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暉光日新

    南陽武侯祠其實是一座造假武侯祠!隋朝以前南陽始終就是郡名,隋朝開皇年間,南陽郡更名義陽郡,宛縣(今南陽市)更名南陽縣,這才造成了南陽郡和南陽縣混淆的區劃現象。到了唐代以後,因南陽縣與以往的南陽郡同名,又諸葛亮說過"躬耕於南陽(其實是南陽郡)",於是南陽縣人便利用南陽縣和以往南陽郡名字的混淆建起了一座假武侯祠,這也是為什麼這座武侯祠打著"諸葛亮躬耕之地"卻比其他勉縣、襄陽、成都等地的武侯祠建成年代晚了400多年的原因!這座假武侯祠的確也欺騙了一些人,但是騙不了歷史學家,唐代之前找不到任何史料記載加以佐證,這也是現在的南陽人至今都找不到任何一條證據或史料來證明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的原因!

  • 2 # 襄陽賈芸

    我們讀歷史的時候,有這個疑問是好事,但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多讀書。

    第一:水經注

    水經注講諸葛亮宅就在襄陽西的沔水南邊。而且這裡是三顧地。所以諸葛亮早年在襄陽附近生活的地方,就是躬耕地,

    第二:胡三省注通鑑

    胡三省還對躬耕南陽有註解,註解為見建安十二年的內容。建安十二年的記載內容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也就是南陽鄧縣隆中,劉備三顧茅廬。並沒有提到其它地名。大家應該明白了吧。

    若是文言文水平足夠,就直接查上述書籍的原文吧。假如連文言文都不懂,那還請你保持敬畏之心,不要亂想。

    我看某些人還在說曹操設定的襄陽郡管轄鄧縣,或者管轄鄧城縣。完全是自己的臆測。魏代襄陽郡管轄哪幾個縣,晉代襄陽郡管轄哪幾個縣,歷史記載很清楚。某些人,真是怎麼教,都看不懂文言文,我也沒辦法。

  • 3 # 奔流到海不停留

    在躬耕地問題爭論中,對“躬耕於南陽”的認定是一個核心問題。“南陽說”認定很簡單,南陽就是南陽,戰國末今南陽市區所在地就被人稱為南陽,秦置南陽郡,郡治宛縣,被用南陽代指的記載比比皆是。地理位置從未改變,名稱也從未改變。而“襄陽說”的專家就不一樣了,“南陽必須在漢水南岸的隆中”“南陽位於襄樊一帶”。為了隆中屬於南陽,絞盡腦汁,費盡心機。戰國時期,秦王滅楚,在漢水以南設南郡,泥嘴屬中廬縣,萬山屬襄陽縣,但襄陽專家非要擅自把這個夾縫以南的小山村(無名)留給六年以後設立的南陽郡。西漢時期,“襄陽有阿頭山(陵之大者曰阿)”,但襄陽專家不承認襄陽最高的(隆中)山為阿頭山,偏偏指萬山東邊一個三層樓的小山包為阿頭山,讓人貽笑,其心機路人皆知啊。東漢時期,儘管眾多史書(包括習鑿齒)均明確指出“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習鑿齒語),但視而不見,睜著眼說這一段漢水“犬牙交錯”(能把這麼明確的記載說成犬牙交錯也算本事),還拿與南郡八竿子也打不著的武當位於漢水以南(在這裡專家東西南北也分不清了)來證明隆中屬於南陽郡。等建安十三年曹魏設立襄陽郡,漢水北岸的樊城一帶設立鄾縣、鄧城縣了,隆中還是不能屬於襄陽,一定要屬於南陽。而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的時候,明確指出“今天下三分”,但二十年前設立的襄陽郡還是不能承認,說諸葛亮“堅持大漢的行政區劃”,真是奇怪,“建安十三年”不是漢獻帝的年號難道是曹操的年號?襄陽郡不是大漢的行政區劃,難道是西晉的行政區劃?還用諸葛亮堅持嗎?劉備認命關羽為“襄陽太守”難道是蜀漢的區劃?而且還說“今天下三分”不是諸葛亮上《出師表》的全國局勢而是諸葛亮在展望歷史。靠!“襄陽說”替諸葛亮想的也太多了,一到他老人家這裡襄陽的地理和時光就是一團亂麻。到了西晉,鄧縣劃歸義陽郡管轄,與隆中隔著鄧城、鄾二縣,但還是不行,隆中還是要歸南陽郡鄧縣。看看地圖,你讓義陽郡的鄧縣怎麼往南插過鄾和鄧城,插過漢水去管轄隆中這個小山村。不知道這個只有二十畝地的小山村怎麼這麼重要,管轄襄陽城邊幾百年了,南陽郡在“襄陽說”這裡就是不能放棄這二十畝地。而宛縣改名南陽以後,唐代劉禹錫的“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白居易的“魚到南陽方得水”也不是南陽,那還是漢代的南陽之鄧縣隆中,真讓人無語。而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鑑》說的“襄陽之隆中”也不對,說這是宋代的行政區劃,是司馬光用宋代的行政區劃去寫漢代歷史,請問,宋代有《資治通鑑》裡記載的“荊州、南郡、安眾、冠軍”這些區劃建制嗎?更離譜的,襄陽有個“飄逸的歷史”,大言不慚的說《資治通鑑》是“司馬光(宋代)用晉代的行政區劃記載漢代的歷史(夠亂的,讓我靜一會兒)”。一直到明代、清代,左宗棠的“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裡的的南陽也不是當時南陽,而是襄陽隆中(真攪勁,以後歷朝歷代的南陽都沒法說了),襄陽說的觀點就是:不論哪個朝代的人提及“南陽”,那一定是東漢末年曹操設襄陽郡以前的南陽郡,所有古人必須符合這種匪夷所思的怪異思維。請問,唐代和清代的南陽和漢代的南陽一樣嗎?唐代新野以南就是襄陽郡,襄陽人為了躬耕地拼命往南陽靠已經到了如此下作的地步了。無論是誰,不管在哪裡,這些歷代大文豪滿腦子都是漢代的行政區劃,都是漢代的思維,腦子沒毛病吧?總之,在隆中歸屬這個問題上,襄陽專家是盡了心的,不管什麼時候,隆中必須屬於南陽,甚至不惜大放厥詞,有“許多人不懂裝懂,不知道三國時期襄陽是屬於南陽的”“南陽在襄樊一帶”這樣令人笑掉大牙的“驚世駭人的高論”,我等也是服了,為了一個隆中,什麼沒有底線的論調都有,這樣的“病態文化”的專家配談“國學文化”嗎?

