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點古文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註釋】

    ▲慎終:人死為終。終也指結果。

    ▲追遠:遠指祖先。遠另一層意思指很遠的遠因。相當於佛家的因果,佛學裡有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慎重地對待死亡、辦理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追念前賢,這樣百姓的道德就會變得仁厚了。

    中國人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對祖先和先賢的祭祀,這是中國人獨有的圖騰崇拜、祖先崇拜。中國人的祖先就相當於其他國家的神靈,祭祀祖先就相當於祭祀神靈,求神靈保佑。中國人對於死亡和遠去的親人都是非常慎重的,《詩經》中就有很多關於祭祀祖先的篇章。在紀念祖先和歷代先賢的過程中,有很多禮儀能起到教育後代的作用,所以才會“民德歸厚矣”。

    儒家非常重視喪祭之禮,他們把祭祀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和表現,認為透過祭祀之禮,可以培養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盡孝的情感。儒家重視孝的道德,是因為孝是忠的基礎,一個不能對父母盡孝的人,是不可能為國盡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只要做到忠與孝,社會與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孔子並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他說“敬鬼神而遠之”,就證明了這一點。他沒有提到過人死之後是否有靈魂存在的問題,而是透過祭祀亡靈,來實行教化,希望把人們塑造成有教養的忠孝兩全的君子。曾子對於慎終和追遠的重視,是在於對死的敬畏和對過往的崇敬。因為生死是相對的,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就無所謂生。而人從過往的歷史中可以獲得借鑑,也就是古可以鑑今。歷史有傳承的作用,忘記歷史的人也必將被歷史所忘記。

    《朱子集註》:“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蓋終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謹之;遠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為,則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則其德亦歸於厚也”。

    “德”。聖賢施教,以孝為本。孝經:“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即是講孝道,厚德由行孝而來。這是通篇第一德,所以我來說道說道。李炳南先生《論語講要》:“天地人號為三才,天地皆有好生之德,人為天地之心,應具天地之德,始可稱之為人,此為中國文化。”上位者對先人尊重有禮,此乃道德教化之舉也。民德,民眾以家為主,家者則主孝悌,而得仁之本,而成民德。

    孔子把喪祭之禮看作一個人孝道的繼續和表現,慎終追遠,可以體現一個人對父母和先祖的情感。孝最能打動人心。喪祭之禮,乃孝道之最後表現。如果能做好這最後一點,就是有始有終,做成圓滿。即成圓滿,則無可指摘,是為德之圓滿,民德歸厚矣。

  • 2 # 三國演義的智慧

    慎終追遠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大意是:曾子說:“對親長送終要盡禮盡哀,對遠祖祭拜要誠敬追思,這樣才能使社會風氣歸於敦厚。”

    時代在發展和變化,我們從古聖先賢的總結和思想中,可以提煉出適合現代化的內容!

    社會風氣的和諧、融洽,應該從我們自己做起!

    我們必須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去孝敬父母,真正去懂得自己的父母;我們必須真正的去改善自己,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養;我們應該牢記自己家庭的歷史,真正尊重先人的品德和奮鬥,為自己能擁有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感念、感恩於先人。

    我們只有做好自己,他人才會尊重我們。當每一個人,都做好自己的時候,社會風氣自然就會好起來、變得更加和諧與融洽!

  • 3 # 守獨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終:老死,指父母去世。 遠:祖先。

    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念祭祀祖先,這樣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風俗歸於淳樸厚道了。"

    慎終追遠是孝道的體現,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說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過去給皇帝的秦議常有"聖朝以孝治天下"一類的話。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總是有"慎終追遠"這四個字,表示這是一個講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國家庭也沒有廢棄"慎終追遠"。雖然祖宗牌位已沒有了,但父母去世的喪事還是要慎重地辦一辦的,清明時節,很多家庭也還是沒有忘了上一上祖墳,燒幾炷高香。當然,那種借父母去世而大辦喪事,大肆張揚以撈取錢財的做法,已經違背了"慎終"的精神,不僅不能使民風歸於淳樸厚道,反而使人虛情假意,陷於商業化的人情算計之中去了。

  • 4 # 為一天

    儒學在中國古代發揮著教化人民的作用,禮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要理解中國文化,首先要理解“中國之心”——禮。

    按照周禮說法,禮分五種:

    吉禮指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之禮;凶禮是指悼念、喪葬、哀悼之禮;軍禮是關於軍隊的操練等;賓禮是指賓客間交際的禮儀;嘉禮指的是人生的各個階段,如成人禮(冠禮、笄禮)、婚禮、賀禮、宴請等。這五類禮中,吉禮,也就是對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之禮排在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吉禮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這麼重要呢?中國古代文化中有這麼一個詞語,敬天法祖,“敬天”代表古人對宇宙天地的敬畏;“法祖”意味著對祖先的崇拜。

    從古至今流傳著一些這樣的口頭禪,我們驚訝的時候說“我的天呢”,也是著名相聲演員岳雲鵬賣萌時候經常說的那句口頭禪,或者說“老天爺呀”,亦或是“我的媽呀”;而西方驚訝的時候會說“Oh,my God”。這就是不一樣的地方,中國信仰天地、祖先,而西方人信仰上帝。

    在古代社會,家裡擺放的牌位寫著:“天地君親師”,也就是古人祭祀的物件。

    荀子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意思是古人感恩的物件有三類,天地是生存的本源;祖先是種族的本源;君師是太平的本源,也就是要感恩天地、祖先、君師。

    慎終,意為慎重地對待人的死亡,要入土為安,要認認真真的操辦喪葬之禮。親人去世,可以不呼天搶地大哭,但也要表現出悲痛,不能嘻嘻哈哈,不能吃香的喝辣的,要守孝三年,直白些就是不能過分的哀痛,也不能不孝不悲,透過喪葬之禮的約束,把“孝”這種情感慢慢的內化於心。

