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屬於先秦散文的老子的《道徳經》,又名《老子》,是一本富有哲學內容的書,它是以民間諺語寫成的韻文詩,全文五幹多字。

    老子,亦稱老聃,與孔子同時代。關於他的生卒年代和他的身世,今已無法確考。據司馬遷說,孔子還曾經向老子請教過“禮”的問題。他曾做過周王朝的史官,後來他眼看周朝衰敗,就回到他的老家楚國苦縣(今河南歸德一帶)去當隱士了。

    道家的《道徳經》和儒家的的《論語》是戰國時代最先出現的子書。《道徳經》是詩體的哲學筆記,比起《論語》來,它是純粹哲學的、簡約的、結構式的文字。

    老子處於諸子哲學發展的初期,還沒有到百家爭鳴的大辯論時代。因此,《道徳經》是用說明的方式,平鋪直敘,而不是論辯的方式,反覆駁難。

    在政治上,老子對日漸衰敗的奴隸主階級的典章制度,也失去信心,主張乾脆廢棄。對新興地主階級的制度和新興事物,他更是深惡痛絕,加以攻擊,譴責封建統治者奢侈揮霍,指責他們對人民繁重的租稅和發動殘酷的戰爭造成田地荒蕪,百姓餓死,罵他們是強盜。那末,老子的理想社會是什麼呢?他主張“無為而治”。即他所說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老子》五十七章)。因此就要“絕聖棄智”,一切循其自然,回到“結繩”的蒙味時代。這個時代就是“小國寡民”,但雞啼狗叫,人們老死不相往來,這樣天下就太平無事了。

    老子提出了“道”為世界萬物的根本。但是老子提出的“道”,不是物質性的實體,而是一種虛無恍惚的東西,它超越時間和空間,也超越人們的認識,人們對它是聽不見,看不到,摸不著,是無形無聲無物、靜止不動的絕對精神。這個精神性的“道”,在《老子》中,也稱之為“無”、“大”、“一”等等。

    那末,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又是如何從無到有?老子說,這個變化過程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道”本身是沒有目的,沒有意志,由它產生的世界萬物,它也不去“主宰”它,這叫自然無為。

    老子有一些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例如他把複雜的變動的世界萬物,抽象出長短高下,剛柔強弱、智愚巧拙、生死勝敗之類,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他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老子》二章),矛盾著的雙方,一方依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這種矛盾的統一觀,在人類認識史上是一個重大發展。不僅如此,老子還提出事物的發展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所謂“反者道之動”(老子》四十章)。這是老子對“運動”觀點的一個重要認識。老子這些撲素辨證法,在中國哲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 2 # 山澗一清泉

    道德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

    道德經是一本哲學書,老子是華夏第一哲人。他講了世間萬物如何起源、又如何演化——六個字總結就是“道生之德蓄之”!儘管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他的觀點,但兩千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無法證明老子說的不對。

    道德經是一本教我們如何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用兵伐謀等等的百科全書,這一條應該是無人質疑的!

    總的說:道德經就是一本教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書!為什麼沒人敢說讀懂道德經,個人以為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是古文字少,當時很多一字多意,加上古今意義有差別,有的甚至南轅北轍,所以無法講清楚到底是什麼意思。

    二是老子開篇就講了“道可道非常道”。道作為萬物的源頭,作為老子也是想像出來的,並未證實。再者道作為萬物執行之規律法則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和外在條件而變化,故而無法用言語作一個總的說明。

    儘管道德經所承載的內容有所爭議,但其根本理念卻是明確的

    整本書就是以世間萬物的起源及其執行法則作為理論依據,然後告訴統治者應該如何治國平天下,從而建立起一個沒有紛爭、和諧幸福的人類社會!這一切方法總綱就是四個字:道法自然(天地不言,四時行焉、萬物生焉),所謂自然就是萬物本來的樣子,告訴統治者不要以所謂人的“智慧”去改變萬物包括人類社會的執行規則。