  • 4 # 斷鷹攀崖

    “躬耕於南陽”不容被否定

    尋找諸葛亮躬耕地一定要滿足幾個條件:

    一、地理位置——南陽

    諸葛亮於東漢建安十九年(214年)在《黃陵廟記》說“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於蜀漢建興五年(227年)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可見:躬耕地必須在“南陽”內部。

    二、地形——隴畝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說“玄卒,亮躬耕隴畝”。

    可見:躬耕地形是“隴畝”,即崗地的意思。

    三、地貌——野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說“亮躬耕於野……”

    可見:躬耕地貌是“野”,一望無際的田野恰好和“布衣”相對照。

    四、標誌建築——草廬

    “草廬”這個不用說了吧。

    五、標誌事件——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咱們也不用說了。

    六、時間界定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時間不早於建安二年(197年)正月諸葛玄去世,不晚於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顧茅廬。

    諸葛亮躬耕地必須滿足上面六個條件,缺一不可。

  • 5 # 老頑童7851

    生活地和躬耕地不能混為一談,諸葛亮還是籍山東呢,為啥諸葛亮不寫躬耕山東?過去和現在的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絕大多都是把生活地和躬耕地混為一談。

  • 6 # 高山流水74798076

    早年生活地絕對不等於躬耕地。習鑿齒和堅持襄陽說的人說諸葛亮曾家於襄陽,有三點不能肯定,或者叫值得懷疑。第一,諸葛玄“往依劉表”,他最後到沒到荊州,見沒見劉表,這一點不能肯定,也值得懷疑。因為自從陳壽記載這個事之後,就沒有了諸葛玄叔侄在荊州活動的軌跡了。現在平頂山葉縣有諸葛玄墓及墓誌銘,很可能諸葛玄沒到荊州就死在半路上了。第二,劉表當時的治所在宜城,並不在襄陽,所以說諸葛亮在襄陽附近有家也不可能,即值得懷疑。他那個家,就是那個寫小說的習鑿齒“號曰”出來的。因為它飄忽不定,一會說襄陽城西,蘇軾詩又說“西北望隆中”,但他的座標點是漢江邊的漢皋山,如果往西北望,那隻能看到漢江北邊去了。而現在的隆中呢,又在襄陽城西南30多里,請諸位網友評論下這個隆中靠譜不靠譜。不像南陽臥龍崗,一千多年行不更名,屹立不動。至於襄陽人說叫什麼八里崗,那完全是他們強加的,本地人從沒有那樣叫過。第三,退一萬步講,即使按襄陽說的說法,襄陽附近有“家”,那也不能肯定諸葛亮沒在南陽躬耕。一是“躬耕於南陽”是諸葛亮親口所言,這是最紮實的證據,即使在襄陽短暫住過一段時間,覺得那裡不適宜隱居躬耕,因為他在出師表中說“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而襄陽偏偏就是割據一方的大諸侯劉表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又選擇了南陽臥龍崗去躬耕。至於襄陽網友說壓根沒有諸葛亮去南陽的記載,正像有些網友說的,諸葛亮那時只是個無名小卒,落魄青年,誰會去關注他?誰會去為他作“起居注”?要不是後來他成為劉皇叔的軍師和丞相,襄陽人還會和南陽搶奪躬耕地嗎?習鑿齒還會大言不慚的在襄陽“號曰”個隆中出來嗎?

