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看見個吳蕾親子情商也是做兒童情商培訓的,她們跟普通的兒童情商有什麼區別嗎?我們平常在生活中怎麼培養孩子情商呢
8
回覆列表
  • 1 # 贊贊媽媽

    兒童各階段的心理需要:

    0-3個月:嬰兒自閉期,需要無條件的接納;

    4個月-3歲,安全感建立的重要時期,需要無條件的接納;

    4-5歲,需要關注、肯定、讚美和認同;

    6-7歲,需要有人能成為榜樣,是習慣建立的最佳時期;

    7-12歲,需要得到尊重。孩子的童年是一生的基礎,孩子的習慣、情緒、觀念、情商等都基本上在這個階段裡完成。

    要想提高孩子的情商,首先要進入孩子的世界很多父母都會用自己的情緒去養育孩子,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察孩子的情緒。

    對於孩子來說,“孩子的情緒需求就是愛!他們渴望被看到、被接納、被允許、被理解、被認可、被尊重!”

    對於稍大點的孩子來說,孩子開始有自我的意識需求,他們需要被平等地對待和尊重,然而父母的尊重並不等同於放任和縱容,在他們尚不能自覺辨別和自我管理的前提下,父母的引導和適度的監管是培養孩子必要的責任。和孩子成為朋友,共同成長,也許是最理想的狀態。

    做高情商父母,高情商父母是慧而有愛的父母高情商的父母是“慧眼、慧言、慧心”(閃亮的眼睛、愛的語言、燦爛的笑容)的父母。

    高情商的父母是能看到並接納孩子情緒的父母。

    高情商的父母善於用擁抱的安撫身體語言來陪伴孩子。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專注的眼神、用心的傾聽和會心的微笑就是對孩子的鼓勵和認可,會讓孩子收穫到被尊重,感受到父母的愛,從而擁有開心快樂的情緒,樹立自信。

    父母為孩子做的最有意義的事情是——成為孩子的天使,成為最好的自己!

  • 2 # 果凍寶er麻麻

    身教重於言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性格、行為舉止、處事方式等對孩子都會有巨大的影響。

    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聰明最能幹的人,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模仿物件,所以父母在生活中首先要有正確的三觀,給孩子創造一個互助友愛,和諧友愛的家庭環境,

    分享培養孩子情商的技巧:

    1.培養忍耐力和自制力

    2.培養自信心和受挫承受力

    3.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4.培養孩子的友愛感

    5.讓孩子懂得尊重

  • 3 # 媚兒電影解說

    1、培養孩子自知

    自知,就是了解自己的情緒。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怒哀樂的不同情緒。父母每日抽點時間跟孩子交談,引導孩子坦白說出自己的感受,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2、培養孩子自信

    孩子的自信並非一朝一夕能夠建立起來,而是要靠長時間的培養和積累。當孩子學業有進步或其它表現良好時,父母可以給予適度的讚美,以此來鼓勵孩子,令他更加努力,爭取更大進步。

    3、培養孩子自尊

    要孩子尊重自己,父母要先尊重他們。如果孩子有一些令父母不滿的行為或表現,父母也不宜對他作出無情的指責,而是應該耐心地給予他們引導,循循善誘,讓他們感受到父母還是關心和愛護他們的。許多父母無意間在親戚朋友面前責罵甚至體罰孩子,這樣會令孩子自尊盡失,還會破壞親子感情,更甚者會使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

  • 4 # 舒欽親子教育

    01 什麼是情商,什麼是親子情商?

    情商衡量的是一個人情緒管理的能力。親子情商不僅包括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也包括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

    對於孩子來說,低情商孩子常表現為:窩裡橫、一言不合發脾氣、只關注自己的感受、愛戳別人痛處、聽不進他人的建議、過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等等。

    對於父母來說,低情商的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說話方式簡單、直接、粗暴,和孩子親子關係較差。

    02 什麼是高情商?什麼是高情商的關鍵?