    在政治上稱之為“無為而治”,其本意是遵循自然規律而不是遵循人類發明的智慧去治理天下,告誡統治者,一切法令必須符合自然規律,不能任性妄為。幾千年的人類社會歷史也一再證明其觀點,世間的明君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一切以服務百姓為己任,事事斟酌再斟酌,那麼其統治之道就無限接近自然規律,就會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從而會有一個安定祥和的社會,反之百姓就會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老子在最後一章最後一句話總結到:天之道利而不害(如同Sunny),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全心全意服務百姓)!

    老子的思想看似離我們很遠,實際上我們是天天日用而不知。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生活中但凡明白此理之人,無一不受世人尊重敬仰;反之行人道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人,都會受世人唾棄,難以長久!

    我們都知道,讀書做學問都是越讀越薄才是讀懂了,因為真知灼見就那麼幾句話。老子說:為學日進,為道日損。道理一樣!

    我們都知道名利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活著的時候這些東西只有服務於他人才有意義,否則都會為名所累為物所困。老子講:生而不有、長而不宰、為而不恃,功成名遂身退,是為天道!

    可以說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中,儒家也好法家也罷,他們大多都是立足於那個時代的治世方案,整體而言大多已不再適用於今天的社會。而老子思想卻日久彌新,今天依然是指導我們安身立命、建功立業的不二法寶,因為他的思想立意基礎超越那個時代是站在整個人類的高度來總結的!

  • 3 # 問道黃老

    我覺得,大部分人讀《道德經》還停留在看熱鬧階段,少部分人能讀懂文字,極少部分人能看到文字後面的東西,完全讀懂,則少之又少。

    《道德經》用字用詞古奧,一言萬端,加之歷來注家眾多,各執一端,莫衷一是,給後人解讀老子思想造成了很大障礙。

    歷來解老者大致致分為四類:一類是偏重修道養生,代表人物是河上公、嚴遵等道家人物;一類是偏重義理闡發,以王弼為代表;第三類是兵家謀略,兵聖孫子將“道”作為兵家第一權衡標準,毛澤東主席直接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第四類雜類,以道釋法,以道釋術,以道釋業,代表人物韓非子,他的《解老》《喻老》完全將老子的“道”引向了“法”,以道法作為其著書立說的理論依據和君王治國治唯一依據。

    無論是修身,還是治國,也不管是用兵,還是立法、用法,各有各的見解,各有各的闡釋,也都有所弘揚,但基本立場仍不離“道”,闡釋的內容不離老子思想原旨。

    但是當代人解讀《道德經》就不夠嚴謹,良莠不齊,泥沙俱下,隨便開啟網頁查詢《道德經》,便會發現很多人,甚至一些名家教授,東拉西扯,穿鑿附會,雲裡霧裡,不知所云。這樣的文章影片,實在是誤人不淺。

    所以,開始讀《道德經》,多看古本,少看當代解讀本,一旦進入,先入為主,觀念不好改變。應該從最古老的註解本開始,比如河上本、嚴遵本(比較艱澀)、王弼本、王夫之本、魏源本等等。當代解讀《道德經》比較嚴謹的也可選讀,這樣的名家也不少,各有各的妙處,但一定要找治學嚴謹的名家作品。

    即使是王弼、河上公、黃元吉,以及當代教授名家,也不敢保證他的解讀就很恰當,就沒有瑕疵,就很接近老子思想。受個人學養、見識、道德素質和和理解能力的影響,也只是一家之言。但相比較而言,比網路上那些急功近利的作者而言,還是要高出許多。

    作為讀者,我們沒法判斷到底誰理解的更準確,只能在比較閱讀中摸索理解,除了王弼、河上公的注本,當代名家也有不少可以借鑑,比如王東嶽、陳應鼓、傅佩榮、謝路軍、韓鵬傑等等,都各有特色,南懷瑾、曾士強也不錯。

