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蔓莓愛水果
-
2 # 不正經的軍棍
兩伊戰爭這個問題呢,就是兩個國家爭奪地區霸權主義的一場戰爭,兩國都想當中東地區的老大,兩個想當老大的人湊在了一起,就沒有打不起來的可能。這兩個地區霸權主義頭目,一個叫薩達姆,一個叫霍梅尼。
薩達姆這個人呢,透過政變上臺,是個很有夢想很有野心的傢伙,你看他的獨裁統治就知道了。他當時就幻想成為阿拉伯世界的領袖,成為中東的主宰。如何才能當主宰呢,那就打一仗最好,而恰恰是這個伊朗,最為煩人,伊朗是阿拉伯世界的敵人,那好,那就打伊朗吧。
而霍梅尼這邊呢,一樣如此。霍梅尼的夢想其實比薩達姆還要宏偉,野心更大。霍梅尼透過伊斯蘭革命上臺之後,施行政教合一,宗教領袖是最高領導。而他的夢想在於,將伊斯蘭革命輸出到全世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所有受到影響的國家都聽他的了。恰好,伊拉克境內有大量什葉派,那就從伊拉克開刀吧。
這兩個人都想當老大,但是,老大隻能有一個,那辦法就簡單了,打一架,誰贏了聽誰的。也就是說,兩伊戰爭還沒開打,他們就已經將刀尖對準了對方,隨時準備開打了,就剩下一個開戰的原因了。
而不光是想當老大,宗教矛盾、領土糾紛、民族仇恨都在這裡面,伊朗伊拉克的矛盾已經是不可調和了。下面簡單看下這幾個矛盾。
領土糾紛上,主要是阿拉伯河邊界的問題,按理是伊朗和伊拉克一半一半的平分。但是伊拉克眼裡,平分對於伊拉克沒好處,那樣的話,很多島嶼都在伊朗手裡,到時候出海口就容易全都被伊朗控制,伊拉克主張的是,這些島嶼都歸自己。
而宗教矛盾更深,伊拉克國內有什葉派和遜尼派,而且什葉派人還比遜尼派多,但是掌權的是遜尼派。當年霍梅尼上臺以後,就開始琢磨對伊拉克輸出伊斯蘭革命,早年間霍梅尼在伊拉克流亡的時候,在當地什葉派心裡威望非常高。霍梅尼希望透過伊拉克什葉派,在伊拉克製造暴動,試圖推翻薩達姆政權。薩達姆政府自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他發起戰爭的理由之一就是抵禦伊斯蘭革命的入侵。
當年霍梅尼滿世界推銷自己的伊斯蘭革命,引起阿拉伯國家非常大的震動,所有阿拉伯國家都是嚴防伊斯蘭革命的滲透的,避免伊朗透過宗教上的問題入侵。兩伊戰爭期間,所有阿拉伯國家都是支援伊拉克的,而且,原本中立的科威特,也因為伊朗對科威特輸出伊斯蘭革命,轉而去支援伊拉克。換句話說,兩伊戰爭其實是阿拉伯國家和伊朗衝突的最前線,抵禦伊斯蘭革命的入侵的。
兩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霸權的問題,都想當老大,而且,都想透過拿對方開刀的方式去當老大。這兩個人湊在一起,就沒有不打起來的可能性。
-
3 # 虯髯釣翁
兩伊戰爭是在兩個統治者之間為爭奪對阿拉伯世界的控制權而爆發的戰爭。
薩達姆·侯賽因領導的阿拉伯復興黨的目標是取代埃及對阿拉伯世界的領導權,進而,把非阿拉伯的波斯人的影響力排除在阿拉伯世界之外。
革命勝利後,作為伊朗的最高精神領袖,霍梅尼以什葉派保護者自居公開煽動伊拉克什葉派推翻薩達姆,霍梅尼認為薩達姆對伊拉克的什葉派進行了大規模迫害。儘管如此,薩達姆還是發表講話讚揚伊朗革命,並呼籲在互不干涉內政的基礎上發展兩國友好關係。然而,學一心要輸出革命的霍梅尼拒絕了薩達姆的和平建議。繼續煽動在伊拉克進行伊斯蘭革命。
1979-1980年,伊拉克什葉派地區發生了反覆興黨暴亂,這些暴亂是受伊朗支援的。什葉派激進分子還策劃了暗殺阿拉伯復興黨的重要官員,在這些暗殺行動中,薩達姆的副總理阿齊茲在伊朗革命勝利一週年那天差點喪命。在隨後的暗殺行動中,新聞部長賈西姆喪命槍口。
伊拉克國內發生的針對政府官員的暗殺行動,讓薩達姆認識到,他自己總有一天逃脫不掉極端分子的暗殺。阻止霍梅尼輸出革命和恐怖主義的唯一選擇是推翻羽翼尚未豐滿的霍梅尼政權。
在伊斯蘭革命後,巴列維的正規軍被解散,以狂熱的伊斯蘭革命者組建的革命衛隊代替。同時,前將領被清洗出軍隊。霍梅尼不但挑戰了薩達姆,也給了薩達姆推翻他的機會。
1980年9月20日,相對革命衛隊,裝備精良的伊拉克軍隊從空中和地面對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發動了入侵。政教合一的統治者與世俗獨裁者為爭奪阿拉伯世界領導權開始了長達8年的戰爭。
-
4 # 鐵桿軍迷
兩伊戰爭,又稱為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伊朗稱為伊拉克入侵戰爭、神聖抗戰、或伊朗革命戰爭,伊拉克稱為薩達姆的卡迪西亞,是發生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一場長達8年的邊境戰爭。
伊朗和伊拉克在地理位置上都屬於西亞。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成功,以宗教領袖霍梅尼為代表的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伊拉克是什葉派發源地,占人口55%的什葉派穆斯林中反政府勢力活躍,從而成為伊朗輸出革命的首要目標。伊拉克國富兵強,積極謀求海灣地區霸權,企圖趁霍梅尼政權立足未穩之際對其進行打擊,以消除所面臨的威脅並徹底解決邊界爭端。兩國關係日趨緊張,邊境衝突加劇。戰爭程序可分為四個階段。
