堪稱漢代模範科學家啊,難怪他終成一代科聖,發明出渾天儀和地動儀。
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的白居易一生寫了許多詩,現存2741首,數量堪稱唐代冠軍,其中與新年有關的詩有近20首。但是,他不僅寫詩還燒詩。每逢春節,白居易都會把自己一年來所寫的詩謄抄在紙上。然後淨手,焚香,燒詩稿。白居易一邊燒,還一邊禱告:“詩人先祖們吶,學生把一年的作品都燒給您們,如果覺得哪首哪句不滿意,請託夢給我。我改,過年再給您們燒。”為了寫出好詩,白大詩人真夠拼的!
歲與壓歲錢
歲和年的意思十分接近,但在它成為計時單位以前,歲最早指的是年終大祭時對奴隸斫足施刑,它的甲骨文寫法和當時的刑具相似,以下是“歲”的兩種甲骨文寫法:
由於上古時期的人們觀測到木星的特別之處:木星的光芒僅次於太陽和月亮,體積特別龐大。對它的崇拜與日俱增,就特意拿了“歲”,那個原本代表血淋淋的祭祀方式的字來為它命名,也就是說木星原本叫歲星,同時又造了一個“劌”字來表達原來那重血腥祭祀的含義。
1976年出土的“武王徵商簋”上刻有四行銘文,記錄了武王伐紂前,特意觀天象選吉時,以歲星處於合適位置的甲子日清晨出征,一夜之間滅掉了商朝。
無獨有偶,與歲同音的“祟”字也和祭祀有關,指的是祭祀、占卜時神秘出現的不祥靈異現象,孩子們過年最期待的壓歲錢就和這個不不吉利的“祟”有關。
據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戶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作“守祟”。有一對夫妻倆老年得子,十分寵愛孩子,在大年三十拿出八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閤眼守在旁邊。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過年時給孩子發壓祟錢,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又因歲祟諧音,後來人們都把“守祟”稱為“守歲”,把“壓祟錢”叫作“壓歲錢”了。
一年之計在於春
給大家出一個字謎:總有一天出頭日。
如果你覺得有難度,請思考一下小草在什麼時候發芽?哪一個季節溫暖和煦花開最多?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什麼節?相信經過這些提示,你會很快找到字謎的答案——春。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春天格外喜愛,歌頌春天的詩句不勝列舉。例如,唐朝詩聖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南宋詩人葉紹翁寫過:“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現代散文名家朱自清更是以《春》為題,寫了一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讚歌:“風裡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裡醞釀。”
春天的詩意不僅屬於文學家,還屬於尋常百姓家,每逢新春佳節,哪一家哪一戶不要貼上喜慶的春聯?“春回大地千峰秀,日暖神州萬木榮”“一年四季春常在,萬紫千紅花永開 ”。
沒錯,春是屬於每一個人的,它決不做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畢竟它有著“草根”的出身。最初的春字,在甲骨文中,刻寫成一棵嫩芽剛剛鑽出地的樣子。它的背後是有故事的,
它本是一顆埋在土裡的種子,經歷過萬物凋零的寒冬,好不容易迎來陽光,等到大地升溫,開始紮根生長,最終破土而出。不過,那個時候的春字是以“屯”的形式出現的。
“屯”字的尾部彎曲,所以在春天生長的草木,曲折而又艱難,古人創造這個字的時候,大概是想借用植物萌芽剛剛鑽出地面的狀態,來表示春天。
後來春字逐漸多了起來,寫法也越來越複雜。儘管如此,這些春字都有一個相同特點,無論是甲骨文,金文還是小篆,幾種不同寫法的春字裡,都同“屯”字作聲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以“草木”和“日”會意“春”字。
在隸書中,“春”字的寫法開始嚴重變形,最終有的寫作“春”,“屯”形消失。
由此可見,春的本義就是指草木的種子在冬後的暖陽裡生根發芽。然而,隨著歷史發展,今天的春的含義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春代表一年的第一季,春色,春暉,雨後春筍,都是這樣的含義。春還表示生機,例如:枯木逢春,萬古長春。同時,也有人以春為姓,主要分佈在雲南、內蒙古、安徽、河南、四川等地。
關於“春”字還有一段故事,抗日戰爭時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特地回國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一天,他來到一所保育院看望無家可歸的受難兒童。他把孩子們集合到一個大教室裡,把一個大大的“春”字寫在黑板上,說:“大家看,在這個“春”字裡,我們彷彿能看見中華民族的希望。”孩子們盯著黑板看了半晌,不解其意。只聽陶行知解釋道:“‘春’字是由‘三’和‘人’,還有‘日’這三個字組成的。三人為眾,只要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就可以把日本帝國主義打倒!”孩子們聽了這番通俗有趣的講解,不僅認識了“春”字,還激發了愛國熱情。
一元復始永珍新
元宵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元”在甲骨文中寫作或 ,人字上方,畫了兩個短橫,用來表示人的頭部。元的本義,指頭。由於頭部位於人體的頂端,是人體上部的第一個大的器官,所以,元又有開始、第一的意思。