  • 4 # 撫仙居士

    《道德經》是春秋思想家老子(李耳)的代表作,號稱“萬經之王”。

    傳說當年老子騎青牛西去,在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挽留之後,方傳下了這部傳世之作。據說尹喜讀了此書,大徹大悟,對老子佩服得五體投地,掛印離關,也隨老子西行而去了。

    從這些傳說當中不難看出,人們對《道德經》的膜拜情結之深。

    至於說有多少人能讀懂《道德經》,我敢說全部能讀懂的,至今一個都沒有。部分或大多數讀懂的,有,但所佔比例也不會太多。

    先說書中所反覆強調的道,確定的含義是什麼,似乎也並無定論。比較統一的看法,是指宇宙萬物之間所存在的某種客觀規律,是萬物產生的本源。

    作為奠定道家根基的經典著作,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闡述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等哲學觀點,已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認同,並逐漸形成人類共識。

    現在,《道德經》已在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傳播,所產生的影響將更為深遠。

  • 5 # 洛侃侃

    道德經是一本人生道理的總結,代表著老子道家學說的精華。道德經讀是讀不懂的,你或許可以懂得它句子的含義,但是你讀不懂他深層的意思。

    道德經我讀了三遍,現在再讀一遍,也有發現很多自己以為的,其實並不一樣。道德經,不是讀出來的,是品出來的,窮盡很多年,你或許都不一定可以懂得它所有的含義。

    道德經要品,怎麼品?你首先要讀懂它的表面意,對於它說了什麼,有些理解。再慢慢把他代入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閱歷,看一看,是不是這麼個道理,慢慢就讀懂了。

    讀道德經,就像熬中藥一樣,你最後得到了什麼層次的藥,就要看你在熬藥上花了多少功夫。道德經是一個人人生的閱歷,人生的經驗,他窮盡一生才寫出來這本書,你說你讀幾遍就讀懂了,是不是不公平啊。

  • 6 # 浮躁中獨行

    多少人懂不知道

    怎麼讀懂僅作參考

    讀懂《道德經》其實很簡單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也是常人無法正在感悟的道。

    “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

    致虛極,守靜篤

    濯手、焚香,沏一碗茶湯

    手捧古卷,口誦真經箴言

    忽如清風入懷,盪滌心塵

    讀過《道德經》,便是一場智慧修行

    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什麼,當然每個人答案可能都是不一樣的。我談談我的看法,我認為人和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差別,因為我們每個人認知不一樣,所以每個人做的決定都不一樣。所以認知決定我們的行為,認知決定我們的心態,認知決定了我們有什麼樣的情緒,認知決定了我們的思考的格局。

    而《道德經》是宇宙級的認知方法論,所以,當你學了《道德經》之後,你有了這個宇宙級的認知方法論之後,你的行為、心態、情緒、格局會發生完全不同的改變,可以從三維的世界到十維的世界維度不一樣,你看世界的角度就不一樣,那麼《道德經》的本質是把宇宙起源、創造、甚至執行的法則都講清楚。所以《道德經》博大精深的,如果你能學好《道德經》,你可以站在宇宙的高度認知世界,認知人類社會,認知商業社會,認知我們的政治科學,甚至醫學各個學科。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華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先秦諸子以及華人的文化思想等都或多或少受到《道德經》的影響,而且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科學、宗教等各方面。

    2000多年來,它是中華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書是踏上進步的階梯,讀《道德經》則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巔,仰可觀宇宙之變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它談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它談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它談處世原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永珍森羅,盡收眼底。

    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

    魯迅說,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宇宙真諦。

    毛澤東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

    馬雲行商數十載,唯獨此書不曾離身。

    古今中外的高人,談起這部經典,已經不再是讀沒讀過的問題,而是一生讀了多少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什麼是道?道是周易筮卦為我們顯現出來的神明。筮卦神靈融入到社會執行的管理,演繹出了更多(六十四個)的社會法則(道)。