  • 7 # 襄陽人在長安

    這是一種遺傳近兩千年的心理疾病,想想《三國志》中南陽張羨不服劉表,張存不服龐統,李嚴不服諸葛亮,魏延更是誰也不服……你也就明白了[大笑][大笑][大笑]劉表為什麼“薄其為人”?他們為什麼“性屈強難服人”?李嚴為什麼“腹中有鱗甲,鄉人莫可近”?魏延為什麼“性自矜高”?

  • 8 # 杜家爆料

    諸葛亮從山東投奔叔父,居住過的地方肯定多了,種過地的地方也可能不是一處,不過,他自述的躬耕於南陽,那就只有一個地方,那就是南陽臥龍崗!不可能是襄陽城外的阿頭山,因為諸葛亮不是地盲會把襄陽城外二十里說成是南陽。

    歷史的事實不容抹殺,改地名、改教科書就是對歷史的褻瀆。

  • 9 # 淯陽侯

    諸葛亮弟兄幼年喪夫,後跟隨叔叔諸葛玄生活,東漢末年,董卓亂政,漢室風雨飄搖,諸葛玄在洛陽想謀個一官半職,養家餬口非常困難,想起與荊州牧劉表有舊交,就想去試一試,走到南陽郡的葉縣,剛安頓下來,就被駐守南陽的袁術推薦做豫章太守,後來袁術勢力壯大,欲反叛朝廷,自立為帝,被漢丞相曹操蕩平,諸葛玄的豫章太守之職也被朝廷重新任命的官員取代,在公元197年,鬱郁不得志的叔叔,病逝在葉縣的平山腳下(今屬平頂山市),而此時諸葛亮只有十六歲,弟弟諸葛均只有十二歲,兩弟兄自力更生,輾轉來到南陽城西郊的臥龍崗,躬耕隴畝,隱居求志,結交名士,四處遊學,一直到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臥龍先生留下弟弟和家人,離開南陽。蜀漢建立後,諸葛均才與嫂嫂一起,一家人離開南陽隆中臥龍崗,趕往西蜀,與諸葛亮團聚!

  • 10 # 立國王

    諸葛亮是三國曆史名人。是事實三國人物參與者重要人物之一。諸葛亮一生,真正有歷史軌跡。出生于山東琅琊,躬耕於河南南陽,拜相於四川成都,逝世於陝西勉縣。一代名相諸葛亮真正起家地,就是河南南陽宛城臥龍崗。諸葛亮是東漢末年人物。南陽宛城在西漢與東漢,都是歷史重鎮。是漢時代最重要的地理位置。要不然中國歷史研究,會有一句話(漢時代研究在南陽城)。尤其是東漢,劉秀漢皇帝光武帝起兵南陽宛城淯水。成功稱帝后定都洛陽城,南陽宛城被劉秀漢皇帝欽定帝都南都。能被漢皇帝欽定帝都南都的地方只能是特定的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現在南陽城。諸葛亮身為漢時代人物,清楚知道自己生活在東漢光武帝欽定帝都南都的南陽城,隨時隨地都可以掌握漢時代的國情變化。所以說諸葛亮躬耕地南陽,是他必定的選擇地。為自己出山第一仗就在現在的南陽城北博望坡打的,尊定了有利的軍事基礎,一戰成名。臥龍臥龍,引龍之地。先是引來漢皇帝劉秀,後是引來蜀國皇帝劉備。可見南陽宛城臥龍崗。是諸葛亮選擇正確的躬耕地。是龍鳳之地。千古人龍諸葛亮躬耕之地南陽城,靈秀千古。

  • 11 # 柔情玉簫

    諸葛亮自己說躬耕於南陽那就是當時的南陽郡郡府範圍內。不是鄧縣,不是新野,不是博望,更不是襄陽。因為當時曾經火燒博望,博望只是一個小鄉鎮級別的小地方。鄉鎮級別的小地方都分的很清楚,諸葛亮說的南陽肯定是南陽郡附近。南陽郡下屬縣,鄉都不是。更別提遠在河對岸的襄陽。

  • 12 # 使用者旺鄉

    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原因:襄陽習鑿齒說:襄陽城西有諸葛亮故宅。諸葛亮《出師表》明確說:先帝不以臣鄙陋,三顧臣與草廬之中。宅與草廬是兩個不同的居住概念。宅,正規的住處。有門有窗有臥室衛生間院落等。草廬,鄰時居住處。簡陋不堪。由此,可以判定諸葛亮在襄陽居住地外躬耕。諸葛亮親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南陽與宛互指。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確鑿,千真萬確。

  • 13 # 塵緣未了cywl

    這個早有定論!習鑿齒乃東晉名士,他最早確定了先生躬耕的詳址,且被天下所認可!南陽為何近代才提出異議?!要知習論距先生躬耕僅百年,如果有誤,歷代文人史家卻從無人提出質疑,包括南陽!!!你們好好翻看自己的歷史,一千多年來你們的歷代祖先有沒有人出來否認反駁?!

