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什麼呢是什麼

    話說我解答過幾個相似問題,但是像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讓我非常的欣慰。大家不是在一味地排斥數手指頭,不是一味的去給出什麼拆十法湊十法,而是給予理解鼓勵或肯定,非常好!!!!

    我的觀點也是一樣,不要刻意地去糾正孩子做口算題數手指頭,特別是幼小銜接之前的階段。

    對於20以內的加減法,多讓孩子去做題,多多熟悉10以內的加減,讓他了解到底什麼是十進位制。

    10以內的加減法,沒有任何的技巧就是多做題,最後達到脫口而出的水平。

    20以內的加減法,在熟悉10以內的加減法基礎上多做題,孩子自然就會了解湊十法,拆十法。

    不要著急,多多鼓勵,我們那個年代學習數學是沒有什麼湊十法,拆十法。

    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的去考察孩子的數學,比如買東西碰到20以內的加減,讓孩子自己去處理。

  • 2 # 諸葛筱蝶

    那是沒有找到方法。只要孩子湊十借十學會,十以內加減法熟練,那麼可以試著讓他算一百以內兩位數加減法,開始算題可以按十以內加減法列算式計算那樣慢慢訓練,比如94+3,十位數不動,算個位,4+3=7,然後90+7=97,又比如93-9,看個位數不夠減,然後十位數借1,算13-9=4,十位數9-1=8,答案84,又比如95+9,先算個位數5+9=14,再算十位9+1=10,十位個位數和在一起,104,慢慢練,慢慢教,不要把進位,退位加減法看的太複雜,按十以內算,孩子多練練,時間久了就像我家這個神獸一樣。一百以內50道題一分半左右搞定,特佩服……影片算的6吧,算個位,十位數不動,直接寫答案,按十以內算的,全對

  • 3 # A陽光下的向日葵

    先不說能不能學好,先分析一下孩子所處的年齡階段。

    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特點中,具體形象記憶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邏輯雖然在迅速發展,但仍然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絡。就是說還具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他們在學習口算或者是“幾加幾”時,經常性的用手指計算,是符合思維發展的,他們在運用形象思維加強理解,是沒有錯的。

    那麼怎麼可以提高他們的計算速度呢?我們可以作用一年級數學中學到的三種方法來幫孩子提高計算速度。1、“破十法”。13-2=11中,可以把13分成10和3,3-2=1,10+1=11。

    2、“平十法”。在14-8=6中,把8分成4和4,14-4=10,10-4=6。

    3、“算減法想加法”。12-7=5中,想:7+5=12,所以12-7=5。

    低年級兒童在行為和心理上還帶著學前兒童的特點,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升高慢慢完善。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和幫助,讓他們順利度過人生轉折點,為小學階段打好基礎。

  • 4 # 數學李老師

    說說我的看法。

    首先我覺得如果是小孩子,口算掰手指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這是他的思維發展過程,現在掰手指說明他還脫離不開實物去思考,透過一定量的訓練,會逐漸好轉,最後不用手指就能計算。

    掰手指不用特別的擔心,但如果孩子已經訓練了很久,仍舊在掰手指,可以試試讓孩子把手背在後面去掰手指,試著讓他不去看。

    再說說對數學學習的影響。計算能力只是數學學習的基本能力之一,對計算的不擅長並不能說孩子對數學的學習會不理想,但從長遠的看,計算是數學的基本技能,會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性的使用,所以是需要孩子較好的掌握的。說白了就是計算不好不等於數學不好,但計算掌握的好,對數學學習有促進作用。

  • 5 # 小學班主任張老師

    從教二十幾年,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小學生一二年級掰手指頭符合年齡特點和思維規律。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思維形式以直觀形象為主。幼兒開始認識事物時都是以直觀形象為主,比如認識“蘋果”,我們都是拿實物讓孩子認識的,不可能讓孩子認識漢字“蘋果”,然後透過實物認識漢字“蘋果”。小學生一年級開始學數字“123456789”,也是透過實物來認識的。學習“10以內加減法”,首先是透過實物加減,然後用掰手指的方法計算。

    其實,用掰手指方法計算也是一個進步。

    邏輯思維能力訓練慢慢的來。

    小學生思維以形象直觀為主,中學生思維以抽象邏輯為主。由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到抽象邏輯思維為主,這是一個慢慢的漸變的過程,必須加強思維訓練。一年級數學思維訓練首先是學會“湊十法”和“破十法”,學會了這些方法,孩子再算簡單的數基本上不用掰手指了。