    在新時代的社會生活中,用新思想詮釋這些社會法則,會彰顯出新的人生啟迪。

    什麼是名?它是八卦所指的自然物象:天地風雷水火山澤。用八卦的自然物象可以推演出更多的(六十四個)社會物象(卦名)。

    在新時代的洪流中,用新思想詮釋這些原有的物象,它會帶給我們新的、無限的遐思。

    萬物沒有名的時候,那是世界剛剛開始;萬物有了名稱,說明她是為我們而存在、而蓬勃生長的,她開啟了我們認識萬物的人生之旅。

  • 7 # 麟開祥趾

    《道德經》是老子途經函谷關西去時留下的一部經典,自此,老子不知所終,但一部《道德經》卻成了華人千年不竭的智慧源泉,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源頭。

    《道德經》分《德經》和《道經》,做為上古的語言體系,儘管後人多有詮釋,但真真懂得的人卻為數不多,即使當下一些在此領域被譽為大家的人,也只是在文字解讀上略有心得,甚而有之,曲解《道德經》的專家,這當然完全不能怪專家的不專業,在沒有句讀的古文讀本里,不同的句讀會解讀為不同的意思。

    隨著考古的不斷新發現,我們將藉助現代科技的力量,逐漸發現最原始的版本,在此基礎上,透過比較,去偽存真,將來學國學的人會更容易明白讀懂《道德經》。

  • 8 # 森集集

    瞭解道德經,首先要了解老子思想中強烈的田園牧歌式的迴歸,也即向母系社會的迴歸。

    從道德經的詞句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樸實的陰陽辯證思維觀。萬物負陰而抱陽”,陰生陽,陰為陽的基礎。萬物脫胎於陰。“玄牝(之門,是謂天下根”。

  • 9 # 99自然之道99

    道可道,非常道!世俗人基本無法讀懂道德經,能體悟七八分就不錯了。倒是可以先看懂先天八卦,利於對道德經的理解。

  • 10 # 大周隨筆

    多少人?不好統計。

    《道德經》,看過一點兒,沒讀太懂。

    大意是說,道法自然似流水。世間萬物,自有規律,無論你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它,就在那兒。比如樹木、花草,只要Sunny、雨露,它就能生長。即使你把它搬進實驗室,它還是需要基本的條件才會有生長的反應。你改變了它的基因組,那就不是它了!

    運用到生活中,很有啟發,能讓你少幹很多白費力氣的事兒。

    比如,孩子不好好學習,你罵他、打他,都沒有用,你得順著他的興趣、愛好、特長、習慣、脾性去梳理,找到他自己獨特的成長規律才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順勢而為,會少很多麻煩,省得您天天為他吃不好、睡不好。

    再看人際溝通,“順情說好話”是大家公認的道理,沒錯,這是有哲學依據的,那就是老子的《道德經》。我看過很多講口才的書,歸根到底就是兩個字的秘訣:走心。道理都是一樣的!

    水,就低不就高;做人亦如此,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所以,華人講究“為人低調”,很有道理。做事,要高調、扯大旗,讓大家知道你的主張、志氣,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也是把握了規律,順應了“民心”。

    (圖片來自於夸克瀏覽器,感謝!)

  • 11 # 正念當下ing

    很多人懂了

    其實並沒有真懂

    知道

    並不代表懂

    很少能有人能用好

    懂了

    用了

    才是真懂了

    所以

    真懂的並沒有幾個

    當然,我們應該在道德經的路上不斷的前進。

    因為,每一個步伐,都能優秀自己,美好別人。

  • 12 # 李蒙太

    《道德經》是全世界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一本哲學鉅著,它的道理更加的深邃玄妙,它包含著自然的形成構造,和萬物形成的發展規律,也包括人類的誕生和再發展規律,受到全世界的哲學家和極少數愛好者的熱愛。