  • 14 # 西嶺清風

    本文作者王永濤考究諸葛亮多年,此篇是他運用大量歷史資料,詳細講解了諸葛亮早年生活所在地,值得研究、學習。

      

       諸葛亮早年生活在哪裡?

      

       諸葛亮早年生活在哪裡?躬耕於何地?劉備三顧亮於何處?史書《三國志》都有相關記載。

      

       一、亮早年生活在哪裡?

      

       《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一段:……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把這段古文譯為白話:亮幼年死去父親(跟代理父親玄一起生活),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玄把亮和亮的弟弟均送到(當地)的官府。

      

       “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句中的“為……所……”,表示被動,如“術為太祖所敗”(袁術被太祖打敗)。故應譯為“玄被袁術任命豫章太守”(玄為術所命,署:安置,取意任命)。由此可見,玄將亮和均之官時,只是接受豫章太守的任命,還不是既任的“豫章太守”。

      

       玄受術命出任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應是在玄受術命的地方,從之前一起生活的家裡,把亮和均送到當地的官府。“家”與當地的“官府”,是相對應的概念,唯此符合語言邏輯。假若是玄把亮和均從受術命的地方帶領(“將”有“送”、“帶領”等意義)到豫章郡府,行文應為“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南)昌”。假若玄是(為)袁術所屬(署)豫章太守,亮和玄一起生活在南昌,“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這句話就無解。

      

       如上分析:亮幼年喪父後,與玄一起生活在玄受術命的地方;玄出任豫章太守前,把亮和均安置在當地的官府。

      

       玄受術命於何地?玄把亮和均安置到何地的官府?這裡沒有說明。但據術使玄出任豫章太守(擴張)和玄將亮和均之官(放心)這兩件事應具備的主、客觀條件,查閱相關史料,可以推斷這個地方只可能是袁術曾稱雄一方的南陽。

      

       據《袁術傳》:“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諮,術得據其郡”。郡府即在宛城。

      據《袁術傳》《武帝紀》等史料:在漢末諸候割據鬥爭中,袁術只有在得據南陽的初平年間(190—193年),具有向外擴張的天時(“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地方出現權力真空)和擴張必須具備的軍事優勢;並且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後方根據地。初平四年以後,“太祖與紹會擊術,大敗術軍”,荊州收劉表斷術糧道”,“術以餘從奔九江”。此後,袁術既無擴張的歷史機遇,又失去了爭奪必需的軍事優勢。迫於無奈,袁術選擇了投靠求生之路,病死於去青州的途中。在這期間,絕不可能出現“術使玄到南昌任太守”這樣的事。假若有這種可能,袁術就不會投靠他人,“發病道死”了。

      據以上史料可見,玄受術命於南陽郡,玄把亮和均“將之”的官府為宛城的南陽郡府。(《亮傳》中尚有下文佐證)換言之,亮幼年喪父後,與玄一起生活在南陽郡府所在的宛城;玄出任豫章太府前,把亮安置在宛城的郡府。(時亮9—13歲)

      

       “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句首的“會”(適逢、恰巧)是承上啟下的關聯詞,“漢朝更選皓代玄……”是繼“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這件事往下說的。(若干年後),恰巧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隻身)往依劉表,去了荊州(未能重返宛城)。

      

       “玄卒,亮躬耕隴畝”,則是玄與亮宛城一別的結劇:玄客死他鄉,亮種田為生。

      

       史志只客觀記事。“玄卒”與“亮躬耕隴畝”這兩句話並不反映前後及因果關係。亮躬耕隴畝,與袁術初平四年敗出南陽,官府易主有關。亮開始躬耕生活的時間,最早應始於興平年間(194—195年);玄丟了豫章郡,而後投奔劉表,則為之後的建安初年(196年以後)。也就是說,亮躬耕隴畝初期,玄或可還當著豫章太守。玄投靠劉表,即便活在荊州,對生活在宛城的亮也愛莫能助。亮要生活,仍須躬耕隴畝。

      

       據筆者所見文字資料:自西晉的荀勖、和嶠起,很多人都認為“亮幼年隨叔父玄避亂荊州”,顯然是對這段文字的誤解。據如上史證:亮幼年喪父後與玄一起生活在宛城;玄出任豫章太守把亮留在宛城。亮並沒有跟玄到南昌,更沒有隨玄到荊州。

      

       2、諸葛亮躬耕在哪裡?

