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融融118
-
2 # 靜裡水聲1
靜夜詩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最美不過此詩了!
-
3 # 天之行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的這首詩一開始便向我們描繪了山中秋熟季節的景象,白酒新熟,黃雞啄黍,襯托出詩人喜悅的情緒,並且為下面回到家中的場景作鋪墊。這不,李白一回到家,就讓兒女烹雞酌白酒,這份喜悅之情,自然感染到了家人“兒女嬉笑牽人衣”,可見此情真切動人。
雖不能真正體會到李白那一刻的心情,但若是我們的父親喜悅的回到家中,作為子女的我們,不問其事,也自會跟著喜悅。李白一邊痛飲,一邊高歌,酒喝到盡興,他便起身舞劍。古人和今天慶祝喜悅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其喜悅的心情卻是共通的。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這裡可見李白內心的真實感受,他想實現自己遠大的抱負,已經很久了。“苦不早”可見李白恨不能早點見到皇帝,所以要快馬加鞭入京。
此時的李白已經四十二歲了,因此他在這首詩裡還引用了一個典故,晚年才得到漢武帝賞識的朱買臣,便是西去長安青雲直上,做了會稽太守。李白認為自己也一樣,至此,全詩的高潮來臨。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可見李白的狂,李白的無比自信。更是把李白多年來的躊躇滿志刻畫地淋漓盡致。
當然,李白狂有他狂的資本,一個“狂”字也可以說伴隨了他的一生。。那麼,你認為李白最狂的一句詩是什麼呢?
李白的詩有人能超越嗎?沒有
-
4 # 鄉關何處是
大哥你喜歡白菜還是蘿蔔?你喜歡的理由是什麼。懂得詩歌的人沒有不喜歡李白的,原因是李白詩歌裡有平常人心裡有但是難以表達的內容。而這,正是一個高手能做到的。好的詩歌永遠都是發常人之不能發。李白詩歌的最大魅力在於它的狂放與自由,在於它的跳躍但都在讀者的理解範圍之內。人類不是依靠理性生活的,人類最真實的內容都是建立在感性之上。弗洛伊德說人的潛意識被壓抑後就會出現精神分裂,所以,潛意識需要找到釋放的途徑,於是人類有了夢。而文學,恰恰是作家的白日夢。
-
5 # 盒子影視
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因為還沒上學的時候會背這首詩,家裡獎勵鉅款1塊錢。
-
6 # 想減肥的豬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詩中最後的那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道盡了那一種壓抑多年不得報復,一朝得勢的狂傲心態,是我高考完成後撕試卷在教學樓頂隨風揚去的舒暢與興奮,是我拿著錄取通知書踏入心儀大學門檻的那一刻的意氣風發,是我苦熬多個日夜後完成專案的成就感……
我喜歡這首詩是因為我在遇到困難和艱險時,總是想起那一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成功快感,無盡狂傲的感覺,支撐我繼續走下去,走到終點,我也要大聲吟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而且一定要狂笑!!!
-
7 # 老童的愛禽生活
將進酒
李白在此詩間渾然大氣天成,有人生的不得意卻有把酒問天豪情,關乎人間市井有關乎廟堂高遠。此詩最能體現李白的真性情!
-
8 # 影視前沿D
《南陵別兒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給人一種豪氣沖天的感覺,也深深的感受到了那種俯視世間的感覺
-
9 # 陌上花開j
詩仙李白一生寫過很多詩,更有很多都出現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我最喜歡的是《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因為這首詩寫出了思念家鄉的情懷,寫出了在外遊子的心情,也最被人熟知的,連幼兒園的孩子都會朗誦。傳誦率非常高
-
10 # 藝淵銀海傳媒李海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陽城聞笛》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 子規》
回覆列表
我最喜歡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
這首詩可以與崔顥的《黃鶴樓》比肩。據說,李白登遊黃鶴樓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他覺得崔顥的詩已是寫黃鶴樓的經典,自己無法超越。
但心高氣傲的李白暗暗發誓,要與崔顥一比高低,寫一首七律超過崔顥。於是機會來了。李白南遊金陵,登高遠望,感慨萬千,寫下《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天寶年間,當時李白被排擠出朝廷,被玄宗賜金放還,南遊金陵,他登上高臺,詩興大放,揮手寫下這首千古絕唱。
全詩詩眼為一“愁”字,那麼詩人是如何寫愁的呢?
首聯,眼前之景:鳳去臺空,長江亙古不停地流動。大自然的永恆,自然會令人想到人生之短暫,由物及人,一種物是人非之感撲面而來。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兩句類似。
頷聯,歷史之感慨:六朝的繁華已不再,六朝的風流人物已作古。從古至今,昔盛今衰,抒發歷史興亡之感。
頸聯,眼前之山河:從歷史回到現實,三峰並立,二水中分,氣象壯麗,境界闊大。為尾聯不見長安之愁作鋪墊。
尾聯,個人之感受:皇帝被奸邪包圍,自己報國無門,壯志未酬。“長安”指朝廷,“日”象徵君王,“浮雲”象徵奸邪小人。抒發憂國傷時之愁。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之作,詩人把眼前景與想象景,把歷史與現實,把個人與國家結合在一起寫,觀今弔古,思考歷史,感悟現實,啟發人們更深地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