    它經歷了幾千年經久不衰,正向老子自己說的,他認為他的思想簡單又易懂,可是瞭解它並遵循它的人還是太少了。歷代研究《道德經》的大師們翻譯的版本不計其數,但是都沒有翻譯出它真正的思想,《道德經》猶如一本天書一樣,很難得到普及,因為他的思想實在是太深奧了,深奧到了很難理解的地步了。

    但是喜歡他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翻譯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我就是其中的一個詮釋者,我結合了《黃帝內經》《佛家》《耶穌》《馬列主義》等等。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教人為善遵行道德,為人類進入美好的社會而奮鬥的,老了認為大自然一切都是虛無和有的反覆迴圈,虛無久了就會產生物質再逐漸產生人類最後進化成精神,然後一切物質又逐漸恢復清淨虛無。

    大自然就是這樣反覆迴圈的。地球好比是一個果樹,地球的一次生命會進化出很多批次的人類(精神),我們當代人類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而已,最終的人類必定是精神。共產主義社會也是人類必定發展的一個階段,共產主義社會與覺悟意識使全人類最終進化,這是我詮釋老子《道德經》真實思想,但是推廣它太難了,真正懂得《道德經》的人實在是太少了,當代人只喜歡追求物慾,對於什麼是真理,探究的人也是太少了。我多麼希望人類都更加淡泊名利慾望,拿出更多的時間來探究真理。

  • 13 # 追夢讀書人

    《道德經》與《聖經》《古蘭經》同為世界最重要的書籍,能讀懂自然是一個境界,更重要的身體力行。類似書籍想要讀懂也需要一定的社會閱歷和經驗,相比其他兩本書籍《道德經》更晦澀難懂一些。

    因為老子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並且知識淵博,文學素養極高,以上兩點決定了老子寫的《道德經》不容易讀懂,需要有比較高的教育經歷,與社會閱歷才能讀的懂。

    當然現在人受教育程度比較高,文字上只要花氣力基本都能讀懂,難得是社會閱歷,怎麼才能真正的在現實中運用,並身體力行的堅持。

    另外《道德經》是寫給統治階級和社會精英階層的,對普通人來說自然有一定的借鑑作用。但大家最好理解作者寫作的初衷,尋求“道”,知道什麼是“道”並且運用“道”從而使社會和諧穩定,人也能脫離動物的本性。

    這裡要說的是,《道德經》所說的清淨無為並不是要人無所作為,而是要統治階級和當權者少欲,控制慾望達到無為的境界,這個社會才能正常的運轉。另外,無我利他的精神才是區別人和動物本性的本質,這就是“道”。