      

       《亮傳》第七段:……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偎自枉屈,三僱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使。……爾來二十又一年矣”。

      

       據本表:諸葛亮早年躬耕於南陽,這一點毋庸置疑。從諸葛亮“躬耕於南陽”的自述印證了《亮傳》第一段,亮幼年生活在宛城的推斷。從第一段,亮幼年跟隨從父生活在宛城,從父玄出任豫章太守,將亮留在宛城,又進一步釐清了亮因為什麼躬耕於南陽。兩處記載前後照應,相得益彰。

      

       亮躬耕於南陽的什麼地方?在本表中亮沒有進一步說明(當然沒有這種必要)。但他講到了“先主三僱臣於草廬之中”這件事,為這個問題提供了間接的答案。

      

    3、劉備三顧亮於何處?

      

       《亮傳》第二段: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僱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亮無疑問,這段文字記述的就是“先主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那件事。庶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譯為白話文,即“諸葛孔明是臥龍的人”。由此可見,曰“臥龍”的地方就是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期間的家庭住址,和劉備“凡三往,乃見”的地方。

      

       “眾所用知,《三國志》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書名,即便是研究歷史的專業人士,也不是很容易識別的”。(見《三國志》出版說明書)據筆者所見,古今很多人,包括一些名人,都把“臥龍”解讀為“臥著的龍”;《三國志》中,“臥龍”二字下邊也沒加地名標誌線(——)。孰是孰非?筆者進一步作了如下考究。

      

       據《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者”(只作)代詞;指人、物、事、時間、地點,可譯作“的”,“的人”,“的東西”,“的事情”。由此可見,把“諸葛孔明者,臥龍也”譯為“臥龍的人”,是唯一正確的解讀。“者”在本句中指的應是“地點”臥龍。從當時的文化背景分析: 徐庶所言:也只可能是“臥龍的人”,不可能是“臥著的龍”。在封建社會,“龍文化”是觀念形態的文化。“龍”被認為是主宰自然界的神;在政治層面,還是皇權的象徵。由於思想觀念的束縛,徐庶不管怎樣敬重諸葛亮,也不可能在劉備面前稱諸葛亮“臥著的龍”。

      

       從這段紀實的文字分析:假若“臥龍”不是地名,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等於只說了諸葛亮其人,沒交待諸葛亮的住址。下文“將軍宜枉駕僱之”——往哪兒去?“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根據什麼?

      

       如上三方面的考究,徐庶所云“諸葛孔明者,臥龍也”,本意只能是“諸葛孔明是臥龍的人”。“臥龍”,即諸葛亮的家庭住址。把“臥龍”,當成形意詞,或名號,並無依據。

      

       在南陽,曰“臥龍”的地名只有宛城之野的臥龍崗。聯絡《亮傳》相關記載:亮幼年與從父玄生活在宛城;玄出任豫州太守,玄將亮留在宛城;亮在成都雲“躬耕於南陽”;徐庶在新野曰:“諸葛孔明是臥龍的人”。——從如上這些前後照應,簡詳互補的史證形成的證據鏈足以判定:亮早年一直生活在宛城,劉備三僱時,亮躬耕於宛城之野的臥龍崗。

      

       關於“裴注”及“隆中家說”。

      

       《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是裴松之為《亮傳》所作的“注”。很多人以此注為據,以為亮家確在隆中,那就錯了。“裴注”並非“註解”,而是“記載”。其內容可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三國志》中沒有的;二是同《三國志》一事二說的;三是紕謬顯然,言不符理的;四是裴公的評論。(見《三國志》出版說明)

      

       關於亮早年的履歷,裴公“並皆抄納”了上述的“隆中家說”及“襄陽司馬薦諸葛”等,還有《魏略》所云:亮從荊州到樊城求見劉備等。裴公評曰:“亮表雲‘(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偎自枉屈,三僱臣於草廬之中’,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據裴公圈點的資料和評論可見:“隆中家說”等,“異辭”而已。

       自裴公至今已逾一千五百年。關於“亮家”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特別是近年來,“隆中家說”還佔上風。持兩種不同觀點的人都依《水經注》等資料為據,爭論隆中是否隸屬於南陽,以證明亮家是否於隆中。這樣的爭論其實是人云亦云,並且是為一個“異辭”打口水仗。即使隆中隸屬於南陽郡,隆中家說就不是異辭了吧?讓我們對照一下《亮傳》的相關記載。

      