兩伊戰爭於1980年9月22日爆發, 第一階段,伊拉克全面進攻,伊朗組織邊境防禦和反攻。1982年2月,伊朗發展反攻勢頭,伊拉克被動挨打。1984年開始,雙方展開地面拉鋸戰,加強空中與海上襲擊。第四階段,1988年,伊拉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再次攻入伊朗境內。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但雙方直至1988年8月20日才正式停止戰鬥。
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戰爭中受到嚴重損失,除常規戰爭外,在戰爭過程中採取了襲城戰、襲船戰、襲擊油田等破壞敵方後勤、經濟設施的手段。伊拉克還對伊朗軍隊、平民動用化學武器。2015年9月22日,伊朗舉辦紀念兩伊戰爭爆發35週年盛大閱兵式。
戰爭起因
歷史上,兩國為邊境交界處的阿拉伯河的主權而產生爭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為這塊有爭議的河流,藉口為抵禦“伊斯蘭革命”,悍然向伊朗發動軍事進攻,不久,戰局發生轉變,1982年之後,伊朗侵佔了伊拉克的領土,從而引發了曠日持久的兩伊戰爭,戰爭長達8年,成為繼越南戰爭後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戰爭。整個戰爭程序可分為:第一階段,伊拉克進攻,伊朗防禦;第二階段伊朗由戰略相持轉為戰略反攻,伊拉克喪失戰場主動權;第三階段伊朗進攻,伊拉克防禦。第四階段伊拉克實施短暫的反攻,奪回大部分失地。
兩伊戰爭的起因紛繁複雜,既有長期積累的歷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邊境糾紛;既有兩伊之間的內部矛盾,也有國際影響的推動作用;既有兩國人民之間的民族仇恨,也和兩國領導人之間的個人問題有關。但總的來說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邊境糾紛、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為邊境糾紛。
領土之爭
兩伊邊界長1200多千米,領土爭端是兩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兩伊戰爭爆發前的阿拉伯河界線問題是戰爭的主要導火索。 阿拉伯河由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內匯合而成,下游約100千米長的一段為伊朗伊拉克兩國界河。1847年,當時統治伊拉克的奧斯曼帝國和當時的波斯王國簽訂的協議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側的淺水區域為界,也就是奧斯曼帝國掌握著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雙方計劃重新劃分國界,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取消。至1937年,已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的伊拉克與伊朗簽訂的協議,又將國界畫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線的中間位置,也就是兩國各分一半。
1975年3月15日,在阿爾及利亞總統的斡旋之下,雙方簽訂了阿爾及爾協議,協議正式將國界確定為阿拉伯河的中央。 由於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唯一進出波斯灣的出海通道,對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認為要將阿拉伯河水道與伊朗平分是對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認為阿爾及爾條約為不平等條約,並於開戰前的9月17日撕毀條約。此外,波斯灣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和小通布島也是兩國爭執的物件。這些島嶼原本歸英國所有,60年代之後英國將其控制權交給沙迦,但沙迦與其他國家組成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尚未獨立,不能在這些區域建立實際的控制。1971年11月英軍撤走後伊朗便出兵佔領了這些地區。 這些島嶼靠近霍爾木茲海峽,伊朗佔領這些島嶼後擴大了其在海峽地區的控制能力,引發了伊拉克的擔憂。伊拉克認為伊朗應將這些島嶼歸還給阿聯酋。
宗教紛爭
伊朗和伊拉克都為伊斯蘭國家,絕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伊朗的伊斯蘭教徒以什葉派為主,伊拉克雖然也是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但掌握國家政權的卻是遜尼派。伊朗伊斯蘭革命勝利後,其宗教領袖霍梅尼試圖將他領導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推廣到整個中東地區,號召伊拉克民眾推翻薩達姆的政權。由於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當地什葉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號召對薩達姆的統治構成了一些麻煩。什葉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發了一些反政府武裝騷亂的事件。這也增添了薩達姆對他的個人仇恨。