    追遠,就是對已經故去的祖先,要不斷得去懷念,不斷地去追思,這種禮節就是祭祀之禮。

    透過祭祀之禮,教化人們懂得感恩,報恩;透過喪葬之禮,寄託人們的哀思,讓人們也能夠從心靈上得到安慰,從而內化成道德情操。

    人們對天:天神、天帝,地祇:河神、土地廟、山神廟,人鬼:自己祖先,國家祭祀(聖賢、英烈)等的祭祀,由祭祀到尊敬,感恩,並內化於心,從而內心世界更加溫厚,淳樸,這就是民德歸厚。

    流傳至今的清明節,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烈,把這份感恩內化成行動,珍惜當下,繼往開來。

  • 5 # 卿本佳人70

    語出《論語 · 述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這話是孔子最有出息的弟子曾參說的。在孔子的弟子中,顏淵被孔子目為第一大弟子,曾參屈居第二。但因為顏淵太窮,早亡,所以其實曾參的成就是最大的。《論語》就是曾參主持編寫的。他還撰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著名的儒家經典著作,在儒家學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這句話的意義,後人有多種解釋:

    1,慎重地考慮自身生存於人世的意義,看看祖宗們留下的輝煌業績,學習繼承先人們的美德,這樣,民風就會淳厚了;

    2,對事情從一開始就要慎重對待並想到其後果,這樣民眾才會起越來越忠厚老實;

    3,一生謹慎的人則近乎"道″,有道之人才可以讓民風歸於純樸;

    4,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使民眾得到忠誠老實的教化。

    以上幾種解釋,第四條主要是宋代那些腐儒、理學家們想當然的解釋,因為曾子是寫了《孝經》的,認為應該是如此這般;第三條大概是道家學派的人的曲解。第二條則意義太窄。所以我個人認為第一種解釋最接近曾子的原意。理由於下:

    一,思考生命的意義,效法先聖先賢,這才是曾子這樣的大師所要考慮的問題;

    二,只有弄清楚自身生存的意義,才有可能感懷祖宗們的恩澤,才會願意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先輩們的美德;

    三,大家都弄清楚了生命的意義,彼此之間才會和睦相處,互相感恩,民風自然就淳厚了。

  • 6 # 黃河口巽客

    《大戴禮記》中有曾子對“知終”、“能終”的論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弟,可謂知終矣。”(《大戴禮·曾子立孝第五十一》)“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大戴禮·曾子大孝第五十二》)曾子“慎終”一語應理解為:孝、悌等德行善舉,自始至終,一而貫之;不但有始,而且還要能終。

    《論語·泰伯》載有曾子的一段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既然曾子以“死而後已”為“遠”,那麼,行仁之道,“死而後已”,就可說成是“追遠”。顯然,以曾子的行仁之道、“死而後已”之語句,來解釋其“追遠”一語,是再恰當不過了。“祭盡其敬”、“其誠”,還不敢說是民德厚矣,但行仁之道,“死而後已”,完全可稱得上是民德厚矣。

    《禮記·禮運》曾這樣界定過人:“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按《禮運》的界定,“天地之德”是人之本然意義上就具有的人性內容,也就是說,德厚是人之為人的重要內容。因為“上失其道”等原因,人之淳厚德性散沒,但“慎終追遠”的修行,又能使人之德性復歸於本然意義上的淳厚。

  • 7 # 劉爽講歷史

    我們來看看對於如何提高老百姓的道德水平,儒家提出了什麼樣的主張。

    學而第一第9章,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曾參。

    這章翻譯成白話文是說,曾子說,認真辦理父母親的喪事,祭祀歷代祖先,這樣老百姓的品德就會忠實厚重了。

    下面是個人點評:從這段中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提出的這個主張是從家庭的關係推而廣之到社會的秩序。李澤厚先生則認為,儒學的觀念最主要是供群體實踐的法則。

    現在國家舉辦諸如國慶閱兵、遇難同胞國家公祭日等活動,對於培養國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國家的凝聚力,是非常有作用的就是這個道理。

  • 8 # 讀一世界

    這是曾子的話。

    “慎終”。“慎”,是謹慎、慎重。“終”,是指家人去世。張居正講解說,人倫以家庭親人為重,父母在世時,或許還能盡孝,但若父母去世,有的人就認為親人已經去世了,無論做什麼也意義不大,就不能盡到誠意禮節。這就是人心之薄情,不厚重。中國人強調養老送終,若只是養老,而不送終,仍是薄情之人。父母必希望你送他一程,葬禮代表了人一生所得到的家庭和社會的評價和承認,不一定風光大葬,但必有真情緬懷,依依相送。葬禮的尊嚴和感情,也是對子弟的教育和薰陶,傳承家族精神。所以對親人的葬禮一定要慎重,你若不慎,是沒法補救的。“追遠”。“追”,是追思。“遠”,是去世已久的親人,或遠代的祖先。親人剛剛去世的時候,我們還能思念。去世的時間長了,悲痛之心淡了,每年的祭祀之禮難免馬虎,不能盡心盡意。對遠代的祖先,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等等,更不能去掃墓祭祀了。總結古代是農業社會,一家人所居之地,必有一個當初帶家人來開荒耕田,開基創業的始祖,我讀自家的家譜,裡面最重要的,有八個字,“開基創業”,和“勤耕儉積”,追思那開基創業之祖,他把我們帶到這裡,開闢了這一片溝渠桑田;追思那一代代勤耕儉積之祖,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都來自於祖先的付出和積累,我們必要傳承這一精神,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家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待整容失敗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