    很多人覺得,孩子會說話、左右逢源、在同齡人和大人面前“吃得開”就屬於情商高了,其實不然。真正的高情商,更像是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涵養,自己舉止得體,同時也讓別人在跟自己相處時感覺舒服。

    被譽為“情商之父”的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對兒童的成長如此重要,父母們需要從小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情商,而情緒自控能力,往往是養育高情商孩子的關鍵。

    03 父母如何培養孩子情緒自控能力?

    父母和孩子的說話方式,對培養孩子情緒自控能力的影響非常大。

    1⃣️ 轉變角色,認真傾聽

    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只有感覺自己被傾聽和理解了,才會聽得進父母的話,想著去解決問題。因此,作為父母,當發現孩子情緒激動時,第一步不是去指責孩子、一味的詢問原因,而是先要轉變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當成他的朋友,溫柔地詢問發生了什麼事情,認真傾聽孩子的話。帶著同理心,盡力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受。這樣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感受被重視,自己的情緒被理解,不會感覺孤立無援,就會更配合父母,吐露自己的心聲。

    2⃣️ 認識情緒,表達情緒

    很多家長在聽完孩子的情緒表達後,就開始解決問題,其實這時候最好先不要說事兒,而是幫助孩子梳理一下他所表達的情緒是什麼,激動?憤怒?不滿?抑或是委屈?父母可以用語言表達各種不同的情緒,讓孩子明確理解自己所表達的情緒是什麼。

    3⃣️ 不予評價,給出建議

    接下來,父母就可以針對這件事給出自己的正確建議了。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去評價孩子的做法是否正確,或者給孩子貼上標籤,而是應該給出直接的建議,讓孩子學會反思並嘗試時間,慢慢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

    ✨ “下次這種情況下,你可以試著自己去房間冷靜一下,而不是直接朝爸爸大喊大叫”;

    ✨ “我覺得你可以從對方角度思考一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4⃣️ 父母榜樣,提高格局

    最後,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如果你總是用埋怨、指責的語氣跟人說話,孩子也會學著對人冷漠、刻薄;如果你總是隨意對人發脾氣,他也會變得暴躁易怒、控制不好情緒。所以父母應時刻做好榜樣,做好情緒管理,注意說話方式,不對別人的事情說長道短;不隨意負面評論他人……盡力給孩子展示世界美好、善良的一面。

    最後的話

    情商建設是孩子和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父母的格局大了,孩子的情商才會更高,未來才會走的更遠!

  • 5 # 搞定英語啟蒙郝老師

    首先需要達成一個共識:

    孩子的情商跟後天的培養和環境有非常大關係,而後天的培養最重要角色就是父母,父母的情商會非常大程度的影響孩子情商的發展。

    接下來可用的實操方法:

    1. 家長需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情商(這是基礎也是根本)

    如果家長不知道如何管理的自己的情緒,真的想學的話,可以去買本這領域中比較暢銷的書,看書然後做筆記總結。(能做到的話,家長自我情緒管理就邁出了非常大的一步)。

    如果家長沒有這個行動力的話,那這個問題就很難解決了。所再多理論和道理都沒有,不去實踐和行動,就很難改變。

    可以先嚐試降低目標:先買本這方面的書,每天看10頁,然後根據孩子當天的表現情況,寫感悟。就寫自己做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孩子做了什麼,是什麼表現。如果連續能記錄30天,自己就能發現其中的問題了。其實答案就在問題中。

    2. 家長提升自己的情商後,才能更好引導培養孩子的情商

    引導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其實核心就是【言傳身教】,不要想的太複雜,如何做到言傳身教呢?還是要回歸到家長的情商和情緒管理上。

    你希望孩子是什麼樣的,你先來以身作則示範。如果家長都做不到,那就不要要求孩子。刻意的要求是跟自己過不去。

    看了就可以行動的建議:

    其實,歸根到低,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家長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

  • 6 # 詩情花語話人生

    有關孩子情商的陪養,現在越來越受到許多父母的重視。所謂情商又稱情緒智力,主要是指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

    孩子的情商除了一部份遺傳,多數都和後天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係。我們常見的有兩個錯誤的教育方式:

    一個是家長脾氣暴躁,孩子犯錯時,非打即罵,要不就是隻要孩子吃飽穿暖就行,其它的一概置之不理,還有的家長對孩子和不是親生的一樣,心情不好時拿孩子撒氣。這樣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孩子將來的處事態度。