       《亮傳》第一段:“亮早孤”,(跟從父玄一起生活);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玄把亮(從家裡)送到(當地)的官府。顯然,幼年的亮生活在玄受術命的地方。據《袁術傳》等相關史料可以推斷,玄受術命的地方,只可能是南陽郡府所在的宛城。(家裡、官府)絕對不在隆中。亮躬耕於何地?亮在成都對後主表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主三以僱臣於草廬之中。”先主三僱的草廬(亮家)在南陽什麼地方?徐庶在新野謂先主曰:“諸葛孔明是臥龍的人”。把亮、庶兩人彼時彼地對同一事件所說的兩個層次的地址聯絡在一起,顯然,諸葛躬耕地/劉備三僱處是南陽•臥龍。亮家於隆中豈非異辭?。

      

       據筆者所見;歷代不少文人墨客都以為亮幼年喪父後跟從父玄生活在南昌; 玄投劉表,又把亮帶到荊州,後躬耕於荊州之野。這是對《亮傳》第一段的誤讀。亮根本沒去南昌,何言荊州?隆中說者又稱亮是從荊州跑到隆中,則完全與史無緣。據筆者所見,幾乎所有的文字資料,都把“臥龍”一詞解讀為:“臥著的龍”,或亮的名號,這其實是對史證的歪曲。只有這種歪曲才能給隆中家說以存在的空間。因此,如何解說臥龍,是亮家爭論的焦點。若以史為據,且能正確解讀《三國志》這兩個史證,即可看到亮早年一直生活在宛城,後躬耕於臥龍(崗)的史證鏈。

      

       讓我們再見識一下隆中家說的物證:據《荊州記》:隆中(孔明)宅西有三間屋,基跡極高,雲是孔明避暑臺。習鑿齒又為“宅銘”。據一般常識,亮“躬耕於南陽”時,住的是“草廬”(用草搭建的簡陋的房子)。由此可以認定,在隆中出現的這樣高規格的“亮宅”,顯然是牛頭不對馬嘴。

      

       據稱:習氏的隆中家說源於《蜀記》。《蜀記》曰:晉永興中(304—306年)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在里巷大門處立一塊記事碑)……碑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異徐生之摘寶,釋臥龍於深藏,……(亮之功德)。”

      

       據碑文可見:劉弘隆中行的唯一作為是“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這說明,亮宅並非在隆中、而是在沔之陽(漢江北)的遠方。假如亮宅在隆中,劉弘應親臨亮宅拜謁先哲,何必“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向遠方的諸葛之故鄉敬禮)?軾,古代車前的扶手,引申為敬禮。聯絡下文“異徐生之摘寶,釋臥龍於深藏,……可見,劉弘對亮的認知源於《三國志》,而《三國志》中並沒有亮與隆中的隻字片語。劉弘未必會認為亮家於隆中。退一步講,即使劉弘到隆中確為拜謁“亮宅”,也只能說劉弘太過荒唐。

      

       習鑿齒在其《襄陽記》中曰: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亮傳》中已有新野徐庶薦諸葛的記載,《襄陽記》此說顯然是異辭。

       《襄陽記》曰: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無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德公語也。德公,襄陽人,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床下。……

      

       據《亮傳》:“諸葛孔明者,臥龍也”是徐庶對劉備說的。“臥龍”是諸葛亮居住地的地名,並非是德公賜予的名號。據《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亮表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由此可見,亮不一定看得起襄陽的這位“德公”,也不可能“每至其家,獨拜床下”。這其實是對亮的品行一事二說。

      

       《襄陽記》曰:黃承彥者,高爽開列,為沔南名士。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許,即載送之。時人為之笑樂,鄉里為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經如上羅列、對比可見:1、千百年來,社會上關於“隆中說”的資料,概出自東晉時襄陽人習鑿齒一人手筆。人稱“習氏隆中說”,一點不假。綜合隆中說資料,只有亮的名字與《三國志》相符,其內容均與《三國志》相悖。

      

       諸葛躬耕地只有一處,習鑿齒和陳壽誰說的客觀、真實?

      

       陳壽,蜀漢時四川人,曾在蜀漢為官。他還是史學家譙周的學生。在蜀漢未亡時,即注意收集資料。《三國志•蜀書》資料即由陳壽採集、撰編。《三國志》被史界稱之《前四史》( 見出版說明),其客觀、真實性及權威性不言而喻。

      

       據非正式資料:習鑿齒,東晉時襄陽人,曾任荊州主簿。著有《漢晉春秋》、《襄陽記》兩本野史,被其門生稱譽為“嚴謹的史學家”。經筆者據非正式資料概算,他寫《襄陽記》時,已與亮躬耕於南陽相去約一百六十年。相當於現在的人為清咸豐年間的一個老百姓作傳。陳壽的《亮傳》尚失之簡略,習鑿齒的“亮傳”,資料何來?習氏立論“亮家於隆中”,採信的是劉弘的晉碑,而劉弘及晉碑都不足以為“人證”、“物證”;他為隆中亮宅作銘,與亮家居草廬牛頭不對馬嘴;他在襄陽記中的關於亮的幾段說法,都是無法考證的生活故事。要麼是“傳說”,要麼是習的文學創作,絕不是習氏的第一手資料。習氏隆中家說的本質如此。其客觀、真實性緣何而來?