歷史上,伊拉克為什葉派發源地,掌握了國家政權的伊朗什葉派不滿於伊拉克遜尼派大權在握的現狀,同樣令他們不滿意的還有伊拉克並非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在國家事務中的地位並不像伊朗那樣重要。其他阿拉伯國家還擔心伊朗1979年二月革命產生的武裝政權向周邊地區擴散,暗中支援伊拉克,間接加強了薩達姆入侵伊朗的信心。
民族矛盾
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數阿拉伯國家為阿拉伯人佔多數。兩族人民在歷史上有過多次大大小小的衝突,積累了不小的宿怨。而兩個民族在對方國內則互為少數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夠保障。例如伊朗西部的胡齊斯坦省,是伊朗境內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區。歷史上,該省曾歸屬於鄂圖曼帝國的伊拉克行省。這一地區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統治,追求民族獨立。 而這一地區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糧食產地,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國內均存在作為少數民族的庫爾德人,兩國也都支援著對方的庫爾德人取得民族獨立以造成國家分裂。
另一方面,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後,許多原先效忠王室的優秀軍官被清洗,軍隊整體素質大幅下降。軍隊內部整肅和美製裝備零件嚴重缺乏都很大地影響了伊朗曾經強大的軍力。 而伊斯蘭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對新興的伊朗政權沒有好感。 對薩達姆而言,他掌權時間不長,正試圖使伊拉克獲得地區霸權地位。如果能夠佔領阿拉伯河下游地區,進而打擊尚不穩定的伊朗政權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為海灣地區的霸主並控制石油貿易。
於是在1980年9月22日,與伊朗存在諸多歷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臺後政局動盪,經濟惡化,軍心不穩,與美國斷交的時機,選擇了阿拉伯居民聚集、具有重要經濟地位的胡齊斯坦省,對伊朗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打擊霍梅尼輸出革命、爭奪海灣霸權的戰爭。
回覆列表
1980年4月1日,在巴格達穆斯坦西里亞大學舉行的“世界經濟討論會”上,一名伊拉克籍的伊朗青年扔出一枚手榴彈,將出席會議的伊拉克總理阿齊茲炸傷,死傷數人。薩達姆冒著大雨來到事發現場,發表了煽動戰爭的激勵演講。伊朗總統霍梅尼則針鋒相對,這位上臺後就神權治國,不僅要在伊朗搞伊斯蘭革命,還要來個世界性的,伊拉克首當其衝,揚言“一直打到巴格達。”薩達姆·侯塞因可是個硬派人物,1980年9月,他宣佈廢除1975年協議。9月22日,伊拉克10萬大軍以收復被佔領土為由,從陸地到空中發起立體戰爭,佔領了伊朗近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兩伊戰爭正式開始。1988年,兩伊戰爭也陷入了僵持局面。法國一家報紙將兩伊比喻為“兩個精疲力竭、旗鼓相當的拳擊手,誰都無力擊敗對手”。早在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透過第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停火。此時,在聯合國的多次調解下,兩伊終於接受了598號決議,於1988年8月20日停火。兩伊戰爭是20世紀80年代傷亡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物資消耗和經濟損失最大的一場戰爭。雙方造成200多萬人傷亡,經濟損失達8000億美元,給兩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給世界經濟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伊朗和伊拉克是兩個毗鄰的穆斯林國家,兩國的共同邊界全長1208公里,其中有100公里是以阿拉伯河為界。阿拉伯河的兩岸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為了爭奪石油資源,兩伊在阿拉伯河的主權劃分上有重大的分歧。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