宵指夜晚。宵字的形旁為宀(表示房屋,也有說表示天蓋),“宀”光線陰暗,與夜晚近似,肖是聲旁。
元宵,是指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就是正月十五,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魏之後發展成為以觀燈為主的重大節日,到了宋朝,元宵節尤其熱鬧。
宋朝元宵節,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刑獄機構會利用燈飾、影象演繹獄戶故事或陳列獄具等,對人們進行普法教育。
元宵賞燈持續五天,家家戶戶要懸掛燈籠,城市中也會舉辦盛大的燈會,街頭巷尾,人頭攢動,燈火輝煌,通宵達旦。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元宵節也是青年男女約會的節日。北宋歐陽修的詞《生查子·元夕》,記述了元宵之夜,花市被燈火照得如同白晝,一對相愛的人來到這裡約會,“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而在第二年的元宵節,他們再也沒有相見,不禁“淚溼春衫袖”。
林則徐的啟蒙老師林希五曾在元宵燈會上,利用4部彩車揭發了牽涉通城官員的貪腐大案。林希五的彩車分別載著紙紮的五個戴歪帽的道士、搶金錢的紙褙雙獅、藕絲紗糊的兩臺不點燈的樓閣和一個燭光通明的臺閣,蘊含著當時一首民歌:“五道冠(官)不正,雙獅(司)搶金錢,兩臺(制臺和撫臺)黑暗暗,唯有燭(祝)光明!”這首民歌說的是通城官員都是貪贓枉法的,只有福州知府祝光明一人是清官。林希五別出心裁的舉報方式,引起朝廷重視,結果總督(制臺)伍拉納、巡撫(撫臺)蒲霖等人伏法。據傳,當年林則徐的父親正好帶林則徐去觀燈。林則徐深受那組諷世花燈的影響,長大後立志清廉為官,他後來也的確成為了人們景仰的民族英雄。
-
3 # 夢菲82
春節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習俗,如辦年貨、掃塵、貼對聯、團年飯、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廟會、遊鑼鼓、賞花燈等習俗。
-
4 # 吳珊53
春節就是把一年到頭在外面打拼的親人湊到一起聚聚 都在這個時候給自己放個假 總結這一年中的酸甜苦辣 然後再為下一年的打拼
-
5 # 山大王是我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
6 # 浪子丹心
春節又有種說法叫過年。為什麼叫過年呢?因為在傳說中有種叫“年”的兇獸,每到除夕之夜便會出現,傷害人和牲畜。
有一次除夕“年”出現了,有一戶人家剛好用竹子在燒火,竹子燃燒發出噼哩啪啦的響聲,“年”聽到這種響聲嚇得瑟瑟發抖。人們看見“年”害怕這種響聲,於是家家戶戶都燒起了竹子,震天的響聲嚇得“年”落荒而逃。
從此以後,每到除夕晚上人們便燃燒竹子,“年”也再沒有出現過。後來人們便把新春又叫過年,寓意把不好的東西“過”掉,迎接新的開始。
回覆列表
春節是個什麼節?對這個問題,我之前有過思考,可大致歸納為“五個季節” ”一個關口”。現分享如下:
春節是百鳥歸巢的季節。因為這個季節的到來,無論凡夫草民,還是名人大款,都以同樣的身份踏上思念的旅程。放眼望去,城市馬路、鄉村小道,揹著行囊、拎著禮袋、牽著小孩的人們,成為這個季節一道流動的風景。
春節是身心俱疲的季節。因為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還有好多的壓歲錢,在小孩眼中,春節是幸福的。成人就不同了,因為春節的到來,要忙著潔室掃屋、張羅飯菜,忙著走親訪友、加班值勤,一個本該讓身心放假的節日,其實比任何時候都要顯得忙碌、繁重。
春節是祭祖孝先的季節。為祭奠逝去的親人和長輩,三三兩兩、老老少少的人們提著燈籠、紙錢和香燭形色匆匆,成為春節路上的又一風景。懷念走了的人,更要珍重健在的人,孝敬年邁的人,只為示範年幼的人,之所以“百善孝為先”,是因為只有這樣,親情才能得以延續,文明才能得以傳承。
春節是思緒沉重的季節。一到春節來臨,看著曾經的玩伴都已為人父母,鄰家的小孩日漸長大,自己的鬢角也生出了些許白髮,讓人無不慨嘆時光的飛逝和歲月的無情。那些淺薄的虛名一如節日夜空中綻放的煙花美景,雖然璀璨卻稍縱即逝。生活的重擔、家人的寄託、工作的壓力、良知的鞭策才是每個人不容迴避的真實。
春節是個整裝待發的季節。浮躁在當下不僅已成為人們常見的心態,更上升為這個社會顯而易見的表象。為了生存、為了生活,人們都在忙碌著、努力著、拼搏著、奮鬥著,而相比之下,能真正靜下心來思考著、反省著、懺悔著、警醒著的人並不太多。在這個季節,人們可以獨善其身,整理自己零亂的心情,重新整理自己陳舊的觀點,解除安裝自己多餘的負擔,重灌自己必要的豪邁,讓曾經疲憊、倦怠的心靈得到片刻的浸潤和洗禮,讓即將扭曲、偏移的作法和觀念得到有效的矯正和迴歸。泡一壺清茶,讀一本好書,聽一段音樂,讓躁動不安的心靈在春節這個港灣得以休整,的確美妙絕倫。
春節是個什麼節?春節是回家的季節、是團圓的季節、是調整的季節、撫慰的季節、更是思考的季節,是小孩玩耍的季節、開心的季節、又是大人忙碌的季節、盡孝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裡,空氣中瀰漫著嫋嫋煙霧和濃濃的親情,天底下飄飛著七色彩球和雪花般的簡訊,人們耳邊響起的是鞭炮聲、祝福和歡笑,眼睛看到的是笑臉、喧鬧和熱情,心中流淌著的應是汩汩的甘泉、感懷和情愫。
春節也叫“過年”。當年的楊白勞因懼怕黃世仁的逼債視“年”為“關”,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年關”雖然早已淡去了舊時的味道,但對現代人而言,而今的春節同樣也是“關口重重”,只是這個“關”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其實,在被稱為“年關”的當口,真正過得了“年”這個“關”的人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