  • 15 # 寓教於行

    諸葛亮自言“躬耕於南陽”,毋庸置疑,亮躬耕於南陽,遊學與宛襄。襄陽的朋友們絞盡腦汁改教科書是不夠的,還是去改出師表吧

  • 16 # 華中之聲

    用史料證實: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還是“襄陽”?

         1790年前(公元227年),蜀漢丞相在北伐曹魏前給後主劉禪上了一篇奏章,後人曰《出師表》,其中有這麼幾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那麼,躬耕地在哪裡呢?

    一、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這4個問題:

    (1)諸葛亮什麼時候“躬耕於南陽”的?

    (2)劉備三顧茅廬的時間

    (3)諸葛亮做《出師表》的時間

    (4)南陽郡、宛城、鄧縣、南郡、襄陽縣、襄陽郡、隆中的關係。

    二、回答上面四個問題

    (1)《三國志》記載“(諸葛)玄卒,亮躬耕隴畝”,所以諸葛亮躬耕的原因是其叔叔“玄卒”,這一年是197年,諸葛亮年17歲。

    (2)丞相在227年做的《前出師表》,文中有“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爾來二十一年……”,可以看出三顧茅廬發生在207年,諸葛亮年27歲。

    (3)228年諸葛亮做《後出師表》。

    (4)據《後漢書》記載襄陽屬南郡,不屬於南陽郡。據《晉書》記載,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轄原南陽郡的樊城、鄧縣。

    三、躬耕“南陽”還是“襄陽”?

    1、諸葛亮在227年做《前出師表》開篇點名“今天下三分”,可見丞相用的是“三分”時的行政區劃。自己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裡必須指的是227年區劃的南陽。並點明南陽是他的躬耕地。

    2、據《後漢書》、《三國志》、《晉書》記載,南陽郡、南郡以漢江為界。襄陽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書中有:"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漢因之……。"  習鑿齒自己在《襄陽記》中再次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所以,躬耕地必在漢江以北,顯然不是漢江以南的“號曰為隆中”的地方。

    3、207年劉備三顧茅廬,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轄原南陽郡樊城、鄧縣,227年諸葛亮做《前出師表》有“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顯然此“南陽”不包括鄧縣、隆中(習鑿齒說:隆中屬鄧縣)。有人說諸葛亮不會承認漢賊曹操對大漢的行政區劃調整,這是個笑話:(1)208年時,漢獻帝還在位(2)據《關羽傳》記載“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以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可見劉備任命關羽為襄陽郡太守,所以諸葛亮是承認襄陽郡。

    4、諸葛亮在《後出師表》裡說“曹操……困於南陽”,這個“南陽”必須是宛(河南南陽),197年宛城之戰,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戰死。這裡顯然諸葛亮用“南陽”指代郡治宛,實際上這是一種慣用用法,如《後漢書》“南陽,洛陽城南七百里(約今500裡)”、《南都賦》“夫南陽者,真所謂漢之舊都者也”、《孫堅傳》“比之南陽”、《張繡傳》“張繡在南陽”……這裡的“南陽”都是宛城,是不能理解為南陽郡的。實際上,“南陽”是“伏牛山南、漢江北”這一範圍的描述,宛即碗,也是這一範圍地形(南陽盆地)的直接描述,南陽即宛。今南陽市和宛城區均簡稱“宛”。東漢南陽是開國皇帝劉秀是家鄉,又是南都,所以南陽被稱為“南都帝鄉”。諸葛亮一生以匡扶漢室為已任,所以他來漢時全國第二大都市南陽躬耕是合理合情的。

    5、再說說“隆中”的問題:

    (1)諸葛亮死後70年,《蜀記》出現“隆中”,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注意此“隆中”在沔之陽(漢江以北),且劉弘去的是“故宅”(宅院,磚瓦房),不是諸葛亮說的“草廬(茅草屋)”。

    (2)習鑿齒言“亮家於南陽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請問:號曰為隆中是什麼意思?這裡說諸葛亮的“躬耕地”是隆中嗎?那出生地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新野、成都是不是“亮家”?也可以說是躬耕地?再者鄧縣真能管住這個號曰隆中嗎?另外,習鑿齒在《襄陽記》說“襄陽有孔明故宅”,習鑿齒說的好好的,隆中屬襄陽,習鑿齒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還有:《晉書·習鑿齒傳》亦有如下記載:“齒好著述,而文辭散亂,矛盾相沖。其書意可觀者,皆父兄所代:,文體混漫,羞澀難解者,齒之撰也。”可見此人的話可信度不高。

    (3)《三國志—孫堅傳》說的清清楚楚——樊城、鄧縣在漢江以北。“初平三年(192年) ,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這裡已經表述很清晰:樊城和鄧縣在漢江以北!