    由直觀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是一個漸變過程,要加強訓練,要注意方法,不能操之過急。

  • 6 # Xu老師數學課堂

    這得分多大的孩子了。我來具體分析一下。

    6歲之前:上一年級之前,好多孩子數學和計數都是靠手指,這沒什麼不好的,這是孩子將抽象的數字具體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要去糾正,可以慢慢去引導,比如,可以引導孩子用筆在紙上寫、畫。

    6歲之後:上一年級以後,孩子開始接觸20以內甚至100以內的口算,如果這時還在用數手指的方法,對他的計算速度和準確率都沒有好處,其實一年級開始就會學習一些計算方法,比如“湊十法”、“破十法”,讓孩子掌握好這些方法,逐漸拜託用手指數數。

    但是要提醒的是:千萬不要刻意或者強制孩子不用手指數數,要循序漸進。

  • 7 # 寧靜思遠

    關於這位朋友提出的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掰手指”進行口算和“學好數學”之間應該沒有必然直接的因果關係。掰手指進行口算,表面上看這是一種不符合口算要求的學習行為,但是在沒有熟練的掌握口算方法之前,何嘗不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學會正確的口算方法,熟練的掌握口算技巧,提高口算能力,這只是學好數學知識很微不足道的一個方面。因此,掰手指進行口算並不是決定能否學好數學的關鍵條件。

    只能這樣說:掰手指進行口算,是沒有掌握正確的口算方法、不能熟練進行直介面算的一個具體體現。所以,問題的落腳點和重心應該放在怎樣學會進行正確熟練的進行口算。

    在整個小學階段,高、中、低各年級對於口算的要求各不相同。

    對於低年級的口算,加減法主要是“湊十法”和“拆十法”為主,乘除法主要以熟記“九九乘法表以”為主。而中高年級的口算除了以上兩個方面以外,更要側重於簡便方法的熟練應用。其中要涉及到一些運算定律、性質等等的應用技巧。

  • 8 # 牛娃經

    題主家長請不要悲觀!慢就是快,快反而會慢。那些不用手指頭的學生,很可能是把X-Y=Z的計算結果給記住了。你家孩子用手指頭算,是真真正正地在計算,相信他(她)以後不用手指了以後,會算得比別人還要快。

    我幫題主分析如下:

    01 孩子計算用手指,是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自然現象

    “數”是抽象概念,沒那麼容易懂的。懂得越慢,理解得越深刻牢固。“數”的產生與身體密切相關,古今大多數民族都是用五根手指頭來命名數字“5”的,有的民族把“二”叫做“眼睛”,比如“和眼睛一樣多的狗”這二個句子的意思是“兩隻狗”。孩子就是人類的童年啊,我們要容許孩子用手指頭,慢慢地感受、體會和理解數字。

    02 動動手指,幫助孩子發展從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數學智力

    數學是思維遊戲,越是高等數學、現代數學,越是以抽象思維為主,但不經過具象思維(也就是具體的、依靠形象進行的思維),成人的抽象就是無根的,不紮實的,最終會塌陷的!孩子用手指頭計算,就是在紮紮實實地發展形象思維能力。根據腦科學原理,手指刺激會轉換為額葉--枕葉--顳葉腦區的固定復覺訊號,幫助快速解決問題。

    03 大數學家也有動動手指頭的習慣

    牛娃專列專門介紹過,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他的父親是數學家,據翁帆介紹,楊振寧有一個堅持了一輩子的工作習慣:

    ““他靜靜坐著或者躺著,舉一隻手,在空中比劃著。我問他:‘你在做什麼呢?’他說:‘我把正在思考的東西寫下來,這樣就不會忘了。”

    楊振寧為什麼不用心算,而要用手指頭凌空比劃呢?想明白了這點,我們就大膽鼓勵小朋友用手指頭做數學題吧!

    所以,勸家長放心大膽地讓孩子用手指輔助計算。手指用熟練了,可以試試在腦海中想象和模擬手指法,也就是心算。孩子用手指並非數學學不好。從數學考試角度看,這樣是比較慢,但從數學思維發展的角度看,非常正常!