    另一個是對孩子過度溺愛,無論孩子犯什麼樣的錯誤,都不去教育指正,認為孩子小,不懂事,這樣就會讓孩子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是對的,還會養成自私、冷漠的習慣,從來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而這樣的表現也是情商低的表現。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老師所以要培養孩子的情商,不只是對孩子要言傳身教,還要培養好和孩子的親子關係,這樣才能和孩子更好的溝通。

    首先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有許多需求和依賴的。在孩子做的好的時候,要給予鼓勵和支援,這樣孩子的性格才會開朗活潑,也會更加積極向上。

    在孩子犯錯時要安慰和關懷他,告訴他錯在哪裡,應該怎樣做,這樣以後在犯錯的時候就知道改正,而且會逐漸減少一些不良習慣。

    每個孩子開始都是一張白紙,在家長的正確引導下,孩子的性格都會陽光開朗,活潑生動。他們知道什麼是善良,什麼是醜陋,什麼對,什麼錯,知道怎樣去愛和理解別人。這樣的孩子情商會低嗎?

  • 7 # 牽手教育

    如何有效拓展孩子的思維,培養孩子的情商。

    你可能面臨過這樣的場景:孩子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完全不講道理,根本沒法說服。早上上學快遲到了,你緊張的如同打仗,可孩子卻故意磨蹭,完全不聽指揮。兩個孩子剛剛還在愉快的玩耍,可轉眼間就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衝突,一個不停哭,一個不停鬧······在這種時刻,不少人覺得根本看不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我們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身體比較熟悉,卻對孩子的大腦並不瞭解。接下來,從兒童大腦的發育簡單聊聊孩子的成長。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3歲以前,右腦右腦佔據主導地位。這階段的孩子,最典型的舉動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過馬路的時候突然蹲下看蟲子等我們理解不了的舉動。那什麼時候開始發展左腦呢?一個明確的訊號就是當他開始不停的問“為什麼”,這標誌他開始對因果關係感興趣,並嘗試用語言把背後的邏輯表達出來。

    簡單來說,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形象思維。需要更好的工作生活,需要鍛鍊,加強大腦中間的連結。

    要想擁有一個和諧而有意義的人生,需要大腦各部分協同工作。整合大腦、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可以從這麼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個是整合左腦和右腦,幫助孩子改善情緒。左腦是邏輯思維,右腦是情緒思維,整合左右腦的方法是“聆聽與關注”。先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再去嘗試理智地解決問題。

    第二個是整合下層大腦和上層大腦,教會孩子自我控制。下層大腦負責基礎功能,上層大腦負責高階思維功能。整合上下腦的方法是幫助孩子學會更多地使用和鍛鍊上層大腦。

    第三個是整合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給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圖。內隱記憶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人的行為和決定。整合的方法是讓孩子講述故事,幫助內隱記憶外顯化。

    第四個是整合自我和他人,構建良好人際關係。整合的方法是培養和建立同理心,也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增強理解他人的能力。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可能會影響到一個孩子的同理心。嬰兒從8個月左右開始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是分離的,童年期親子之間是否協調一致,會影響到孩子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如果親子之間協調,那麼孩子就會具有飽滿的情緒。而如果孩子的情感受到父母不協調的迴應,他們就會迴避表達情緒,也不會感受他人的情緒,變得冷漠。

    人類的大腦是社會性的,能和他人產生聯結,人際關係會對雙方的大腦都產生影響。構建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個基礎是同理心,也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增強理解他人的能力。

    我們的大腦是有功能區域劃分的,要想擁有一個和諧而有意義的人生,需要大腦各部分協同工作。整合大腦、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養育孩子是一項艱鉅的工作,不僅持續時間很長,還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挑戰。在每天照顧孩子、和孩子溝通以及處理突發問題。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長為人際關係良好、專注、負責、努力和優秀人才。

    本文內容思想,來自於美國著名的積極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病臨床教授丹尼爾·西格爾的著作《全腦養育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真的出個NEX3S,你會考慮嗎?為什麼?