        所以,我們說諸葛亮躬耕地在宛(河南南陽),不可能在南陽郡鄧縣(樊城北),更不可能在漢江以南的南郡隆中,至於隆中屬於鄧縣管轄,真是開玩笑——鄧縣在樊城北,它怎麼能跨越樊城、跨越漢江、跨越萬山,管轄隆中?

    最後,還是請大家尊重一下丞相吧——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 17 # 彈古論斤

    古時候中國有一個寓言,說的是一個人賣矛又賣盾。他把自己的矛、盾吹的天花亂墜。現場旁觀者說:“用你矛戳你的盾如何”?賣矛、盾者羞的面紅耳赤。

    現在南陽方,就是這種典型的賣矛又賣盾者。官方言之鑿鑿:“襄陽隆中諸葛亮故居,是三顧茅廬發生的地方”!民間不去問南陽官方,卻怒對襄陽,實際就是完全否認南陽官方。也就是說,南陽即賣矛又賣盾。本人認為,你們南陽還是自己窩裡商量商量,有一個統一的語音為好!不然,華人會笑話你們的!

    一,先說南陽官方

    1,南陽官方几百年前就支援襄陽。十七世紀,南陽一個叫伊會一的南陽巡撫(當時南陽最大的二品官)就支援襄陽。

    他當時說:“隆中,武侯棲隱處也”。並且

    直言“劉備三顧茅廬在襄陽隆中”(此古碑在襄陽隆中三顧堂)。

    二,再說現代南陽官方

    現在的南陽官方仍然支援襄陽。這些證據可以用火車拉,輪船載。閉著眼就可以拉幾個出來。

    如南陽武侯祠八十年代的門票:

    南陽市委宣傳部發行的書籍:

    三,南陽人先輩的《南陽縣誌》、《鄧州志》:

    親愛的南陽朋友們,不要鬧了,跟南陽市委、南陽政府保持一致吧!承認錯誤不丟人。

  • 18 # 江漢君子何其多

    考慮了南陽當時的局勢了嗎?老諸葛投奔州牧劉表為何要住在遠離荊州州治襄陽且不受劉表控制併為四戰之地的宛縣?南陽市的意思是智聖諸葛亮一家子都是傻子唄?

  • 19 # 奇怪永珍

    大量史料證明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隆中對是諸葛孔明與龐統在臥龍崗二人探討分柝天下之形勢的探文。隆中是龐統住舍,臥龍是諸葛躬耕地!真南陽,偽襄陽毋庸置凝!歷史會打腫哪些偽君子的臉!

  • 20 # 望峰鳶

    事出反常必有妖。世人該相信習鑿齒哪句話?

    如果相信前者,則鄧縣隆中的“亮家”應屬子虛烏有,襄陽諸葛亮是“躬耕於南陽”之前的諸葛亮,襄陽再爭“躬耕地”就屬畫蛇添足,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相信後者,則諸葛亮的襄陽朋友圈、親友團就是瞎掰,因為史載南郡和南陽郡以漢水劃界分南北,“亮家鄧縣隆中”理應在漢水以北(《史記》載“秦置南陽郡,在漢水之北”,習鑿齒自己也在《襄陽記》中說“自漢以北為南陽郡,自漢以南為南郡,漢因之”),漢水南岸那處在半山腰立著“草廬碑”的古隆中,顯然是贗品“鄧縣隆中”,與躬耕地更是風馬牛不相及;諸葛亮在南陽“躬耕隴畝”的地點,顯然不會在南郡地盤上的深山老林裡——太假了。

    那麼,習鑿齒筆下的“亮家鄧縣隆中”是不是《出師表》“躬耕於南陽”之地呢?顯然不是。首先,習鑿齒說“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和諸葛亮自述“躬耕於南陽”是概念迥異的兩件事,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好比有人說“孔明住南陽鄧州某小區”和孔明自己說“我在南陽寫字樓上班”一樣,完全不在一個頻段;其次,習鑿齒在《諸葛武侯故宅銘》中對“亮家(故宅)”的描述是“雕薄蔚採,鴟闌惟豐”,妥妥的豪門大宅畫風,這跟布衣諸葛亮“躬耕受三顧”時所居“草廬”有天壤之別。所以,即使今襄陽(漢水以北區域,原屬南陽郡管轄)確如習鑿齒所述,存在一處“亮家”隆中,也絕非諸葛亮“躬耕於南陽”之地。

    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漢便為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一共有多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