    ----------------------------------------

  • 9 # 閒雲追夢

    我是一名小學數學老師,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

    孩子掰手指算口算題,是孩子學習數學的必經階段。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這是孩子思維發展的必經階段,這和孩子的年齡大小有一定的關係,有時孩子之間相差二三個月,思維水平都是有差異的。孩子看到3+4這道題,計算是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孩子先數出3個手指,再數出4個手指,再把3手指和4手指放到一起,從1數到7,孩子知道了3+4=7,這叫點數法。第二種是孩子先數3個手指,在再在3的基礎上接著數4個,孩子就知道了3+4=7,這叫接數法。第三種是孩子一看到3+4就知道答案是7。孩子做題的三種情況就是就是孩子思維發展的三個不同的階段。有的孩子可能在第一階段停留的時間長一點,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就到了第二個階段,只是家長沒有發現而已。達到第三個階段就是家長所希望看到的階段。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剛開始10以內的加減法掰手指算題的學生比較多,20以內的加減,孩子掌握了破十法和湊十法後,掰手指算的學生就會逐漸在減少,到一年級第一學期結束時掰手指算題的學生幾乎沒有了。因此,相同年齡的孩子思維發展的速度也會不同,不能操之過急。還需楊家長耐心的等待。

    家長可以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寓教於樂的過程中學習1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題。

    其實家長可以用做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愉悅的氛圍中去學習。 家長可以讓孩子拿出3個蘋果,再讓孩子拿出4個橘子,問孩子現在一用有幾個水果。這樣反覆練習幾天。然後拋開物體,利用撲克牌,來訓練學生10以內的加減法,看看孩子的反應速度。即便是孩子的速度很慢,家長也不要著急,也要耐心地等待孩子用自己的方式算出來,這樣孩子才會逐漸獨立思考問題,思維能力才能逐漸提高。現在可能很慢,但現在的慢就意味著將來的快。家長切不可把自己的方法強加孩子,讓孩子逐漸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限制了孩子思維的發展。

    結束語:孩子做口算題還在掰手指,家長不必擔心,這是孩子學習數學的必經階段。只要家長耐心的輔導,尊重孩子思維發展的規律,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數學,切不可拔苗助長。家長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靜待花開。我認為這和孩子能否學好數學沒有必然的聯絡,家長大可不必擔心。不知我的回答對你是否有所幫助。

  • 10 # 陪讀的瑋媽

    孩子做口算題還在數手指,數學會學不好嗎?我認為未必,要看在哪個階段。如果在上幼兒園,數手指口算,並不會對以後學數學有多大影響,因為孩子學習數學,接觸數學都是從數手指,或者其他具體的實物,圖片來讓孩子理解。所以數手指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是不主張長期數手指,還是需要過渡到抽象,這樣才能鍛鍊他的計算速度,才能更好的口算。

    如果到了一二年級,孩子還需要數手指,對計算非常不利,影響整體口算速度,你數手指的時候,別的小朋友可能已經算了好多題了,到了50以內,100以內數手指不可能完成了,除非學過珠心算,要不然不夠數。對今後學習數學有很大影響,所以建議父母多帶孩子練習練習10以內的分與合,我在以前的回答中,也多次提到過,關注我可以看看我以前的回答,很詳細,也很實用!這裡我就不詳細解答了!

    最後,你家孩子口算能力不是太好,對於學數學有影響,但是這個影響是可以逆轉的,從現在開始,背加減法口訣也好,背數字的分與合也可以,只有多做多練,口算能力才能更上一個臺階!

  • 11 # 小小思維家

    孩子的思維是從具象到抽象慢慢過渡的過程,加減法思維的形成就符合了這個規律的發展。

    表象水平

    藉助實物增減學計算

    在這個水平的小朋友,需要藉助自己看到的、可操作的身邊實物,才能進行加減運算。

    直觀水平

    藉助實物做計算

    當小朋友可以利用實物來進行加減後,很快就會出現一個非常有意思、也很常見的現象——掰手指。而這個階段,是小朋友必須要經歷的。

    半直觀水平

    藉助動作做運算

    當我們問孩子 2 + 3 等於多少的時,我們經常看到很多孩子嘴上說 3,然後點一下頭,說 4,再點一下頭,說 5。像這樣,以一個數字為起點,再接著數的方式稱之為「半直觀水平」。

    概念水平

    不需藉助物體就能進行運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課逼瘋了家長,既是老師又是家長,又要上課又得陪讀的,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