  • 14 # 滿堂阿明

    每日讀書,不忘初心今日閱讀:《老子》 中華書局譯本很多人說,老子提倡無用和無為,是一種消極的處世態度。我認為這種解讀,不是老子的本意。我十幾年前開始讀老子的《道德經》,感到似懂非懂,中間也回頭讀,還是雲裡霧裡。一直到今年,我不讀了,改成一邊動手抄寫《道德經》,一邊用潛意識默唸,反覆抄寫,突然豁然開朗,能讀懂了。老子這個人,已經超凡脫俗,他是用一個真人的視野,去闡述大道運轉的規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後代人如果硬要道之,名之,顯然會詞不達意,名不副實。我分享一個閱讀《道德經》的訣竅:一是要動手抄寫和默唸,二是不要用智去思考推敲;三是不要看註解。我發現白話文註解,很多地方誤讀了老子的原意。我是反覆閱讀文言文,不看白話文,以免受他人解讀的誤導。下面,我把《道德經》精華的內容,結合生活的故事,做一些解讀。希望大家能用老子的智慧哲學,提升自身,成就更好的自己。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芻狗,是古代祭祀用的供品,以草紮成的狗。用完之後,人們就把它放一邊,不再搭理,任其自然化解,迴歸自然。橐籥(tuóyuè),是一種古老的鼓風箱。我在陝西咸陽禮泉縣袁家村(距袁家村10公里處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園——唐太宗昭陵)旅遊時見過。煮茶的大叔,高聲唱“大河向東流”,有節奏地一推一拉風箱,大火呼呼地旺起,燒熱茶。很多人把“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解讀為老子的思想惡毒。非也。我們知道,在一個矛盾對立的世界,有笑就有哭,有幸福就有悲傷,有得就有失,有生就有死,有陰就有陽……二者像一個蹺蹺板的兩端,是相互對立,又互相依存的關係。因此,老子認為,之所以有“仁義”出來,是因為有“虐暴”。有“虐暴”出來,那就說明已經“失道”。天地和聖人是“不失道”的,所以,他們守中,既沒有虐暴,也就沒有仁義。表現出來就是,天地萬物(包括人)各得其所,順其自然,像芻狗一樣,最後迴歸自然。此為大道法自然。故宮裡懸掛在皇帝頭上的匾額“允執厥中”,這個中,和老子說的“守中”,是同一個意思。要知道,人善的念頭,在一心;惡的念頭,也在一心。善與惡,都源自同一個根源。當人的思想意識,能做到“守中”時,他們就不會產生執念。天地和聖人的境界,已經跳出二元對立的世界,他們是陰陽歸一。一,就意味著沒有善,也沒有惡,他們只是本源,如如不動。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在我們這個社會,競爭無處不在。從小就要競爭,學習成績排名分先後;工作需要競爭,不然好的蛋糕輪不到你瓜分;進化需要競爭,物競天擇,優勝劣汰。那麼,老子提倡的“不爭”,是不是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其實,老子說的“不爭”,是利用“不爭”的方式,得到最多,達到最大化。怎麼理解?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從不跟任何東西爭,卻滋生萬物,萬物也離不開水。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處於“下”。眾人喜歡高處,喜歡高高在上,厭惡低處,厭惡“下”,所以水處眾人之所惡。可人們不知道的是,這個“下”,卻是最接近“大道”的。峽谷在“下”,所以能匯流成小溪,成江河,而大海,之所以能成為百穀之王,因為能容納百川。所以老子把“下”稱為:善地。一個人如果擁有水的上善,他就會把自我擺在“下”,也就是居善地;這樣他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心善淵;心寬,而仁慈,與善仁;說話有誠信,言善信;行得正而治,正善治;做事情有能力,事善能;行動能抓住好時機,動善時。做到這些,他不需要去跟別人爭,就已經無尤。3、三十輻共一轂(gǔ),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yǒu)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如何理解和運用老子的“無用”思想呢?我舉一個無印良品的案例。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就是運用了老莊哲學的“無用”理念。他們是這麼解釋的:中國老莊哲學曾講過:無用之用,乃為大用。比如一隻碗,大家看到以後會想到它形狀好看、顏色漂亮,等等。但是按照老莊的想法,當中空的部分才是最主要的。有了空間,我們才能把飯、湯放進去,空才是它的意義。無印良品開發的東西,不是酒,也不是香水,而是一杯白開水,無色無味無新增,人們都可能需要它。我自己對“無用之用,乃為大用”也有深刻體會:之前看中一套漂亮、精緻的碗,買回來,用了一段時間,發現這些碗,裝飯的容量和隔熱功能,還沒普通的碗好。慢慢地,我就把這套漂亮的碗擱置起來,使用普通的碗。在老子的思想裡,好看的圖案,精緻的外形,這些可見的東西,都屬於“有之以為利”;而碗裝東西的空間,隔熱功能,是否耐磕碰,這些不可見的功能,屬於“無之以為用”。讀到這裡,你應該能明白,老子思想之高明,非尋常人之所見。所以《道德經》能成為經典,流傳幾千年。

    總歸兩個字陰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各個地方的春節都是怎麼過的,有什麼風俗和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